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永昌 第206章 大明的出路
卡瓦里恩见鳌拜一脸不爽,只得给他画了个大饼:
“将军,此地毕竟离马尼拉太远,我们船队大队很难抵达,不过现在我们正在和幕府商谈,等到我们和幕府商议完成之后,就能从幕府那里拿到港口驻港权,到时才能支持大舰队远征。”
鳌拜对于海军之事不太了解,不过卡瓦里恩这番话说明西班牙人暂时是不想派出舰队和大顺作战了,鳌拜也没办法,说白了其实西班牙人送枪送炮送粮食的其实还是挺仗义的了,毕竟清廷其实没有给西班牙人任何像样的回报。
鳌拜说道,“行吧,但还是希望你们尽快,大顺人口物资远胜我们,不打断他们的话过不了几年他们就能重现永乐年间的超级船队,到时我们就只能任凭顺军捏扁搓圆了。”
清廷和西班牙人在北边就维持联盟一事开始你来我往的撕逼的时候,南边,昆明城中的大明朝廷氛围比以往更加凝重一些。
额,应该说明廷自从进入云南之后氛围就没好过就是了。
或者更远点,自从南京被顺军占领之后明廷的氛围就没好过。
如今气氛更加凝重,这是因为传到云南的报纸刊登了顺军在辽南的大规模战斗中击败清军,收复辽南四卫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于明廷来说可谓是大大的不妙,因为这意味着顺军已经有能力在大规模战役中战胜清军了。
换句话来说,清军对顺军已经失去了威胁,顺军讲可以从容抽出更多的部队用于其他方向。
而顺军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会在哪?
正常情况来说,顺军接下来大概率就会对明廷动手了!
因此现在明廷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没有人认为明廷有战胜顺军的可能性,毕竟明军自从顺军从西安开始东征以来,每一次遇到顺军无不是崩的那叫一个离谱。
更关键的是,天下人对于明廷也没啥留恋的,无论是士子百姓还是官员士绅,大家伙都安安心心当起了顺朝人。
至于反顺复明?
额,只能说压根就没人想过这方面的额事情。
明廷中的失败主义情绪中又分成了两种情况:
失败主义情绪中的乐观派以云南当地官员,如杨畏知,沐家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大明凭借云南地势至少能撑个三五年,然后只要能和顺军打一场像模像样的小胜仗,大家伙就能和大顺朝廷讨论体面的问题了。
当然比起乐观派,悲观派则才是占据了大多数的那一派。
悲观主义者中,包括皇帝朱慈烺,一路跟着皇帝的侍讲,现在大明朝首辅李士淳,大明军队理论上的总指挥吴三桂等等重量级人物。
这些人是被顺军一路撵到云南的,对于明军和顺军之间的巨大差距非常清楚,他们从不奢望赢顺军一场,所以他们每天研究的问题不是如何与顺军对抗,而是大明的出路在哪里。
李士淳和吴三桂都与朱慈烺谈过多次这个问题,两人多次隐晦地和朱慈烺提到了大明的第一个出路可能:、
那就是朱慈烺归降大顺。
李自成虽然在当农民军的时候杀了不少大明宗室,但是李自成自从建立大顺之后就没有杀过大明宗室了:
不论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山东的鲁王,德王乃至于在开封给当时的闯军造成了巨大伤亡的周王,李自成都没杀,仅仅是取消了他们的特权,收回了一些田地而已。
再加上在北京的时候,李自成对崇祯帝的评价还算可以,看起来李自成对于朱家并没有太大的恶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这面旗帜现在没啥号召力,所以李士淳判断如果朱慈烺投降的话,李自成大概率还是会给个花瓶待遇的。
但是朱慈烺却否决了这个方案,他真想投的话在南京就投了,还用等到现在?
朱慈烺对吴三桂和李士淳说道,
“祖宗江山交到朕的手里,朕守不住已是无颜面见祖宗,父皇为闯贼所逼,殉国于北京,若是朕屈膝投降李自成,如何与父皇交代?”
李士淳和吴三桂两人默然,既然朱慈烺要坚持和顺军作战,那么李士淳和吴三桂就要替朱慈烺考虑接下来明军刚往哪转进了:
毫无疑问,一旦顺军进军云南,明军大概率和以往的表现一样:
一溃千里都是好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大规模倒戈。
事实上朱慈烺相当怀疑手下这几个将领的忠诚度,杨展和曾英这两个四川来的将领已经有些听调不听宣,杨畏知和沐家倒是看起来比较忠诚,但考虑到他们之前被土司打得够呛,他们的忠诚其实没啥价值。
所以一旦顺军大举进军云南,云南百分百是守不住的,吴三桂给朱慈烺的建议是进入缅甸。
朱慈烺皱了皱眉头,说道,“我们前番刚与缅甸签订盟约 ,现在却去打缅甸的主意,这会不会有些说不过去?”
吴三桂对朱慈烺说道,“陛下,眼下大明只有两个方向可去,一个是暹罗,一个是缅甸,但是暹罗已经成了大顺的藩属国,进入暹罗的话很可能会引来顺军,那样的话就太危险了。”
李士淳也跟着说道,“吴将军说的对,进入缅甸的话顺军应该不会支援缅甸,缅甸也不敢让顺军支援,至于缅甸的实力……”
吴三桂结果李士淳的话说道,“虽然我军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每次与闯贼作战都是一溃千里,但是打打缅甸这种货色还是足够了。”
见李士淳和吴三桂这两个自己最信任的文武都这么说了,朱慈烺点点头,说道,
“那既然如此,就按你们说的,准备一下,进……”
朱慈烺想了一阵,一时半会想不出什么名义,李士淳说道,
“向缅甸借些地盘,缅甸既然是我大明的盟友,现在大明有难,缅甸于情于理也应该借些地盘给我们度过难关。”
朱慈烺点点头,说道,“对,就是这样,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做好准备,准备向缅甸人借地。”
“将军,此地毕竟离马尼拉太远,我们船队大队很难抵达,不过现在我们正在和幕府商谈,等到我们和幕府商议完成之后,就能从幕府那里拿到港口驻港权,到时才能支持大舰队远征。”
鳌拜对于海军之事不太了解,不过卡瓦里恩这番话说明西班牙人暂时是不想派出舰队和大顺作战了,鳌拜也没办法,说白了其实西班牙人送枪送炮送粮食的其实还是挺仗义的了,毕竟清廷其实没有给西班牙人任何像样的回报。
鳌拜说道,“行吧,但还是希望你们尽快,大顺人口物资远胜我们,不打断他们的话过不了几年他们就能重现永乐年间的超级船队,到时我们就只能任凭顺军捏扁搓圆了。”
清廷和西班牙人在北边就维持联盟一事开始你来我往的撕逼的时候,南边,昆明城中的大明朝廷氛围比以往更加凝重一些。
额,应该说明廷自从进入云南之后氛围就没好过就是了。
或者更远点,自从南京被顺军占领之后明廷的氛围就没好过。
如今气氛更加凝重,这是因为传到云南的报纸刊登了顺军在辽南的大规模战斗中击败清军,收复辽南四卫的消息。
这个消息对于明廷来说可谓是大大的不妙,因为这意味着顺军已经有能力在大规模战役中战胜清军了。
换句话来说,清军对顺军已经失去了威胁,顺军讲可以从容抽出更多的部队用于其他方向。
而顺军接下来的战略方向会在哪?
正常情况来说,顺军接下来大概率就会对明廷动手了!
因此现在明廷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没有人认为明廷有战胜顺军的可能性,毕竟明军自从顺军从西安开始东征以来,每一次遇到顺军无不是崩的那叫一个离谱。
更关键的是,天下人对于明廷也没啥留恋的,无论是士子百姓还是官员士绅,大家伙都安安心心当起了顺朝人。
至于反顺复明?
额,只能说压根就没人想过这方面的额事情。
明廷中的失败主义情绪中又分成了两种情况:
失败主义情绪中的乐观派以云南当地官员,如杨畏知,沐家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大明凭借云南地势至少能撑个三五年,然后只要能和顺军打一场像模像样的小胜仗,大家伙就能和大顺朝廷讨论体面的问题了。
当然比起乐观派,悲观派则才是占据了大多数的那一派。
悲观主义者中,包括皇帝朱慈烺,一路跟着皇帝的侍讲,现在大明朝首辅李士淳,大明军队理论上的总指挥吴三桂等等重量级人物。
这些人是被顺军一路撵到云南的,对于明军和顺军之间的巨大差距非常清楚,他们从不奢望赢顺军一场,所以他们每天研究的问题不是如何与顺军对抗,而是大明的出路在哪里。
李士淳和吴三桂都与朱慈烺谈过多次这个问题,两人多次隐晦地和朱慈烺提到了大明的第一个出路可能:、
那就是朱慈烺归降大顺。
李自成虽然在当农民军的时候杀了不少大明宗室,但是李自成自从建立大顺之后就没有杀过大明宗室了:
不论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晋王,山东的鲁王,德王乃至于在开封给当时的闯军造成了巨大伤亡的周王,李自成都没杀,仅仅是取消了他们的特权,收回了一些田地而已。
再加上在北京的时候,李自成对崇祯帝的评价还算可以,看起来李自成对于朱家并没有太大的恶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这面旗帜现在没啥号召力,所以李士淳判断如果朱慈烺投降的话,李自成大概率还是会给个花瓶待遇的。
但是朱慈烺却否决了这个方案,他真想投的话在南京就投了,还用等到现在?
朱慈烺对吴三桂和李士淳说道,
“祖宗江山交到朕的手里,朕守不住已是无颜面见祖宗,父皇为闯贼所逼,殉国于北京,若是朕屈膝投降李自成,如何与父皇交代?”
李士淳和吴三桂两人默然,既然朱慈烺要坚持和顺军作战,那么李士淳和吴三桂就要替朱慈烺考虑接下来明军刚往哪转进了:
毫无疑问,一旦顺军进军云南,明军大概率和以往的表现一样:
一溃千里都是好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大规模倒戈。
事实上朱慈烺相当怀疑手下这几个将领的忠诚度,杨展和曾英这两个四川来的将领已经有些听调不听宣,杨畏知和沐家倒是看起来比较忠诚,但考虑到他们之前被土司打得够呛,他们的忠诚其实没啥价值。
所以一旦顺军大举进军云南,云南百分百是守不住的,吴三桂给朱慈烺的建议是进入缅甸。
朱慈烺皱了皱眉头,说道,“我们前番刚与缅甸签订盟约 ,现在却去打缅甸的主意,这会不会有些说不过去?”
吴三桂对朱慈烺说道,“陛下,眼下大明只有两个方向可去,一个是暹罗,一个是缅甸,但是暹罗已经成了大顺的藩属国,进入暹罗的话很可能会引来顺军,那样的话就太危险了。”
李士淳也跟着说道,“吴将军说的对,进入缅甸的话顺军应该不会支援缅甸,缅甸也不敢让顺军支援,至于缅甸的实力……”
吴三桂结果李士淳的话说道,“虽然我军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每次与闯贼作战都是一溃千里,但是打打缅甸这种货色还是足够了。”
见李士淳和吴三桂这两个自己最信任的文武都这么说了,朱慈烺点点头,说道,
“那既然如此,就按你们说的,准备一下,进……”
朱慈烺想了一阵,一时半会想不出什么名义,李士淳说道,
“向缅甸借些地盘,缅甸既然是我大明的盟友,现在大明有难,缅甸于情于理也应该借些地盘给我们度过难关。”
朱慈烺点点头,说道,“对,就是这样,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做好准备,准备向缅甸人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