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穿越贾珠,李纨直呼受不了 第51章 初雪(七)
上得战场,入得厨房,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像这样的人,随时都在闪闪发光,怎么能不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呢?
酒足饭饱,已到戌时,夜幕降临,府里处处已经点起了灯笼。
暖阁之外,四周也都点燃了篝火,照得亮亮堂堂。
丫鬟们进来收拾,并伺候饭后洗漱。
李纨拿出下午她们作的诗给贾珠看。
贾珠还没回书房,径直就来了梦蝶园,所以现在才看到。
贾珠简单点评了一下,并各给了湘云、黛玉、宝琴一个小礼物,算是表扬了。
又说了宝玉做的不好,若是真喜欢写诗,也应该把诗写好才是。
宝玉道:“大哥,今日我们都写了,你也作一首吧。”
众女也都知道贾珠文采斐然,起哄着让他写一首。
至今为止,贾珠只写了两首词。
第一首是在宁国府赏梅时写的《卜算子·咏梅》,第二首是在荣国府过重阳时写的《采桑子·重阳》。
贾珠推脱不得,只得第三次当起了文抄公。
宝钗为贾珠铺纸,黛玉为贾珠磨墨,众人也都围上来看,贾珠要写什么。
以雪为题,贾珠瞬间就想到了一首,写道: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仅用12个字就吸引住了众人的眼球,高度概括了北国冬日的壮丽雪景。
“千里”“万里”从空间上极言地域之辽阔,“冰封”“雪飘”从状态上展现寒冷与雪景的宏大,给人一种雄浑苍莽、静穆旷远的感觉,仿佛一幅广袤无垠的冰雪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看到这里,众人仿佛看到被冰雪覆盖的山脉和高原动了起来,化作银蛇和蜡象,直冲天际。
抽象安静的雪景仿佛变得具体可感,好一派宏大的气势,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上阕写眼前之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意境雄浑壮阔,“欲与天公试比高”更体现了勇往直前,拼搏奋进的精神。
看完上阕,众人已经折服,只怕没有人把雪景能写的比这更有精气神了。
还来不及惊叹,贾珠又开始写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看到这里,众人才知道,贾珠下阕是要写“江山”和“英雄”。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都是为了这片江山,这片土地,为之折服,为之奋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看到这里,众人被贾珠的大胆吓到了,李纨甚至想提醒贾珠,不要再写了。她真怕贾珠写太上皇和隆正帝怎样怎样,不是给自己惹麻烦吗?
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的帝王都进行了批判,如果要写隆正帝,他会有多么不堪?
如果写隆正帝,那就是批判皇帝;如果压根不写他,那就是看不起隆正帝。
不管写不写都有点犯忌讳。
贾珠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写下最后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隆正帝就是“今朝”的皇帝,能够解释的过去。
但贾珠写的风流人物会是隆正帝吗?
或者说会是贾珠自己吗?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当下的人才是时代的主角,正在创造辉煌的历史。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和抱负?
贾珠写完,众人已经呆住了,被震撼的无法自拔。
李纨道:“夫君,这么写,不会有麻烦吧?”
贾珠道:“放心吧,不过是一首词而已。”
普通人批判前朝的皇帝是可以的,但是受到皇室严格的限制和管束。
对于以前的开国之君和盛世帝王,皇室从不吝啬赞美之词,以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们也希望后人会这么评价他们。
对于末代帝王,适当贬低他的能力,大力贬低当时的朝臣和宦官,是这些小人和佞臣才使得民不聊生,他们顺天应命,为民请命,推翻之前的腐朽王朝。
这才是写历史的标准套路。
但贾珠直接就是批判的开国之君和盛世帝王。
不能算是批判,只能说是辩证的看,“文治武功”,贾珠只说他们没有“文治”,过于依赖“武功”。
不过以贾珠现在的身份地位,他只要不造反,隆正帝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都好办。
贾宝玉问道:“大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哥认为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众女都看向贾宝玉,再次想刀了他,这种问题是能问的吗?
标准答案肯定是隆正帝,但是既然贾珠这么写,肯定就不是为了拍马屁。
贾珠答道:“陛下是,你是,我是,弟弟妹妹你们也都是。”
“高官勋贵是,文人墨客是,贩夫走卒是,天下百姓都是。”
“历史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历史,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天下百姓才是历史的主体。”
宝玉道:“可是我们又不会出现在历史里。”
贾珠道:“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尘埃,共同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不被记载在史书中的人和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的历史,史书中的历史只是历史的代言人。”
贾珠的历史观刷新了众人的认识,至少以前,他们从没这么想过,也没把自己当成历史的参与者。
宝玉还想再问,但被李纨打断了,担心会对贾珠不利,这首词,在当下这个环境,并不适合多谈。
看过就是了,不必过度解读。
李纨打岔道:“昨儿老太太叫作灯谜,不如我们现编几个?”
众女听了,也都想把话题岔开,这种词并不是她们该讨论的。便都附和道:“这倒是该作的。大嫂先说了,我们来猜。”
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 —— 打《四书》中的一句。 ”
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
相传观世音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妙善”,出家便是从此没有后代,因此湘云猜了《大学中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说的过去,但“至善”有点牵强。
李纨笑道:“不对,你且再想。”
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
黛玉笑道:“是了,是‘虽善无征’。”
征有婚聘之意,意思是观音没有婚配,自然没有世家传。黛玉这一句出自《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比湘云好在不牵强。
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 —— 还打《四书》中的一句。”
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我不依。”
李纨笑道:“这还难为你猜。”
这是最简单的,因为四书中就只出现过一种水生的草,出自《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证据来源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蒲苇就是水生的草。
属于读过四书的人都知道的知识,所以李纨才反说难为她猜。
(此章的每个灯谜都可以过度解读,既可以和个人命运结合,也可以和国家命运结合,但此处不做延申,毕竟努尔哈赤都被贾珠斩杀了,众女的命运也都变了。)
随后,众人又出了几个灯谜,直到亥时初才散。
今日初雪相聚虽然结束了,但点点滴滴都烙印在每个人心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长久地闪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大多数人,一生并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镌刻在记忆最深处,能时刻想起,聊以慰藉。
贾珠做的,就是让她们多经历一些这样的美好瞬间。
此情可待成追忆!
像这样的人,随时都在闪闪发光,怎么能不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呢?
酒足饭饱,已到戌时,夜幕降临,府里处处已经点起了灯笼。
暖阁之外,四周也都点燃了篝火,照得亮亮堂堂。
丫鬟们进来收拾,并伺候饭后洗漱。
李纨拿出下午她们作的诗给贾珠看。
贾珠还没回书房,径直就来了梦蝶园,所以现在才看到。
贾珠简单点评了一下,并各给了湘云、黛玉、宝琴一个小礼物,算是表扬了。
又说了宝玉做的不好,若是真喜欢写诗,也应该把诗写好才是。
宝玉道:“大哥,今日我们都写了,你也作一首吧。”
众女也都知道贾珠文采斐然,起哄着让他写一首。
至今为止,贾珠只写了两首词。
第一首是在宁国府赏梅时写的《卜算子·咏梅》,第二首是在荣国府过重阳时写的《采桑子·重阳》。
贾珠推脱不得,只得第三次当起了文抄公。
宝钗为贾珠铺纸,黛玉为贾珠磨墨,众人也都围上来看,贾珠要写什么。
以雪为题,贾珠瞬间就想到了一首,写道: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仅用12个字就吸引住了众人的眼球,高度概括了北国冬日的壮丽雪景。
“千里”“万里”从空间上极言地域之辽阔,“冰封”“雪飘”从状态上展现寒冷与雪景的宏大,给人一种雄浑苍莽、静穆旷远的感觉,仿佛一幅广袤无垠的冰雪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看到这里,众人仿佛看到被冰雪覆盖的山脉和高原动了起来,化作银蛇和蜡象,直冲天际。
抽象安静的雪景仿佛变得具体可感,好一派宏大的气势,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上阕写眼前之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意境雄浑壮阔,“欲与天公试比高”更体现了勇往直前,拼搏奋进的精神。
看完上阕,众人已经折服,只怕没有人把雪景能写的比这更有精气神了。
还来不及惊叹,贾珠又开始写下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看到这里,众人才知道,贾珠下阕是要写“江山”和“英雄”。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都是为了这片江山,这片土地,为之折服,为之奋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看到这里,众人被贾珠的大胆吓到了,李纨甚至想提醒贾珠,不要再写了。她真怕贾珠写太上皇和隆正帝怎样怎样,不是给自己惹麻烦吗?
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的帝王都进行了批判,如果要写隆正帝,他会有多么不堪?
如果写隆正帝,那就是批判皇帝;如果压根不写他,那就是看不起隆正帝。
不管写不写都有点犯忌讳。
贾珠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写下最后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隆正帝就是“今朝”的皇帝,能够解释的过去。
但贾珠写的风流人物会是隆正帝吗?
或者说会是贾珠自己吗?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当下的人才是时代的主角,正在创造辉煌的历史。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和抱负?
贾珠写完,众人已经呆住了,被震撼的无法自拔。
李纨道:“夫君,这么写,不会有麻烦吧?”
贾珠道:“放心吧,不过是一首词而已。”
普通人批判前朝的皇帝是可以的,但是受到皇室严格的限制和管束。
对于以前的开国之君和盛世帝王,皇室从不吝啬赞美之词,以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们也希望后人会这么评价他们。
对于末代帝王,适当贬低他的能力,大力贬低当时的朝臣和宦官,是这些小人和佞臣才使得民不聊生,他们顺天应命,为民请命,推翻之前的腐朽王朝。
这才是写历史的标准套路。
但贾珠直接就是批判的开国之君和盛世帝王。
不能算是批判,只能说是辩证的看,“文治武功”,贾珠只说他们没有“文治”,过于依赖“武功”。
不过以贾珠现在的身份地位,他只要不造反,隆正帝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都好办。
贾宝玉问道:“大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哥认为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众女都看向贾宝玉,再次想刀了他,这种问题是能问的吗?
标准答案肯定是隆正帝,但是既然贾珠这么写,肯定就不是为了拍马屁。
贾珠答道:“陛下是,你是,我是,弟弟妹妹你们也都是。”
“高官勋贵是,文人墨客是,贩夫走卒是,天下百姓都是。”
“历史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历史,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天下百姓才是历史的主体。”
宝玉道:“可是我们又不会出现在历史里。”
贾珠道:“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尘埃,共同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不被记载在史书中的人和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的历史,史书中的历史只是历史的代言人。”
贾珠的历史观刷新了众人的认识,至少以前,他们从没这么想过,也没把自己当成历史的参与者。
宝玉还想再问,但被李纨打断了,担心会对贾珠不利,这首词,在当下这个环境,并不适合多谈。
看过就是了,不必过度解读。
李纨打岔道:“昨儿老太太叫作灯谜,不如我们现编几个?”
众女听了,也都想把话题岔开,这种词并不是她们该讨论的。便都附和道:“这倒是该作的。大嫂先说了,我们来猜。”
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 —— 打《四书》中的一句。 ”
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
相传观世音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妙善”,出家便是从此没有后代,因此湘云猜了《大学中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说的过去,但“至善”有点牵强。
李纨笑道:“不对,你且再想。”
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
黛玉笑道:“是了,是‘虽善无征’。”
征有婚聘之意,意思是观音没有婚配,自然没有世家传。黛玉这一句出自《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比湘云好在不牵强。
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 —— 还打《四书》中的一句。”
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我不依。”
李纨笑道:“这还难为你猜。”
这是最简单的,因为四书中就只出现过一种水生的草,出自《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证据来源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蒲苇就是水生的草。
属于读过四书的人都知道的知识,所以李纨才反说难为她猜。
(此章的每个灯谜都可以过度解读,既可以和个人命运结合,也可以和国家命运结合,但此处不做延申,毕竟努尔哈赤都被贾珠斩杀了,众女的命运也都变了。)
随后,众人又出了几个灯谜,直到亥时初才散。
今日初雪相聚虽然结束了,但点点滴滴都烙印在每个人心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长久地闪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大多数人,一生并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镌刻在记忆最深处,能时刻想起,聊以慰藉。
贾珠做的,就是让她们多经历一些这样的美好瞬间。
此情可待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