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开局贾张氏炸裂焚化炉 > 第14章 棒梗的耳朵能不能缝回去

四合院:开局贾张氏炸裂焚化炉 第14章 棒梗的耳朵能不能缝回去

    一大爷易中海面带难色,很不情愿地开口道:

    “秦淮茹说的没错。”

    “这里面应该有500块钱,是厂里发的抚恤金。”

    这话让邻居们顿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话里话外,全都是说一大爷易中海办事儿不地道。

    老贾家得了这么多抚恤金,竟然还瞒着大家。

    骗邻居们帮助困难户,用提前凑份子这么“奇葩”的方式来筹钱,给他徒弟贾东旭办丧事儿。

    一大爷还总是教育别人要讲道德,他这事儿办的就很不讲道德。

    易中海就是猜到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才不愿意站出来,证明老贾家得到多少恤金。

    这事儿确实做得理亏,对他的威望打击很大。

    不过易中海是个擅长道德绑架的伪君子,他嘴上肯定是不会认错的。

    而且这种人还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来替自己辩白。

    现在贾张氏挂了,易中海直接就把这事儿推到死人头上,反正死无对证。

    “我也不想故意隐瞒大家。”

    “但是贾张氏央求我不要说出去,还说她家里有这么多钱,被人知道了不安全。”

    “我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财不露白嘛,就答应她了。”

    “等到后来贾张氏让大家凑了份子钱,又反悔不办席面了,全是她的主意,这就不能怪我了。”

    “还是我觉得这样实在不像话,自己掏钱让傻柱去买菜,不然就连今天这个席面,大家都别想吃上。”

    易中海还真能讲出一番道理来,大家对他的怨气就小了不少……

    怀有身孕的秦淮茹,这时候对着几名公安同志,哭得梨花带雨。

    她说自己手里一分钱都没有,还要带棒梗去医院看伤……

    陈所长看她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还哭成这样,说的也实在是可怜。

    就从搜出来的钱里面,分出500块退还给她。

    秦淮茹一拿到钱,就拉着棒梗,还拿着地上捡起来的那只耳朵,匆匆忙忙地去医院了。

    这是因为旁边有几位大妈,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医学知识”,说是这割下来的耳朵,只要洗干净了就能缝回去。

    来自未来的程文远,觉得这一幕很眼熟……

    几十年后的大妈们,也会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和短视频,宣传各种稀奇古怪的“医学健康常识”。

    这种积极传播“知识”(谣言)的行为习惯,看来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中老年妇女一脉相承的社交习俗啊。

    程文远估计棒梗这耳朵应该缝不回去了,未来信息发达,这点儿医学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其实耳朵完全掉了之后,再接上的成活率非常低!

    这是因为耳朵上没有大血管,很难进行血管吻合。

    如果耳朵完全掉了,勉强再缝合上去的话,没有血管供应营养,很快就会坏死。

    ……

    程文远发现这时候四合院儿里看热闹的人有点儿多,大多数还都不是住在这个院儿里的人。

    如今是61年,在国内电视机还极为罕见,家里有个收音机都算是“高档家电”。

    人民群众在这个年代,可没有什么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所以现场才有这么多围观的人,很多下班路过四合院儿门口的人。

    一听到里面吵吵嚷嚷的,这么大动静,根本就不拿自己当外人,脚下一拐就进来看热闹了。

    整个抓捕过程一波三折,大家难免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

    而且一些热心群众进来晚了,没有看到前面发生了什么,就四处跟人打听。

    “哎!师傅,能说说这是咋回事儿吗?”

    “地上怎么躺了个胖老太太?”

    “我听说是被雷劈死了的,还特意凑过去瞅了一眼。”

    “啧!死得真惨!大半个后脑勺都没了!”

    “这雷电的威力能有这么大吗,把人的后脑勺都炸开?”

    被问到的这个人年纪挺大,还戴着一副眼镜,看着就像是懂很多知识的文化人。

    此人正是这个四合院儿的三大爷,名叫阎埠贵。

    他在小学当了十几年的老师,按理来说应该算是文化人。

    但是真正的文化人,却很是瞧不起他。

    因为这阎埠贵是出了名的抠门,爱算计,平常不占点小便宜就浑身难受。

    他家里炒盘儿花生米,大人小孩每个人分几粒,都得数清楚。

    阎埠贵向来还喜欢以文化人自居,瞧不起那些文化水平低的邻居。

    有人找他请教问题,阎埠贵心里颇为得意,笑眯地说道:

    “你这就是缺少见识,读书少了。”

    “雷电的威力可是非常大的,很多书上都记载过。”

    “现实中也有不少的例子啊,什刹海那边的百年古树,不就是被雷电从中间劈开的。”

    阎埠贵伸手比划了一下,表情有点儿夸张地说道:

    “连那么粗壮高大的大树,都能被雷电劈得完全裂开,现在劈开块头盖骨算什么?”

    “贾张氏能留下全尸,这都算是运气好了。”

    ……

    另外一边,傅寒梅这时正在热情地感谢送程文远回来的女公安刘英。

    不过对方却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推辞,说自己没有什么功劳。

    反倒是扭转话题,羡慕地跟傅寒梅打听起来。

    问他们家是怎样教育程文远的,把这孩子培养得这么聪明?

    傅寒梅被这话问得摸不着头脑,都有点儿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了……

    这是因为他们夫妻俩,以前都在军队担任文职工作,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

    四个孩子从小到大,跟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并不多。

    说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没有。

    程文远在爷爷奶奶家,也是像“放羊”一样散养,让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带着。

    傅寒梅印象中,这个儿子是个不爱说话的“闷葫芦”,没看出来有多聪明啊?

    当然他肯定是不傻,小小年纪就挺懂事儿,特别是很会照顾一起长大的妹妹。

    但要是说他很聪明,远超别的小孩子,亲妈也不好意思这么吹啊。

    傅寒梅觉得自己应该实话实说,就表示:

    程文远只是比一般孩子更懂事儿,应该是寄养在爷爷家,从小就性格比较独立的原因。

    刘英却觉得傅寒梅这是太谦虚了,不好意思夸自己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