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带着义子们回大唐 > 第185章 铁路争端

带着义子们回大唐 第185章 铁路争端

    李二发现自己真是嘴欠,没事招惹这魏玄成干啥,随后扭过头假装没有听见不再理会。

    今日在场人员众多,魏征也不好逼得太紧,看李二不再搭理自己,便也没有继续劝谏。

    随后众人落座,李恪吩咐下人开始上茶,这茶叶也是他从识海拿出来的,好茶叶李恪可舍不得,所以拿了一包爷爷辈的茉莉花茶出来。

    古人的饮茶习惯实在不怎么样,各种佐料,而李恪安排的茶碗中只有深绿的一撮,冲泡以后,掀开碗盖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场的众人浅浅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不多时人员终于到齐,六大家族的族长坐在一边,朝廷官员和李二坐在另一边,小商户们则零散的坐在他们身后。

    李恪这时来到盖着红布的黑板前,清了清嗓子,“天也挺冷的,我就不和诸位多客套了,咱们直接说正事”,随后拉开红布,只见一幅大唐舆图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这年代州府的舆图他们倒是见过,但是这大唐的整个舆图,见过的怕是真没几个,所以众人都好奇的睁大了眼睛。

    李恪拿个小木棍敲了敲挂着舆图的黑板,示意大家安静,随后指着其中几条黑白相交的线路说道,“这就是前期规划的铁路线路,根据几位家主的宗族地区,我也是煞费苦心,想着让几位能早日乘坐火车直达家乡呀”。

    清河崔氏的族长细细看了半天,突然开口道,“这铁路线路为何没有我清河崔氏一族?”。

    李恪清了清嗓子,有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主要铁路过了太原府,从太行山山涧穿出以后,刚好就到了博林崔族长的门口,再往上一拐也能照顾到卢族长,你那个位置,铁路还需要绕一大圈,再说太原往清河方向的太行山不好翻呀,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

    清河与博林的位置在后世算的话,一个在石家庄东南,一个在石家庄东北,这条铁路很明显是从南往北的,过了太原府没道理在绕回去,所以清河崔氏就被排除在外了。

    清河崔氏族长有些气愤,别家都有了,就自己家没有,这怎么行,“殿下您在规划一下吧,这就独独留下我这一家也不合适吧”。

    李恪则摆摆手说道,“崔族长不用担心,后续铁路还会再修,你家门口迟早能通上火车的,再等等哈”。

    崔族长奋力摇摇头,“不行不行,你这几条修完都三五年过去了,到时候在修到我家门口的,那不得七八年,到那会我老崔还在不在都不一定”。

    李恪面露遗憾的深深叹了一口气,“这个问题一会我们在研究,先说下一项吧”,李恪感觉现在提价意图太明显,需要在等等。

    不等崔族长做出回应,李恪接着说道,“前期工坊能赶制的水泥枕和铁轨,量不会很大,所以前期只能集中力量先修一条,但是几位族长都在,先修哪一条对其他族长都不公平,所以这一点几位族长可以商议一下”。

    话音刚落王裕知道是自己该出场的时候了,立马举手说道,“先修太原府这一条,我老王一定全力配合,该出人的时候出人,该出粮的时候出粮,保证铁路能早日修成”。

    这话很快得到了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的认可,先修太原府也就意味着他俩族中也能早日通车,纷纷附和着要帮老王,尽管平时互相看不上眼,但是今日难得的站在了一起。

    陇西李氏李宝族长听后也开始发力了,“殿下还是先修到陇西的铁路吧,陇西边靠吐谷浑与吐蕃,不仅可以防范这两地的异动,另一方面陇西还是往西域通商的重要通道,先修陇西铁路不仅能让朝廷增加税收,还能让边陲稳定呀”。

    这时荥阳郑氏的族长一拍茶案站了起来,“一派胡言,一个个都不要自己老脸”,就在众人以为郑族长接下来要说出什么正义凛然的话时。

    后者对着李恪谄媚一笑,“殿下,先修到郑州的,您看那几个,往太原府修,就得过黄河,黄河天险,他老王能修出横跨黄河的大桥么,他没那个实力,

    再说陇西,陇西多山,接连不断的小山包根本望不到头,而郑州就不一样,您看,您这线路非常合理,只需要顺着黄河过洛阳就可以直达郑州,一马平川,在从郑州到汉阳,那也是一马平川呀,这条铁路一定是这几条线路里最好修的一条,您先修一条最好修的打个样,后边在修不就有经验了,况且铁路在河南道所需要借道的田地,我也能帮殿下去劝解一番呀”。

    汉阳便是后世的武汉,只不过这个时期的武汉被一分为二,长江以北叫汉阳,长江以南叫江夏。

    王裕听到这话当即不乐意了,“长城都能修起来,我修个黄河大桥算什么,我还就告诉你,明天我就差人找工匠,趁着马上黄河结冰,我立马就开修,我倒要让你看看,我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力,再说了,就你会帮忙劝解?殿下的铁路需要从王家田里过的,随便修,我老王二话不说,就算是祖坟把铁路挡了,殿下一句话,我马上就挪”。

    清河崔氏也附和道,“就是,长城都能修起来,翻个太行又是什么难事,明天我也找匠人回去测绘一番,先修,到清河的,殿下若是有需要,我也挪祖坟”。

    戴胄有些愣神,不是,这活都有人抢么,那我一会怎么跟殿下说呀。

    眼看着有要渐渐吵起来的趋势,李二在一边轻咳了一下嗓子,这边众人听到后立马安静了下来。

    众人安静下来后,李二说道,“慌什么,等蜀王讲完呀,都一把年纪了还是沉不住气,朕就无所谓,修到哪都行”。

    几人心中疯狂吐槽,废话,京都是起点,你可不就修到哪都行。

    李恪也清了清嗓子,“那这一条也先过,先说后边你们最关心的分成方式吧”,说完从身后拿出几张印好的契约样版,分发给众人以后开始介绍起来,“如你们所见,这份契约上边只会写入股数额与占比分成,并不会记名,也就是以后铁路分成只看契约,不看人,诸位也不用担心会有人仿造契约,你们把契约举过头顶,对着阳光,应该就能看到我父皇的侧颜水印”。

    作为拥有十几公里后世城市的识海,拥有战略仓库也是非常合理的,这些契约用的便是仓库里的印钞纸,水印则是趁着李二不注意的时候拍下,随后将照片覆在滚轴上,让手比较稳的王仁表用刻刀刻出来,然后浸湿纸张,通过滚压的方式,纸张纤维发生变化,等纸张在干了以后便会有水印了,当然这一套必须有配套的设备,不然纸张干了以后必定会皱皱巴巴。

    众人听到李恪这么说,纷纷把契约举过头顶,果然在阳光的照射下,李二的侧颜水印非常的明显,一边的李二对此也是震惊无比,没想到李恪背着自己干了这么件大事,朕这侧颜看起来,还真是英武不凡,哈哈,随即又想到了大唐周报,你都有这技术了,想必把朕的英武摸样印上报纸也应该能办到,不行,朕已经迫不及待让天下万名认识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