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第79章 兵杖局

    不一会儿两人出了御书房,想着刚才皇帝吩咐的话,骆养性一脸凝重的想着。

    这上万颗人头落地,就彻底沦为皇帝的爪牙了,往后就只能跟着皇帝一条道走到黑了。

    方正化却一脸淡然与骆养性截然相反,见骆养性神情凝重,不由打趣道:

    “咱家看骆指挥使这副模样,你该不会是害怕了吧?”

    闻言,骆养性挤出一抹难看的苦笑。

    “方督公,不算还没押解到京的,少说得有五万多人,那可是五万多颗人头啊,我说不怕,你信吗?”

    “君命难违,你怕也没用。”

    方正化收起打趣之言,继而一本正经的问道:“不知骆指挥使打算什么时候行刑?”

    骆养性抬起脖子看了看天,悠悠答道:

    “看这天色怕是已经过了午时,还是明天再行刑吧,刚好有时间,让我再审审朱纯臣。”

    对此,方正化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突然,骆养性像是想到了什么,疑惑出声:“方督公,你说陛下为什么要让我们在菜市口行刑?”

    闻言,方正化摆出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想了想,这才缓声答道:

    “咱家觉得陛下把刑场选在菜市口,可能是为了让刑场热闹一点吧!”

    骆养性一听这话,差点没忍住喷出一口老血,暗自腹诽:这方正化当真是个奇葩。

    俩人就这么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消失了身影。

    且说御书房,方正化、骆养性走后崇祯又把思绪转了回去。

    可想着想着,他便没有了先前从八大晋商手中抄得大把金银的喜悦,反而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概因晋商手中的物资是要与关外建奴交易的,现在却被自己截了胡,建奴很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粮食等生活物资补给而大举进攻。

    虽然这只是自己的猜测,不一定就会发生,但只要有万一的可能,就不得不防。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就算是防,大明现在的军队也不够利。

    崇祯一阵思忖后,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叫道:“大伴,把储监局的李凤翔找来,咱们去兵仗局看看。”

    “老奴遵旨,这就去。”王承恩应了一声,便快步而去。

    明朝的军械生产部门共有两个,一个是工部下辖的军器局,一个是内廷的兵仗局。

    可工部的军器局,这些年来因朝廷国库空虚没有经费支出,早已名存实亡,没有了产出,只剩下内廷的兵仗局苦苦支撑。

    崇祯一边走一边想着,现在不缺钱,之前在朝堂上自己还是疏忽了,应该尽快让工部的军器局恢复生产才是……

    兵杖局设立在皇城一角,距离崇祯所在的东暖阁并不算远。

    一刻钟后,崇祯身着那件出宫时穿的青天色锦袍来到了兵仗局。

    可他刚进兵仗局就听到匠作坊内传出叮叮当当的捶打敲击声,这不禁让崇祯一阵狐疑。

    原因无他,只因受王之心牵连兵杖局的监库、佥书、堂司甚至连写字和监工太监几乎都被一锅给端了。

    按理说,现在的兵仗局应该是无人打理混乱一团才对,但从匠作房里传出来的敲打声来看,似乎没有受什么影响还在正常运转。

    王承恩像是猜到了崇祯的狐疑,是以解释道:“皇爷,兵杖局之所以不受影响还正常运转,是方正化抓人后特意留了东厂的人暂管。”

    崇祯欣慰的点了点头:“倒没看出来,方正化还有这玲珑心。”

    说话间,崇祯进入匠作坊,留在这里值守的东厂小太监下意识便要上前阻拦。

    可看到来人里有王承恩时,又把上前阻拦换成了上前见礼。

    “小的见过大总管。”

    小太监这一举动,不禁让王承恩眉头一紧,在内心暗骂不已:

    这小兔崽子,真是没眼力劲,怎么能把皇爷晾在一边,给咱家行礼,这不是给咱家上眼药么。

    其实这压根也不怪这小太监,只因他根本没见过皇帝。

    而且今天崇祯也没穿龙袍,这换了谁也不敢见人就称皇帝不是。

    王承恩不知所措,崇祯却像没事人一样,打量一番后向着匠作坊内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匠人走去。

    崇祯一直走到老匠人眼前,老匠人也没有发现,只是专注的敲打着手中尚未完成的铠甲。

    直到熟铁回生需要回炉煅烤时,老匠人的铁锤才终于停下,也是这时候老匠人才发现身边的崇祯。

    老匠人在兵杖局呆了大半辈子,出了手艺了得,这察言观色的本领自然也不赖。

    见崇祯气度不凡又身着锦缎华服,便已猜出,这肯定不是什么普通人,是以当即拱手行礼。

    “小老儿,参见大人。”

    崇祯和煦一笑:“老匠不必多礼,刚才观老匠人制作铠甲手法纯熟,想来必是经年老匠无疑了。”

    “唉……”

    老匠人长呼一口气,神情漠然,眸中透着追忆之色。

    “大人说的是,小老儿原是军籍,从十七岁就跟着父辈在兵仗局制作军械,至今已有三十八载。”

    老匠人的神情崇祯看在眼里,但他却装作没有发现。

    “老匠,你在兵仗局劳作一月,收入几何?”

    听到这话,老匠人神情又变得愁苦,一边摇头一边说道:“多的时候能有五百文,少的时候只有两三百文。”

    闻言,崇祯不由心里一酸,按大明现在的物价,也就是说在兵杖局干了近四十年的老匠人,一月所劳只能买到半石米。

    一石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五十斤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老匠人做一个月的工,要是家里多有几口人连吃饭都不够。

    这里有人会说,工钱少,可以选择不干另谋出路呀!

    那你可就想多了,这是在明朝,不像后世那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明朝的户籍管理森严,你家是农籍,那么就世世代代都是农籍,除非你家出了个读书人,有了功名才能脱籍。

    老匠人是军籍就只能世世代代从军,你要敢逃跑不干,那就按逃兵处理,到时候死的恐怕就不止你一个了。

    崇祯把这话记在心里,转而问道:“老匠,你一月能制作多少铠甲,多少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