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 第249章 闽中武涉,秦末策士!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第249章 闽中武涉,秦末策士!

    在现今的高平县里,气氛异常凝重,家家户户皆紧闭门户,仿佛整个县城都被一股紧张的阴霾所笼罩。街道上空空荡荡,唯有身披铠甲、手持兵刃的士兵们不时地来回穿梭调度,他们步伐匆匆,马蹄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着,犹如阵阵闷雷。

    就在这略显死寂的高平县内,有一行人身穿华服,在众多士卒严密的护卫之下,急匆匆地朝着郡守府的方向快步赶去。这些人的神情严肃,步履匆忙,似乎有着极为重要的事情亟待处理。

    与此同时,郡守府中的唐生正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该如何化解当前面临的艰难困局。他在书房中来来回回踱步,时而停下脚步,凝视着墙上挂着的地图,时而又坐下来奋笔疾书,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如疾风般冲了进来,单膝跪地,高声禀报道:“郡守大人,有南境的使者前来拜访大人!”

    唐生闻言,先是微微一愣,手中的毛笔也不自觉地停在了半空。当他听清是来自高要的使者时,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双眼圆睁,怒火从眼底喷涌而出。

    “哼!”唐生冷哼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屑,“无故攻打我闽中,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如今竟然还有脸派遣使者前来?简直欺人太甚!来人啊,不必废话,直接将那使者斩首示众,以振我军士气,扬我军威!”

    此时此刻,唐生对南境可谓是厌恶至极、毫无半点好感可言!想当初,他们屯兵于闽中和南海郡交界之处时,那种不安和不祥的预感便已深深萦绕在唐生心头。那时起他就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并果断地派人火速赶往南境,试图向高要阐明其中利害关系。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那高要竟然只是草草应付了事,完全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唐生还曾为此事专门上书朝廷,详细陈述了相关情况并恳请尽快处理。可日复一日,始终未能等来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或回应。就在所有人都渐渐放松警惕之时,谁能料到南境竟会突然发动军事行动,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连克闽中的四座县城,势如破竹!

    面对这样的局面,唐生又怎能抑制得住内心的愤怒?如今,眼见局势愈发严峻,南境方面才想起派使者前来沟通协商,唐生自然更是怒不可遏。毕竟,他身为一方郡守,身负重任,而且还是土生土长的老秦人,与高要那种出身平民且并非秦人的身份相比,心中难免会生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得他无法接受被如此轻视和怠慢,更难以容忍对方先挑起事端而后再来求和的行为。

    事实上,当下众多世人对高要持有这般观点并非偶然。且不提他过往如何,单就其如今身为镇南将军,并成功将南境最后的部分纳入大秦版图这一功绩而言,的确令人瞩目。即便如此,真正了解高要其人其事的却为数不多,更多人知晓他也仅是因其获封镇南将军一职而已。

    至于在声名和其他诸多方面,能瞧得起高要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而这恰恰是高要当初毅然决然投身军旅所带来的弊病之一。毕竟于军队之中欲要名震天下,尤其是在天下尚未大乱之际,其艰难程度实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故而,高要的声名着实受限颇多。

    当然,凡事皆有利弊两面。此般有限的名声,一方面使得敌人容易心生轻视之意,就连现今不少揭竿而起的起义军亦未曾将高要看在眼里;可另一方面,其弊端同样明显,高要难以凭借自身声誉吸引大批贤才主动来投。此等状况无疑给高要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亦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郡守大人,请您三思而后行啊!眼下南境的势力正日益强大,如果我们当真将他们派来的使者斩首示众,那可就意味着与南境彻底决裂,陷入不死不休的局面啦!况且,自古以来都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这不仅是一种战争礼仪,更是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引发更大冲突的明智之举。郡守大人,切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如此鲁莽的决定呀!”

    就在此时,人群中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径直走到郡守唐生面前,言辞恳切地劝说道。此人名叫武涉,乃是唐生麾下的一名门客,同时亦可称之为策士。

    在大秦时期,所谓的策士实际上也就是谋士的另一种称呼罢了。然而,在当时那个阶段,这些策士的身份地位多少有些特殊。他们有点类似于门客,能够向主人进献计策和建议,但自身并没有正式的官职,自然也就无法享受相应的俸禄待遇。

    他们完全依赖于所侍奉的主家生存,主家的身份越是尊贵显赫,其门下策士的地位往往也就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后来的谋士阶段时,情况则发生了一些变化。那时的谋士们大多已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实际权力,通常会被授予诸如军师或者行军主簿之类的职务,并享有与之相匹配的官阶和地位。总之,从早期的策士到后期的谋士,其身份地位是处于逐渐演变之中的。

    “武涉啊,照你这么一说,这不是越发助长了那南境军的嚣张气焰吗?”唐生气愤地吼道,他的双眼瞪得浑圆,满脸怒容,仿佛能喷出火来。尽管心中依然怒火难平,但好歹还没冲动到立刻下令将南境派来的使者斩首示众。

    要说起这武涉,可绝非等闲之辈。在秦末这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诸如张良、韩信、陈平、李斯、萧何、范增等等这些顶级谋士,无一不是名震天下之人。然而即便在这群英荟萃之中,武涉也绝对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原本历史之中,武涉与蒯通二人做过一件大事策反韩信,使其背叛刘邦。若那时的韩信稍有动摇之心,哪怕只是泛起一丝念头,恐怕原本激烈的楚汉之争就极有可能演变成三足鼎立之势。只可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并未按照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发展。但这足以证明,武涉此人不仅智谋过人,而且对于局势的洞察力和掌控力都堪称一流。

    武涉此人,智谋堪称上乘,然而其言语表达能力相较于蒯通而言,则稍显逊色。正因如此,他的声名并未如蒯通那般远扬。武涉当时对于韩信的劝谏主要包含着三层深意。

    这第一层所言之要点在于:韩信啊,如今你所处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于这楚汉相争的战火硝烟之中,你已然占据了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分量。要知道,现今两位王者之间的胜负成败之关键权力,皆系于你一人之手。你若向左投靠汉王,那么汉王便可取得胜利;反之,你若向右投向楚王,那楚王便会成为最终赢家。

    实际上,这其中蕴含的便是“唇亡齿寒”的浅显道理。也就是说,你韩信既不应协助刘邦,亦不可帮扶项羽。为何不能帮助刘邦?个中缘由甚是明晰。倘若你倾力相助刘邦,将项羽一举剿灭之后,那么紧接着被消灭之人必然就是你自己了。同理可证,若是你转而扶持项羽,待得刘邦覆灭之后,同样也会轮到你来承受灭亡之灾。

    故而,最为理想的抉择究竟是什么呢?答案便是——三分天下,并各自称王!这里所说的“王”字,乃是称王之意。索性就将这天底下一分为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彼此相互制衡,谁也无法吞并谁。如此一来,各方势力方能确保自身安然无恙,整个天下也能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从一定意义上讲,那时的韩信所作出的抉择,对于整个天下而言或许是正确的,但对他自身来说却是充满愧疚与遗憾的。刘邦成功地登上了天下共主之位,然而韩信最终仍未能逃脱被铲除的厄运。虽说动手之人乃是原本历史中的吕雉,但若无刘邦的应允和默许,要处置韩信简直是天方夜谭。仅从这一对比便可清晰看出,秦始皇实在是一位极为独特的人物。

    若换成其他帝王,待其称帝之后,众多功臣往往难以善终。可秦始皇在位之时,几乎未曾有哪一位功臣命丧于他之手,除非那些人是自寻死路、咎由自取。诸如王翦、王贲、蒙武以及蒙恬等,皆是如此。并非大秦国缺乏崭露头角的优秀将领,实乃秦始皇压根儿就不存在诛杀功臣的习性,更不会因无端的猜疑便肆意挥动那血腥的屠刀。

    然而现今的武涉暂且栖身于唐生门下充当门客,自然那是理应为唐生出谋献策。在原本的那段历史进程当中,项梁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之后,武涉毫不犹豫地径直前往投靠了项梁,并自此以后始终追随着项羽。

    但当下的局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项梁不幸殒命,武涉因而未能在第一时间赶赴投奔项羽。要知道,项梁与项羽二人在秦末时期所拥有的威望有着很大的差距。倘若项梁仍然健在,那么他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必定会更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