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每日医案 > 第642章 中医药调理红斑性狼疮

每日医案 第642章 中医药调理红斑性狼疮

    红斑性狼疮

    [病案]刘某,一位27岁的女性,在1981年10月28日初诊。大约在半年前,她开始出现持续的发热,体温升高至40c,并保持在38c左右。她发现自己的面部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蝶形红斑,这种红斑呈现出鱼鳞状的外观,使她的皮肤看起来有些不寻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上胸部和背部开始出现一些粟粒样的脓疱疮,这些脓疱疮呈疼痛和瘙痒的症状,并逐渐融合成一片,导致皮肤溃烂。

    刘某还表现出手指关节疼痛、心悸失眠、食欲减退、全身浮肿以及小便量减少等症状。此外,她发现自己出现了闭经现象。在省级医院就诊后,医生为她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她有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的情况。尿液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尿液中蛋白含量为(+++),红细胞数量为(+++),同时医生还在她的血液中发现了红斑狼疮细胞。

    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诊断,刘某被确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服用了西医药物进行治疗后,刘某的症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病情时轻时重。在观察刘某的病情时,医生发现她的面部出现蝶形红斑,胸背部有绿豆大小的脓疱疮,伴随发热、手指关节疼痛、心悸失眠、食欲减退、全身浮肿以及小便量少等症状。她的舌头呈现出红色,舌头表面覆盖着一层厚而微黄的苔藓,脉搏沉细且数。

    [治则]益气滋阴,健脾行水,清热解毒,活血除风。

    [方药]人参6克,白木耳3克(另炖,分多次服),泽泻20克,车前草20克,白术15克,鱼腥草30克,秦艽10克,乌梢蛇9克,凌霄花30克,玫瑰花15克,白茅根30克,蚕壳4克,玉米须适量。服药3剂后,浮肿有减。原方又进10剂,发热、浮肿、心悸、失眠大有好转。效不更方,上方略有增损,继服30剂后,心电图、尿常规均转正常,面部红斑和胸背部脓疱渐消,食欲增进,月经来潮。后停用人参、白木耳,仍按原方治疗,病情又复恶化;加人参、白木耳、症状又逐渐好转。服药半月后复诊,面部红斑消退,胸背部脓疱疮结痂痊愈。1992年3月1日再次查血,未发现红斑狼疮细胞,自述情况良好。

    [病案2]王某,女,23岁,未婚。1980年元月15日初诊。一年前面部开始出现小片状红斑,后逐渐融合增大,并伴有全身及手指关节疼痛,右肋下痛。经过医院检查发现,王某的右肋下肝大3厘米,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28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25单位,保肝治疗无效。

    1979年4月开始,王某出现低烧,体温持续在38c左右。后来经过医学院附院的检查,发现血内有红斑狼疮细胞,确诊为“盘状红斑性狼疮”。经过激素治疗后,病情稍有缓解。然而,到了6月份,王某又出现了腰疼、全身浮肿等症状。

    进一步检查发现,王某的血沉为70毫米\/小时;尿检显示蛋白(++),红细胞21~26个\/高倍镜;血检结果显示血中非蛋白氮59毫克%;co2结合力34.5容积%。据此,诊断为红斑性狼疮肾炎肾变期。尽管采用了大量激素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

    观察王某的症状,其面部红斑呈盘状,全身骨关节酸痛,低热,右肋下疼痛,腰酸疼,全身浮肿,而且已经闭经一年。根据她的舌质红、苔薄白,以及脉沉弦数。

    [治则]以滋阴补肾、健脾利水为主,理气解郁、活血除风为辅。

    [方药]人参6克,白木耳3克(另炖分服),生黄芪30克,茯苓15克,汉防己12克,泽泻3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冬花皮30克,鱼腥草30克,秦艽10克,乌梢蛇10克,凌霄花20克,玫瑰花15克,白茅根30克,蚕壳4个,玉米须适量。上方服10剂后,浮肿、肝区疼大减。上方加炮山甲9克,鳖甲9克,海金砂20克,金钱草20克,川朴9克。服多剂后,随证稍加减,共服120剂。至1980年4月下旬基本痊愈,经多次查血,均未发现红斑狼疮细胞。一年后随访,亦未复发。

    [评析]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体免疫反应性疾病,在西医中具有明确的病名。然而,在中医学领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病名来描述它,在历代文献中关于红斑性狼疮的记载也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在中医的临床表现中,红斑性狼疮与“红蝴蝶”、“口晒疮”、“鬼脸疮”等病具有相似的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红斑性狼疮的发生与人体阴阳气血失衡以及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当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或邪毒内侵脏腑,侵蚀筋骨时,就可能导致红斑性狼疮的发生。因此,治疗红斑性狼疮时,中医主张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使阴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在治疗红斑性狼疮时,中医通常采用益气阴、补肝肾、养心安神、健脾行水、清热解毒、疏肝利气等治则,并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化裁,随证施治。例如,在治疗两名红斑性狼疮患者时,中医师根据他们气阴不足、脾肾两亏、气滞血淤的症状,采用人参、白木耳等补气益阴;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枸杞子等滋补肝肾;金钱草、汉防己、泽泻、玉米须、鱼腥草、蚕壳、茅根等清热解毒利湿;凌霄花、玫瑰花等疏肝利气、活血化瘀;秦艽、乌梢蛇等凉血除风。通过这些药物的组合,患者体内的正气得以恢复,邪气得以消除,脾健水行,热退风除,最终达到安康的状态。

    在临床实践中,单纯采用中药治疗红斑性狼疮的效果令人满意。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力求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