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末永昌 > 第275章 不可留隐患于后人

明末永昌 第275章 不可留隐患于后人

    辽阳方向的顺军一时之间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局势陷入了僵持,这让前线的顺军将领都相当着急。

    海州,李来亨赶回这里,和李国英还有金声桓以及其他一众顺军将领碰面。

    碰面之后,李来亨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鞑子打得异常顽强,将士们损失颇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改变现在这局面?”

    一众顺军将领们面面相觑,过了一会,李国英说道,

    “将军,以我看,鞑子自是在做困兽之斗,正所谓穷寇莫追,鞑子现在成了穷途末路自然会拼死抵抗,如果我们让他们中的一些人认识到现在还没到穷途末路,他们就不会拼死抵抗,甚至还会自己干起来。。”

    李国英的方案让李来亨颇感兴趣,他看向李国英说道,“李指挥使,你继续说。”

    李国英继续说道,“咱们可以给八旗分个三六九等,一些人是不能放过的,一些人是可以放过的,这样他们自己就乱了。”

    李来亨想了想,李国英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决定战后八旗的安置不是李来亨能说了算的,想了一阵,他说道,“李指挥使说的有道理,不过这事不是我们前线武人说了算的,这样,我去道文书和张鼐谈谈,如果张鼐也赞同的话,这事可以办。”

    说完之后 李来亨灵光一闪,他想到广宁那边没什么消息,想必张鼐也没有攻下广宁,但是罗虎那一路是成功的:

    罗虎的捷报都已经上了报纸了,他于是想到,或许能让罗虎抽调部队过来帮忙?

    不过李来亨随后又否决了自己的想法,罗虎要支援也是先支援张鼐把广宁打下来。

    李来亨叹了口气,觉得还是先和张鼐把分化八旗的事情和朝廷说了,现在八旗内讧是顺军短时间内打破僵局的唯一可能了。

    另一边的张鼐接到李来亨的信之后陷入了思考,从军事角度来说,李来亨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如果八旗拧成一股绳,顺军想要短时间内打破现在的僵局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了一阵之后,张鼐做出了决定,他答应了李来亨的请求。

    不久之后两人一起联名给北京发去文书,请求朝廷对八旗执行分化战术,降低清军的抵抗强度,争取打破现在前线的僵持局面。

    看着前方传来的张鼐和李来亨联名的文书,李自成陷入了沉思:

    现在顺军在广宁和辽阳两个方向都和清军陷入了僵持,前线的张鼐和李来亨都建议皇帝颁布新政策,分化八旗,减少顺军的阻力。

    老实说清军的坚韧有些出乎李自成的意料,他还以为清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没想到还是这么坚挺。

    李自成叹了口气,心想,“真特么倒霉,别的穿越者这个时候都应该可以坐看八旗内讧了,怎么到了我这多尔衮这几年还能坐稳摄政王的位置?说好的豪格和多尔衮之间的大战呢?”

    不过这也说明八旗的团结程度比李自成预想的要高多了,李自成有些感慨,努尔哈赤这家伙政治上和战略上一团乱麻,毕竟能一路大胜最后让自己经济崩溃的领导者还真是少见。

    但努尔哈赤这家伙仿照明军卫所制建立的八旗制度却相当成功,和卫所制度一样,卫所制度之下,所有人的身份都是【明军士兵】,因此大明的西北边疆地区很少像清朝一样时不时就爆发一场叛乱,因为卫所制模糊了民族属性。

    拿李自成来说,他居住于米脂县李继迁寨,因此有说法说他是党项人:

    但从历史上大顺竭力模仿唐朝来看,李自成显然把自己当做汉人,即使他祖上可能真的不是汉人(但其实李自成祖上大概率就是汉人)。

    这就是大明卫所制的成功之处,用军籍模糊民族属性,民族属性拿出来没有用,这样自然大部队卫所兵的第一身份就是【大明士兵】而不是【xx族】。

    这里插一句,李自成尊李继迁为祖宗的说法出自毛奇龄的《后鉴录》,清朝修史的时候采用了这个说法。

    而《后鉴录》这本奇书还发明了张献忠屠蜀六万万的说法,其可信度可想而知。

    八旗和卫所制一样,虽然还没像卫所制一样模糊民族属性,但是也确实成功的吸收了一大批非建州人员,极大地扩充了清廷的基本盘,也让八旗这帮人建立起了牢固的身份认同。

    想了想,李自成觉得把前线张鼐和李来亨的建议和一众大臣们说了,看看大臣们是怎么看的。

    在这事拿到朝廷上讨论的时候,户部和兵部这两家平时不怎么对付的部门在这次却难得统一了立场:

    户部认为应该现在在辽地的拉锯战对大顺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每天都需要调集大量粮船开往辽地,因此产生的费用不计其数,更别说火器的消耗之类的。所以如果能早日打破僵局,自然是最好的。

    兵部也是持这种看法,兵部认为,自顺军发动收复辽地行动以来,顺军死伤不小,眼下时间都快拖到冬天了,再拖下去的话仗可能会更难打。

    本来的话,户部和兵部都这么说了,事情应该就这么定下来:

    剩下的吏部,礼部和工部于具体的军事行动话语权不大,他们很少在户部和兵部达成一致意见的时候出声反对。

    不过这一次,礼部尚书巩焴却出声反对:

    “八旗乃老奴所设,相互之间早已连为一体,何来所谓分化?这些事前线武人不知,你我这些文官岂能不知?”

    兵部尚书喻上猷不高兴了,当即说道,“巩尚书,现在谈的是如何应对前线僵局,不是谈辽地往事。”

    巩焴说道,“这不是往事!是将来事!如果还留着八旗的一些人,那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隐患!因为这些人不会记得建奴打残忍暴虐,只记得他们所掌握的特权,所以他们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建奴,甚至恢复八旗!我们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