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想让北宋大统一 > 第116章 燕京之地

重生,想让北宋大统一 第116章 燕京之地

    几人经过一阵折腾后,在辽使的带领下,来到繁华异常的燕京。

    这燕京城也完全是按照汴梁复制而成,这是一座异常繁华的城市,在南陵温看来只有宋国境内的泉州可以和此地比肩。

    燕京比泉州更好的一点在于,因为契丹人骨子里还是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脉,又以大唐正统自居,对所有来此地经商的人种都给予相同的待遇和尊重。

    明显可以感觉到此地的日本、大食人、有色人种(以南亚为主)比宋国的几个港口城市多上了许多。

    相对来说,中原之地的人因为觉得自己文化更有底蕴,在不经意间总会瞧不起其他族人,受了委屈的商人们,更倾向于来燕京通商。

    令南陵温意外的是,因为辽国境内没有铜矿,且宋国钱币含铜量高,辽人竟然默许用宋人铜钱为当地的官方流通货币。

    阿奴在抵达燕京的第二日,收到辽帝的圣旨,要她在燕京休养好后,速速带族人到府衙里接受问责。

    由于在路上时南陵温们已经灌输过如何应答,阿奴对此行已是信心十足,加上她明白辽帝最大的意图是通过自己招安蒙古部落,只要稍微谨言慎行一些,绝对不会有危险。

    南陵温们化装成蒙古人进入燕京府衙时,有一名宋国使者也在场,此人和苏子瞻长的有些相似,也是收到了格外隆重的接待。

    南陵温用并不熟练的契丹语与周围护卫交流,有人回答:

    “宋国使者是专程来与我国皇帝讨论岁币和边境界限的问题,今日特让蒙古人民一睹过程,好让大家明白如何才是大国风采!”

    南陵温表示受教,几人得到了站在宋国使者对面的位置。

    这时候,南陵温们看清了对方,才明白为何会有苏子瞻的印象,原来宋国使者就是苏子瞻的亲弟:苏辙。

    南陵温知道同昌公主耶律八哥一定也会现身,他赶紧悄悄的走到张可秀和赵仲明身后,小声的说:

    “尽量藏在人堆里,非必要不出声!”

    两人虽然答应了,但是不清楚南陵温的用意,只等同昌公主盛装出现后,二人便知道么其中含义。

    张可秀只等公主坐定后,还专门去给南陵温说:

    “苏大哥应该嫁给公主的,这里人人都爱苏子瞻啊!”

    南陵温对此还有所保留,但只等辽帝走入宫殿,宣布开始交流后才发现一切都是真。

    在座的全是辽国德高望重之人,皇帝都叔叔、舅舅、哥哥、姐姐等悉数到场,而他们眼中并没有与蒙古联络感情这事,都是来看看苏子瞻的亲弟苏辙。

    一开口或“苏先生”,“苏郎”,“苏俊杰”等等的称呼,问其新旧文章,平日里嗜好,俨然一副粉丝交流会现场。

    苏辙一直保持着正经的模样,不断的把话题往正路上引,但气氛已全然不对,连辽帝都忍不住说:

    “使者,你就从了朕的亲戚 吧!扮演一回你亲哥,给我们吟唱他的新旧经典作品,等明年再议正事了!”

    苏辙是哭笑不得,也是因为这群人随口就能说出亲哥的诗词,也只得满足对方一回。

    苏子瞻选择复制哥哥写出代表作《赤壁赋》的场景。

    他认为这篇文章最能体现出哥哥身上的乐观精神,这种天然的豁达与乐天将会超越一切国家和文化对立意识,让所有人得到共鸣。

    苏子瞻画地为船,动情时更是用筷子敲着餐盘唱: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场景复制完毕,同昌公主第一个站起,笑着流泪说:

    “我有幸一睹过苏子瞻真容,如今他弟弟的表演,果真有八九分神韵,尤其是那句''物与我皆无尽'',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辽帝也带头鼓掌,他专门喊出一个年轻后生,对着众人说:

    “这乃是我国举行贡试制度来,第一个考取状元的辽国贵族,名叫耶律大石。

    这次希望跟苏辙先生多学习下,武功上我不吹嘘,契丹人的确高过宋人,但论文治还需要点火候!”

    苏辙见辽帝已承认宋国的文治,便也顺水推舟的说:

    “打打杀杀的确算本事,但能通过谋略乃至合作共赢,让天下安定,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才是读书人的最大心愿吧!”

    在场的人都点点头,耶律大石说:

    “苏使者,我读过宋人编纂的《武经七书》,最喜欢里面《吴子兵法》所强调的“内修文德、外驰武备”的思想,两者都不可偏废!”

    苏辙听完笑着说:“耶律大石确实名如其人,有大才之感!”

    这时候,辽帝才想起蒙古人,这才把卫拉特兰的阿奴介绍给在场的人。

    待大家熟悉她的样貌后,辽帝立马宣布:

    “卫拉特兰部落拒不纳贡,影响甚坏,本欲严肃处理,感念其部落首领认罪之心实诚,不惜跋山涉水来到燕京之地请罪,特封其首领为镇北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俸禄百石,勒令其部落以后随时听从北院都护府将军命令!”

    任谁都能看出这其实是个奖励性质的安排,阿奴听完肯定是代表蒙古部落表忠心,同时答应留下十名卫拉特兰青年在燕京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