明末永昌 第185章 军需
随着大顺朝廷正式确定将在辽南发起一场大战以后,保证军需供给就成了头等大事。
为了筹集足够的军粮,李自成让户部,皇家银行调出了一大笔钱专门用以购买粮食。
同时,为了激发商人们的积极性,大顺朝廷颁布了激励政策,有主动运粮至辽地者,朝廷加价两成收购,并依据船只大小给予相应的补贴。
此前早已嗅到了商机的商人们早早就前往中南半岛,装满了一艘艘粮船,就等着朝廷出政策。
现在朝廷颁布了政策之后,很快便有一艘艘粮船从南方启程前往北方。
这些粮船将在天津靠岸补给之后转向东边,在旅顺登陆,再走陆路运到复州。
当然,除了商人散户之外,还有皇商大顺粮食商社总社,实际上作为皇商,粮食商社总社才是这次筹粮的主力军,商社名下的各家粮仓和商屯将为顺军提供大量的粮食物资。
于是,这官营的粮食商社总社的队伍和民间商人的队伍共同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运粮团队,这个团队从海上和陆地上形成了两条后勤线,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往复州。
与此同时,大批顺军士兵也乘着海军的船只来到了辽南,这些士兵中不乏真正的辽人及辽人后裔,他们对于重返家园有深深的渴望,热切地期盼着有一天能够重回家园。
大量士兵和商团,民夫的到来让原本荒寂的辽南半岛现在变得非常热闹。
“真是一派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啊。”
已经到达复州的李过感慨了一句,他接过手下递来的账册,问道,“现在军需情况如何?”
手下连忙回答道,“禀都督,现在大批粮船云集旅顺,旅顺港已经堵得水泄不通,还有更多的船只正源源不断地赶来,大军军需当是无碍。”
李过点点头,说道,“那就好,那些主动前来的商船,钱一定要给足,切不可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手下说道,“都督放心,一切都按朝廷规制,凡运粮来辽南者,皆加价两成,并给予补贴,我们都给足了银子的。”
李过点点头,他来到复州城墙上,看着城外源源不断运粮的车队,说道,“昔日明兵在这家领地上居然多次断粮,此等荒谬之事决不可发生在我军身上。”
手下连忙说道,“那是自然,我大顺和前明不同,绝对不会出现那种匪夷所思之事。”
和顺军一样,清廷那边同样也在关注粮食之事,多尔衮看着手中汇总的奏章皱起了眉头:
清廷的粮食储备并不乐观。
范文程站在多尔衮一旁,对多尔衮说道,“摄政王,现在大清粮食紧缺,若是要维持一场大战的话,恐怕是要加税赋的。”
多尔衮说道,“那就加!此战关乎大清生死存亡,其他事情都要为战事让路!”
范文程犹豫了一下,说道,“摄政王,这些年用于兵事上的消耗颇大,百姓们的负担已经不轻了,再加上李自成那边一直在蛊惑人心,民众逃亡颇多,若是继续加税的话可能……”
“管不了那么多了!”多尔衮打断了范文程的话,不容置疑地说道,“这一仗要是输了大清就完了,连现下都无法保证还考虑什么未来?”
范文程默然,他说好听点是清廷的谋主,说难听点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高级奴才而已,额,事实上当年多铎公然抢了范文程的老婆范文程都不敢声张,最后皇太极也就象征性罚了一下多铎而已。
范文程对自己的身份清楚得很,他知道自己只有建议的权力,而没有决策的权力:
决策那是主子们的事情,奴才自然是没有资格参与决策。
所以现在多尔衮这么说了,范文程也不再多说什么,他只得点头称是。
很快,多尔衮颁布征集清廷辖区内所有民众余粮的法令,要求清廷辖区中所有人不得私藏余粮,除必要口粮和种子之外,所有余粮必须全数上交。
在法令颁布之后,多尔衮又发布了诏书,假惺惺地对民众表示:“此次征集并非抢夺民众粮食,只是暂借各家余粮一支,待秋收税赋之后朝廷便会补还各家所借之余粮。”
对于这项严厉的法令,一些八旗大佬都觉得有些过了,但是多尔衮,济尔哈朗和代善三个大佬都赞成的情况下,其他人的反对就有些无力了。
于是在多尔衮颁布了清廷版本的余粮收集制之后,清廷辖区之内,各旗纷纷开始严厉搜集所有民众乃至于旗丁(主要是汉军旗)各家的余粮。
虽然多尔衮诏书上说要给百姓留下口粮和种子,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实际执行的时候,征粮队往往会把清廷民众家里的余粮搜刮的干干净净,甚至趁机抢走民众家中的金银财物。
这些事情多尔衮并不是不知道,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他只想拼尽全力,打赢这场在辽南爆发的超级大战。
当然,除了在辽地搜刮自己人之外,蒙古诸部,特别是喀尔喀诸部和科尔沁及原察哈尔诸部这些个清廷的藩属国清廷也没有放过,这些个部落统统都在清廷的搜刮范围之内。
清廷为了搜集足够的军需粮草,大肆向蒙古诸部征收牛羊马匹以及骑兵,蒙古诸部面对清军的威胁,完全不敢有什么动作,只得乖乖听话配合。
于是双方都铆足了劲进行着军需储备,一方大撒银两,一方竭力搜刮,都想尽可能地囤积起足够的军需:
两方人马都清楚地清楚,在一场十几万人的大战中,谁能保证军需的稳定,谁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可是有先例的!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明清松锦大战了。
在明军后勤崩溃之前,实际上明军与清军作战并不落下风,甚至几度取得小胜,但是在明军的粮道出了问题之后,明军立马一溃千里,最终九边精锐一口气送了个爽,使得乾隆帝得以得意洋洋地吹嘘“太宗(皇太极)于松锦一战而定天下”。
为了筹集足够的军粮,李自成让户部,皇家银行调出了一大笔钱专门用以购买粮食。
同时,为了激发商人们的积极性,大顺朝廷颁布了激励政策,有主动运粮至辽地者,朝廷加价两成收购,并依据船只大小给予相应的补贴。
此前早已嗅到了商机的商人们早早就前往中南半岛,装满了一艘艘粮船,就等着朝廷出政策。
现在朝廷颁布了政策之后,很快便有一艘艘粮船从南方启程前往北方。
这些粮船将在天津靠岸补给之后转向东边,在旅顺登陆,再走陆路运到复州。
当然,除了商人散户之外,还有皇商大顺粮食商社总社,实际上作为皇商,粮食商社总社才是这次筹粮的主力军,商社名下的各家粮仓和商屯将为顺军提供大量的粮食物资。
于是,这官营的粮食商社总社的队伍和民间商人的队伍共同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运粮团队,这个团队从海上和陆地上形成了两条后勤线,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往复州。
与此同时,大批顺军士兵也乘着海军的船只来到了辽南,这些士兵中不乏真正的辽人及辽人后裔,他们对于重返家园有深深的渴望,热切地期盼着有一天能够重回家园。
大量士兵和商团,民夫的到来让原本荒寂的辽南半岛现在变得非常热闹。
“真是一派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啊。”
已经到达复州的李过感慨了一句,他接过手下递来的账册,问道,“现在军需情况如何?”
手下连忙回答道,“禀都督,现在大批粮船云集旅顺,旅顺港已经堵得水泄不通,还有更多的船只正源源不断地赶来,大军军需当是无碍。”
李过点点头,说道,“那就好,那些主动前来的商船,钱一定要给足,切不可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手下说道,“都督放心,一切都按朝廷规制,凡运粮来辽南者,皆加价两成,并给予补贴,我们都给足了银子的。”
李过点点头,他来到复州城墙上,看着城外源源不断运粮的车队,说道,“昔日明兵在这家领地上居然多次断粮,此等荒谬之事决不可发生在我军身上。”
手下连忙说道,“那是自然,我大顺和前明不同,绝对不会出现那种匪夷所思之事。”
和顺军一样,清廷那边同样也在关注粮食之事,多尔衮看着手中汇总的奏章皱起了眉头:
清廷的粮食储备并不乐观。
范文程站在多尔衮一旁,对多尔衮说道,“摄政王,现在大清粮食紧缺,若是要维持一场大战的话,恐怕是要加税赋的。”
多尔衮说道,“那就加!此战关乎大清生死存亡,其他事情都要为战事让路!”
范文程犹豫了一下,说道,“摄政王,这些年用于兵事上的消耗颇大,百姓们的负担已经不轻了,再加上李自成那边一直在蛊惑人心,民众逃亡颇多,若是继续加税的话可能……”
“管不了那么多了!”多尔衮打断了范文程的话,不容置疑地说道,“这一仗要是输了大清就完了,连现下都无法保证还考虑什么未来?”
范文程默然,他说好听点是清廷的谋主,说难听点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高级奴才而已,额,事实上当年多铎公然抢了范文程的老婆范文程都不敢声张,最后皇太极也就象征性罚了一下多铎而已。
范文程对自己的身份清楚得很,他知道自己只有建议的权力,而没有决策的权力:
决策那是主子们的事情,奴才自然是没有资格参与决策。
所以现在多尔衮这么说了,范文程也不再多说什么,他只得点头称是。
很快,多尔衮颁布征集清廷辖区内所有民众余粮的法令,要求清廷辖区中所有人不得私藏余粮,除必要口粮和种子之外,所有余粮必须全数上交。
在法令颁布之后,多尔衮又发布了诏书,假惺惺地对民众表示:“此次征集并非抢夺民众粮食,只是暂借各家余粮一支,待秋收税赋之后朝廷便会补还各家所借之余粮。”
对于这项严厉的法令,一些八旗大佬都觉得有些过了,但是多尔衮,济尔哈朗和代善三个大佬都赞成的情况下,其他人的反对就有些无力了。
于是在多尔衮颁布了清廷版本的余粮收集制之后,清廷辖区之内,各旗纷纷开始严厉搜集所有民众乃至于旗丁(主要是汉军旗)各家的余粮。
虽然多尔衮诏书上说要给百姓留下口粮和种子,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实际执行的时候,征粮队往往会把清廷民众家里的余粮搜刮的干干净净,甚至趁机抢走民众家中的金银财物。
这些事情多尔衮并不是不知道,但他管不了那么多,他只想拼尽全力,打赢这场在辽南爆发的超级大战。
当然,除了在辽地搜刮自己人之外,蒙古诸部,特别是喀尔喀诸部和科尔沁及原察哈尔诸部这些个清廷的藩属国清廷也没有放过,这些个部落统统都在清廷的搜刮范围之内。
清廷为了搜集足够的军需粮草,大肆向蒙古诸部征收牛羊马匹以及骑兵,蒙古诸部面对清军的威胁,完全不敢有什么动作,只得乖乖听话配合。
于是双方都铆足了劲进行着军需储备,一方大撒银两,一方竭力搜刮,都想尽可能地囤积起足够的军需:
两方人马都清楚地清楚,在一场十几万人的大战中,谁能保证军需的稳定,谁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可是有先例的!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明清松锦大战了。
在明军后勤崩溃之前,实际上明军与清军作战并不落下风,甚至几度取得小胜,但是在明军的粮道出了问题之后,明军立马一溃千里,最终九边精锐一口气送了个爽,使得乾隆帝得以得意洋洋地吹嘘“太宗(皇太极)于松锦一战而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