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贞观开荒人 > 第148章 算得清

贞观开荒人 第148章 算得清

    “你们的水田还没养上?”卢照时看着水塘,周边的荒地只是锄了一大半。

    “快了!石灰窑试炉成功,后面石灰将大量生产,我们会专门抽个时间段,家家户户晒腐土、耕地、铺腐土,放水养水田,静待来年开春。”苏樱说着后面的安排。

    水塘挖了好几个,一个水塘管周边一大片地,不但方便养水田,也方便旱地浇灌时就近取水。

    “阿樱,两季稻中间间隔短,我记得你们只有两三头耕牛,忙得过来吗?”胡二郎提醒道。

    他没下过地,但看得多,知道收割是个体力活儿。

    播种、收割是农人最劳累的时候,第二季重新播种,意味着收割、播种将连在一起,是个人都吃不消。

    “放心,我们会添置耕牛,而且我们还有脚踏打谷机,雏形已经出来,王三叔他们这些天抽空做一台出来,没问题的话,可多做几台备着,明年打谷时用上。”

    “脚踏打谷机?女娘可否方便说说?”韦叔同心中一动。

    “可以啊,就是在打谷斗外装脚踏,仓内装一个带尖刺的滚筒,大小齿轮将内外两部分连接上,打谷时踩动脚踏板,谷穗放滚筒上利用尖刺脱粒,这样可轻省许多。”苏樱讲的简单明了。

    “嘶!”在场几位官员惊得直抽气,这什么鬼才!想出如此逆天神器。

    “女娘,可有实物图?”韦叔同目光灼灼,仿佛狼盯上猎物。

    “有,不过细节没定下,我们也只是设想,实物造出来试用,可能会有修改。”苏樱知道韦叔同绝非普通人。

    他仔细询问,索要图纸,卢照时都没阻止,只能说明他比刺史大人更高。

    只要能惠及百姓,苏樱不介意大大方方拿出来。

    自己也不是发明者,用它发横财,不如让它普及推广。

    “无妨,女娘可将你们现在的初稿画出来!”韦叔同急切道。

    “这位大人,画稿可以,但是小女子有一要求!”苏樱不确定韦叔同到底是什来路。

    她不介意他拿去邀功,她怕的是束之高阁或发横财,而不能惠及百姓。

    真正需要这个的是农人!

    韦叔同、李伯淹来自京城,出身权贵人家,与苏家不是同一个交际圈。

    韦叔同他们又隐藏了身份,知道苏家的底细,但苏家并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请讲!”韦叔同以为苏樱要提钱财。

    他考虑着要不要在奏折中提及苏家,不说减轻罪责,至少可以给些物质上的奖励。

    “这东西你们要保证用于农人,售价不得高于两贯钱!”苏樱就这两个要求。

    “就这些?”韦叔同很意外。

    “就这些!农人苦,这东西本就是为减轻农人劳动量的,若最终不能用于农人,或售价过高,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那它面不面世都一样。”

    “小小女娘,既如此高义!”韦叔同没想到苏家人流放于此,初心不改。

    灭蝗一事,他们私底下隐晦谈论过,如今京城蝗灾后遗症显现,好多庄稼颗粒无收。

    也就苏步成组织灭蝗的村落还有些收成。

    大家心知肚明,可没人敢凑到天可汗跟前说这事儿。

    甚至提及长安县的损耗时,那几个有收成的村落的功绩还得落到天可汗头上。

    是因为他的仁德感动上苍,长安县才受灾最轻。

    他们在信奉蝗神与实干之间摇摆,他们不是平民百姓,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有一定的判断力,可是有的事儿不能戳破。

    之前对苏步成被撸,只觉得运气不好,触了天可汗霉头,对这个不认识的苏县令更多的是奚落、嘲讽。

    秋收时的现实,他们意识到长安好像错失一位好县令。

    如今看到这荒沟村,每一个与众不同都来自苏家,韦叔同深感痛惜,这样的人才何止县令,放在刺史位置上都绰绰有余。

    就因为出身寒门,仕途止步于五品的长安县令,即使没有灭蝗一事,他要再往上提拔也是难如登天。

    “女娘,你只管放心大胆画出来,放心,州府奖励你们,到时送荒沟村十架打谷机,如何?”卢照时鼓励道。

    特使大人要怎么做,他管不到也管不了,但自己权限内,肯定要给予鼓励。

    这东西在梧州推广,既提高农人的劳动力,也落在自己的政绩上,这账卢照时算得清。

    “多谢大人!小女子替荒沟村百姓谢大人仁义!”苏樱没想到刺史大人如此大手笔。

    “唉,谢啥!上次答应的猪仔都还没兑现呢!明日应该到了,你们安排人手去路口接一下!凑了一百只,都劁了的。”卢照时笑道。

    “真的?太好了!”苏樱都以为刺史大人忘了,没好意思开口问。

    村民盼了又盼,问过苏樱好几次,最后大家都不问了,想着年底赶集时去镇上、县城买。

    没想到刺史大人给他们一个惊喜,凑了一百只!

    一家至少三只,养个一年多就能出栏,中间再生一两窝小猪仔,以后年年有猪杀,不用进山打猎!

    “大人,多少钱?明日我们带着钱去交割!”苏樱问道。

    “不是说了给你们三个月的时间赊账吗?”卢照时道,“你们钱够吗?”

    “嗯,要是之前肯定不够,现在嘛,应该够了!”苏樱自信道。

    前面卖了那么多粉条,今日又凑了茶油、蜂蜜,钱应该还有结余。

    这一晚在村长家用膳,苏樱带着郑娘子、杨春华、杨家两妯娌在灶头忙碌。

    韦叔同几人拿着脚踏打谷机图纸热烈讨论,王三郎、郑四郎几位专业人士应邀参与。

    “其实,按照阿樱的设想,这些若是采用铁器铸造,制作省时省力,就是耗铁量大!”王三郎指着大小齿轮部分道。

    可惜这点儿铁产量,哪经得起这般耗费?

    “其实石灰窑的改进技术可以考虑用在冶铁炉上,兴许冶铁量能大幅提升!”一直不怎么说话的苏老二说出自己的想法。

    苏樱讲解石灰窑的构造、加大型鼓风机的原由时,苏老二就想过冶铁炉,将作监的冶铁炉跟这个石灰窑一比,简直没眼看,太落后。

    “咦,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韦叔同、卢照时异口同声。

    韦叔同想到的是上报天可汗改进将作监的冶铁炉。

    卢照时想的是自己治下的几座铁矿山,若采用此法,治下的铁供应将会大量增加,农具铁用量可极大保障。

    唐初,除西北地区外,实行听民私采,国家税收的政策。

    直到唐代中期,唐德宗时户部侍郎韩泗建议:“山泽之利宜归王者”。

    自此设立盐铁使等官吏,经营官矿冶业,对民间采冶严加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