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 第278章 殿试排名
外朝,宝文阁,庄严肃穆,透着一股凝重的书卷气息。
此刻,这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乎众多学子命运的关键之事——殿试考卷的呈送嘉佑帝批阅。
欧阳修,这位名震天下的文坛领袖,以主考官的身份,亲自承担起将殿试考卷呈送皇帝的重任。
他身着一袭素雅的官袍,神色恭敬而庄重,手中捧着那叠凝聚着众多学子心血与才华的考卷,缓缓步入殿中。
“这是众位考官们初步评定的名次,请陛下查阅!”
欧阳修将考卷轻轻交给负责伺候的内官后,双手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这寂静的殿中清晰地传开。
嘉佑帝坐在书房的案几前,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向欧阳修,说道:“欧阳爱卿,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来人,给欧阳学士赐座!”
他转头吩咐一旁的内侍。
嘉佑帝对欧阳修极为看重,这些年在施政过程中,欧阳修给予了诸多支持与助力,在嘉佑帝心中,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两年便会安排他进入政事堂,委以更重要的职责。
欧阳修谢过座后,看着正在审阅卷子的嘉佑帝,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此次殿试中有一张卷子的排名,在考官们之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尽管他力排众议做了决定,但最终的排名裁定权仍在嘉佑帝手中。
嘉佑帝在书房中,专注地看着欧阳修呈送上来的考卷。
按照惯例,殿试排名的最终结果由嘉佑帝拍板。
考官们在初步阅卷后,会给出一个初步排名,这个排名通常和会试名次较为接近。
在大周朝,省试的排名对殿试排名影响颇大,毕竟省试的考题远比殿试复杂,更能真切地体现学子们的真实才学。
而且,大周朝省试合格者在殿试一般不会被黜落,两者排名关联紧密。就像先帝真宗时期,状元吕蒙正省试第一,殿试亦是第一。
不过,到了嘉佑帝时期,殿试起初有淘汰情况,后来因贡士叛逃西夏,便不再黜落,省试排名的影响力也随之有所降低。
但考官们依旧会参考省试成绩,如果学子在省试中名列前茅,殿试表现又不差,最终排名依旧会靠前。
嘉佑帝身为皇帝,日理万机,自然不可能逐一审阅全部殿试卷子。
他主要关注的是前面十名的贡士,剩下的基本就按照考官们的排名来定。
大周朝,殿试前十名又称为庶吉士,可以被安排入翰林院 培养。
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由翰林学士或朝中重臣教导,内容含经史、政务等,旨在培养辅政能力。
嘉佑帝翻开卷子,看到排名第一的依旧是徐子建。
他仔细地审阅了徐子建的卷子,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徐公明在殿试卷子里,言辞恳切且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帝党一边。
对于嘉佑年间的各项施政,更是以一种极为 “客观” 的姿态进行了赞颂。
嘉佑帝看着那些溢美之词,都不禁有些脸红。
毕竟治理黄河的策略、开办糖厂、创建登州水军等等一系列施政举措,背后都有着徐子建的身影,嘉佑帝不过是顺水推舟,给予支持罢了。
甚至在西夏问题上,徐子建同样根据会试的策论《平戎策》进行了巧妙引用,展现出了对局势的深刻理解。
嘉佑帝原本还担心徐子建风头太盛,打算稍稍压一下他的排名。
然而,看完徐子建的卷子后,他还是觉得徐子建确实是自己看中的人才。
虽然还未最终决定状元的人选,但徐子建的名次肯定是够得上三甲了。
嘉佑帝将徐子建的卷子单独拿出来,轻轻放到左边。
然而,接下来看到苏轼的卷子,嘉佑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怒火 “噌” 地一下就冒了上来。
苏轼在文中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嘉佑帝在位期间各种施政的弊端。
庆历新政,那可是嘉佑帝心中的一根刺,这是他为了革除大周诸多弊病所进行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可惜,最终变革以失败告终。
而苏轼在考卷中,竟将庆历新政说得一无是处。
周夏之战亦是如此,大周积弊已久,在与狼子野心的党项人的交锋中屡次战败,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苏轼却在考卷中直接指责中枢政事堂相公指挥不利。
另外,登州水军的建设也被苏轼指责花费过多,有劳民伤财之嫌。
“嘭!”嘉佑帝怒不可遏,将手中的茶盏狠狠扔到地上,碎片四溅。
他目光不善地看着下方的欧阳修,质问道:“欧阳修,这是你给朕选的殿试第二?苏轼年纪轻轻就敢如此口出狂言!我大周朝堂怕是容不下此等狂悖之徒!”
欧阳修心中一紧,担心自己极为看好的苏轼就此要被嘉佑帝严惩,他赶忙站起身来,拱手求情道:“苏轼乃是难得的有才之人!请陛下念在其年少无知,开恩给他一次机会吧!”
嘉佑帝着实被苏轼气得不轻,他对欧阳修反问道:“年轻可不是他妄言的理由!你看第一名的徐公明年纪比他还小三四岁,又何曾像这苏轼一样狂傲?第四名的苏辙是这苏轼的弟弟,朕看其文章四平八稳,也是个机敏沉稳之人!既然这苏轼喜欢胡言乱语,那朕就给他一点惩罚!这次殿试最后一名便是他了!”
“陛下……”欧阳修还欲再求情。
“欧阳爱卿,这次春闱辛苦你了!先回家歇息吧!”嘉佑帝不为所动,直接将欧阳修打发回家休息。
“哎……臣遵旨!”欧阳修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嘉佑帝这次是打定主意要惩罚苏轼了,只好拱手无奈离去。
心中暗自想着,这苏轼虽才华横溢,可惜性格太过狂傲,打算回头一定要好好提点提点这苏子瞻。
欧阳修离开后,嘉佑帝继续审阅卷子。看到第三名的章惇,他的神色逐渐缓和。
章惇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将重点落在经济改革上,提出了加强海贸税赋的策论,不仅条理清晰,且见解独到,深得嘉佑帝欣赏。
嘉佑帝考虑再三,决定将章惇定在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之位。
至于第三名的探花,嘉佑帝还没有决定好人选。
看到第五名的窦卞,他觉得文章虽然也说得过去,但在自己心中总还差点意思。
嘉佑帝一路看了好几篇卷子,都没有特别满意的。
一直到他看到徐坤的卷子。徐坤的殿试卷子写得过于谄媚,考官们因此将他从第七名降到了第十九名。
嘉佑帝看到徐坤的卷子,原本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虽然嘉佑帝心里明白徐坤是在卷子里拍自己的马屁,但从这些言辞中,他也看到了徐坤的 “忠心”。
与前面几个贡士略带批判的卷子相比,嘉佑帝此时更希望探花是 “自己人”。于是,原本被考官按下去的徐坤,被嘉佑帝定为嘉佑六年的探花。
就这样,嘉佑六年殿试三甲名次新鲜出炉。
状元,徐子建;
榜眼,章惇;
探花,徐坤。
二甲第一是苏辙,二甲第二为窦卞,二甲第三是罗恺,二甲第四是张载,二甲第五是程颢,二甲第六是程颐,二甲第七是王韶……
这场牵动无数人心的殿试,终于落下了帷幕,而这些学子们的命运,也将从此刻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此刻,这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乎众多学子命运的关键之事——殿试考卷的呈送嘉佑帝批阅。
欧阳修,这位名震天下的文坛领袖,以主考官的身份,亲自承担起将殿试考卷呈送皇帝的重任。
他身着一袭素雅的官袍,神色恭敬而庄重,手中捧着那叠凝聚着众多学子心血与才华的考卷,缓缓步入殿中。
“这是众位考官们初步评定的名次,请陛下查阅!”
欧阳修将考卷轻轻交给负责伺候的内官后,双手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这寂静的殿中清晰地传开。
嘉佑帝坐在书房的案几前,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向欧阳修,说道:“欧阳爱卿,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来人,给欧阳学士赐座!”
他转头吩咐一旁的内侍。
嘉佑帝对欧阳修极为看重,这些年在施政过程中,欧阳修给予了诸多支持与助力,在嘉佑帝心中,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两年便会安排他进入政事堂,委以更重要的职责。
欧阳修谢过座后,看着正在审阅卷子的嘉佑帝,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此次殿试中有一张卷子的排名,在考官们之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尽管他力排众议做了决定,但最终的排名裁定权仍在嘉佑帝手中。
嘉佑帝在书房中,专注地看着欧阳修呈送上来的考卷。
按照惯例,殿试排名的最终结果由嘉佑帝拍板。
考官们在初步阅卷后,会给出一个初步排名,这个排名通常和会试名次较为接近。
在大周朝,省试的排名对殿试排名影响颇大,毕竟省试的考题远比殿试复杂,更能真切地体现学子们的真实才学。
而且,大周朝省试合格者在殿试一般不会被黜落,两者排名关联紧密。就像先帝真宗时期,状元吕蒙正省试第一,殿试亦是第一。
不过,到了嘉佑帝时期,殿试起初有淘汰情况,后来因贡士叛逃西夏,便不再黜落,省试排名的影响力也随之有所降低。
但考官们依旧会参考省试成绩,如果学子在省试中名列前茅,殿试表现又不差,最终排名依旧会靠前。
嘉佑帝身为皇帝,日理万机,自然不可能逐一审阅全部殿试卷子。
他主要关注的是前面十名的贡士,剩下的基本就按照考官们的排名来定。
大周朝,殿试前十名又称为庶吉士,可以被安排入翰林院 培养。
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由翰林学士或朝中重臣教导,内容含经史、政务等,旨在培养辅政能力。
嘉佑帝翻开卷子,看到排名第一的依旧是徐子建。
他仔细地审阅了徐子建的卷子,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徐公明在殿试卷子里,言辞恳切且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站在帝党一边。
对于嘉佑年间的各项施政,更是以一种极为 “客观” 的姿态进行了赞颂。
嘉佑帝看着那些溢美之词,都不禁有些脸红。
毕竟治理黄河的策略、开办糖厂、创建登州水军等等一系列施政举措,背后都有着徐子建的身影,嘉佑帝不过是顺水推舟,给予支持罢了。
甚至在西夏问题上,徐子建同样根据会试的策论《平戎策》进行了巧妙引用,展现出了对局势的深刻理解。
嘉佑帝原本还担心徐子建风头太盛,打算稍稍压一下他的排名。
然而,看完徐子建的卷子后,他还是觉得徐子建确实是自己看中的人才。
虽然还未最终决定状元的人选,但徐子建的名次肯定是够得上三甲了。
嘉佑帝将徐子建的卷子单独拿出来,轻轻放到左边。
然而,接下来看到苏轼的卷子,嘉佑帝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怒火 “噌” 地一下就冒了上来。
苏轼在文中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嘉佑帝在位期间各种施政的弊端。
庆历新政,那可是嘉佑帝心中的一根刺,这是他为了革除大周诸多弊病所进行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可惜,最终变革以失败告终。
而苏轼在考卷中,竟将庆历新政说得一无是处。
周夏之战亦是如此,大周积弊已久,在与狼子野心的党项人的交锋中屡次战败,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苏轼却在考卷中直接指责中枢政事堂相公指挥不利。
另外,登州水军的建设也被苏轼指责花费过多,有劳民伤财之嫌。
“嘭!”嘉佑帝怒不可遏,将手中的茶盏狠狠扔到地上,碎片四溅。
他目光不善地看着下方的欧阳修,质问道:“欧阳修,这是你给朕选的殿试第二?苏轼年纪轻轻就敢如此口出狂言!我大周朝堂怕是容不下此等狂悖之徒!”
欧阳修心中一紧,担心自己极为看好的苏轼就此要被嘉佑帝严惩,他赶忙站起身来,拱手求情道:“苏轼乃是难得的有才之人!请陛下念在其年少无知,开恩给他一次机会吧!”
嘉佑帝着实被苏轼气得不轻,他对欧阳修反问道:“年轻可不是他妄言的理由!你看第一名的徐公明年纪比他还小三四岁,又何曾像这苏轼一样狂傲?第四名的苏辙是这苏轼的弟弟,朕看其文章四平八稳,也是个机敏沉稳之人!既然这苏轼喜欢胡言乱语,那朕就给他一点惩罚!这次殿试最后一名便是他了!”
“陛下……”欧阳修还欲再求情。
“欧阳爱卿,这次春闱辛苦你了!先回家歇息吧!”嘉佑帝不为所动,直接将欧阳修打发回家休息。
“哎……臣遵旨!”欧阳修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嘉佑帝这次是打定主意要惩罚苏轼了,只好拱手无奈离去。
心中暗自想着,这苏轼虽才华横溢,可惜性格太过狂傲,打算回头一定要好好提点提点这苏子瞻。
欧阳修离开后,嘉佑帝继续审阅卷子。看到第三名的章惇,他的神色逐渐缓和。
章惇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将重点落在经济改革上,提出了加强海贸税赋的策论,不仅条理清晰,且见解独到,深得嘉佑帝欣赏。
嘉佑帝考虑再三,决定将章惇定在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之位。
至于第三名的探花,嘉佑帝还没有决定好人选。
看到第五名的窦卞,他觉得文章虽然也说得过去,但在自己心中总还差点意思。
嘉佑帝一路看了好几篇卷子,都没有特别满意的。
一直到他看到徐坤的卷子。徐坤的殿试卷子写得过于谄媚,考官们因此将他从第七名降到了第十九名。
嘉佑帝看到徐坤的卷子,原本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虽然嘉佑帝心里明白徐坤是在卷子里拍自己的马屁,但从这些言辞中,他也看到了徐坤的 “忠心”。
与前面几个贡士略带批判的卷子相比,嘉佑帝此时更希望探花是 “自己人”。于是,原本被考官按下去的徐坤,被嘉佑帝定为嘉佑六年的探花。
就这样,嘉佑六年殿试三甲名次新鲜出炉。
状元,徐子建;
榜眼,章惇;
探花,徐坤。
二甲第一是苏辙,二甲第二为窦卞,二甲第三是罗恺,二甲第四是张载,二甲第五是程颢,二甲第六是程颐,二甲第七是王韶……
这场牵动无数人心的殿试,终于落下了帷幕,而这些学子们的命运,也将从此刻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