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国舅纵横 第323章 来自中原的智者
刘文静并不急。
他在等,等着是否有人来介绍此人的身份。
扶余璋却是主动开口。
“唐,国势强悍,百济在夹缝中求存,愿推荐先生在百济身居高位。”
看来,是不打算表明身份了。
刘文静这才说道:“锦衣玉食即可,我已无心朝堂。”
“敢问,百济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扶余璋:“百业颓废。”
刘文静摇了摇头:“非也。”
“请先生指点。”
刘文静说道:“农户赋税过重,种田者无粮可食,只能寻野菜度日。工坊倒闭,小贵族们连奴工都养活不起了,奴工要活命,小贵族要财富,他们恨。大贵族想要保持当下的生活已经不可能,因为他们民穷。”
扶余璋不得不承认,刘文静看到百济的问题。
确实是,民已经贫穷到让大贵族抽不到赋税了,别说是大贵族,国库已经空了。
“先生可有破解之道?”
刘文静:“交好高句丽,攻打新罗。”
扶余璋:“这样,便可解决?若是攻下的新罗城池并无钱粮呢?”
听到这话,刘文静心说,这真是境界上的差距。
为什么攻打新罗,窦乐有一套理论,刘文静最初听到感觉有些无法理解,思考了很多日子之后,再结合了解到的百济国内情况,刘文静才理解了。
此时,扶余璋问,刘文静便说道:“外敌,可暂缓内敌的存在。也就是说,攻打新罗,可让百济暂时上下一心,以外敌为重。此计为转移矛盾,百济当下最大的矛盾,就是低层活不下去,上层没钱享受。”
“只要百济内部暂时上下一心,朝堂稳固。集中百济现有的财力,可助低层有口饭吃,大贵族在期待巨大的收益,也暂时会忍耐当下的困境。”
“新罗,最大的财富不是钱粮,是人。”
扶余璋大概明白了。
新罗婢在珊瑚老城的价值,可以换到六千枚唐新钱。
优质的,价值还会翻倍。
六千枚唐新钱的购买力,差不多可以换到八百斗米,没有去壳的米。
若是有十万新罗婢,加上普通的奴隶。
扶余璋可以感觉到,百济内部的问题瞬间就解决了,拥有的了新罗的土地,那么每个百济小地主可以拥有的土地就更多,粮食产量上来,百济便会恢复活力。
下等人有饭吃,也不会造反。
好计。
攻打新罗。
那么,集当下百济的财力,去找大唐商人换取战争所用的物资。
再派一良臣,北上高句丽,结盟以保证无后顾之忧。
扶余璋一直没表明身份,却是宴请了刘文静多次,赠送美婢、大唐的丝绸、豪宅,不断的请教如何攻打新罗。
刘文静给予了足够的建议。
只要百济愿意去打新罗,一切都没问题。
刘文静也慢慢的悟了,为什么百济经济崩溃,国内矛盾巨大,民间不安,贵族不满这些情况下,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一定可以解决。
因为窦乐是穿越者,他知道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案例。
落榜的美术生,就是用这一招把他的国家从泥潭中带出来,结果只能说……,随后世点评吧。
但是。
刘文静不理解。
新罗的种种表现,是偏向大唐的。
半岛三国,高句丽是死敌,百济是摇摆不定的,只有新罗一心向着大唐。
而为什么,窦乐种种布局,就是要让新罗灭国。
肯定不会因为要吞并这片地域。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刘文静百思不得其解。
刘文静不理解,是因为他受限于时代的思想局限性上。
在刘文静的心中,新罗远在海外。因为他并没有海洋防御的观念,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远在海外的新罗,既然恭顺,那么就是一个好的附属国,只要服从大唐的命令,那就一直是好的。
一但不够顺从,就是错误,要派兵惩戒。
为什么?
刘文静不理解,所以写了一封长信,派人悄悄的送到了珊瑚老城的国舅府直属商号,他很想知道原因。
珊瑚老城,就在高句丽与百济的边界上,临海,往西十几里就能到大海上。
从这里行船,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两天就可以到莱州。
或是往南走。
快则二十天,慢则三十五天,就能到达番禺港,最多再一两天,就可以到钦州码头。
天热起来了。
钦州城,窦乐穿着宽松的衣服,随意的用一根发带绑着头发。
面前是一盘荔枝。
厅内,各种漂亮的服装加持下,好几百舞者争芳斗艳。
俚僚人,细分之下,不同的垌、寨,习俗也大有不同,依窦乐在后世的理解就是,俚僚人只是大唐对这边各族的统一称呼,事实上他们还是有很大分别的。
不止是俚僚人。
还有女儿国的舞姬、占婆的舞姬、被程咬金带兵暴揍了扶南王国送来的几队舞姬。
燕夏为窦乐剥开一枚荔枝。
“乐郎,程将军的鼓乐师不错,只是这乐曲不太对,应该给予南人乐师一些机会,让他们学习大唐的乐器,用他们的风格谱曲。”
窦乐听完点点头。
五音不全的他,纯粹就是看热闹。
当然,心里也开心。
算一算,窦乐已经拥有十几支不同的舞团了。
每一个都是不同的风格。
艺术。
这一切就是艺术。
窦乐虽然五音不通,而且也没什么诗词的水平,唐代的乐器呢,更是一个都玩不转。
但,作为一个听众与观众。
窦乐相信自己还有点艺术细胞的。
只是关于雅和俗。
显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感。
这时,一个消瘦的身影走一步晃两步的摇到了窦乐身旁。
不用看,不用听,光是闻到味道,窦乐就猜到。
马周。
他的衣服上都带着一种酒糟的味道。
窦乐问:“马曹军,这是掉在那个酒缸里了?”
马周拍了拍脑袋:“国舅,书籍中有记载,自秦汉之时便有一种名为金浆的酒,可惜一直没喝过,前几日在俚僚人那边公干,见到了自秦时赵佗带来,经俚僚人改进的金浆。”
窦乐很好奇:“是什么酒?”
“甘蔗酒。”
他在等,等着是否有人来介绍此人的身份。
扶余璋却是主动开口。
“唐,国势强悍,百济在夹缝中求存,愿推荐先生在百济身居高位。”
看来,是不打算表明身份了。
刘文静这才说道:“锦衣玉食即可,我已无心朝堂。”
“敢问,百济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扶余璋:“百业颓废。”
刘文静摇了摇头:“非也。”
“请先生指点。”
刘文静说道:“农户赋税过重,种田者无粮可食,只能寻野菜度日。工坊倒闭,小贵族们连奴工都养活不起了,奴工要活命,小贵族要财富,他们恨。大贵族想要保持当下的生活已经不可能,因为他们民穷。”
扶余璋不得不承认,刘文静看到百济的问题。
确实是,民已经贫穷到让大贵族抽不到赋税了,别说是大贵族,国库已经空了。
“先生可有破解之道?”
刘文静:“交好高句丽,攻打新罗。”
扶余璋:“这样,便可解决?若是攻下的新罗城池并无钱粮呢?”
听到这话,刘文静心说,这真是境界上的差距。
为什么攻打新罗,窦乐有一套理论,刘文静最初听到感觉有些无法理解,思考了很多日子之后,再结合了解到的百济国内情况,刘文静才理解了。
此时,扶余璋问,刘文静便说道:“外敌,可暂缓内敌的存在。也就是说,攻打新罗,可让百济暂时上下一心,以外敌为重。此计为转移矛盾,百济当下最大的矛盾,就是低层活不下去,上层没钱享受。”
“只要百济内部暂时上下一心,朝堂稳固。集中百济现有的财力,可助低层有口饭吃,大贵族在期待巨大的收益,也暂时会忍耐当下的困境。”
“新罗,最大的财富不是钱粮,是人。”
扶余璋大概明白了。
新罗婢在珊瑚老城的价值,可以换到六千枚唐新钱。
优质的,价值还会翻倍。
六千枚唐新钱的购买力,差不多可以换到八百斗米,没有去壳的米。
若是有十万新罗婢,加上普通的奴隶。
扶余璋可以感觉到,百济内部的问题瞬间就解决了,拥有的了新罗的土地,那么每个百济小地主可以拥有的土地就更多,粮食产量上来,百济便会恢复活力。
下等人有饭吃,也不会造反。
好计。
攻打新罗。
那么,集当下百济的财力,去找大唐商人换取战争所用的物资。
再派一良臣,北上高句丽,结盟以保证无后顾之忧。
扶余璋一直没表明身份,却是宴请了刘文静多次,赠送美婢、大唐的丝绸、豪宅,不断的请教如何攻打新罗。
刘文静给予了足够的建议。
只要百济愿意去打新罗,一切都没问题。
刘文静也慢慢的悟了,为什么百济经济崩溃,国内矛盾巨大,民间不安,贵族不满这些情况下,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一定可以解决。
因为窦乐是穿越者,他知道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案例。
落榜的美术生,就是用这一招把他的国家从泥潭中带出来,结果只能说……,随后世点评吧。
但是。
刘文静不理解。
新罗的种种表现,是偏向大唐的。
半岛三国,高句丽是死敌,百济是摇摆不定的,只有新罗一心向着大唐。
而为什么,窦乐种种布局,就是要让新罗灭国。
肯定不会因为要吞并这片地域。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刘文静百思不得其解。
刘文静不理解,是因为他受限于时代的思想局限性上。
在刘文静的心中,新罗远在海外。因为他并没有海洋防御的观念,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远在海外的新罗,既然恭顺,那么就是一个好的附属国,只要服从大唐的命令,那就一直是好的。
一但不够顺从,就是错误,要派兵惩戒。
为什么?
刘文静不理解,所以写了一封长信,派人悄悄的送到了珊瑚老城的国舅府直属商号,他很想知道原因。
珊瑚老城,就在高句丽与百济的边界上,临海,往西十几里就能到大海上。
从这里行船,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两天就可以到莱州。
或是往南走。
快则二十天,慢则三十五天,就能到达番禺港,最多再一两天,就可以到钦州码头。
天热起来了。
钦州城,窦乐穿着宽松的衣服,随意的用一根发带绑着头发。
面前是一盘荔枝。
厅内,各种漂亮的服装加持下,好几百舞者争芳斗艳。
俚僚人,细分之下,不同的垌、寨,习俗也大有不同,依窦乐在后世的理解就是,俚僚人只是大唐对这边各族的统一称呼,事实上他们还是有很大分别的。
不止是俚僚人。
还有女儿国的舞姬、占婆的舞姬、被程咬金带兵暴揍了扶南王国送来的几队舞姬。
燕夏为窦乐剥开一枚荔枝。
“乐郎,程将军的鼓乐师不错,只是这乐曲不太对,应该给予南人乐师一些机会,让他们学习大唐的乐器,用他们的风格谱曲。”
窦乐听完点点头。
五音不全的他,纯粹就是看热闹。
当然,心里也开心。
算一算,窦乐已经拥有十几支不同的舞团了。
每一个都是不同的风格。
艺术。
这一切就是艺术。
窦乐虽然五音不通,而且也没什么诗词的水平,唐代的乐器呢,更是一个都玩不转。
但,作为一个听众与观众。
窦乐相信自己还有点艺术细胞的。
只是关于雅和俗。
显然,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感。
这时,一个消瘦的身影走一步晃两步的摇到了窦乐身旁。
不用看,不用听,光是闻到味道,窦乐就猜到。
马周。
他的衣服上都带着一种酒糟的味道。
窦乐问:“马曹军,这是掉在那个酒缸里了?”
马周拍了拍脑袋:“国舅,书籍中有记载,自秦汉之时便有一种名为金浆的酒,可惜一直没喝过,前几日在俚僚人那边公干,见到了自秦时赵佗带来,经俚僚人改进的金浆。”
窦乐很好奇:“是什么酒?”
“甘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