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流放后,我带家族走上了人生巅峰 > 第119章 准备县试

流放后,我带家族走上了人生巅峰 第119章 准备县试

    本朝的科举考试从低到高依次为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书生们必须通过县试、府试这两项考试,才可以被称之为秀才。

    县试乃是科举考试的最初阶段,主要考的是帖经、试帖诗、经论。(与古代考试内容有所不同,作者定的。)

    帖经其实就是填空题,考官会从四书五经抽取任意一句,要求考生写出前面或者后面的内容。

    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只要把科举的考试书目背的倒背如流,这项考试就不是难事。

    若是这门科目都拿不下来,也不必浪费银钱去科考了。

    试帖诗就是命题作诗,韵脚,内容没有离题的,一般也好过,重点在于,要能看明白题目说的是什么。

    经论这项考试,就是看考生对于经典的理解了。

    做阅读理解,懂得都懂。

    只有通过了县试,才能继续去考府试,府试的考试内容,要比县试更难上许多。

    而通过县试的读书人,才能被官府认定为“童生”,成为童生,也只是踏上了科举这条路的第一步,童生并未真的获得功名,只是获得了去冲刺秀才的资格。

    实在考不上秀才的童生,也能去开馆教书,一般都是给幼童开蒙。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供出一个秀才,太难。

    不止是书贵,笔墨纸砚这等消耗品就能把大部分人拦在路上。

    平民百姓里能一次考中秀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多得是为了供一个秀才举人而倾家荡产的。

    科举,童生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一路难上加难,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为过。

    如今这世道,能一路考到京都的,基本都是有底蕴的人家,官家子弟更是数不胜数。

    寒门出贵子?有,但是少得可怜。

    连寒门都指的是,李家这样的门第低的小世族。

    取得秀才功名就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通过乡试才能成为举人。

    举人是有资格选官的,穷秀才富举人就是由此而来,成为举人就意味着踏入了“士”这一阶级。

    多少人读书人穷极一生,就为了“中举”二字。因为一旦中举,迎接他们的就是另一种人生。

    可惜大部分人不知道,就算是成了可以选官的举人,想要排到一个微小的官职也是要付出巨大的报酬。

    要不然,前面有正经考出来的新科进士,又有一些出馆的翰林,哪个资历都比他们高,没有银钱开道,你就慢慢等着吧。

    这因为这,催生了不少破家知县。

    寒窗苦读几十年,不捞回本,哪里对得住自己多年辛苦。

    为了省下选官打通门路的银钱,多数人农家子会选择继续往上考。

    乡试第一称之为解元。

    后面的考试则是会试,将在京都举行,由皇帝任命主考官。

    通过此次考试的读书人被称为贡士,会试录取大约三百名左右,首名称作会元。

    到了这里,便是最后的殿试了。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因此参加殿试的贡士们也被称作天子门生。

    殿试选定三甲,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为传胪。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李家没有钱财问题,眼前要过的,就是这秀才这关了。

    刘夫子回家过年前,给李青曜留下一本“科举宝典”。

    此书中摘抄了近十年县试的考题,还有刘夫子自己总结的一些考试破题技巧。

    李青曜收到时,如获至宝。

    为什么这个时候才给到李青曜,也是有原由的。

    刘夫子见了李青曜的样子,将其训斥一番。

    “读书不可走捷径,底子打好了,接下来的便是水到渠成,若是一开始便工于技巧,失了本心,太过功利,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科考心态。

    望尔牢记本心,不可冒进。”

    李青曜受教,做了近一个月的题来突击。

    过完年刘夫子便回来了,检查完李青曜做的题,便不准李青曜继续做题了。

    这时候反倒不能太紧绷了,县试在即,平时积累好了,这时候便要放松心情,去迎接县试。

    县试的前两天,李家就给李青曜备好行囊,送他到县里去。

    住的地方是严敏自己买的小院子,去年,严敏就在县里寻了一处离考院不远又清静的房子。

    严敏比李青曜还提前两天去了县里,雇了人去打扫房间,一应东西都备好了,李青曜才来。

    陪着来的还有李青端和李青翊,这两兄弟也报了县试,可能是觉得自己这么用心去背书,不考一下,到底不甘心。

    因为有严敏照料,莫巧娘就没跟着去,给了两兄弟银子,又吩咐了白沙好好关注几个少爷便罢。

    倒是想给严敏银子,严敏怎么也不要,敢给就是瞧不起她。

    话说到这,也就算了。

    潘金花和李青竟也来了,不过是住到她自己名下的那个铺子里去了,方家人早搬出去了,只有白日做生意才来。

    潘金花是在家待腻味了,便带李青竟一起出来瞧这县试的热闹。

    春雨绵绵,风吹过来还是刺骨的。

    县试开考之日越近,县里人就越多,越热闹起来。

    “可得注意着些,衣裳多检查几遍,千万别有夹层。”

    潘金花在严敏小院里,细细跟严敏交代。

    “伯娘放心,如今的三个孩子的衣裳全查遍了,就是这天日日下雨,少不得要多穿几件在身上。”

    “那是没法子的,要是在考场受凉,更是得不偿失,这几个孩子日日锻炼,想必多少能抵抗一二。准备的什么吃食?”

    “备了米,到时候可能要自己煮些粥喝。”

    “太麻烦了,你将米炒一炒,做成炒米,到时候让他们自己烧水泡开吃,简单些也饱腹。”

    馒头饼子这些就是带了。估计他们也吃不下,这种粮食官府怕书生夹带,一般检查的人会掰的稀碎。

    倒不如炒米方便,检查的人也方便,吃得人也方便。

    严敏听了炒米,马上问潘金花如何做,立即就叫家里雇的厨娘做了一些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