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平行大唐之吾为世宗威皇帝 > 第85章 不想扯上关联

平行大唐之吾为世宗威皇帝 第85章 不想扯上关联

    李绩在扬州等着李恪求援的信报,但没想到等来的是李恪一战灭国的捷报,惊得当时正在摇头晃脑品茶的李绩手一抖,一壶好茶就废掉了。

    赶紧换了身衣服,李绩抓住信使,就问战斗情况。但信使表示他也不清楚,他也是吴王回师泉州后,派信使到杭州报捷后,吴王府大总管杨虞才派他骑快马去长安报捷。因为要路过扬州,顺便知会在这里随时准备南下支援的李绩一声。

    李绩摆摆手示意信使离开,毕竟人家还要赶着去长安。挠挠后脑勺,李绩有点想不通了。要知道,大唐不是没有和占国交战过。但每次交手,唐军一波打得占军稀里哗啦,然后就是唐军一大片水土不服被迫退兵。

    看着信使离开,李绩坐不住了,他让随从备马,准备亲自赶往扬州,去问问李恪,是怎么做到让士兵不水土不服的。

    李恪回到钱塘县,才歇息了一天,李绩就打上门来了。

    说真的,李恪不想和跟着老爹打天下的将领有任何交集。李恪忘了自己前世看过的唐朝影视剧里李承乾是怎么废掉的,但是,李恪敢打赌,绝对和跟着老爹打天下的人脱不了干系,而且十有八九还是武将。

    所以,除了老爹曾经让尉迟恭给自己当马槊老师算是有了一段交集,李恪对于这帮武将是敬而远之。至于跟着老爹打天下的那群谋士……除了房玄龄还算健康外,其余的要么年老走了,要么着书立说去了,要么干脆致仕了。

    而岑文本、裴宣机两人只是默默支持李恪,在朝政上发言都是替朝廷出发。在大家看来,这两人是纯粹的帝党,哪知两人在萧瑀的带领下已经是吴王党了。

    脑海里转七转八,李恪是真的不想和李绩多说,所以李绩的问题问完后,李恪就立即道:“英公,其实以后征伐林邑不要征调关中河北士卒,就地征召岭南士卒就行。同样的,收复云南郡也别从关陇调兵,征调巴蜀锐卒足以!”

    李恪也是见多了水土不服,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北方人到南方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反而南方人到北方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很少。而且,水土不服的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腹泻。这个时代水土不服导致的死亡,最常见的就是腹泻止不住导致脱水而亡。

    李恪有点怀疑,这水土不服是不是和环境湿度有很深的联系。在环境湿度高的地方生活习惯了的南方人,跑到了北方可能只是觉得比较干燥,多喝喝水就过去了。但是在环境湿度低习惯了的北方人,跑到南方的话,会不会感觉身体内的水无处可去,所以才会出现腹泻,以及脚底溃烂和烂裆。

    简单来说就是,人在水气丰沛的地方待久了,哪怕是跑到水气不足的地方,只要时时补水,人体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但是人在水气不丰沛的地方待久了,骤然跑到水气极其丰沛的地方,身体就会以为体内的水已经饱和了,需要赶紧排出去。然后,在这种错误的感知下,人体的器官功能就会紊乱。

    最后,人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的话,紊乱的器官功能就把人给折腾死了。

    当然,李恪也不知道自己这番推论对不对。但是李恪通过征伐林邑得出一件事,连江南的水土不服都顶不过去的,肯定不适合去林邑。

    回答了李绩的问题,李恪就开始赶人。不管李绩以后有多大的成就,李恪现在都没有任何结交的打算。

    李绩很无语,这吴王殿下也太小心了吧,自己只是想交流交流征战心得,又不打算干别的。看看人家魏王李泰,这段时间和朝臣走动的多勤快,也没见陛下有什么多余的话啊。

    李恪如果知道李绩是这么想的,怕不是仅将李绩赶紧送出杭州,而且自己也赶紧跑台湾岛。李世民为什么放心李恪,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李恪和武勋集团可以说没有任何交集。不对,也不是没有交集,比如李恪和长乐、清河这些嫁给了武二代的公主还是经常有书信往来的。

    但是,李世民是看过那些书信的,基本都是日常问候,以及问妹妹们是否缺钱,缺钱了就找他这个三兄,三兄指点做些生意赚钱。一副生怕妹妹嫁出去后过不好,哥哥上跳下蹿心急如焚的模样。

    自己在外面只差李世民亲口说出封国,这种情况下还和朝堂上的武勋密切交往,这李绩是嫌弃李恪死得不够快?

    李恪之所以将戴安扔在林邑郡处理后面的事,自己急匆匆赶回杭州,原因只有一个,占国的国库真的富啊!不过,李恪没有将占国国库的财富自己留下来太多,而是打算献上去堵李世民的嘴。这样,戴安在林邑郡北部打豪强抄家的财富,就能落在李恪的手里了。

    虽然少了最富的六家,但李恪表示不急,等后面实力进一步增长了,林邑郡南部的六个家族,李恪心头冷笑一声,真当本王给的地很好拿啊。

    白银六百万两,黄金五万两,各种铜钱数不胜数,上好南海珍珠三十箱,宝石也不可计数。李恪本来也是有点吃惊的,后来一想这是从占国立国几百年的积存,也是释然了。

    只不过,李恪看着那铜钱有点发傻,比起大唐目前能见到的铜钱还要驳杂。罢了,铜钱就不送长安了,自己慢慢融了重铸。

    李恪很快就写就一封奏章,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毕竟,六百万银子五万两黄金,还有一堆的珍珠宝石,估计老爹有的头疼了。不是头疼有这么一大笔钱入账,而是头疼怎么分才能防止六部的人在朝堂上拳脚相加。

    不过,那和李恪无关了。

    反正,接下来李恪的事,就是按照功劳簿的记载分发赏赐了。还在船上的时候,李恪就粗粗估算了下,这次的赏赐需要至少耗费铜钱十一万贯,绢帛一万六千匹。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赏赐的精准。毕竟,打仗最怕的就是赏罚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