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 > 第138章 浪遏飞舟

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 第138章 浪遏飞舟

    裴矩领命,退出了御书房。他明白,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翌日清晨,朝堂之上,气氛异常凝重。杨广身着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底下的群臣。

    “诸位爱卿,想必你们已经听闻,突厥屡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杨广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在大殿内回荡着,“朕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就是要与你们商议对策,共同抵御外敌!”

    杨广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突厥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此次入侵,来势汹汹,朝野上下都感到十分紧张。

    “陛下,突厥人野蛮凶残,此次入侵,定是早有预谋。”兵部尚书杨素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臣建议,立即调集大军,增援边关,将突厥人赶出我大隋疆土!”

    杨广微微颔首,杨素所言正合他意。他沉声说道:“杨爱卿言之有理,朕意已决,即刻点兵十万,由你挂帅,亲征突厥!”

    “臣领旨!”杨素神色凛然,大声应道。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高呼。

    杨广的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了户部尚书裴矩的身上。“裴爱卿,军粮辎重之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了。”

    “臣遵旨!”裴矩躬身应道。他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补给是否充足。

    退朝之后,杨广立即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一时间,整个大隋帝国都动员了起来,军队集结,粮草运输,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大隋边境,朔风凛冽,黄沙漫天。韩擒虎身披重甲,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数万隋军将士,与如潮水般涌来的突厥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动地,血染红了荒凉的戈壁滩。

    韩擒虎手持一柄长枪,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突厥骑兵纷纷落马,无人能敌。突厥将领见韩擒虎如此勇猛,心中大惊,连忙调集精兵强将,试图将其围困。

    韩擒虎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但他毫不畏惧,反而更加勇猛。他左冲右突,枪出如龙,每一次挥舞,都能带走数条性命。他身后的隋军将士,受到他的鼓舞,士气大振,奋勇杀敌,将突厥军队杀得节节败退。

    突厥将领见久攻不下,心生退意,便下令鸣金收兵。韩擒虎率领着隋军将士穷追不舍,直到将突厥军队赶出边境,才收兵回营。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也在悄然打响。突厥入侵的消息传来后,京城内人心惶惶,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有人说突厥军队势不可挡,大隋即将灭亡;有人说杨广昏庸无道,才招致外敌入侵;更有甚者,散布谣言说杨广已经被突厥人杀死,隋朝已经没有希望了。

    这些谣言在民间迅速传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和混乱。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抢购粮食和日用品,市场秩序混乱不堪。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动百姓闹事,企图趁乱谋取私利。

    于仲文临危受命,负责稳定京城局势,他深知谣言的危害,必须尽快将其平息。他一方面命令城防军加强巡逻,严厉打击造谣生事者;另一方面,他组织了一支宣传队伍,深入到城中各个角落,向百姓们宣讲朝廷的政策,揭露谣言的真相,安定人心。

    于仲文亲自走上街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们解释了突厥入侵的原因,以及朝廷正在采取的应对措施。他还向百姓们展示了从前线传来的捷报,告诉大家隋军将士士气高昂,正在英勇奋战,一定能够打败突厥侵略者,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于仲文的努力没有白费,百姓们原本惶恐不安的心逐渐安定下来。他们听着捷报,看着于仲文真诚的眼神,心中燃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我虽是一介草民,但也愿为国出力!”一个年迈的老人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将手中仅有的几个铜板塞给于仲文,“请务必将这些送到前线,支援将士们!”

    老人的举动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百姓站出来,他们有的捐献钱财,有的送来粮草,有的甚至自愿加入军队,奔赴边疆。农夫放下锄头,铁匠放下锤子,书生放下书卷,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

    京城内,原本冷清的军营顿时热闹起来,无数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他们渴望像韩擒虎将军那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在城外,一支支由百姓自发组织的运输队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进发,他们用独轮车,用扁担,甚至用自己的肩膀,将一车车粮草、布匹、药品运往前线,为将士们送去温暖和力量。

    在全民皆兵的氛围下,隋朝军队士气高涨,他们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地击退突厥军队的进攻。韩擒虎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与突厥精锐展开殊死搏斗,他手中的长枪仿佛化作一条怒龙,每一次挥舞都能带走数条性命。隋军将士在他的带领下,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经过数次惨烈的战斗,突厥军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征服大隋,却没想到遇到了如此顽强的抵抗,更没想到隋朝百姓竟然如此团结一心。突厥将领看着士气低落的士兵,又看着前方杀气腾腾的隋军,无奈下令鸣金收兵,开始逐步向北撤退。突厥撤退的消息传回朝廷,杨广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穷兵黩武并非长久之计。他深知,只有彻底解决与突厥之间的矛盾,才能换来边境的安宁,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向突厥抛出橄榄枝。

    “陛下,微臣以为,此时正是与突厥和谈的良机。”杨素出列奏道,“突厥连番征战,损兵折将,如今士气低落,正渴望休养生息。我方可趁此机会,派出使者,与突厥可汗议和。”

    杨广微微颔首,目光扫视群臣,沉声道:“朕意已决,即刻派出使节团,前往突厥大营谈判。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隋不惧战,但更爱和平!”

    杨广亲自挑选了以礼部尚书宇文弼为首的使节团,携带重礼,赶赴突厥大营。

    突厥大营内,可汗帐中,气氛凝重。突厥可汗面色阴沉,这些天来,隋朝军队的顽强抵抗彻底粉碎了他速战速决的幻想。

    “大隋皇帝派人来了?” 突厥可汗冷哼一声,“怎么,莫非是想要求和?”

    “启禀可汗,”一名将领单膝跪地,“隋朝使者就在帐外,说是带来了大隋皇帝的国书。”

    “哼,让他进来!”

    宇文弼走进大帐,不卑不亢地向突厥可汗行了一礼,朗声道:“外臣奉大隋皇帝之命,特来拜会可汗。”

    宇文弼将国书递上,突厥可汗接过展开,只见上面写着:

    “大隋皇帝致突厥可汗:久闻可汗英明神武,统领草原,朕心甚慕。然刀兵相向,两败俱伤,非朕所愿。今隋军虽胜,然朕不忍生灵涂炭,愿与可汗化干戈为玉帛,永结友好。不知可汗意下如何?”

    突厥可汗看着国书上的内容,陷入了沉思。他当然明白,继续打下去,胜负难料。隋朝皇帝的提议,未尝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思虑再三,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宇文弼,沉声道:“好,本汗答应与你大隋议和!”

    突厥大军如潮水般退去,浩浩荡荡,卷起漫天尘土。隋朝边境,历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百姓们欢呼雀跃,迎接来之不易的和平。

    “陛下圣明!我大隋威武!”

    杨广站在城楼之上,眺望着远方,听着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心中却没有丝毫的轻松。他知道,这只是短暂的和平,突厥的野心不会就此消散,边境的安宁还需要更加坚实的保障。

    “陛下,”杨素来到杨广身边,拱手道,“突厥此次退兵,实属权宜之计,不得不防啊。”

    杨广微微颔首,沉声道:“爱卿所言极是,朕已命裴矩着手修筑长城,加强边防,同时,还要加紧训练军队,提高战斗力,以备不时之需。”

    “陛下英明。”

    杨广的目光投向南方,那里,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他去开拓。

    “传令下去,”杨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朕要御驾亲征,平定江南!”

    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对于杨广的决定,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陛下,江南地势复杂,气候湿热,我大军从未涉足,贸然出兵,恐有不妥啊!”一位老臣颤巍巍地出列劝谏道。

    杨广摆了摆手,朗声道:“江南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将其纳入大隋版图,有利于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诸位爱卿不必多言,朕心意已决!”

    杨广调兵遣将,任命韩擒虎为先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江南进发。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逼近了江南重镇——建康城。

    建康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城中守军在陈后主陈叔宝的带领下,拼死抵抗。

    “陛下,城墙坚固,隋军久攻不下,不如……”

    “不如什么?”陈叔宝斜倚在龙椅上,漫不经心地问道。

    “不如…投降吧。”

    陈叔宝脸色一变,“你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