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 第522章 天下粮仓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522章 天下粮仓

    “各位爱卿,猜猜这次把大家叫过来,是为了什么?”刘韬把所有的臣子都召集过来,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一般小事,也大多是把几个主管的臣子叫过来就好。

    临时召开一个早朝,按照刘韬之前的行事风格,怕是有大事出现了。

    当然,有消息渠道的臣子,已经大概知道是什么事情,主要和平阳郡的常平仓有关。

    “常平仓,元帝时期废除,明帝时期曾经打算重设,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刘韬看向众人,“朕为了保证百姓的收入,重新设立常平仓。之前在云中开始试行,之后普及并州。前年开始向司州和凉州普及,先在平阳郡和金城郡试行……”

    听到这里,就算再愚钝的臣子,也清楚,刘韬所言,便是常平仓的问题。

    去年开始,平阳郡的常平仓开始在当地收购粮食。按照的是市场价,严格来说是比市场价略低的价格,但是按照这个价格出售粮食,百姓依然有一定的赚头。

    毕竟实际上,就算粮食紧缺,当地的粮商都会想方设法压价收购,最终收购的价格,比常平仓的收购价格,至少要低四成。

    百姓交完地租后,剩下的粮食本身不多,出售的价格又上不去。最后只能把绝大多数的粮食出售,然后采集一些野菜补充,同时在农闲的时候打点小工,这样才能凑合一年。

    种田的农民居然吃不饱饭,说出去怕都没人相信,只是现实就是那么的讽刺。

    仓平常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让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应付突发起来的粮灾。

    灵帝时期天气突变,朝廷没办法安抚好百姓,以至于流民增加,最后形成黄巾之乱,说到底就是没有粮食储备,而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往往歉收所致。

    小冰河时期的天气异常也是问题,估计连元帝和明帝,都没有想过,气候有段时期会变得非常不正常,这个不正常至少延续了十几年,甚至是二三十年。

    只看到官吏会通过常平仓使坏,却没看到国家粮食危机……当然,也不能奢求古代人有那么长远的目光,尤其几乎不怎么到地方的皇帝。

    还不能随便让皇帝去地方,都说康熙六下江南把曹家整没了。乾隆六下江南,把大清的底子都给掏空了。更无语的是,灭了和珅抄家得到的钱,都成了嘉靖的内帑,就一分钱没有进入国库里面。

    “今年……”眼看大家似乎都已经想起某些事情,刘韬继续说道,“户部派人去平阳郡检查粮仓,有一个县……反正该知道你们都知道,粮仓烧起来了。”

    说到这里顿了顿,看看下面的臣子。大多都是显然听过这事,少数有些吃惊,也有些可能觉得不算什么,毕竟意外失火也有可能。

    “也有人怀疑是意外,大火已经烧起来,一般来说无从考证……”刘韬说到这里,顿了顿,大概三秒,立刻话锋一转,“很不巧,这次当地驻军就在附近,立刻引水救火,火势还没有达到最大就已经灭了!结果你们猜猜,派去的户部官员发现了什么?”

    大家都看向户部,户部那边的官员神色古怪。仓储的事情和户部脱不开关系,问题是去年科举制度之前,官吏不足,否则也不会今年才去那边查看。

    “算了,本身这事情,与户部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刘韬叹了口气,“当时户部的官员,看到里面的粮食,都是陈粮,数目也对不上,少了四成以上。”

    简单来说,就去年收上来的粮食,有四成不翼而飞的同时,剩下六成也被替换成了陈粮。去年收购粮食,完全成了地方粮官中饱私囊的手段。

    让刘韬气愤的是,后续调查审讯的路上,这些官员用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地方百姓的粮食这点,差点引发平阳郡的民乱。最后官府出面,适当提升了一些收购的价格,才把事情压低下去。

    估计也是担心,刘韬刚刚继位,这个时候治下出现民乱,那么地方官府上下,甚至郡守,都有可能要倒霉。

    “陛下,当初常平仓就是这类事情太多,所以才会上书废除。”王匡上前,毕竟他曾经担任过平阳郡太守。常平仓是在他任上建立的,这次出事和他没太大关系,也是担心啊!

    “那只是监管力度不够,仓储技术,仓储制度这些都是重中之重。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反而拿这些事情,来劝说放弃设置常平仓……那我要你们何用?”刘韬缓缓说道。

    语气有点冲,但事实就是这样,一个两个自称替陛下牧守一方,结果你就这样牧守?换了个牧羊犬都干的比你们好啊!

    或许是刘韬的话太伤人的关系,不少官员都不由得低下了头,尤其是户部那边。

    “吏部尚书!”刘韬随即看向吏部那边,卢植出面。

    “明年,再开一场恩科,再次选拔人才。”刘韬缓缓说道,“之前因为缺人,所以我们不得不任用原本的一些官员,甚至提拔录用。我们希望他们,为建设全新的大汉贡献一分力量,结果他们就这样回报我对他们的信任?”

    顿了顿,继续说道:“既然缺人,那么就继续招人,天下想要当官的人从来不缺,实在不行在优秀的吏员那边破格升迁。但是,对于违法乱纪,辜负朕以及天下百姓信任的官员,这样的家伙,朕不需要,大汉也不需要!”

    众人听明白了,这次事件的主犯,肯定是死得不能再死,但从犯,估计也要革职,而且永不录用。

    “对于受到胁迫,不得不屈从,有戴罪立功行为的……”刘韬觉得也不能把话说得那么死,“让他们把贪污的部分补足,同时调离当地。六年内,不允许升迁!”

    “陛下仁慈!”出现这样的事情,刘韬能给出这样优待,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卢植暗暗点头,然后上前领旨。

    “户部,做好粮仓的管理制度,从粮食的运输和仓储方面下手,朕不希望因为这些方面的缺失,出现粮食的浪费和损耗,能避免多少就避免多少。”刘韬随即看向户部。

    “遵旨!”王允作为户部尚书,自然要出面背书。

    “天下粮仓,关乎的是天下的安定。你们应该知道,如果常平仓一直都有设立,那么最近十年里面,百姓就不会因为缺粮流离失所,也不会因为没有饭吃被张角鼓动作乱……”刘韬看向众人,“这样的气候不知道会持续多久,粮食储备是重中之重,诸位爱卿应重视!”

    也不怪刘韬那么生气,粮食浪费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家很关注的问题。

    不过比起提倡光盘,点名吃播节省的那么三千多吨粮食。各地仓储,运输和人员管理等方面浪费的粮食,就高达数亿吨粮食。

    老大哥怎么解体的,不是农业和轻工业跟不上,而是仓储运输出了问题。大量食物在运输过程,要么运输不了,要么在路上坏了。

    生产一百多吨面粉,只有不到十吨运输到城里,做成面包可不得排着队才能买了?

    运输和仓储问题姑且不说,这些受限于技术问题,刘韬也就认了。可人员管理方面造成的问题,却不能忍。

    平阳那边,阴兵借粮,偷梁换柱,火龙烧仓都出来了,以后各地还有什么不敢的?

    刘韬都要怀疑,这阴阳仓是不是也要出来。就是那种,一个大粮仓,实际中间是空的,或者用别的东西填充,上面加一层,专门在上面放粮食。

    这样的阴阳仓,一个粮仓实际只有20%到30%的粮食,检查的人看到粮仓里的粮食,都快满出来了,却看不出这粮仓的肚子里居然是空的。

    粮食储运,说到底这块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急。应急的概念就是除非急了,或者需要用了,否则可能一两年都会这样存着。

    长时间储存,而且有部分可能三五年更换一次,没什么意外十几年都未必检查一次。自然就给了下面的人一个侥幸心理。

    反正上面不查,按说五年替换一次粮食,那就不替换了,等到十年再替换,但上报替换了一次。这样这笔钱,自然也就进入了官吏们的口袋里。

    于是现在问题就出来了,什么时候检查一次比较好,谁来检查比较好。

    户部检查户部,那肯定不行,上下级之间存在利益链,甚至下面某个贪污的官员,就是上面某个侍郎,甚至是尚书提拔起来的。

    “陛下,若是要监管官吏的话,增加御史台的人手不就好了吗?”郭嘉上前提议。

    本身已经有锦衣卫,只是锦衣卫主要是监视政治犯。至于官吏作风、渎职、贪污和擅权的行为,一般都是御史负责。尤其是风闻奏事这个权力,御史直接成为狗仔队。

    甚至只要有嫌疑就要参你,甚至为了党派利益,往死里黑某个官员,最后惹急了皇帝拉出去打屁股,居然还因此为荣,认为这是‘直言敢谏’的表现。

    所以皇帝打他们屁股,那是皇帝自己昏庸的问题,和他们是不是做错了无关。

    总之,听到郭嘉那么建议的时候,刘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然后觉得有些恶心。

    问题是这玩意真的是御史的工作,就算另外设置一个机构出来,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只能从办事方式方法和制度上变更。

    “这样,御史台那边出一个方案,什么时候检查一次粮仓,怎么检查,内部出一个条例出来;户部针对仓储,运输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也做一下整改;平阳县的事情,朕不希望再出现了!”刘韬权衡了一番,最后有了决断。

    “遵旨!”户部和御史台的人闻言,自然纷纷出列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