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县令大人有点愁,闺女是个搞事精 > 第128章 原来她们家背后也是有家族的

县令大人有点愁,闺女是个搞事精 第128章 原来她们家背后也是有家族的

    大意了……

    平日里也不见她老爹这么能说。

    最终还是薛氏站出来解围,顾宸俊终于不用再眼巴巴的看着一桌子好菜而不能动了。

    夜半时分,点满煤油灯的客厅里,顾音一家子在守岁。

    顾怀义今晚高兴喝了点酒,脸色依然红红的,微眯着的双眼看到顾音不由的感慨:“这宁县啊,可真是我们家的福地。”

    顾怀义一句话,就带动了众人的回忆。

    薛氏面色柔和,温婉地点头赞同。

    顾宸朔看了自己妹妹,一眼也跟着点点头。

    顾怀义并不在意其他人的回应,而是仿佛陷入了自己的回忆里,继续自顾自的说道:“一来到宁县,音儿就恢复正常了。不仅人清醒了,还变得如此聪明。要不是有音儿发明出来的那许多农具,我们肯定没这么容易在宁县站稳脚跟。”

    说到这里,顾怀义一脸认真地对顾音说道:“谢谢你,音儿,多亏了有你。”

    顾音一怔,没想到向来严肃的顾怀义会忽然对她说这些话。

    两手不自觉地蜷缩了一下,一个长辈忽然这么正经地向她道谢,这感觉还真不太习惯。于是顾音打哈哈道:“爹爹说什么谢不谢的,我们是一家人呀。”

    顾音一开始确实没有想这么多,她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个时代太过于落后了,影响她躺平。

    “好,一家人。”顾怀义也不争辩,总归事实如何他心里门清。

    顾怀义掏出几个荷包,先是给了两个小儿子,然后是顾音,最后一个给了自己的长子顾宸朔。

    两个小的高高兴兴接下了,顾音犹豫了一会也伸出手接下。

    顾宸朔则是一脸不好意思:“爹,我都这么大了,您怎么还给我压岁钱?”

    “哎~你尚未及冠,不算大。”顾怀义摆摆手,将荷包硬塞到顾宸朔手里,“拿着吧。好好读书,来年学业有成。”

    顾宸朔抿了抿嘴,谢过父亲。

    或许是因为过年,又喝了几杯酒,顾怀义今夜感慨颇多:“今年辛苦你们陪我来这个小地方了……”

    “夫君……”薛氏柔柔责怪了一声。

    顾怀义呵呵一笑:“你们看如今守岁只有我们一家六口,要是在京城,那就热闹了。”

    “嗯?在京城不也是只有我们家吗?”顾音疑惑,她好像一直漏了点什么。

    “在京城还有你祖父祖母和叔叔一家啊,除此之外,还有你大爷那一脉呢。音儿你莫不是忘了?”顾怀义眼睛微张,似是责怪地看了顾音一眼。

    忘了?

    顾音一脸懵逼,合着她们本家在京城还有人?

    怎么从来没人跟她说起过?

    她一直以为……

    哦,也不对,她压根没想过本家这种存在,一直只有他们一家子简简单单也挺好的。

    如今既然知道了,免不得要问清楚。

    于是,除夕这一晚,顾音都在消化自己新得知的信息,原来她们家背后也是有家族的……

    今夜,除了顾音一家其乐融融,宁县的所有百姓家里,也都灯火通明。万家灯火连城一片,似乎要将这一方天空照亮。

    村里某一户农家屋里,一个头发灰白的老汉拿出一个皱巴巴被洗得发白的荷包,从里面掏出几枚铜钱,挨个给自己孙子孙女派发压岁钱。

    末了拍拍小孙子的小脑袋,不由地感慨:“你们赶上了好年景。”

    说完,又转向自己的两个儿子:“老天垂怜,给咱们宁县派来了县令一家子。县令大人清正廉明管理有术不说,那县主也是个了不得的姑娘。多亏了他们,咱们家老大老二才能去修路赚银子。”

    老汉说罢,一家子都笑了起来:“是啊,多亏了他们,咱们才过了个好年。”

    “爷爷,那我长大了也去修路。”脆生生的声音忽然冒了出来,倚在老汉腿边五六岁的小男孩虎头虎脑地插了一句。

    老汉哭笑不得地拍了他一下:“修什么路,你得去读书,将来能考个秀才回来,也算咱们家祖坟冒青烟了。”

    “爹?”小男孩的父亲也就是老二惊疑道。

    老汉瞪了他一眼:“怎么?我说的话不顶用?你们几个好好赚钱,家里几个小的都送去认字,到时候哪个学得好,全家人供他读下去。这样我们家才能有希望。”

    “爹……我不是说不想送他们去读书,只是那束修,咱们实在是交不起啊。”他们虽然修路赚了一点银子,但是要是供几个小的读书,那是远远不够的。

    其他人连连点头,眼巴巴地看着老汉,只希望他好好考虑清楚。

    老汉嘴唇蠕动了一下,恨铁不成钢地瞪了几人一眼:“还不是你们不争气,那你们说怎么办?总归是要读书的,不读书没有出路。”

    老大老二:……刚刚还说多亏了他们。

    片刻之后,还是老二试探地说道:“要不先送一个去读,然后回来教其他几个。”

    老大憨憨点头:“二弟这主意不错,只需要教一份束修的钱,几个小的都学到了。”

    老汉瞥了他们一眼,有些无奈,还指望小孩子能教会。读书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城里那些孩子个个都成秀才了,哪里还轮得到他们。

    不过眼下确实也没别的办法:“那你们说让谁去?”

    “让小三去吧,小三机灵,学起东西来快。”

    “不行不行,小三太跳脱,在学堂估摸着是坐不住的,不如让小四去,小四性子比较沉稳些。”

    就在众人开始为了送谁去而争论时,大儿媳妇弱弱开口说道:“听村头的翠花姐说,城门口每天都聚集了一批小孩在那里学字。我们这离城门不远,不如让几个小的去跟着先学点?”

    众人一听:“这个主意听着不错,到时候谁学得好,就让谁去。”

    “不错,不错……”

    意见达成一致,一家子又开始和乐融融地谈天说地。

    如此的场景,在宁县不少人家上演着,也许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

    他们的生活,好像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