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教授重生,我在1977上清华 > 第426章 别的都可以等,唯独教育不可以等!

教授重生,我在1977上清华 第426章 别的都可以等,唯独教育不可以等!

    从楚新县城到古原公社有四十里地。

    古原公社算得上是楚新县最偏远的公社,也是地势最高的公社。

    吉普车一路都在爬山,在某些地段,大伙儿能够感觉到明显的耳鸣压力。

    “呀,连卧虎岗这里,都变得这么繁华热闹了?”

    徐文心惊讶地说道。

    卧虎岗其实已经属于古原公社的辖区,是一块较大的山间平地,有几十户人家聚居。因为位于三岔路口,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镇。

    徐文心他们以前也来过这里。

    不过只有赶集的时候,卧虎岗才会比较热闹,平常时候,也就是个普通的小山村,有几家铺子而已。

    而现在,明显不是赶集的时候。

    因为卧虎岗的热闹程度,还达不到赶集的水准。

    但集镇上的商铺明显增多,已经隐约有了一条街道的气息。围绕着三岔路口的旁边,建起来不少的新房子。

    刘弘毅笑着说道:“现在啊,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就数建筑材料和建筑机械最火爆了。”

    “不过在砖厂这个方面,地区抓得比较严,不允许私自烧砖,砖厂统一由政府来建,而且必须要上规模。小砖窑不行,一是太浪费,二是浓烟滚滚的,污染环境。”

    好吧,这个话,目前整个全国,都只有刘弘毅一个人能够说出来。

    当初,他也是花了不少功夫才说服艾高峰和刘楚安,严禁私人小砖窑。

    不过他找的理由不是环境污染,而是“太浪费”。

    私人小砖窑技术差,烧砖要多浪费很多煤炭,要是没烧好的话,一窑砖都报废,那就浪费更大了,极有可能让一个搞小砖窑的普通农户瞬间负债累累。

    这样的说辞,倒是比较容易被艾高峰和刘楚安接受。

    所以,政府统一烧砖,建大砖厂,降低能耗,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才在楚州地区得以推行。

    “这,这行得通吗?”

    “群众会不会有意见啊?”

    辛元嘉问道。

    很“识趣”地没有提到“污染环境”的话题。

    实在是这个话题他也不是很懂得,那还是藏拙吧。免得惹人笑话。

    刘弘毅说道:“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意见的,但政府有文件强制要求,就算有意见也只能忍耐。而且不管是什么样的产业,规模化肯定是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烧砖也是一样。”

    “大砖厂烧出来的砖,质量好,价格还便宜,对于大多数要建房子的社员而言,还是买大砖厂的砖更划算一些。”

    “毕竟在农村,懂得烧砖烧瓦技术的还是极少数。”

    “自己烧砖,也得请师傅。”

    “唯一节省的地方,大约就是人工了,自己可以下力气制作砖坯。但自己烧砖是有风险的,一旦烧坏了,那个损失就太大了。”

    “所以,把道理和社员们讲清楚之后,阻力也不是太大。”

    “这三年来,全地区的绝大部分农民群众,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只要家里有劳动力的,粮食自给已经不成问题,不少人通过养猪养鸡,农闲时候搞副业,多少有了些积蓄,就想着建新房子。”

    “大家一路过来,看到的所有集镇都比较热闹,就是这个原因。”

    “手里有了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建房子。尤其是在集镇附近建房子,铺面可以出租,这可都是钱啊。”

    刘弘毅说的这番话,极有说服力。

    辛元嘉等人现在确信,楚州地区的变化,是全面的,而不仅仅只发生在城区,也不仅仅只是多建了许多工厂而已。

    虽然他们一路过来,哪怕在乡间集镇附近,也能见到一些简易工厂。

    但卧虎岗如此偏远的小集镇,也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楚州地区的农业方面,也必定有长足的发展。

    卧虎岗再往上五里地,就是古原公社。

    牛角石大队,在古原公社附近,还要过去两里地左右,已经靠近深山老林了。

    古原公社也和卧虎岗一样,多了许多的新房子,市面上也热闹得多。

    回到熟悉的古原公社,徐文心眼里流露出怀念的神情。

    她是那种非常善良而且开朗的女孩子,尽管插队两年,在牛角石大队的生活也是异常艰苦,但此刻却并没有“记恨”,反倒多了几分怀念。

    牛角石大队的生活确实艰苦,但社员群众也很淳朴,对他们这些插队知青,多多少少还算是照顾的,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欺负知青的事情。

    “咦,那里是……”

    在古原公社,徐文心见到了一座全新的建筑物。

    和普通的民居不同,那座建筑物要大得多,一看就是个单位。

    刘弘毅笑着说道:“那里是古原中心学校。新建的。”

    “全部由地区统一拨款。”

    “你是说,全地区每一个公社,都新建了一座中心学校?”

    徐文心非常聪明,马上就问道。

    因为古原公社已经是整个楚新县最偏远的公社,如果古原公社都新建了一座中心学校,那其他地方,肯定也建了。

    “原则上是这样,但还有一些的中心学校,正在建。”

    “地区已经发了文件,在三年之内,全地区每个公社,都要建一座全新的中心学校。小学初中一起。但建学校的顺序,并不是由及远,而是由远及近。”

    “哦,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越是偏远的地区,学校越破旧,越需要建新学校。离城区比较近的公社和区镇,条件稍微好一点,以前建的学校勉强还能用。”

    “所以呢,定下来的策略,就是由远及近。”

    “先在最偏远的地方开始建,逐渐的向城区靠近。”

    “这笔钱,全部由地区财政统一支出。”

    “虽然也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说是现在财力还不充足,要把这些钱用来建更多的工厂,办更多的企业。但是我认为,别的事都可以等,唯独教育不能等。”

    “工厂可以再想其他办法。”

    “教育决不能耽搁。”

    “教育耽搁几年,就要耽搁整整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