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太子殿下,本官不是男宠 > 第121章 至於庸庸,殆难为工

太子殿下,本官不是男宠 第121章 至於庸庸,殆难为工

    正月初九,皇宫大殿之上,气氛凝重如铅。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冷峻,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的百官。

    “如今南疆那边局势危急,我军伤亡惨重。今早刚来的消息,周将军重伤落水后被下游流民救下,虽捡回一条命,但内伤很重,至今未醒。诸位爱卿说说,现在应当如何应对?” 皇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沉重的压迫感。

    官员们面面相觑,随后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那些无用的废话。

    “陛下,当务之急应是增派援兵,加强南疆的防御啊。” 一位官员急切地说道。

    “哼,增派援兵?一时半刻哪里来的兵力和物资?” 另一位官员反驳道。

    “那也不能坐视不管啊,南疆若失,后果不堪设想。”

    皇帝听得头疼不已,眉头紧锁,脸上露出明显的不满之色。“都给朕闭嘴!说这些废话有何用?朕要的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郑长忆站在百官队伍前面,静静听着,心中也是百般煎熬。

    如今大齐少良将,太子的师傅袁老将军虽早年东征西战,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可如今已年过七十,白发苍苍。袁老将军膝下的小袁将军本是国家栋梁之材,却被敌人暗算,断了一条胳膊。

    皇帝当初听信刑部尚书的谗言,觉得东海之战我军有地域优势,只派了一些京城的禁军前去助战。那些禁军多是出身宗族世家,只把打仗当成给自己镀金加军功的途径,根本无心真正为国家效力。

    袁老说不得他们,而身边也就看着长大的太子有血性有狠劲,冲到前线杀敌。袁老对太子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倾囊相授,太子也是天赋极高,亲自带兵打了好几场漂亮仗。可谁曾想,皇帝忌惮太子的威望与才能,竟把太子召回京城软禁起来。

    满朝中武将本来就少,就太子一个有领兵水师的经验。

    可事到如今,皇帝竟然还是担心太子拿到兵权会心有不轨。郑长忆心中一边觉得皇帝荒唐,这种时候还在猜忌太子,一方面,论私心,他真的不想让心爱的太子去前线。他前世知道这场南疆的战役死了多少将领,就连骁勇善战的周将军也是被俘虏而死。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太子肯定会自请去的。

    郑长忆微微抬眸,正好对上皇帝投来的审视目光。皇帝沉声道:“郑爱卿,你说说,南疆之事当如何处置?”

    郑长忆沉默片刻,缓缓开口道:“陛下,南疆战事危急,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军心。周将军重伤,军心不稳,若此时不采取果断措施,恐局势更加难以收拾。”

    “那你说该如何稳定军心?” 皇帝追问。

    郑长忆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可派遣一位善领水师之将领前往南疆,一则有经验,有希望转败为胜,二则也是鼓舞士气。同时,加紧筹备粮草和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哼,德高望重之将领?如今朝中还有谁能担当此任?” 皇帝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

    刘丞相站出来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有领兵水师的经验,且在东海之战中表现出色,何不派太子殿下前往南疆?”

    皇帝的脸色更加阴沉,太子向前一步,神色坚定地说道:“父皇,儿臣愿领兵前往南疆,为国家解危,为百姓解难。”

    此话一出立刻有皇帝的狗腿站出来道:“陛下,太子出征要拿回兵权,恐怕……”

    太子党的户部主事赵文博听到这话,顿时怒火中烧,忍不住怒道:“这种时候了还在担心这些?太子什么人品作风你们瞧不出来?”

    此话一出,整个朝堂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郑长忆心中猛地一惊,他清楚地知道,这个赵主事说错话了。

    这话无疑是明着打皇帝的脸,皇帝更加不可能答应太子领兵的请求了。这两人之间的说话交锋实在是太过直白,几乎把皇帝那难以言说的恶心心思全都说了出来。

    郑长忆明面上作为坚持拥护皇帝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出来表态。他微微躬身,语气委婉地说道:“太子乃是一国储君,岂能轻易涉险?陛下应另寻他法。”

    就在这时,太傅站了出来,他微微拱手,“陛下,如今南疆局势危急,继续打下去劳民伤财且损失惨重。臣以为,要不和亲,或许可解当前之困。”

    他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想到太傅会提出如此大胆而残忍的建议。

    虽没明确提及让哪个公主去和亲,可如今宫里的情况众人皆知,除了那些还在牙牙学语的幼童公主们,就只有太子的亲妹妹怀宁不是小孩了。而怀宁公主也不过才十二岁,尚是天真烂漫的年纪。

    郑长忆更是震惊不已,他猛地抬头看向太子,只见太子紧抿双唇,恐怕早就猜到会走到这一步,所以昨夜才那般焦虑。

    郑长忆的心沉到了谷底。他深知,和亲虽非上策,但在当前形势下,却是最有可能平息南疆战事的办法。然而,怀宁公主是太子的亲妹妹,先皇后早逝,太子对她疼爱有加,视若珍宝。

    太傅故意刁难郑长忆,提高声音问道:“郑大人,南疆那边是继续打,还是让怀宁公主去和亲呢?你向来足智多谋,今日也给个注意。”

    郑长忆不可思议的看着他,只觉得遍体生寒,仿佛置身于冰窖之中。

    他知道太傅心眼小又记仇,但没想到他会这样公报私仇。

    他带着一点期望看向皇帝,却发现皇帝对太傅的话并没有什么不满。

    郑长忆瞬间明白了,皇帝早就有和亲的想法,只是等着太傅开口并通过其他大臣来施压,等一个倒霉蛋开口说和亲二字,让他去做这个千古罪人。

    太子也明白,他不想让郑长忆成为罪人,也不想让自己的妹妹去和亲。他紧咬着牙,向前一步,

    “父皇,”太子严孤山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儿臣深知南疆局势严峻,但儿臣更不愿看到我大齐以牺牲公主为代价换取和平。和亲非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纷争。儿臣愿领兵亲征,誓要驱逐外敌,收复失地,以扬我大齐国威!”

    “不可!”郑长忆几乎是下意识地说了出口,又立即反应过来自己有些昏头了,连忙找补, “陛下不可听从太子殿下之言,南疆之地,山高水远,兵荒马乱,殿下千金之躯,怎可轻易涉险?请陛下另寻良将出征,以保殿下与公主安全。”

    然而,郑长忆的肺腑之言并未能平息朝堂上的风波,反而引来了兵部尚书的冷笑。

    “郑寺卿,”兵部尚书摇了摇头,冷笑道,“你久居京城,养尊处优,哪里知道南疆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战火连天,生灵涂炭,两座城池早已血流成河。照你所说,既不和亲,也不派兵,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外族杀进京城,屠戮百姓吗?还是说,要等到南疆的战火蔓延到郑府门口,你才能想出对策来?”

    郑长忆实在忍不住,怒道:“尚书大人说得对,下官只是一届文臣,甚至连言官都不是。尚书大人掌管兵部这么多年,眼瞧着大敌当前,不为国出谋划策,倒来逼问我军务计谋?”

    这话语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众人心惊不已。是啊,满京城的朝官向来看不起他。平日里,他们对郑长忆充满了鄙夷和不屑,可如今大敌当前,各种棘手的担子却都莫名其妙地丢给了他。

    皇帝也在这一刻敏锐地发觉了其中的问题。然而,他所想的并非是众人对郑长忆的不公,而是觉得自己给郑长忆的话语权似乎太大了。皇帝心中暗自思忖,这个郑长忆,平日里看似温顺听话,没想到在这关键时刻,竟如此大胆,敢当众与兵部尚书叫板。看来,自己对他的掌控确实有些松动了,必须得重新审视对他的态度。

    皇帝面沉如水,冷冷地说道:“此事的确轮不着郑寺卿来管。”

    郑长忆低下头,缓缓退到一旁,心中却乱如麻团。他看着这些平日里被视为国家栋梁的武将们又开始吵吵嚷嚷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嘈杂的闹市。他们有的主张强硬出兵,有的则坚持求和,争论不休,却始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不知吵了多久,时间仿佛在这混乱的争吵中变得无比漫长。郑长忆只觉得自己的腰痛到快要站不住了,那隐隐的疼痛如同细密的针,不断地刺激着他的神经。而这些武将们似乎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依旧在那里争得面红耳赤。

    终于,皇帝再也无法忍受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无休止的争吵,烦躁地挥了挥手,说道:“好了!兵部去领虎符,先从附近几个县调兵支援。至于其他明日再议!退朝!”

    众人这才纷纷闭嘴,各自心怀忐忑地退下。

    “郑鹤,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