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义子们回大唐 第269章 产科圣手(一)
温御医看李恪脸色有些难看,笑了笑接着说道,“只是老朽却不敢与殿下一般大胆,这捂着被子出汗想法,老朽是不敢这么做的”,
“本身发汗和发热就很相似,着实是不好预料,病人发热之后的情况,是会直接烧晕过去,还是会直接好起来,这老朽是不敢下定论的”。
李恪点点头,“这种事情确实没有办法,日后有机会您还是和王将军聊一聊吧,现在先给我母后熬药吧”。
温御医点点头,“陛下与殿下不用担心,已经让人去熬煮了”。
温御医本还想和李恪继续讨论一番,但是看了看这场景似乎也不合适,又说了些别的嘱托,便起身告辞了。
御医走后,李二叹息一声坐到了一边问道,“抓回来了?”。
李恪点点头,“嗯,没跑多远,父皇您看是直接砍了,还是先关到哪?”。
李二想了想说道,“先关起来吧,等博林那边事了,再做宣判,趁着这件事,朕要给剩下这几家来个下马威”。
“你现在就传书,博陵崔氏一族,尽量留活口,带回长安,斩首之日,朕要这些个世家都看看这滚滚的人头”。
李恪点点头,“好的父皇,那要没什么事,儿臣便退下了”。
李二点点头,就在李恪将要出门的时候,李二又喊住了李恪,“李泰谋逆之事,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处置”。
李恪叹息一声,“儿臣也不知,还是由父皇裁定吧”。
李二听后也是叹息一声,随后摆摆手,示意李恪可以走了。
若是料想不错,这两日,定有言官上书让李二砍了李泰,以正国法了,遥想上一世李承乾的结果,多半最后也是保全下来,贬为庶民了吧。
会试结束的第二天,李恪来到城外的空地上指挥着一众下人,搭建着灶台和各种炼铁炉,以及一些技能比赛上所需要用到的一应器具。
这些各地而来的厨师,工匠,郎中,在书生会考之时,便早早在城中开始等待了。
得知李恪在城外给他们准备测试地点,他们也都纷纷出城帮起了忙。
这些小活,对于各地的工匠来说,都是手到擒来的,原本一天才能干完的活,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半天就干完了。
索性节省下来的时间,李恪便给些人大概讲了一下明日比试的内容。
工匠们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类目,选择比试内容,比如,榫卯,齿轮,炼铁,搭桥,等等一类能表现出自己专长的东西。
厨师则是对各种食材调料的理解,李恪准备了一批后世的调料香料,按照他们对这些东西的看法,做出来自己觉得满意的菜。
由于郎中李恪也不知该怎么比试,便准备在城外搞一个义诊,请宫里的御医前来,对这些各地而来的郎中所开之药,做出点评。
之前还在发愁城外的学院没有建成之际,这些郎中,工匠,厨师录取之后的住处,现在博林崔氏的大宅子刚好空了出来,简直就是无缝衔接。
经过两天的比试,各行业中的佼佼者已经被李恪直接划入了临时学院之中。
一些没有被选上的,李恪也让下人根据路途的遥远分发了一些盘缠,鼓励练好以后明年再来。
有了这批新选拔出来的工匠,工坊的用人压力便被大大的缓解了,加上这些优秀的郎中,一些后世医学方面的知识也能着手开始研究了。
只是相比于前两者,厨师方面选拔出来的人才反而少的多,可能也跟这个时代食物并不丰富的原因有关系。
李恪给这些选拔出来郎中,挑选的第一个课题便是产科,在剖腹产没有传入之前,每年因难缠而离去母子,简直数不胜数。
生个孩子如同去鬼门关走一遭这句话,丝毫没有夸张半分,甚至还有些保守。
这些郎中在临时学院内,看到新分发下来的书册,都有些愣神,上边的知识更是刷新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未曾听说,肚子剖开以后还有活路的,更别提还有缝针这么一说了。
所以这些人明显对新发下来的教材有着很大的抵触。
凑巧的是,这日下午,邻坊的一名百姓家中便有妇女难缠,听闻这边新成立的医学院郎中众多,匆忙借来板车拉着妇女便来求救。
古人面对难产,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一群郎中看过以后,皆摇摇头,并没有说出什么好办法来。
好在这一日,妇科圣手王仁表刚巧就在临时医学院搭建手术室。
对于这些通过考核的郎中厌学的情绪,他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们目前的认知,说啥都是白搭。
所以王仁表想准备一个手术室,借用动物来给这些人上一课,结果刚准备完,便遇到了这种事情。
王仁表急忙吩咐学院的人员把孕妇抬到手术室,随后又喊来了李恪和朱宝义。
他可不指望这些书都没怎么认真的看的郎中能帮到他,看他动刀子,估摸着不阻拦他就算好的了。
李恪与王仁表赶到以后,纷纷开始准备起了给孕妇手术的事情。
趁这个机会,王仁表将一些郎中安排到了手术室隔壁的观察室。
王仁表像模像样的询问了时辰之后,便接过了李恪递过来的手术刀。
孕妇在一针局麻之后,也停止了喊叫,只是眼红含泪的看着围着自己肚子的三人,侧过头以后又看到了对面隔着玻璃的房间内一堆观察的人员。
顿时心中有些慌乱,刚要说些什么,王仁表便吩咐道,“不用紧张,害怕的话就闭上眼睛,一会就好了”。
孕妇虽然被局麻,但是依然能感觉到腹部传来的异样,有些不放心的问道,“你们在对我肚子做什么?”。
王仁表耐心解释道,“你完全放心好了,这是一种新型的助产方式,你和你孩子都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好了,保存体力,一会你就能看到你的孩子了”。
孕妇点点头,虽然对这件事情依旧半信半疑,但是相对李恪和王仁表在长安城内的人品与信誉,暂时也选择了相信他俩。
“本身发汗和发热就很相似,着实是不好预料,病人发热之后的情况,是会直接烧晕过去,还是会直接好起来,这老朽是不敢下定论的”。
李恪点点头,“这种事情确实没有办法,日后有机会您还是和王将军聊一聊吧,现在先给我母后熬药吧”。
温御医点点头,“陛下与殿下不用担心,已经让人去熬煮了”。
温御医本还想和李恪继续讨论一番,但是看了看这场景似乎也不合适,又说了些别的嘱托,便起身告辞了。
御医走后,李二叹息一声坐到了一边问道,“抓回来了?”。
李恪点点头,“嗯,没跑多远,父皇您看是直接砍了,还是先关到哪?”。
李二想了想说道,“先关起来吧,等博林那边事了,再做宣判,趁着这件事,朕要给剩下这几家来个下马威”。
“你现在就传书,博陵崔氏一族,尽量留活口,带回长安,斩首之日,朕要这些个世家都看看这滚滚的人头”。
李恪点点头,“好的父皇,那要没什么事,儿臣便退下了”。
李二点点头,就在李恪将要出门的时候,李二又喊住了李恪,“李泰谋逆之事,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处置”。
李恪叹息一声,“儿臣也不知,还是由父皇裁定吧”。
李二听后也是叹息一声,随后摆摆手,示意李恪可以走了。
若是料想不错,这两日,定有言官上书让李二砍了李泰,以正国法了,遥想上一世李承乾的结果,多半最后也是保全下来,贬为庶民了吧。
会试结束的第二天,李恪来到城外的空地上指挥着一众下人,搭建着灶台和各种炼铁炉,以及一些技能比赛上所需要用到的一应器具。
这些各地而来的厨师,工匠,郎中,在书生会考之时,便早早在城中开始等待了。
得知李恪在城外给他们准备测试地点,他们也都纷纷出城帮起了忙。
这些小活,对于各地的工匠来说,都是手到擒来的,原本一天才能干完的活,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半天就干完了。
索性节省下来的时间,李恪便给些人大概讲了一下明日比试的内容。
工匠们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类目,选择比试内容,比如,榫卯,齿轮,炼铁,搭桥,等等一类能表现出自己专长的东西。
厨师则是对各种食材调料的理解,李恪准备了一批后世的调料香料,按照他们对这些东西的看法,做出来自己觉得满意的菜。
由于郎中李恪也不知该怎么比试,便准备在城外搞一个义诊,请宫里的御医前来,对这些各地而来的郎中所开之药,做出点评。
之前还在发愁城外的学院没有建成之际,这些郎中,工匠,厨师录取之后的住处,现在博林崔氏的大宅子刚好空了出来,简直就是无缝衔接。
经过两天的比试,各行业中的佼佼者已经被李恪直接划入了临时学院之中。
一些没有被选上的,李恪也让下人根据路途的遥远分发了一些盘缠,鼓励练好以后明年再来。
有了这批新选拔出来的工匠,工坊的用人压力便被大大的缓解了,加上这些优秀的郎中,一些后世医学方面的知识也能着手开始研究了。
只是相比于前两者,厨师方面选拔出来的人才反而少的多,可能也跟这个时代食物并不丰富的原因有关系。
李恪给这些选拔出来郎中,挑选的第一个课题便是产科,在剖腹产没有传入之前,每年因难缠而离去母子,简直数不胜数。
生个孩子如同去鬼门关走一遭这句话,丝毫没有夸张半分,甚至还有些保守。
这些郎中在临时学院内,看到新分发下来的书册,都有些愣神,上边的知识更是刷新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未曾听说,肚子剖开以后还有活路的,更别提还有缝针这么一说了。
所以这些人明显对新发下来的教材有着很大的抵触。
凑巧的是,这日下午,邻坊的一名百姓家中便有妇女难缠,听闻这边新成立的医学院郎中众多,匆忙借来板车拉着妇女便来求救。
古人面对难产,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一群郎中看过以后,皆摇摇头,并没有说出什么好办法来。
好在这一日,妇科圣手王仁表刚巧就在临时医学院搭建手术室。
对于这些通过考核的郎中厌学的情绪,他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们目前的认知,说啥都是白搭。
所以王仁表想准备一个手术室,借用动物来给这些人上一课,结果刚准备完,便遇到了这种事情。
王仁表急忙吩咐学院的人员把孕妇抬到手术室,随后又喊来了李恪和朱宝义。
他可不指望这些书都没怎么认真的看的郎中能帮到他,看他动刀子,估摸着不阻拦他就算好的了。
李恪与王仁表赶到以后,纷纷开始准备起了给孕妇手术的事情。
趁这个机会,王仁表将一些郎中安排到了手术室隔壁的观察室。
王仁表像模像样的询问了时辰之后,便接过了李恪递过来的手术刀。
孕妇在一针局麻之后,也停止了喊叫,只是眼红含泪的看着围着自己肚子的三人,侧过头以后又看到了对面隔着玻璃的房间内一堆观察的人员。
顿时心中有些慌乱,刚要说些什么,王仁表便吩咐道,“不用紧张,害怕的话就闭上眼睛,一会就好了”。
孕妇虽然被局麻,但是依然能感觉到腹部传来的异样,有些不放心的问道,“你们在对我肚子做什么?”。
王仁表耐心解释道,“你完全放心好了,这是一种新型的助产方式,你和你孩子都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好了,保存体力,一会你就能看到你的孩子了”。
孕妇点点头,虽然对这件事情依旧半信半疑,但是相对李恪和王仁表在长安城内的人品与信誉,暂时也选择了相信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