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万人之上 第180章 朝廷激辩杀俘事
热门推荐:
她车祸失忆,段总趁虚而入啦!
火影之我在木叶那些年
星际女杀手的70年代生活指南
汗!我是赶山的,不是开动物园的
季赖双雄古墓奇谭
心兰劫
东京武侠故事
诡道求仙,从将自己炼成傀儡开始
一首无赖,我在披荆斩棘乱杀
贾瑀事必躬亲,精心妥善地处理战后事宜。送别诸援军之时,他言辞恳切至极,眼中满是诚挚与感激的光芒。
他抱拳施礼,郑重说道:“诸位将军此番援救,贾某铭记于心。此去山高水长,路途漫漫,还望各位多多珍重!”
那语气中的真诚犹如春风拂面,让在场之人无不心生感动,为之动容。
而后,贾瑀全身心地投入到登州的防御安排之中。他眉头紧锁,目光专注而坚定,亲自指挥增设岗哨。
每一处细节他都仔细叮嘱,那严肃认真的模样,不容有丝毫的差错与疏忽。
加固城墙之时,他更是亲力亲为,汗水湿透了衣衫,他却浑然不觉。对于海防巡逻,他更是严阵以待,频繁派出船只巡查海域。
他屹立在海边,神色坚毅无比,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誓要确保倭寇不敢再次来犯。
市舶司的查私巡警也在他的重新部署下严阵以待,人人精神抖擞,只为保障贸易的公正与安全。
诸事安排妥当之后,贾瑀启程回京。朝堂之上,贾瑀神色庄重肃穆,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透着坚定与担当。
他恭敬地向永正皇帝行大礼,而后开始述职,详述登州之战的种种艰难险阻与惊心动魄的经过。
每说到紧张关键之处,他不禁握紧拳头,声音微微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激烈残酷的战场。
永正皇帝高坐龙椅,目光专注而深沉,神情随着贾瑀的叙述时而紧张得眉头紧皱,时而欣慰得面露微笑。
当听闻大胜倭寇,皇帝龙颜大悦,高声赞赏道:“此次诸位将士以热血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以勇气守护了百姓的安宁。其忠勇之举,当受表彰,各有升赏。”
朝堂之下,群臣肃穆而立,皆屏息聆听圣谕,大气都不敢出,整个朝堂一片庄严肃穆。
永正皇帝接着说道:“卫靖远、赵振邦两位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捐躯。其英勇无畏之精神,令人敬仰。特追封卫靖远为忠义侯,追封赵振邦为勇武伯,以彰其功,荫庇子孙。” 皇帝说到此处,微微仰头,似是在强忍心中的悲痛,眼眶中隐约有泪光闪动。
皇帝目光缓缓扫过群臣,又道:“其余将士,皆依其战功大小,论功行赏。望诸位爱卿能以他们为楷模,精忠报国,为我朝之昌盛、百姓之福祉,不懈努力。”
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震耳欲聋,在朝堂中久久回荡。
接着皇帝又看着贾瑀,目光中满是赞赏与欣慰,说道:“贾爱卿,你此番功绩卓着,不仅大败倭寇,保我海疆安宁,且建立市舶司,促进商贸繁荣,实乃国之栋梁!”
这时,凌国昌率先发难。他向前一步,拱手时脸上带着急切与不满,说道:“陛下,贾瑀此次在登州抗倭虽有胜绩,但杀俘之事,实乃大错。战争固然残酷,但我朝素以仁德治国,杀俘有违仁道,恐让天下人诟病,以为我朝暴虐。”
贾瑀听闻,立刻昂首挺胸,双目圆睁,怒火在眼中燃烧,大声反驳道:“凌大人此言差矣!陛下,那些假倭绝非普通俘虏,他们身为华夏子民,却投靠倭寇,为非作歹,其罪恶行径令人发指。
他们在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这些汉奸,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彻头彻尾背叛了祖宗、背叛了国家的败类!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无情抛弃了华夏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将同胞置于悲惨境地。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肆意破坏了民族的团结,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若不予以严惩,何以平民愤,何以正国法?”贾瑀义愤填膺,额头上青筋暴起,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凌国昌冷哼一声,面露不屑,撇着嘴,阴阳怪气地说道:“即便他们有罪,也应依律审判,而不是未经审判便一概诛杀。如此草菅人命,与倭寇何异?”
贾瑀怒目圆睁,狠狠瞪向凌国昌,大声呵斥:“凌大人,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哪有时间一一审判?这些假倭与倭寇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若不及时处置,一旦逃脱,必将再次为祸。”
这时礼部蔡卓达站出来,神色忧虑,眉头紧蹙,说道:“贾大人,杀俘之举终究过于极端。我朝以礼义立国,当以教化为主,杀戮只会引发更多仇恨。”
贾瑀回击时,目光坚定如铁,提高声调,斩钉截铁地说道:“蔡尚书,您只知空谈礼义教化,却不知这些汉奸的凶残本性。他们在倭寇的驱使下,早已丧心病狂,根本无法教化。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们不仅不挺身而出,反而助纣为虐,这样的人,谈何教化?若留他们性命,无异于养虎为患。”
此时,一向沉稳的阁老王天培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杀俘虽能解一时之恨,但可能引发更多的隐患。
对外,可能让周边国家对我朝产生恐惧和误解;对内,也可能让民众对朝廷的仁德产生质疑。”
王阁老说话时,眉头微皱,一脸凝重,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贾瑀急切地说道:“王大人,您所虑虽有道理,但当务之急是要让这些叛国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以儆效尤。
若因顾虑过多而放过他们,日后如何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这些汉奸,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根,忘记了民族的大义,为侵略者充当走狗,对自己的同胞举起屠刀。
他们的存在,是对国家尊严的践踏,是对民族精神的亵渎!” 贾瑀说到激动处,双手挥舞,慷慨激昂。
一位年轻的御史站出来,神色紧张,额头上布满汗珠,说道:“贾大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制造更多的杀戮。您的杀俘行为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更多的战乱。”
贾瑀大声说道:“这位御史大人,您未曾亲临战场,不知倭寇和假倭的残忍。他们杀害无辜百姓,掠夺财物,无恶不作。对这样的人仁慈,就是对百姓的残忍!
这些汉奸,背离了国家和民族的怀抱,成为敌人的帮凶,他们的所作所为,哪还有一丝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凌国昌再次发言,脸色涨得通红,声音尖锐刺耳,喊道:“陛下,贾瑀此举无疑是破坏了我朝的声誉,让他国认为我们是好战嗜杀之邦。”
贾瑀毫不退缩,义愤填膺,挺胸昂首,义正言辞地说道:“凌大人,若因惧怕声誉受损而对叛国者宽容,那才是真正的损害国家尊严!
只有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坚决和果断,才能让他们不敢轻易侵犯。
对于这些汉奸,我们若姑息纵容,如何对得起那些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英烈?如何向深受其害的百姓交代?”
支持贾瑀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赵又腾将军说道:“陛下,战场之上,生死瞬间。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士兵的残忍。贾大人杀俘是为了稳定战局,确保不再有变数。” 赵将军说话时,神情坚定,目光炯炯,一身正气。
反对的大臣纷纷指责贾瑀冲动鲁莽,不顾大局,一个个面红耳赤,气急败坏;支持的则强调形势紧迫,不得不为,神情坚定,毫不退让。
贾瑀面对众人的指责,情绪激动,慷慨激昂道:“陛下,臣一心为国,只为保境安民。若因杀俘而获罪,臣无怨无悔,但求陛下明察!这些汉奸,是民族的耻辱,是国家的毒瘤,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正国风!” 贾瑀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目光中满是忠诚与坚定。
永正皇帝一直沉默不语,此时终于开口:“众爱卿所言皆有其理。贾瑀抗倭有功,但杀俘之事确实有待商榷。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易决断。” 皇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面容显得凝重而严肃。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决。
皇帝思考片刻后说道:“贾瑀,你的忠心朕明白,但杀俘之举确有不妥。然念在你抗倭艰辛,功大于过,此次不予追究。但日后行事,当更加谨慎,权衡利弊,以保我朝长治久安。”
贾瑀跪地谢恩:“谢陛下圣裁,臣定当铭记教诲。”
这场激烈的朝堂辩论方才落下帷幕。
朝会后,永正皇帝留下了贾瑀。皇帝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说道:“朕是欣赏你的,那些倭寇死有余辜,不过在朝堂之上,朕也得照顾众人悠悠之口。”
顿一顿,永正又说道:“当然朕也不能亏待朕的爱卿。你侯府旁边原是义忠亲王旧邸,已经封存多年。如今听说你家中人口众多,把这次宅院赏给你。一应修缮费用由内帑划出。” 皇帝边说边轻轻拍了拍贾瑀的肩膀。
贾瑀连忙推辞道:“陛下,臣不敢接受,那样臣的家院就逾制了。” 贾瑀诚惶诚恐,连忙跪地,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
永正皇帝笑道:“逾制与否是皇家说了算,那个就算你的别院吧。爱卿如此大功,朕只是付出个宅子,说起来朕占便宜了。”
见皇帝这样说,贾瑀不再推辞,跪地谢恩。
他抱拳施礼,郑重说道:“诸位将军此番援救,贾某铭记于心。此去山高水长,路途漫漫,还望各位多多珍重!”
那语气中的真诚犹如春风拂面,让在场之人无不心生感动,为之动容。
而后,贾瑀全身心地投入到登州的防御安排之中。他眉头紧锁,目光专注而坚定,亲自指挥增设岗哨。
每一处细节他都仔细叮嘱,那严肃认真的模样,不容有丝毫的差错与疏忽。
加固城墙之时,他更是亲力亲为,汗水湿透了衣衫,他却浑然不觉。对于海防巡逻,他更是严阵以待,频繁派出船只巡查海域。
他屹立在海边,神色坚毅无比,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誓要确保倭寇不敢再次来犯。
市舶司的查私巡警也在他的重新部署下严阵以待,人人精神抖擞,只为保障贸易的公正与安全。
诸事安排妥当之后,贾瑀启程回京。朝堂之上,贾瑀神色庄重肃穆,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透着坚定与担当。
他恭敬地向永正皇帝行大礼,而后开始述职,详述登州之战的种种艰难险阻与惊心动魄的经过。
每说到紧张关键之处,他不禁握紧拳头,声音微微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激烈残酷的战场。
永正皇帝高坐龙椅,目光专注而深沉,神情随着贾瑀的叙述时而紧张得眉头紧皱,时而欣慰得面露微笑。
当听闻大胜倭寇,皇帝龙颜大悦,高声赞赏道:“此次诸位将士以热血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以勇气守护了百姓的安宁。其忠勇之举,当受表彰,各有升赏。”
朝堂之下,群臣肃穆而立,皆屏息聆听圣谕,大气都不敢出,整个朝堂一片庄严肃穆。
永正皇帝接着说道:“卫靖远、赵振邦两位将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捐躯。其英勇无畏之精神,令人敬仰。特追封卫靖远为忠义侯,追封赵振邦为勇武伯,以彰其功,荫庇子孙。” 皇帝说到此处,微微仰头,似是在强忍心中的悲痛,眼眶中隐约有泪光闪动。
皇帝目光缓缓扫过群臣,又道:“其余将士,皆依其战功大小,论功行赏。望诸位爱卿能以他们为楷模,精忠报国,为我朝之昌盛、百姓之福祉,不懈努力。”
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震耳欲聋,在朝堂中久久回荡。
接着皇帝又看着贾瑀,目光中满是赞赏与欣慰,说道:“贾爱卿,你此番功绩卓着,不仅大败倭寇,保我海疆安宁,且建立市舶司,促进商贸繁荣,实乃国之栋梁!”
这时,凌国昌率先发难。他向前一步,拱手时脸上带着急切与不满,说道:“陛下,贾瑀此次在登州抗倭虽有胜绩,但杀俘之事,实乃大错。战争固然残酷,但我朝素以仁德治国,杀俘有违仁道,恐让天下人诟病,以为我朝暴虐。”
贾瑀听闻,立刻昂首挺胸,双目圆睁,怒火在眼中燃烧,大声反驳道:“凌大人此言差矣!陛下,那些假倭绝非普通俘虏,他们身为华夏子民,却投靠倭寇,为非作歹,其罪恶行径令人发指。
他们在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这些汉奸,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彻头彻尾背叛了祖宗、背叛了国家的败类!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无情抛弃了华夏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将同胞置于悲惨境地。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肆意破坏了民族的团结,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若不予以严惩,何以平民愤,何以正国法?”贾瑀义愤填膺,额头上青筋暴起,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凌国昌冷哼一声,面露不屑,撇着嘴,阴阳怪气地说道:“即便他们有罪,也应依律审判,而不是未经审判便一概诛杀。如此草菅人命,与倭寇何异?”
贾瑀怒目圆睁,狠狠瞪向凌国昌,大声呵斥:“凌大人,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哪有时间一一审判?这些假倭与倭寇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若不及时处置,一旦逃脱,必将再次为祸。”
这时礼部蔡卓达站出来,神色忧虑,眉头紧蹙,说道:“贾大人,杀俘之举终究过于极端。我朝以礼义立国,当以教化为主,杀戮只会引发更多仇恨。”
贾瑀回击时,目光坚定如铁,提高声调,斩钉截铁地说道:“蔡尚书,您只知空谈礼义教化,却不知这些汉奸的凶残本性。他们在倭寇的驱使下,早已丧心病狂,根本无法教化。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们不仅不挺身而出,反而助纣为虐,这样的人,谈何教化?若留他们性命,无异于养虎为患。”
此时,一向沉稳的阁老王天培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杀俘虽能解一时之恨,但可能引发更多的隐患。
对外,可能让周边国家对我朝产生恐惧和误解;对内,也可能让民众对朝廷的仁德产生质疑。”
王阁老说话时,眉头微皱,一脸凝重,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贾瑀急切地说道:“王大人,您所虑虽有道理,但当务之急是要让这些叛国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以儆效尤。
若因顾虑过多而放过他们,日后如何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这些汉奸,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根,忘记了民族的大义,为侵略者充当走狗,对自己的同胞举起屠刀。
他们的存在,是对国家尊严的践踏,是对民族精神的亵渎!” 贾瑀说到激动处,双手挥舞,慷慨激昂。
一位年轻的御史站出来,神色紧张,额头上布满汗珠,说道:“贾大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制造更多的杀戮。您的杀俘行为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更多的战乱。”
贾瑀大声说道:“这位御史大人,您未曾亲临战场,不知倭寇和假倭的残忍。他们杀害无辜百姓,掠夺财物,无恶不作。对这样的人仁慈,就是对百姓的残忍!
这些汉奸,背离了国家和民族的怀抱,成为敌人的帮凶,他们的所作所为,哪还有一丝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凌国昌再次发言,脸色涨得通红,声音尖锐刺耳,喊道:“陛下,贾瑀此举无疑是破坏了我朝的声誉,让他国认为我们是好战嗜杀之邦。”
贾瑀毫不退缩,义愤填膺,挺胸昂首,义正言辞地说道:“凌大人,若因惧怕声誉受损而对叛国者宽容,那才是真正的损害国家尊严!
只有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坚决和果断,才能让他们不敢轻易侵犯。
对于这些汉奸,我们若姑息纵容,如何对得起那些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英烈?如何向深受其害的百姓交代?”
支持贾瑀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赵又腾将军说道:“陛下,战场之上,生死瞬间。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士兵的残忍。贾大人杀俘是为了稳定战局,确保不再有变数。” 赵将军说话时,神情坚定,目光炯炯,一身正气。
反对的大臣纷纷指责贾瑀冲动鲁莽,不顾大局,一个个面红耳赤,气急败坏;支持的则强调形势紧迫,不得不为,神情坚定,毫不退让。
贾瑀面对众人的指责,情绪激动,慷慨激昂道:“陛下,臣一心为国,只为保境安民。若因杀俘而获罪,臣无怨无悔,但求陛下明察!这些汉奸,是民族的耻辱,是国家的毒瘤,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正国风!” 贾瑀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目光中满是忠诚与坚定。
永正皇帝一直沉默不语,此时终于开口:“众爱卿所言皆有其理。贾瑀抗倭有功,但杀俘之事确实有待商榷。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易决断。” 皇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面容显得凝重而严肃。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决。
皇帝思考片刻后说道:“贾瑀,你的忠心朕明白,但杀俘之举确有不妥。然念在你抗倭艰辛,功大于过,此次不予追究。但日后行事,当更加谨慎,权衡利弊,以保我朝长治久安。”
贾瑀跪地谢恩:“谢陛下圣裁,臣定当铭记教诲。”
这场激烈的朝堂辩论方才落下帷幕。
朝会后,永正皇帝留下了贾瑀。皇帝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说道:“朕是欣赏你的,那些倭寇死有余辜,不过在朝堂之上,朕也得照顾众人悠悠之口。”
顿一顿,永正又说道:“当然朕也不能亏待朕的爱卿。你侯府旁边原是义忠亲王旧邸,已经封存多年。如今听说你家中人口众多,把这次宅院赏给你。一应修缮费用由内帑划出。” 皇帝边说边轻轻拍了拍贾瑀的肩膀。
贾瑀连忙推辞道:“陛下,臣不敢接受,那样臣的家院就逾制了。” 贾瑀诚惶诚恐,连忙跪地,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
永正皇帝笑道:“逾制与否是皇家说了算,那个就算你的别院吧。爱卿如此大功,朕只是付出个宅子,说起来朕占便宜了。”
见皇帝这样说,贾瑀不再推辞,跪地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