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 第331章 钱俶最近有点烦
热门推荐:
末世之黑暗衍纪
被逼做通房?我转身嫁渣男他爹
重生大虞朝,我自任逍遥
夫君洞房花烛夜,她在乱葬岗被活埋
重生1979,身边躺着女知青
开局退婚十个未婚妻
吞噬九重天
大明元辅
大佬归来,假千金她不装了
定安元年,九月十一,吴越东府,越州宫城。
镇海镇东节度使、东南兵马都元帅、天下兵马副元帅、浙江东西等管道内观察使、两者盐铁制置发运使、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检校太尉、杭州及越州大都督、上柱国……吴越国王钱俶,坐在宫殿里,看着眼前一堆奏表发呆,表情明显不悦。
旁边站着的,一个是钱俶的弟弟,宰相、东府安抚使、检校太保、金紫光禄大夫钱弘亿,另一个是东府戍卫营指挥使潘审燔。
连日来,一众朝臣纷纷请愿,要求主动朝觐扬州郭宗训,商议支援泗州作战的李重进事宜。
一开始,沈承礼最为积极,钱俶不理不睬之后,他也偃旗息鼓了,原以为这件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随后,吴程、王子惟等人进奏,钱俶仍然不搭理。
紧接着,观察支使赵承泰上书,要求支援江北、发兵淮南,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朝以中原为正统”,冠冕堂皇。
再接着看,节度判官张筠、闽州刺史吴诚等人,也写了相同的奏折,一句话,中原大乱、淮南危机,应该立即出兵!
包括在场的潘审燔,也上书要求主动出击。
钱俶一度怀疑,这群人脑子是被驴踢了之后又被灌了一通鸡血?依据他对自己手下大臣的了解,这群货绝对是能少一事、不多一事!
因为,吴越最强硬的“主战派”,秉承“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信条的,一直都是他钱俶!
这绝对不是推翻钱俶树立的“保境安民”的形象,《吴越备史》中记载:“王出兵福建,群臣力足,王曰:吾为天下元帅,番方有难,岂能袖手?”
昔日“福建之战”,王延政就要灭国,吴越上下所有的官员都是一个意见——假装看不见。
王延政死就死吧,关我啥事?而且,理由非常充分,福建山路难行,就算派兵去干预,等到了地方,李璟早就把王延政晒成干儿了。
主战之人,就是钱俶一人!
但是,为啥钱俶就给人一种“不想惹事,而且怕事”的感觉呢?这是因为,钱俶要决定干谁,一个大前提就是自己绝对干得过!
干得过就干你,干不过的,就去依附。
对此,不要用个人道德标准去衡量,这是乱世中“小国”最标准、最科学、最优秀的处事法则!
打开历史,吴越钱氏选择依附的对象,无一不是中原稳定之后的王朝。
可如今呢,中原都乱成一锅粥了,赵匡胤都快打到长江边了,手下这群人反而骚动起来,非要去淮南给人干架,有病吧!
“延世(钱弘亿的字),你怎么看?”
钱弘亿没反应,若有所思。
钱俶不耐烦了,提高嗓门,喊了兄弟的小名:“和尚!”
没错,钱弘亿崇佛,小名就是和尚。
“王兄,臣弟在。”
【钱俶称王,不称帝】
“众臣上书奏请协助周主,出兵淮南,你的意见?”
钱弘亿踌躇地说:“臣弟,还没有想好。”
“哦,难得,你不是一向心直口快吗?昔日,元佑(钱佐)兄长想要铸铁钱,你痛陈利害,毫不留情面,如今怎么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钱弘亿说道:“王兄,当下之事,比起铸造铁钱要为难的多,臣弟不敢妄言,混淆圣听。”
钱俶揉了揉太阳穴,无奈说道:“本王头疼,你只管说,庾林(潘审燔的字)又不是外人。”
钱弘亿与潘审燔对视一眼,不置可否,潘审燔确实不是“外人”,能够作为东都戍卫营的一把手,自然是深得信任。可同时,他也不是“内人”(内部的人),小心思肯定是有的。
简单说,潘审燔是沈承礼的“嘴替”,吴越第一“嘴炮王”。
“王兄,可曾记得先祖的教诲。”
先祖,指得就是吴越创立之人钱镠。
“这个,本王自然时刻不敢忘——”
钱镠留下的众多教诲,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其一,“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其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其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至于其他的,属于“家训”的行列,有些也比较奇葩,比如“戒听妇言而伤骨肉”,也许,后世罗贯中《三国演义》写刘备“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犹可新,手足断难再续”(钱镠家训原文)的时候,参考的就是钱镠的话。
钱弘亿说道:“凡立国六十余年,皆侍奉中原,岂能中途而废?”
钱俶叹口气,说道:“知我者,延世也,可眼下群臣有心干预淮南,如何应对?不闻不问,恐怕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
潘审燔谏言:“王上,群臣力主江北之事,也是审时度势之举,如今,周将赵匡胤挥师南下,淮南十之六七归属其有,若加上中原地盘,恐怕扬州的周主……”
下面的话,说出来有点大不敬。
钱俶能将两个意见相左的人凑在一起,也是做好了心理建设的,他今天的目的,就是要自己兄弟协助自己,驳倒潘审燔,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钱俶拿起一份奏表,说道:“庾林,你奏表上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何意?”
潘审燔应对自如:“王上,历来谁得中原,我大吴越就依附谁,此乃国策,臣说的对吗?”
“自然。”
“臣想问,如今中原究竟鹿死谁手?”
“庾林明知故问,自然是郭氏。”
“郭宗训偏安扬州一隅之地,汴梁都让给了张永德,大周兵马将近一半在赵匡胤手中!”
钱弘亿忍不住了:“庾林!不可妄言!”
“太保,难道在下说的不对?”
“对是对,可先祖有云,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如今,我国已经依附大周,而郭氏是为正统,怎可出言反尔?”
潘审燔当仁不上:“太保,先祖圣训,我也熟记于心,这句话之前可还有一句,是‘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
钱弘亿大怒:“你说我不识时务?!”
“岂敢,只是太保——”潘审燔言语放缓,说道:“请问,大周天下,将来谁会得之?”
识时务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要有点预测能力。
按照现在的局势,赵匡胤攻占扬州的可能性极大,而吴越又一直尊崇郭宗训的“扬州政权”,等到赵匡胤得势之后,他会怎么办?
好啊,你们吴越跟郭宗训眉来眼去、这么多年,到时候,就算不亡国,也得脱层皮。
这就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你——”
钱弘亿正待反驳,钱俶一摆手:“罢了,头疼,你们先下去吧,让我静静!”
烦,烦死了!
镇海镇东节度使、东南兵马都元帅、天下兵马副元帅、浙江东西等管道内观察使、两者盐铁制置发运使、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检校太尉、杭州及越州大都督、上柱国……吴越国王钱俶,坐在宫殿里,看着眼前一堆奏表发呆,表情明显不悦。
旁边站着的,一个是钱俶的弟弟,宰相、东府安抚使、检校太保、金紫光禄大夫钱弘亿,另一个是东府戍卫营指挥使潘审燔。
连日来,一众朝臣纷纷请愿,要求主动朝觐扬州郭宗训,商议支援泗州作战的李重进事宜。
一开始,沈承礼最为积极,钱俶不理不睬之后,他也偃旗息鼓了,原以为这件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耗子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随后,吴程、王子惟等人进奏,钱俶仍然不搭理。
紧接着,观察支使赵承泰上书,要求支援江北、发兵淮南,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朝以中原为正统”,冠冕堂皇。
再接着看,节度判官张筠、闽州刺史吴诚等人,也写了相同的奏折,一句话,中原大乱、淮南危机,应该立即出兵!
包括在场的潘审燔,也上书要求主动出击。
钱俶一度怀疑,这群人脑子是被驴踢了之后又被灌了一通鸡血?依据他对自己手下大臣的了解,这群货绝对是能少一事、不多一事!
因为,吴越最强硬的“主战派”,秉承“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信条的,一直都是他钱俶!
这绝对不是推翻钱俶树立的“保境安民”的形象,《吴越备史》中记载:“王出兵福建,群臣力足,王曰:吾为天下元帅,番方有难,岂能袖手?”
昔日“福建之战”,王延政就要灭国,吴越上下所有的官员都是一个意见——假装看不见。
王延政死就死吧,关我啥事?而且,理由非常充分,福建山路难行,就算派兵去干预,等到了地方,李璟早就把王延政晒成干儿了。
主战之人,就是钱俶一人!
但是,为啥钱俶就给人一种“不想惹事,而且怕事”的感觉呢?这是因为,钱俶要决定干谁,一个大前提就是自己绝对干得过!
干得过就干你,干不过的,就去依附。
对此,不要用个人道德标准去衡量,这是乱世中“小国”最标准、最科学、最优秀的处事法则!
打开历史,吴越钱氏选择依附的对象,无一不是中原稳定之后的王朝。
可如今呢,中原都乱成一锅粥了,赵匡胤都快打到长江边了,手下这群人反而骚动起来,非要去淮南给人干架,有病吧!
“延世(钱弘亿的字),你怎么看?”
钱弘亿没反应,若有所思。
钱俶不耐烦了,提高嗓门,喊了兄弟的小名:“和尚!”
没错,钱弘亿崇佛,小名就是和尚。
“王兄,臣弟在。”
【钱俶称王,不称帝】
“众臣上书奏请协助周主,出兵淮南,你的意见?”
钱弘亿踌躇地说:“臣弟,还没有想好。”
“哦,难得,你不是一向心直口快吗?昔日,元佑(钱佐)兄长想要铸铁钱,你痛陈利害,毫不留情面,如今怎么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钱弘亿说道:“王兄,当下之事,比起铸造铁钱要为难的多,臣弟不敢妄言,混淆圣听。”
钱俶揉了揉太阳穴,无奈说道:“本王头疼,你只管说,庾林(潘审燔的字)又不是外人。”
钱弘亿与潘审燔对视一眼,不置可否,潘审燔确实不是“外人”,能够作为东都戍卫营的一把手,自然是深得信任。可同时,他也不是“内人”(内部的人),小心思肯定是有的。
简单说,潘审燔是沈承礼的“嘴替”,吴越第一“嘴炮王”。
“王兄,可曾记得先祖的教诲。”
先祖,指得就是吴越创立之人钱镠。
“这个,本王自然时刻不敢忘——”
钱镠留下的众多教诲,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其一,“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其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其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
至于其他的,属于“家训”的行列,有些也比较奇葩,比如“戒听妇言而伤骨肉”,也许,后世罗贯中《三国演义》写刘备“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犹可新,手足断难再续”(钱镠家训原文)的时候,参考的就是钱镠的话。
钱弘亿说道:“凡立国六十余年,皆侍奉中原,岂能中途而废?”
钱俶叹口气,说道:“知我者,延世也,可眼下群臣有心干预淮南,如何应对?不闻不问,恐怕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
潘审燔谏言:“王上,群臣力主江北之事,也是审时度势之举,如今,周将赵匡胤挥师南下,淮南十之六七归属其有,若加上中原地盘,恐怕扬州的周主……”
下面的话,说出来有点大不敬。
钱俶能将两个意见相左的人凑在一起,也是做好了心理建设的,他今天的目的,就是要自己兄弟协助自己,驳倒潘审燔,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钱俶拿起一份奏表,说道:“庾林,你奏表上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何意?”
潘审燔应对自如:“王上,历来谁得中原,我大吴越就依附谁,此乃国策,臣说的对吗?”
“自然。”
“臣想问,如今中原究竟鹿死谁手?”
“庾林明知故问,自然是郭氏。”
“郭宗训偏安扬州一隅之地,汴梁都让给了张永德,大周兵马将近一半在赵匡胤手中!”
钱弘亿忍不住了:“庾林!不可妄言!”
“太保,难道在下说的不对?”
“对是对,可先祖有云,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如今,我国已经依附大周,而郭氏是为正统,怎可出言反尔?”
潘审燔当仁不上:“太保,先祖圣训,我也熟记于心,这句话之前可还有一句,是‘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
钱弘亿大怒:“你说我不识时务?!”
“岂敢,只是太保——”潘审燔言语放缓,说道:“请问,大周天下,将来谁会得之?”
识时务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要有点预测能力。
按照现在的局势,赵匡胤攻占扬州的可能性极大,而吴越又一直尊崇郭宗训的“扬州政权”,等到赵匡胤得势之后,他会怎么办?
好啊,你们吴越跟郭宗训眉来眼去、这么多年,到时候,就算不亡国,也得脱层皮。
这就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你——”
钱弘亿正待反驳,钱俶一摆手:“罢了,头疼,你们先下去吧,让我静静!”
烦,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