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永昌 第306章 辩题
热门推荐:
神话与民间传说
快穿!带着宿主去流浪
玄幻:保护我方圣主
末日浮岛开局一口井,求生我成神
重生之尤金的财富人生
在四合院当采购员的日子
末世地下皇帝,天黑以后我说的算
都市狼人:各方势力都馋我身体
灵气复苏:别瞧不起辅助啊!
思考了一阵,龚鼎孳说道,“既然大明不愿回归华夏,我大顺也不强求,大家都是华夏人,能不刀兵相见的话大顺是不会擅动刀兵的。”
朱慈烺闻言倒是松了口气,可以的话,他真的不想做大明最后一个皇帝。
“那你要谈什么?”
既然大顺不会擅动刀兵,那么朱慈烺的疑问也就来了,所以大顺想谈什么?
龚鼎孳斟酌了一下,说道,“殿下,大顺和大明其实同气连枝,所以,两方人员只要不触及原则性问题,应当允许双方人员自由来往。”
朱慈烺想了想,实际上孟加拉的港口时不时就有大顺商队抵达,大明没有禁止大顺商人前来,大顺也没有对大明禁运,所以这个条件大明答应下来的话只有好处:
那样的话大明这边的人就能前往大顺了。
于是朱慈烺说道,“可以,不过大顺不得诱捕我大明的官兵吏民。”
龚鼎孳说道,“那是自然,还有殿下,应当允许双方商人能互相置业,并进行商贸。”
朱慈烺闻言皱了皱眉头,说道,“可以,不过大顺的皇商除外,朕不会接受大顺的皇商前来孟加拉。”
朱慈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很清楚,眼下显然只有可能大顺商人前来大明投资,而大明,额,大明过来的不是军队就是官员,压根就没商人。
所以朱慈烺才说不允许皇商到来,皇商是代表李自成的,朱慈烺可不能和李自成做生意。
两个最重要的事情谈完,接下来双方又讨论了一些细节,临行之际,龚鼎孳再度对朱慈烺说道,
“殿下,大顺宋王的位置永远为朱家留着,大顺上下都期盼着大明诸位,能够重回华夏。”
朱慈烺不置可否,只是让李士淳去送龚鼎孳离开。
码头之上,龚鼎孳还是不死心,对李士淳说道,“李先生,你的忠义之心已经天下皆知,何苦在这蛮荒之地……”
李士淳知道龚鼎孳要说什么,直接打断了他,说道,“吾处粤东偏远之乡,幸蒙先帝慧眼赏识而入官途,今生只做大明之臣,先生勿要多言。”
龚鼎孳无奈,这个广东老头有点倔,他只得拱手行礼之后离开。
很快龚鼎孳就把出使的成果通报给了李自成,李自成感慨了一声,“可惜了。”
大顺和大明这场会谈虽然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是意料之内的,明廷没有选择投降大顺。
也是,对朱慈烺来说,已经逃到孟加拉的他如果这时投降怎么对手底下那些人交代?
需知愿意跟着他跑到孟加拉的,那绝对是大明死忠分子。
不过李自成这里想岔了,真正决定了朱慈烺不会归降的原因是崇祯帝在北京上吊:
因为这使得从伦理上来说,朱慈烺是绝对不能和李自成谈和的。
既然朱慈烺不愿归降,李自成也暂时不会去动明军,反正明军占下的地盘也是华夏的地盘。
说到地盘,李自成倒是有些忧心,出航美洲的舰队还没回来,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西班牙人失去菲律宾之后,其海军不太可能千里迢迢杀到北美西海岸,而美洲土着和西班牙的殖民军队不太可能能够战胜吴汝义带领的顺军。
以往李自成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军事上,现在军事上的事情已经不用太担心了,所以是时候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了。
每一个穿越者都有一个雄心,那就是改造社会,乃至于完成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暂时还有点早,这时候大顺的工商业才刚刚蓬勃发展。
说起来大顺工商业的发展还是得益于李自成刻意压制土地收益率的动作。
之前李自成颁布法令废除贱籍,不久又下令严禁地主无故取消佃农租佃权,限制地主收租比率之后,这一套动作下来,土地收入大大下降的士绅们这才不得不转而寻求发展工商业。
不过大顺的工商业还是以密集劳动业为主,没办法,大顺人实在是太多了,想真的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尚需时日,所以李自成准备干点别的事情:
比如组织一场辩论。
很快,李自成最喜欢的御用文人钱谦益再次收到了李自成的任务,李自成要他去组织一场辩论会,规模越大越好。
钱谦益有点懵逼,这位皇帝陛下想一出是一出,好端端的又想搞什么辩论会?
而当钱谦益看完李自成给出的辩论题目,他当即脸色大变。
钱谦益这副样子让柳如是有点惊讶,她问钱谦益,“陛下指定的辩题有什么不妥之处?”
说完之后柳如是感觉自己似乎说错话了,但钱谦益却说道,“确实不妥,陛下这是…”
钱谦益本来想说李自成这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但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叹了口气,说道,“辩题你自己看吧。”
柳如是从钱谦益手中接过李自成下达的文书,看了一下也变得十分惊讶:
“辕固生与黄生之辨?!”
辕固生与黄生的辩论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两人的辩题某种意义上相当敏感:
这个辩题就是汤武伐桀纣是否为犯上作乱。
黄生的观点是汤武伐桀纣是典型的弑君行为,自然是犯上作乱。
而辕固生的观点则与黄生相反,他认为汤武顺应民心诛杀暴君,是正义之举。
黄生反驳辕固生,认为世间伦理不可乱,譬如帽子就是用来戴在头上,鞋子就是穿在脚上,以臣弑君就是不对。
辕固生一时想不出反驳的话便干脆使出了大招:“那高帝(刘邦)灭秦算什么?”
这时候汉景帝觉得这场辩论不能再继续,便终止了这场辩论,“言学者不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问题弄不懂也没关系。
汉景帝发现这个辩题继续下去相当危险,否认汤武伐桀纣的话,汉朝失去了合法性,承认汤武伐桀纣的话,又会使君臣之道出现重大理论破绽。
当然,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仲舒发明了天人感应理论,把一切归为上天的安排。
朱慈烺闻言倒是松了口气,可以的话,他真的不想做大明最后一个皇帝。
“那你要谈什么?”
既然大顺不会擅动刀兵,那么朱慈烺的疑问也就来了,所以大顺想谈什么?
龚鼎孳斟酌了一下,说道,“殿下,大顺和大明其实同气连枝,所以,两方人员只要不触及原则性问题,应当允许双方人员自由来往。”
朱慈烺想了想,实际上孟加拉的港口时不时就有大顺商队抵达,大明没有禁止大顺商人前来,大顺也没有对大明禁运,所以这个条件大明答应下来的话只有好处:
那样的话大明这边的人就能前往大顺了。
于是朱慈烺说道,“可以,不过大顺不得诱捕我大明的官兵吏民。”
龚鼎孳说道,“那是自然,还有殿下,应当允许双方商人能互相置业,并进行商贸。”
朱慈烺闻言皱了皱眉头,说道,“可以,不过大顺的皇商除外,朕不会接受大顺的皇商前来孟加拉。”
朱慈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很清楚,眼下显然只有可能大顺商人前来大明投资,而大明,额,大明过来的不是军队就是官员,压根就没商人。
所以朱慈烺才说不允许皇商到来,皇商是代表李自成的,朱慈烺可不能和李自成做生意。
两个最重要的事情谈完,接下来双方又讨论了一些细节,临行之际,龚鼎孳再度对朱慈烺说道,
“殿下,大顺宋王的位置永远为朱家留着,大顺上下都期盼着大明诸位,能够重回华夏。”
朱慈烺不置可否,只是让李士淳去送龚鼎孳离开。
码头之上,龚鼎孳还是不死心,对李士淳说道,“李先生,你的忠义之心已经天下皆知,何苦在这蛮荒之地……”
李士淳知道龚鼎孳要说什么,直接打断了他,说道,“吾处粤东偏远之乡,幸蒙先帝慧眼赏识而入官途,今生只做大明之臣,先生勿要多言。”
龚鼎孳无奈,这个广东老头有点倔,他只得拱手行礼之后离开。
很快龚鼎孳就把出使的成果通报给了李自成,李自成感慨了一声,“可惜了。”
大顺和大明这场会谈虽然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是意料之内的,明廷没有选择投降大顺。
也是,对朱慈烺来说,已经逃到孟加拉的他如果这时投降怎么对手底下那些人交代?
需知愿意跟着他跑到孟加拉的,那绝对是大明死忠分子。
不过李自成这里想岔了,真正决定了朱慈烺不会归降的原因是崇祯帝在北京上吊:
因为这使得从伦理上来说,朱慈烺是绝对不能和李自成谈和的。
既然朱慈烺不愿归降,李自成也暂时不会去动明军,反正明军占下的地盘也是华夏的地盘。
说到地盘,李自成倒是有些忧心,出航美洲的舰队还没回来,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不过他转念一想,西班牙人失去菲律宾之后,其海军不太可能千里迢迢杀到北美西海岸,而美洲土着和西班牙的殖民军队不太可能能够战胜吴汝义带领的顺军。
以往李自成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军事上,现在军事上的事情已经不用太担心了,所以是时候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了。
每一个穿越者都有一个雄心,那就是改造社会,乃至于完成思想启蒙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暂时还有点早,这时候大顺的工商业才刚刚蓬勃发展。
说起来大顺工商业的发展还是得益于李自成刻意压制土地收益率的动作。
之前李自成颁布法令废除贱籍,不久又下令严禁地主无故取消佃农租佃权,限制地主收租比率之后,这一套动作下来,土地收入大大下降的士绅们这才不得不转而寻求发展工商业。
不过大顺的工商业还是以密集劳动业为主,没办法,大顺人实在是太多了,想真的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尚需时日,所以李自成准备干点别的事情:
比如组织一场辩论。
很快,李自成最喜欢的御用文人钱谦益再次收到了李自成的任务,李自成要他去组织一场辩论会,规模越大越好。
钱谦益有点懵逼,这位皇帝陛下想一出是一出,好端端的又想搞什么辩论会?
而当钱谦益看完李自成给出的辩论题目,他当即脸色大变。
钱谦益这副样子让柳如是有点惊讶,她问钱谦益,“陛下指定的辩题有什么不妥之处?”
说完之后柳如是感觉自己似乎说错话了,但钱谦益却说道,“确实不妥,陛下这是…”
钱谦益本来想说李自成这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但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叹了口气,说道,“辩题你自己看吧。”
柳如是从钱谦益手中接过李自成下达的文书,看了一下也变得十分惊讶:
“辕固生与黄生之辨?!”
辕固生与黄生的辩论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两人的辩题某种意义上相当敏感:
这个辩题就是汤武伐桀纣是否为犯上作乱。
黄生的观点是汤武伐桀纣是典型的弑君行为,自然是犯上作乱。
而辕固生的观点则与黄生相反,他认为汤武顺应民心诛杀暴君,是正义之举。
黄生反驳辕固生,认为世间伦理不可乱,譬如帽子就是用来戴在头上,鞋子就是穿在脚上,以臣弑君就是不对。
辕固生一时想不出反驳的话便干脆使出了大招:“那高帝(刘邦)灭秦算什么?”
这时候汉景帝觉得这场辩论不能再继续,便终止了这场辩论,“言学者不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问题弄不懂也没关系。
汉景帝发现这个辩题继续下去相当危险,否认汤武伐桀纣的话,汉朝失去了合法性,承认汤武伐桀纣的话,又会使君臣之道出现重大理论破绽。
当然,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仲舒发明了天人感应理论,把一切归为上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