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个养猪场穿七零 第25章 番外—姥姥的故事1
热门推荐:
我的卧底谍战生涯
1级1次强化,御兽全是恒星级
黑暗之声
雷霆圣帝
娘娘人间清醒,宫斗步步为赢
新婚夜被赐死?火爆医妃她有喜了!
从导引服食开始做红尘仙
凡人仙葫
灭族之夜,大帝的我被后人召唤
“哗啦,大格格好了吗?咱们该去前边了,要是去的晚了该让新福晋挑理了。”
9岁的大格格爱新觉罗显铱,轻轻捋了一下衣服起身,迈步出院子。
典型的五进大院子,还是祖上跟着太祖皇帝进京赏赐的。
如今她阿玛领个闲职,每天就去衙门点个卯混日子。
她家是正经的皇亲,和当今没出五服也算是沾边的旁支。
名头大没什么实惠的,手里没实权,家里也没有撑得起门户的人物。
家里刚刚办完喜事,自打她奶奶(妈妈)去世,都过去四年了。阿玛再娶也没什么的,做到这样已经知足了。
从她住的院子到太太的正院,穿过回廊,路上各处都忙忙碌碌的,府里刚办完喜事,哪里都得收拾。
一进寿安堂的院子,屋子外面站着不少下人。
看她过来往里面通报,小丫头子挑开帘子,把人请进去。
“太太大安!”(清中后期称奶奶为太太)
个头小小的,动作标准的半蹲安,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躬腰,膝盖略弯。
自家孙女的礼节方面,老太太不住的点头。旗人家的女孩子不能自由婚配,她家虽说不用进宫,可也得等着指派。
打小在家由宫里的嬷嬷管教,省的将来去别人家让婆婆挑理。她可是知道,那些老婆子没一个好东西。
不像她们家,全家就没有主动站出来闹腾的。也是邪了,多精明的人进了他们家门,就变得懒懒散散的。
别人家兄弟面和心不和,妯娌掐尖争管家权,孩子们争宠姊妹不和,兄弟相互使绊子。
结果她家哥几个一个赛过一个的懒,府里的小妾通房总共没两个,原因是懒得找。
老太太恨不得把耳朵卸下来抠抠,她生怕是听错了,自古只有沉迷女色不能自拔,宠妾灭妻的大有人在。
到她家哥几个还懒得找,说出去都怕笑掉人家的大牙。
满京城都知道他们家的爷们痴情,不但为正妻空窗四年,还没再找小妾。
新进门的福晋,也是披荆斩棘才嫁进来的,没办法太抢手了。
实际上她大儿子嫌弃结婚太麻烦,还教育孙子们一定要对正妻好一点,结婚太麻烦最好一辈子就一回。
另外几个儿子更甭提,提起分家就抱头大哭,不是他们多孝顺,是分家单过太麻烦。
几个儿媳妇更是奇葩,谁家儿媳妇不是争着管家拿权,她们倒好都推给老太太,后来跟她们急眼了,才商量好一家管一年。
如今新福晋进门,四年没人管的大房终于有人轮班啦!
老太太都不想提新媳妇进门第一天,人还没进院子,账本钥匙已经送进新房了。
都怪老爷子,活着的时候总是教育孩子,富贵闲人富贵闲人,闲下来才能富贵。
“阿玛,奶奶大安”(清中后期称妈妈为奶奶)
依旧是个半蹲安,动作标准利索。
“乖”
新进门的福晋郁闷的不知道怎么形容,刚进门就看见新房摆着的账本钥匙,婆婆凡事不插手,妯娌们一点不沾,继子女老实听话,家里太太平平,小妾通房每天不怎么出屋。
在谁家都属于舒心日子,就是怎么琢磨都别扭。嫁过来一个月,她算是看透这一大家子。
什么凡事不插手的好婆婆,那是她老人家懒得管,耽误她玩棋。
什么一点不沾的妯娌,那是她们不想管,因为太累了。
家里小妾通房不出门,老实的在院子里过日子,纯粹是懒得动弹。这是什么人家?争宠呢?掐尖呢?吃醋呢?
什么家里通房小妾少,纯粹是家里的爷们懒,满大街就没听说过懒得找女人的,说出去都没人信。
幸好继子女听话,家里的孩子们比大人靠谱多了。
“姐姐”
“妹妹”
几个女孩子互相行个扶额礼,动作像极了招财猫。当然这个时候她们还不认识,未来的某一天,已经当姥姥的显铱看到干孙女桌子上的摆件。
忍不住想起当年府里的情景,一群小招财猫每天互相认真的行礼,自己都忍不住想笑。
太太简单讲几句,还是那套什么阿玛要为皇上多多效力,不要每日游手好闲。
奶奶要早日开枝散叶,为府里添人进口,夫妻和睦家宅安宁。
姊妹几个要知书达礼,多少年了就这一套,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
新奶奶刚进门一个月,那有那么快就怀上的。家里的男孩子每天去学堂上课,太太大概是太寂寞了,家里很久没有小孩子太安静了。
显铱回到香茗苑,关起门来偷偷的看书。外面有丫鬟守着门,有人过来会通知她。
家里不限制他们女孩子读书,只是甚少看这些西洋东西。
教堂的神父那里有很多书,哪方面的都有。她如今连蒙带猜的也学会不少单词,都是和神父偷偷学的。
身为女子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去西洋留学,可是她真的很羡慕那些出去的人。
洋人的科技,洋人的知识,洋人的武器哪个不让人羡慕?
听说洋人女子也可以出去上学,还有女子科学家,要是有一天她也能进校园多好!
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有的还不是很通顺。在姐姐妹妹们讨论衣服料子的时候,她在对着一本打卷的洋文书,磕磕巴巴的念着。
她的弟弟经常和她过两招,偷偷的背着人谁也不知道。别看他小已经进了布库营,每次都要念叨她几句。
“您是要练成巴图鲁是吗?谁家姐姐不是香香软软的,就我家这个练得一身泥水,还整天琢磨那些西洋的东西。
你要是身为男儿,派去留学的绝对有你一个。学完这些将来结婚,你是要坐镇整个后院啊?”
姐俩关系好,小男孩什么都敢说。
从小家里没约束过她,接触的东西多了,就不愿意困在这一亩三分地。
有时候她都琢磨,自己是这家人吗?怎么大家都躺平的过日子,就自己卷着,还越卷心越野。
就盼着有天可以出去,闯荡四方游遍天下,甚至可以去留洋学习。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了,未来自己从这家挪到另一家。面对一大家子上敬公婆,下抚子女,还要处理一堆小妾通房。
谁知道在她9岁那年,一群人闯进紫禁城,大清没有了。
周围住的人家都是哭声震震,只有她家美的就差大摆筵席,理由是终于不用上班了。
太太听了差点抽死几个儿子,然后娘几个关门在屋里商量半天。
怎么商量的她不知道,就知道皇上跑了,她家跟着改姓,然后家里放出去一大批人。
就留下几个家生子,都是几代府里的老人。
那些日子哥哥弟弟的没去上学,外面乱的很人心惶惶的,物价也是涨的飞快。
很快她们家把多余的院子锁起来,几家人聚在一起,挑了几个大院子住着。
名贵的首饰,珍贵的摆件,很多好东西都被拿走不知所踪。
渐渐的家里的人开始穿普通料子,冬天也开始穿上棉旗袍,再不会裹上狐狸皮,貂皮的大氅。
吃的依然是那些东西,每日的燕窝也从没断过。
太太说包子有肉不在折上,乱世就要低调点,富贵闲人就是要闲着才能富贵。
果然玛法说得对,她家顶着很多人的嘲笑声,在外面低调行事。
政府提倡剪了辫子,家里就随大流,凡事不出头。
因为新上来个皇上,那年没吃到元宵,还没等端午节就没了。
当家里的老太太出来满大街遛弯,奶奶开始下馆子,她们家的思想开始改变了。
爱新觉罗显铱现在叫金显铱,在家附近的一中上学,以前这个学校只有八旗子弟才能入学。
自从民国3年开始,这里变成不论出身的学校,当然附近还是八旗子弟多。
都住在这一片,上学就近的原则。后来又陆续来了不少各地的富商。
皇上没了那些人好日子过习惯了,呼奴唤俾的挥霍,耍钱,抽大烟。金山银山也扛不住,慢慢的变卖祖宗家产。
周围宅子易主的很多,经常头一天还见着的人,第二天就看见有人进进出出的搬家。
金显铱在一中上学,家里原本是不愿意的。如今的北平城乱的让人心慌,民国政府迁都南京。
这里就变成军阀,洋人,盗贼等等的天堂。再不是那个热闹非常的皇城根,反倒是军阀争斗,洋人肆意,恶人的天堂。
百姓一下子从骄傲的皇城子民,变成军阀混战的受害者。
物价飞升疾病四溢,百日咳,肺结核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家里大人开始着手安排搬家。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去天津,那里要比北平消停些。
在那边的遗老遗少还不少,都是忠心的保皇党。她家这个身份过去,也算是说得过去。
显铱拿着跳级完成的中学毕业证,匆匆忙忙的和家人来到津门。
完全没想到她的未来,会从这里开始。
9岁的大格格爱新觉罗显铱,轻轻捋了一下衣服起身,迈步出院子。
典型的五进大院子,还是祖上跟着太祖皇帝进京赏赐的。
如今她阿玛领个闲职,每天就去衙门点个卯混日子。
她家是正经的皇亲,和当今没出五服也算是沾边的旁支。
名头大没什么实惠的,手里没实权,家里也没有撑得起门户的人物。
家里刚刚办完喜事,自打她奶奶(妈妈)去世,都过去四年了。阿玛再娶也没什么的,做到这样已经知足了。
从她住的院子到太太的正院,穿过回廊,路上各处都忙忙碌碌的,府里刚办完喜事,哪里都得收拾。
一进寿安堂的院子,屋子外面站着不少下人。
看她过来往里面通报,小丫头子挑开帘子,把人请进去。
“太太大安!”(清中后期称奶奶为太太)
个头小小的,动作标准的半蹲安,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躬腰,膝盖略弯。
自家孙女的礼节方面,老太太不住的点头。旗人家的女孩子不能自由婚配,她家虽说不用进宫,可也得等着指派。
打小在家由宫里的嬷嬷管教,省的将来去别人家让婆婆挑理。她可是知道,那些老婆子没一个好东西。
不像她们家,全家就没有主动站出来闹腾的。也是邪了,多精明的人进了他们家门,就变得懒懒散散的。
别人家兄弟面和心不和,妯娌掐尖争管家权,孩子们争宠姊妹不和,兄弟相互使绊子。
结果她家哥几个一个赛过一个的懒,府里的小妾通房总共没两个,原因是懒得找。
老太太恨不得把耳朵卸下来抠抠,她生怕是听错了,自古只有沉迷女色不能自拔,宠妾灭妻的大有人在。
到她家哥几个还懒得找,说出去都怕笑掉人家的大牙。
满京城都知道他们家的爷们痴情,不但为正妻空窗四年,还没再找小妾。
新进门的福晋,也是披荆斩棘才嫁进来的,没办法太抢手了。
实际上她大儿子嫌弃结婚太麻烦,还教育孙子们一定要对正妻好一点,结婚太麻烦最好一辈子就一回。
另外几个儿子更甭提,提起分家就抱头大哭,不是他们多孝顺,是分家单过太麻烦。
几个儿媳妇更是奇葩,谁家儿媳妇不是争着管家拿权,她们倒好都推给老太太,后来跟她们急眼了,才商量好一家管一年。
如今新福晋进门,四年没人管的大房终于有人轮班啦!
老太太都不想提新媳妇进门第一天,人还没进院子,账本钥匙已经送进新房了。
都怪老爷子,活着的时候总是教育孩子,富贵闲人富贵闲人,闲下来才能富贵。
“阿玛,奶奶大安”(清中后期称妈妈为奶奶)
依旧是个半蹲安,动作标准利索。
“乖”
新进门的福晋郁闷的不知道怎么形容,刚进门就看见新房摆着的账本钥匙,婆婆凡事不插手,妯娌们一点不沾,继子女老实听话,家里太太平平,小妾通房每天不怎么出屋。
在谁家都属于舒心日子,就是怎么琢磨都别扭。嫁过来一个月,她算是看透这一大家子。
什么凡事不插手的好婆婆,那是她老人家懒得管,耽误她玩棋。
什么一点不沾的妯娌,那是她们不想管,因为太累了。
家里小妾通房不出门,老实的在院子里过日子,纯粹是懒得动弹。这是什么人家?争宠呢?掐尖呢?吃醋呢?
什么家里通房小妾少,纯粹是家里的爷们懒,满大街就没听说过懒得找女人的,说出去都没人信。
幸好继子女听话,家里的孩子们比大人靠谱多了。
“姐姐”
“妹妹”
几个女孩子互相行个扶额礼,动作像极了招财猫。当然这个时候她们还不认识,未来的某一天,已经当姥姥的显铱看到干孙女桌子上的摆件。
忍不住想起当年府里的情景,一群小招财猫每天互相认真的行礼,自己都忍不住想笑。
太太简单讲几句,还是那套什么阿玛要为皇上多多效力,不要每日游手好闲。
奶奶要早日开枝散叶,为府里添人进口,夫妻和睦家宅安宁。
姊妹几个要知书达礼,多少年了就这一套,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
新奶奶刚进门一个月,那有那么快就怀上的。家里的男孩子每天去学堂上课,太太大概是太寂寞了,家里很久没有小孩子太安静了。
显铱回到香茗苑,关起门来偷偷的看书。外面有丫鬟守着门,有人过来会通知她。
家里不限制他们女孩子读书,只是甚少看这些西洋东西。
教堂的神父那里有很多书,哪方面的都有。她如今连蒙带猜的也学会不少单词,都是和神父偷偷学的。
身为女子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去西洋留学,可是她真的很羡慕那些出去的人。
洋人的科技,洋人的知识,洋人的武器哪个不让人羡慕?
听说洋人女子也可以出去上学,还有女子科学家,要是有一天她也能进校园多好!
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有的还不是很通顺。在姐姐妹妹们讨论衣服料子的时候,她在对着一本打卷的洋文书,磕磕巴巴的念着。
她的弟弟经常和她过两招,偷偷的背着人谁也不知道。别看他小已经进了布库营,每次都要念叨她几句。
“您是要练成巴图鲁是吗?谁家姐姐不是香香软软的,就我家这个练得一身泥水,还整天琢磨那些西洋的东西。
你要是身为男儿,派去留学的绝对有你一个。学完这些将来结婚,你是要坐镇整个后院啊?”
姐俩关系好,小男孩什么都敢说。
从小家里没约束过她,接触的东西多了,就不愿意困在这一亩三分地。
有时候她都琢磨,自己是这家人吗?怎么大家都躺平的过日子,就自己卷着,还越卷心越野。
就盼着有天可以出去,闯荡四方游遍天下,甚至可以去留洋学习。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了,未来自己从这家挪到另一家。面对一大家子上敬公婆,下抚子女,还要处理一堆小妾通房。
谁知道在她9岁那年,一群人闯进紫禁城,大清没有了。
周围住的人家都是哭声震震,只有她家美的就差大摆筵席,理由是终于不用上班了。
太太听了差点抽死几个儿子,然后娘几个关门在屋里商量半天。
怎么商量的她不知道,就知道皇上跑了,她家跟着改姓,然后家里放出去一大批人。
就留下几个家生子,都是几代府里的老人。
那些日子哥哥弟弟的没去上学,外面乱的很人心惶惶的,物价也是涨的飞快。
很快她们家把多余的院子锁起来,几家人聚在一起,挑了几个大院子住着。
名贵的首饰,珍贵的摆件,很多好东西都被拿走不知所踪。
渐渐的家里的人开始穿普通料子,冬天也开始穿上棉旗袍,再不会裹上狐狸皮,貂皮的大氅。
吃的依然是那些东西,每日的燕窝也从没断过。
太太说包子有肉不在折上,乱世就要低调点,富贵闲人就是要闲着才能富贵。
果然玛法说得对,她家顶着很多人的嘲笑声,在外面低调行事。
政府提倡剪了辫子,家里就随大流,凡事不出头。
因为新上来个皇上,那年没吃到元宵,还没等端午节就没了。
当家里的老太太出来满大街遛弯,奶奶开始下馆子,她们家的思想开始改变了。
爱新觉罗显铱现在叫金显铱,在家附近的一中上学,以前这个学校只有八旗子弟才能入学。
自从民国3年开始,这里变成不论出身的学校,当然附近还是八旗子弟多。
都住在这一片,上学就近的原则。后来又陆续来了不少各地的富商。
皇上没了那些人好日子过习惯了,呼奴唤俾的挥霍,耍钱,抽大烟。金山银山也扛不住,慢慢的变卖祖宗家产。
周围宅子易主的很多,经常头一天还见着的人,第二天就看见有人进进出出的搬家。
金显铱在一中上学,家里原本是不愿意的。如今的北平城乱的让人心慌,民国政府迁都南京。
这里就变成军阀,洋人,盗贼等等的天堂。再不是那个热闹非常的皇城根,反倒是军阀争斗,洋人肆意,恶人的天堂。
百姓一下子从骄傲的皇城子民,变成军阀混战的受害者。
物价飞升疾病四溢,百日咳,肺结核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家里大人开始着手安排搬家。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去天津,那里要比北平消停些。
在那边的遗老遗少还不少,都是忠心的保皇党。她家这个身份过去,也算是说得过去。
显铱拿着跳级完成的中学毕业证,匆匆忙忙的和家人来到津门。
完全没想到她的未来,会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