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 第292章 将计就计
热门推荐:
大唐:晋阳小公主是我的心尖尖
七零:随军辣媳带飞大院暴富逆袭
眸深研成墨【下】
斩神:我的禁墟通王者
罪案拼图:看不见的真相
重生后我只想逃离宗门
甜文男主他在虐文世界里杀疯了
大月谣
穿越魔兽之我是古神
韩熙载回到金陵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将家中有关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处理掉了,即便如此,心中仍有忐忑。
好家伙的,自己在荆南当了大半年的“招抚使”,金陵,不,整个南唐故地就发生了这么大的“灭佛事件”。
从太子到登基称帝,李煜干的事儿,有一件算一件,越来越出格,把韩熙载的世界观击的粉碎,他一度怀疑,陛下这是吃了野驴肾了吗?这么猛。
历史上,韩熙载对佛学研究很精深,据说,他投奔江南政权之初,徐知诰(李昪)并不中庸,于是在溧水附近赋闲十年,这十年当中顿悟了“无我思想”的佛学真谛,颇负盛名。
如今,溧水还有一座无想山,更有一座无想寺,都与韩熙载有关。
然而,但是,或许,可能——
韩熙载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应该说,他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毕竟虔诚信仰佛教的人是不可能举办“那种派对”的(参考《韩熙载夜宴图》)。
昨夜,自己的学生朱铣、好友德明禅师前来拜见,一番谈话之后,韩熙载更是心惊胆战,可同时,内心又燃起了希望。
韩熙载已经58岁了,廉颇老矣,一度因为不受重用,心灰意冷,故作放浪形骸、荒唐不羁,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
可如今,他觉得内心的壮志雄心,如同添柴的灶膛,烈火熊熊。
李煜敕令吏部,加封韩熙载右仆射(从二品)兼领淮南行军副都督,名誉上,给了一个太子太傅,负责教育大儿子李仲寓。
可以说,这个官儿封的到头了,位极人臣,单凭韩熙载在南唐朝廷做出的贡献,是不值这些的。
但是李煜知道,韩熙载这样的人,应该重用,能够让他焕发“第二春”,带来的收益是惊人的。
少卿,韩熙载、林仁肇赶到,君臣四人相互见过。
李煜等不及宣政殿汇报了,直接问:“荆南、武平招抚如何?”
韩熙载有所准备,信心满满地说:“陛下登基、昭告天下,马楚故地一片升腾鼓舞,叛军及豪强无不臣服,大唐天威、恩泽万民,如今已经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李煜好不容易忍住笑,这老小子,还真会拍马屁。
“韩卿,你劳苦功高,陛下定有嘉奖。具体说说。”
意思就是,别拍了,说点实在的。
韩熙载也明白,不敢糊弄:“陛下,臣招抚叛军一十三股,吩咐何将军(敬洙)、王节度(崇文)遣散众人,重回农桑,可用的将领也吸收到了我大唐军队当中。”
“这些人底细调查过吗?”
“凡招降将领,其家人、亲属都转移到岳阳、鄂州、武昌三地。”
李煜点点头,这样做很好,有了这些人质,能够很大程度上消灭叛唐的念头。
话锋一转,口气转冷,李煜问道:“荆南总督统杀了多少人?”
荆南总督统指得是李从镒,李煜不可能天真到认为,只要去招降,对方就一定会投降。对于顽抗到底的人,李煜的原则是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之所以强调“荆南总督统”这个名义,也是不想让韩熙载背上包袱,他前往荆南、武平的时候,自己还只是太子身份。
韩熙载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怀感激,说道:“贼匪之众,诛杀一万有余。”
一万人,一县之众,就这么没了。
为了预防战乱再起,看来,还要加把劲,将湖南屯田的政策深入贯彻实施,增加“编外屯田”。
李煜口中的“编外屯田”,本质上就是“庄园经济”模式,许多罪大恶极的人、意图造反的人,都能吸收进来,这样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好处,减少人口流动,提高地方稳定性。
说的直白一点,这些人就是“农奴”,留一条命,好好干活。
至于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盖房子、娶媳妇、考科举、做生意,那就别想了,洗洗睡,梦里啥都有。
“对了,韩卿,你从潭州回来,一路所见所闻,种麦的情况如何了?”
韩熙载如实说道:“只见零星种植,不过,屯田的情况还好。”
“哦,百姓仍然不肯种?”
“陛下诏令,不收麦税,老百姓自然愿意种植,只不过,仍以水稻为先,大约是担心误了农时。”
李煜想了想,的确,麦子一年一熟,生长周期太长,而南方的水稻也是一年一熟,如果推行的过于着急、统筹不当,“麦稻复种”就会演变为“以麦代稻”,老百姓自然不愿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方老百姓不怎么吃麦子,甚至不会吃,麦子需要磨成面粉,还需要一系列加工,而大米烹饪就简单多了。
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不能“脑袋一热”就推下去,先以老百姓自愿为主吧!
“诸卿,江北来人的事情,也都知道了,朕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话虽如此,眼神却第一个看向了林仁肇。
林仁肇谏言:“陛下,赵赞意图不明,提防为要。”
刚升官,这个林虎子太过于小心了。
“林将军,依你看,若是赵赞诈降,他会是谁一伙儿的?”
“定然是张琼。”
“何故?”
林仁肇解释道:“和州沦陷之后,一直是田重进驻守,此人与赵赞交好,后田重进返回汴梁之际,我军突袭裕溪河口,赵赞前来支援,这才鸠占鹊巢。如今,赵匡胤挥师南下,田重进早晚要重到和州,末将以为定然的田重进在背后指使。”
李煜点头,又问:“既然如此,张琼又为何抢了赵赞的地盘?两人如果都是听命于赵匡胤,应该是同仇敌忾才对。”
“陛下,难道忘了张琼被卢晋卿(卢绛)打败之事?”
“自然记得,这有什么关系吗?”
“张琼是伪周悍将,蕲州一败涂地,肯定是要挣回来的。”
李煜皱眉踱步,转身问道:“你的意思是,赵赞可能是为了成全张琼?”
两人做了一场戏,汇报给赵匡胤的时候,就说是与南唐争斗,而非是祸起萧墙。
【赵赞:冤枉啊,没有!】
“陛下,伪周狡黠,万事不可不防。”
李煜看了一眼陈乔,笑道:“你们二位的意见,倒是颇为一致。韩卿,你怎么看?”
韩熙载略一沉吟,说道:“陛下,何不将计就计!”
“此话怎讲?”
“赵赞既要归降,就说,大唐收复和州,让他在江北接应!”
陈乔一听,说道:“叔言,谬也!若是诈降,我军岂不是自投罗网?”
林仁肇却不以为然,反而一笑,说道:“陈侍郎,韩太傅所说将计就计,也是在下的主意。”
陈乔郁闷:“你们两人,怎么打哑谜?”
韩熙载摆摆手,说道:“非也,子乔,且听我说——”
所谓将计就计,就是将“唐军某日某刻要渡江登陆”的消息通知赵赞,但是,真正要发起攻击的时间,是错误的,并且登陆的地点,也不是赵赞的驻地,而是直接攻打张琼的老巢。
如果赵赞真心投降,那么战事一起,他就得主动参与进来,表忠心。
反之,如果赵赞是诈降,唐军就按照既定作战计划,先攻击张琼一部,反过来,再收拾赵赞。
李煜听了,觉得可行,问道:“赵彦徽、张光瀚的援军,预计几天能够开拔到和州?”
现在之所以没有发动进攻,主要是因为赵彦徽、张光瀚的人没到。
借此机会,可以观察一下赵赞的反应,如果一听说赵、张两人支援,赵赞能够把消息传递过来,就说明他真心投降。
“韩卿,你招抚经验足,去回复使者吧。”
“臣遵旨!”
好家伙的,自己在荆南当了大半年的“招抚使”,金陵,不,整个南唐故地就发生了这么大的“灭佛事件”。
从太子到登基称帝,李煜干的事儿,有一件算一件,越来越出格,把韩熙载的世界观击的粉碎,他一度怀疑,陛下这是吃了野驴肾了吗?这么猛。
历史上,韩熙载对佛学研究很精深,据说,他投奔江南政权之初,徐知诰(李昪)并不中庸,于是在溧水附近赋闲十年,这十年当中顿悟了“无我思想”的佛学真谛,颇负盛名。
如今,溧水还有一座无想山,更有一座无想寺,都与韩熙载有关。
然而,但是,或许,可能——
韩熙载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应该说,他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毕竟虔诚信仰佛教的人是不可能举办“那种派对”的(参考《韩熙载夜宴图》)。
昨夜,自己的学生朱铣、好友德明禅师前来拜见,一番谈话之后,韩熙载更是心惊胆战,可同时,内心又燃起了希望。
韩熙载已经58岁了,廉颇老矣,一度因为不受重用,心灰意冷,故作放浪形骸、荒唐不羁,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
可如今,他觉得内心的壮志雄心,如同添柴的灶膛,烈火熊熊。
李煜敕令吏部,加封韩熙载右仆射(从二品)兼领淮南行军副都督,名誉上,给了一个太子太傅,负责教育大儿子李仲寓。
可以说,这个官儿封的到头了,位极人臣,单凭韩熙载在南唐朝廷做出的贡献,是不值这些的。
但是李煜知道,韩熙载这样的人,应该重用,能够让他焕发“第二春”,带来的收益是惊人的。
少卿,韩熙载、林仁肇赶到,君臣四人相互见过。
李煜等不及宣政殿汇报了,直接问:“荆南、武平招抚如何?”
韩熙载有所准备,信心满满地说:“陛下登基、昭告天下,马楚故地一片升腾鼓舞,叛军及豪强无不臣服,大唐天威、恩泽万民,如今已经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李煜好不容易忍住笑,这老小子,还真会拍马屁。
“韩卿,你劳苦功高,陛下定有嘉奖。具体说说。”
意思就是,别拍了,说点实在的。
韩熙载也明白,不敢糊弄:“陛下,臣招抚叛军一十三股,吩咐何将军(敬洙)、王节度(崇文)遣散众人,重回农桑,可用的将领也吸收到了我大唐军队当中。”
“这些人底细调查过吗?”
“凡招降将领,其家人、亲属都转移到岳阳、鄂州、武昌三地。”
李煜点点头,这样做很好,有了这些人质,能够很大程度上消灭叛唐的念头。
话锋一转,口气转冷,李煜问道:“荆南总督统杀了多少人?”
荆南总督统指得是李从镒,李煜不可能天真到认为,只要去招降,对方就一定会投降。对于顽抗到底的人,李煜的原则是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之所以强调“荆南总督统”这个名义,也是不想让韩熙载背上包袱,他前往荆南、武平的时候,自己还只是太子身份。
韩熙载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怀感激,说道:“贼匪之众,诛杀一万有余。”
一万人,一县之众,就这么没了。
为了预防战乱再起,看来,还要加把劲,将湖南屯田的政策深入贯彻实施,增加“编外屯田”。
李煜口中的“编外屯田”,本质上就是“庄园经济”模式,许多罪大恶极的人、意图造反的人,都能吸收进来,这样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好处,减少人口流动,提高地方稳定性。
说的直白一点,这些人就是“农奴”,留一条命,好好干活。
至于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盖房子、娶媳妇、考科举、做生意,那就别想了,洗洗睡,梦里啥都有。
“对了,韩卿,你从潭州回来,一路所见所闻,种麦的情况如何了?”
韩熙载如实说道:“只见零星种植,不过,屯田的情况还好。”
“哦,百姓仍然不肯种?”
“陛下诏令,不收麦税,老百姓自然愿意种植,只不过,仍以水稻为先,大约是担心误了农时。”
李煜想了想,的确,麦子一年一熟,生长周期太长,而南方的水稻也是一年一熟,如果推行的过于着急、统筹不当,“麦稻复种”就会演变为“以麦代稻”,老百姓自然不愿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方老百姓不怎么吃麦子,甚至不会吃,麦子需要磨成面粉,还需要一系列加工,而大米烹饪就简单多了。
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不能“脑袋一热”就推下去,先以老百姓自愿为主吧!
“诸卿,江北来人的事情,也都知道了,朕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话虽如此,眼神却第一个看向了林仁肇。
林仁肇谏言:“陛下,赵赞意图不明,提防为要。”
刚升官,这个林虎子太过于小心了。
“林将军,依你看,若是赵赞诈降,他会是谁一伙儿的?”
“定然是张琼。”
“何故?”
林仁肇解释道:“和州沦陷之后,一直是田重进驻守,此人与赵赞交好,后田重进返回汴梁之际,我军突袭裕溪河口,赵赞前来支援,这才鸠占鹊巢。如今,赵匡胤挥师南下,田重进早晚要重到和州,末将以为定然的田重进在背后指使。”
李煜点头,又问:“既然如此,张琼又为何抢了赵赞的地盘?两人如果都是听命于赵匡胤,应该是同仇敌忾才对。”
“陛下,难道忘了张琼被卢晋卿(卢绛)打败之事?”
“自然记得,这有什么关系吗?”
“张琼是伪周悍将,蕲州一败涂地,肯定是要挣回来的。”
李煜皱眉踱步,转身问道:“你的意思是,赵赞可能是为了成全张琼?”
两人做了一场戏,汇报给赵匡胤的时候,就说是与南唐争斗,而非是祸起萧墙。
【赵赞:冤枉啊,没有!】
“陛下,伪周狡黠,万事不可不防。”
李煜看了一眼陈乔,笑道:“你们二位的意见,倒是颇为一致。韩卿,你怎么看?”
韩熙载略一沉吟,说道:“陛下,何不将计就计!”
“此话怎讲?”
“赵赞既要归降,就说,大唐收复和州,让他在江北接应!”
陈乔一听,说道:“叔言,谬也!若是诈降,我军岂不是自投罗网?”
林仁肇却不以为然,反而一笑,说道:“陈侍郎,韩太傅所说将计就计,也是在下的主意。”
陈乔郁闷:“你们两人,怎么打哑谜?”
韩熙载摆摆手,说道:“非也,子乔,且听我说——”
所谓将计就计,就是将“唐军某日某刻要渡江登陆”的消息通知赵赞,但是,真正要发起攻击的时间,是错误的,并且登陆的地点,也不是赵赞的驻地,而是直接攻打张琼的老巢。
如果赵赞真心投降,那么战事一起,他就得主动参与进来,表忠心。
反之,如果赵赞是诈降,唐军就按照既定作战计划,先攻击张琼一部,反过来,再收拾赵赞。
李煜听了,觉得可行,问道:“赵彦徽、张光瀚的援军,预计几天能够开拔到和州?”
现在之所以没有发动进攻,主要是因为赵彦徽、张光瀚的人没到。
借此机会,可以观察一下赵赞的反应,如果一听说赵、张两人支援,赵赞能够把消息传递过来,就说明他真心投降。
“韩卿,你招抚经验足,去回复使者吧。”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