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老祖宗她不想走剧情 > 第233章 召见文祈年

老祖宗她不想走剧情 第233章 召见文祈年

    到了大朝会的日子,文家三兄弟手捧状纸敲响了朝堂外的升龙鼓。

    很快,三人被带进了朝堂。

    永安帝高坐龙椅,文臣武将分列两边,三人进殿的瞬间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文瑞虽然做了几个月的官,可面对这样的大场面,还是怯场了,跪拜磕头的时候都开始不自觉的有些发抖。

    文琼到底是经历过科考的,表现稍微好点。

    还是素来沉稳的文琛,最镇定。

    最后也是他接过文瑞手里的状纸,从容不迫的将文家案件重新搜罗的证据证人口供简述了一遍,叩首高喊:“求皇上为文家做主。”

    文瑞和文琼跟着叩首。

    汪海过来接了文琛手里的状纸快步送到永安帝面前。

    永安帝接过来,仔细的看了一遍,嘴角急不可查的勾起了一抹弧度。

    文家找证据把几乎所有的罪名都推翻了,不仅如此,还给背后谋算文家的人挖了坑。

    众朝臣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永安帝,有人震惊莫名,有人事不关己,有人心生忐忑,自然也有人心生欢喜。

    就在这时,一直说要避嫌,就连三司会审都没有参与的大理寺卿刘大人,突然站了出来,义愤填膺的说:“圣上,老臣请旨,重审文家之案。”

    镇国公、乐安侯跟着站出来附和:“臣附议。”

    紧接着工部两位侍郎也出列:“微臣附议。”

    很快又有人陆陆续续的站出来附议。

    永安帝瞧了瞧差超过一半了。

    三位皇子和他们麾下的官员则是个个脸黑如墨,有人已经在擦汗了。

    就在这时,主审文家案件的刑部尚书罗刚也站了出来:“臣附议!”

    文家的案子就是他主审的,也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刚正不阿的好名声,所以文家定案后,才会有那么多人信服。

    如今,他竟然做出自打嘴巴的事,同意重审,说明什么?说明他也承认文家的案子另有内幕。

    很快,又有不少人附议重审。

    附议的官员达到了90%。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最后几人也附议了。就连三位皇子都被迫附议。

    看着脸色铁青、憋屈又无奈的三个皇子,永安帝笑了。

    他才四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再活三十年不过分吧?这么早就开始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想要取他而代之?

    呵,莫不是在做梦?

    一个文祈年就引得三个儿子竞相争夺,得不到就联手毁掉!

    长此以往,大衍还能有忠臣良将的生存空间吗?没了忠臣良将,大衍还有未来吗?

    ***

    案件发回重审,刑部主审之人依然是罗刚,这是永安帝对罗刚的信任,也是给他的一次弥补过失的机会。

    大理寺这次则是大理寺卿刘大人亲自上阵。

    而御史台也不知道是出于何种目的,这一次派出的主审竟然是章御史,就是那个据传有意与文家联姻的章家。

    这样的主审阵容一出来,永安帝的态度就很明显了。文家会无罪开释几乎也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就在案件如火如荼的重审之际,永安帝召见了关在刑部大牢中的文祈年。

    被关了一个多月,文祈年瘦了一圈,本就不胖的身形,显得有些单薄。胡子拉碴,眼瞎青黑,瞧着十分憔悴。

    文祈年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给永安帝磕了三个头,声音颤抖的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安帝叹了口气,抬手:“起来吧。”

    文祈年:“谢皇上。”

    永安帝简单说了文家的事情,最后才问到了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有人参你贪赃枉法,短短二十年积攒了五十万两的身家。这事,你如何解释?”

    文祈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皇上恕罪,皇上恕罪。”

    永安帝眉头一皱,“你真的贪赃枉法了?”

    文祈年连忙解释:“没有!臣并未贪赃枉法,这是……”

    永安帝神色一厉:“还不如实说来?”

    文祈年这才将自己的发家过程娓娓道来。

    因为出生农家,全家供他读书,等他成功做官之后,他就不得不一个人反哺全家。

    文家人口众多,单靠他那点微薄的俸禄如何养得活一大家子?

    而他的官途是从一个偏远地方的贫穷县令开始的。

    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

    越是偏远贫穷的地方,想要当好官就越是困难。

    县衙内部有恶吏掌权,下辖县城有恶绅盘踞,县内还有山匪横行……

    上任之后,文祈年举步维艰。

    后来,文祈年便私下走访乡里,暗暗搜罗恶吏、乡绅的罪证。

    为了铲除这些毒瘤,他必须要掌握一批忠于自己的手下。

    于是,他便自己制定了一套适用于该县的法规。法规规定,杀人越货者,抄家!奸淫掳掠者,抄家!强占民田者,抄家!……

    反正就是大奸大恶之人,死不死的先放一边,先把家抄了再说。而抄家所得金银,一半充公,剩下的一半,分作十份,他独拿五份,两份给了他的只管上封,剩下的三份则是分给了跟着他的人。

    他记得第一次抄家抄的就是县衙内的一个小吏,竟然从那小吏家中抄出了上千两的银子。第一次分钱,跟着他的十个人就没人分了将近二十两银子。从那之后,那些人就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了。

    而因为他抄了那个小吏的家,还把那小吏判了斩首。受了那小吏压榨盘剥的百姓无不颔首称快,奔走相告。

    慢慢的,他就在那个小县城立住了脚。

    后来,他又将那些恶绅一一铲除,还招安了那里的山匪,那些山匪说到底都是些活不下去的村民。

    解决了乡绅恶吏,他才有时间腾出手来解决民生问题。

    短短三年时间,那个小县城就焕然一新,而他也因为政绩斐然,官升两级。

    当然,他也在那儿弄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初始资金,八千两!

    后来,他到一个地方就会根据当地情况,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总之一句话,官当好了,民心有了,钱也到手了。

    虽然一切都看似合法合规,可说到底还是变相的侵吞了公家的银钱。

    当然,这也只是前期,后来有了足够的银钱之后,文祈年就开始精心打理手上的钱,用钱生钱了。

    永安帝听得暗暗咋舌。好一个文祈年!众人都说他是凭借镇国公府的关系,才能短短时间从不知名的小县令,回京升任工部侍郎的。

    可他知道,文祈年是个有能力,有本事的能臣,升他做工部尚书之后,他的种种功绩也证实了这一点。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文祈年竟然比他想的还要能干,敢干!搂钱更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