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来了也不行 第122章 三太子,希望在云南!
热门推荐:
囚爱成瘾:女人,别逃
江湖:从打工仔到陈爷
我有一剑可纵横天下
绝世女帝掉马后,宗门全员追悔莫及
安妖举
龙裔之契约:残翼守护者
游戏公司?这分明是科技巨头
农门悍妇:夫君回来家里翻天了
抗战:开局一本帝国成长手册
大清第一巴图鲁,战力果然无敌!
鳌拜在其后几天之内,先是威逼遏必隆,使之不敢在首鼠两端,在朝议大事上,支持自己。
紧跟着又带着班布尔善,趁夜“强行”拜访议政王杰书,当面将一只酒杯捏的粉碎,使之畏惧万分之下,答应言听计从。
他又非常谨慎的多方查探,确认老索尼因忧虑南方两省丢失等事,已加重病情,药石无医了!死亡,应就在近日了。
如此,鳌拜再无忧虑,开始了雷霆出击:
他在议政时,发动突然袭击,直接给忠于皇家的议政大臣苏克萨哈,定下了谋逆大罪,要凌迟处死,全家抄斩。
年幼的康熙皇帝大惊,急急向议政王杰书求援,但杰书讷讷不敢言,竟完全附和了鳌拜之言。
康熙气急无奈,又转向遏必隆,期望他能勇于任事,帮助自己驳回鳌拜的这个乱命。
可是遏必隆唯唯诺诺,只说鳌太师言之有理,又言苏克萨哈在先帝大行后辅政不利,确实可算谋反。
三名议政大臣竟达成一致,彻底把小康熙逼入绝境!但他牢记这皇祖母的交代,苏克萨哈是忠于皇室的,必须保护。
更何况,之前苏克萨哈为了配合皇家,还组织了朝中官员,一起上折子弹劾鳌拜圈地及跋扈无礼。
此时此刻,如果皇家不能保护住这名议政大臣,鳌拜的气焰就更加嚣张,满朝文武也将更多倒向鳌拜。
因此小康熙拍案而起,竟敢直接与鳌拜对峙,坚决不允许给苏克萨哈定罪,并出言讽刺,说谋逆奸臣另有其人。
鳌拜大怒,竟当场翻起马蹄袖,挥舞着拳头,近靠近御座威逼康熙!康熙骇然,急招护卫!
其后片刻,魏东亭带着侍卫护住小康熙,而大内侍卫穆里玛和讷谟,又带人和魏东亭等人对峙。
最终在鳌拜威势之下,杰书和遏必隆的附和之下,还是定下了苏克萨哈的罪行,判下了绞刑。
大殿的诸多文武,无人出声反对,一件无稽之事,就如此堂而皇之的成了朝廷定议。
鳌拜趁热打铁,竟丝毫不给皇家反应时间,匆匆处斩了苏克萨哈,并带人抄了苏府。
仅此一事,朝廷内文武群臣,心思都起了微妙的变化,逐步更多的倒向了鳌太师。
同时,鳌拜还串联八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和正蓝旗四旗旗主,都倾向支持鳌拜,恢复八王议政。
镶蓝旗旗主简亲王济度,行事较为谨慎,暂时没有表态,不过也没将信息禀报皇家,这态度就很微妙。
至于上三旗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虽然旗主名义上是皇帝,但正白旗因多尔衮之因,屡受打压,已经倒向支持鳌拜。
正黄和镶黄两旗,鳌拜暂时没有惊动,毕竟是皇家经营日久之地,需有把握时再行动才好。
对于拉拢镶黄旗,鳌拜还是很有把握的!如此一来,自己对各级将士的恩惠,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整理好八旗,鳌拜又派出心腹送出三封书信,分别秘密前往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处,透露了皇家的削藩之意及自己反对削藩......
做好这些铺垫后,鳌拜派出了心腹,率领十几支队伍,按照李时茂的方略,进行了“伟大”的改革活动。
随着这些动作,大量的白银、粮草,逐步向北京城集中,大军出征剿灭残明的粮草饷银,总算有了着落。
与此同时,在鳌拜的进行调配下,从各处调配的八旗、绿营兵力也逐步集中在北京城中。
只等关外新捕和训练的野人女真、察哈尔等部新征骑兵及朝鲜的火铳兵抵达,就可南下征伐了。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效果也出乎预料的好,鳌拜在朝廷中的声望,竟超出老索尼不少。
就在这个过程中,老索尼终于坚持不住溘然长逝,对鳌拜的最后一丝牵制,也彻底消失了。
鞑子的朝堂之中,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鳌太师的一言堂模式,无有敢于反对之人和反对之声。
至于朝堂上众人关心的征伐残明之事,鳌拜内心并不忧虑,他觉得八旗强兵一出,定然能横扫天下。
而且他也特别小心,调集的绿营兵都是追随大清日久,手上都沾满了汉人鲜血的部队,绝对不会叛变的。
他整整调集了一万五千八旗强兵,五万名绿营精锐!加上新征的察哈尔等部骑兵五千余,朝鲜火铳兵五千余,以及野人女真三千名。
如此强悍的七万八千名大军,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输掉战争。
只可惜时间紧张,野人女真只积攒了三千余名!不过这也足够了,并不是太大的事情。
总之,一场明清大战,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
“三太子殿下,属下说过,吾等龟缩在京城之内,反清复明的事业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一国之都城,乃是天下最强军力集中之地,亦是朝廷鹰犬最多之地,他们诸多盘查,我们发展太慢。”
“我们应该走出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走去大明的各省,设法推动各处军头造反,才是有效之法。”
胡徽在“明渠酒楼”的一处密室里,一脸诚恳的表情,对杨起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杨起隆年仅二十六岁,虽然明知他是个“冒牌货”,但仍然不得不承认,这家伙真是很有所谓的“皇家”气派。
他的额头宽阔,眉骨突出,一双浓眉如利剑般耸起,双眼之中精光闪现,鼻梁亦挺拔阔直。
如此容貌,乍一看上去,还真和大明皇室如太子等人的长相,有几分相似之处。
只可惜这货为了在北京活动,已经剃发易服,身上的马褂再配上丑陋的金钱鼠尾辫子,彻底将那丝贵气彻底抹杀。
“胡兄弟,你所言不错,我近期也反复思虑此事!亦觉得如枯坐京城之中,大业终将失败。”
“可是,如今虽然天下纷乱,但鞑子总归是占了绝对之优势,各方军头恐怕不敢妄动啊。”
“如此,就算窜出京城,吾等又该去向何方,联络何人呢?”
杨起隆毫无“三太子”的架子,他以手扶额,万分苦恼的说道。
他本是陕西凤翔之人,为人智勇双全也颇有才干,尤其擅长与人结交,潜移默化间收服对方为己用。
如果做个顺民,也能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亦能成就一些事业。
但鞑子的种种倒行逆施和残酷杀戮,终究令他意难平,于是愤然而起,投入到反清复明的大业中来。
只是奔走几年,虽然发展出一点势力,甚至招纳了宫中的宦官小头目黄敬为耳目内应。
但是这一切,终究是小打小闹,难以给鞑子造成真正威胁,就更别提推翻鞑子统治了。
因此,杨起隆最近非常苦恼,这才和新加入不久,但却非常信任的胡徽,聊起了未来之路。
“三太子殿下,希望在三藩,希望在云南啊!”
胡徽异常恳切,再次献上谏言。
鳌拜在其后几天之内,先是威逼遏必隆,使之不敢在首鼠两端,在朝议大事上,支持自己。
紧跟着又带着班布尔善,趁夜“强行”拜访议政王杰书,当面将一只酒杯捏的粉碎,使之畏惧万分之下,答应言听计从。
他又非常谨慎的多方查探,确认老索尼因忧虑南方两省丢失等事,已加重病情,药石无医了!死亡,应就在近日了。
如此,鳌拜再无忧虑,开始了雷霆出击:
他在议政时,发动突然袭击,直接给忠于皇家的议政大臣苏克萨哈,定下了谋逆大罪,要凌迟处死,全家抄斩。
年幼的康熙皇帝大惊,急急向议政王杰书求援,但杰书讷讷不敢言,竟完全附和了鳌拜之言。
康熙气急无奈,又转向遏必隆,期望他能勇于任事,帮助自己驳回鳌拜的这个乱命。
可是遏必隆唯唯诺诺,只说鳌太师言之有理,又言苏克萨哈在先帝大行后辅政不利,确实可算谋反。
三名议政大臣竟达成一致,彻底把小康熙逼入绝境!但他牢记这皇祖母的交代,苏克萨哈是忠于皇室的,必须保护。
更何况,之前苏克萨哈为了配合皇家,还组织了朝中官员,一起上折子弹劾鳌拜圈地及跋扈无礼。
此时此刻,如果皇家不能保护住这名议政大臣,鳌拜的气焰就更加嚣张,满朝文武也将更多倒向鳌拜。
因此小康熙拍案而起,竟敢直接与鳌拜对峙,坚决不允许给苏克萨哈定罪,并出言讽刺,说谋逆奸臣另有其人。
鳌拜大怒,竟当场翻起马蹄袖,挥舞着拳头,近靠近御座威逼康熙!康熙骇然,急招护卫!
其后片刻,魏东亭带着侍卫护住小康熙,而大内侍卫穆里玛和讷谟,又带人和魏东亭等人对峙。
最终在鳌拜威势之下,杰书和遏必隆的附和之下,还是定下了苏克萨哈的罪行,判下了绞刑。
大殿的诸多文武,无人出声反对,一件无稽之事,就如此堂而皇之的成了朝廷定议。
鳌拜趁热打铁,竟丝毫不给皇家反应时间,匆匆处斩了苏克萨哈,并带人抄了苏府。
仅此一事,朝廷内文武群臣,心思都起了微妙的变化,逐步更多的倒向了鳌太师。
同时,鳌拜还串联八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和正蓝旗四旗旗主,都倾向支持鳌拜,恢复八王议政。
镶蓝旗旗主简亲王济度,行事较为谨慎,暂时没有表态,不过也没将信息禀报皇家,这态度就很微妙。
至于上三旗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虽然旗主名义上是皇帝,但正白旗因多尔衮之因,屡受打压,已经倒向支持鳌拜。
正黄和镶黄两旗,鳌拜暂时没有惊动,毕竟是皇家经营日久之地,需有把握时再行动才好。
对于拉拢镶黄旗,鳌拜还是很有把握的!如此一来,自己对各级将士的恩惠,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整理好八旗,鳌拜又派出心腹送出三封书信,分别秘密前往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处,透露了皇家的削藩之意及自己反对削藩......
做好这些铺垫后,鳌拜派出了心腹,率领十几支队伍,按照李时茂的方略,进行了“伟大”的改革活动。
随着这些动作,大量的白银、粮草,逐步向北京城集中,大军出征剿灭残明的粮草饷银,总算有了着落。
与此同时,在鳌拜的进行调配下,从各处调配的八旗、绿营兵力也逐步集中在北京城中。
只等关外新捕和训练的野人女真、察哈尔等部新征骑兵及朝鲜的火铳兵抵达,就可南下征伐了。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效果也出乎预料的好,鳌拜在朝廷中的声望,竟超出老索尼不少。
就在这个过程中,老索尼终于坚持不住溘然长逝,对鳌拜的最后一丝牵制,也彻底消失了。
鞑子的朝堂之中,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鳌太师的一言堂模式,无有敢于反对之人和反对之声。
至于朝堂上众人关心的征伐残明之事,鳌拜内心并不忧虑,他觉得八旗强兵一出,定然能横扫天下。
而且他也特别小心,调集的绿营兵都是追随大清日久,手上都沾满了汉人鲜血的部队,绝对不会叛变的。
他整整调集了一万五千八旗强兵,五万名绿营精锐!加上新征的察哈尔等部骑兵五千余,朝鲜火铳兵五千余,以及野人女真三千名。
如此强悍的七万八千名大军,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输掉战争。
只可惜时间紧张,野人女真只积攒了三千余名!不过这也足够了,并不是太大的事情。
总之,一场明清大战,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
“三太子殿下,属下说过,吾等龟缩在京城之内,反清复明的事业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一国之都城,乃是天下最强军力集中之地,亦是朝廷鹰犬最多之地,他们诸多盘查,我们发展太慢。”
“我们应该走出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走去大明的各省,设法推动各处军头造反,才是有效之法。”
胡徽在“明渠酒楼”的一处密室里,一脸诚恳的表情,对杨起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杨起隆年仅二十六岁,虽然明知他是个“冒牌货”,但仍然不得不承认,这家伙真是很有所谓的“皇家”气派。
他的额头宽阔,眉骨突出,一双浓眉如利剑般耸起,双眼之中精光闪现,鼻梁亦挺拔阔直。
如此容貌,乍一看上去,还真和大明皇室如太子等人的长相,有几分相似之处。
只可惜这货为了在北京活动,已经剃发易服,身上的马褂再配上丑陋的金钱鼠尾辫子,彻底将那丝贵气彻底抹杀。
“胡兄弟,你所言不错,我近期也反复思虑此事!亦觉得如枯坐京城之中,大业终将失败。”
“可是,如今虽然天下纷乱,但鞑子总归是占了绝对之优势,各方军头恐怕不敢妄动啊。”
“如此,就算窜出京城,吾等又该去向何方,联络何人呢?”
杨起隆毫无“三太子”的架子,他以手扶额,万分苦恼的说道。
他本是陕西凤翔之人,为人智勇双全也颇有才干,尤其擅长与人结交,潜移默化间收服对方为己用。
如果做个顺民,也能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亦能成就一些事业。
但鞑子的种种倒行逆施和残酷杀戮,终究令他意难平,于是愤然而起,投入到反清复明的大业中来。
只是奔走几年,虽然发展出一点势力,甚至招纳了宫中的宦官小头目黄敬为耳目内应。
但是这一切,终究是小打小闹,难以给鞑子造成真正威胁,就更别提推翻鞑子统治了。
因此,杨起隆最近非常苦恼,这才和新加入不久,但却非常信任的胡徽,聊起了未来之路。
“三太子殿下,希望在三藩,希望在云南啊!”
胡徽异常恳切,再次献上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