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1958荒年,我带着生产队吃肉 > 第21章 潘嘉平给报纸投稿

开局1958荒年,我带着生产队吃肉 第21章 潘嘉平给报纸投稿

    而且吃了油饼,还得要付出一些代价。

    就是过了秋收,家中就得紧着用油,大部分都是水煮菜,就为了过年那天吃一顿好的。

    王小北一口气吃完三张油饼,又喝了一大碗粥,肚子终于鼓了起来。

    不过,如果再来几个油饼,他也是吃得下的。

    可人家请客,还是适可而止的好。

    潘嘉平爱吃油条的事情,王小北是清楚的,因此,一根都没有动。

    潘嘉平看到王小北一脸满足的表情,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要再来点吗?”

    听到这话,王小北连连挥手道:“潘老师,我已经饱了,再吃得拉肚子了。”

    长期不吃油腻的食物,突然吃很多,绝对要坏肚子。

    潘嘉平一听,顿时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还在吃饭呢。”

    但是他并没有再加油饼,毕竟他也没啥实力。

    吃完早餐,潘嘉平起身喊道,“崔师傅,算账。”

    潘嘉平说着,便拿出了粮票和钱。

    崔学海嘿嘿一笑,“刚好是二角钱,半斤粮票。”

    潘嘉平点了点头,将手中的钱和粮票递到崔学海的面前。

    “谢谢潘老师。”

    “不用谢,崔师傅,吃饭买账天经地义。”

    潘嘉平笑了笑,然后对王小北说道:“小北,要买些什么带回家吗?”

    王小北颔首道:“嗯!崔叔叔,来6个油饼。”

    说着,拿出两角钱跟潘嘉平给的1斤粮票,递了过去。

    他已经吃了好几个油饼,回去就不用吃了。

    潘嘉平觉得铺子里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便走到门口,散了散热气。

    听到这话,崔学海嘿嘿一笑,取过一张油纸,将六张油饼铺在上面。

    “看你和博文是同班同学,崔叔叔就送给你一个油饼。”

    包完油饼,又打开钱盒子,在里面找了两分钱和四张一两的粮票,一块递到王小北跟前。

    王小北没接话。

    等到崔学海忙活完,他这才拿过东西,笑眯眯地开口,“崔叔叔,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票我留着,这钱您收好。”

    说着,王小北从口袋中拿出四分钱,叠在手上的两分钱上,递还给崔学海。

    这下,王小北算是用了双倍价格买了油饼。

    崔学海看到这一幕,眼睛一亮,随即哈哈一笑,“把钱收回去吧,叔叔说请客,自然就不会要你的钱。下次来光顾,我可就收你钱了。”

    王小北一听,就知道崔学海是什么意思了。

    这条鱼咬上他抛出的钩了。

    他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诚意,是根据跳蚤市场的粮票价付的钱。

    意味着两不相欠。

    这也是一种考验。

    还好他今天碰到了潘嘉平老师,否则哪有那么容易获得崔学海的信任。

    这么想着,王小北也不矫情,笑眯眯地收下油饼和钱,“多谢崔叔叔,我跟潘老师就不打扰了,先走了。”

    “行,你们去忙吧。”

    崔学海礼貌地回了一句,然后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道:“你是叫王小北吗?”

    “嗯,是的。”

    王小北疑惑地扭头应了一声。

    “我从博文那里听说他们班的王小北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没想到竟然是你。”

    崔学海惊呼一声。

    王小北一听,顿时一脸笑容,“对,就是我,崔叔叔,那我先走了,改天咱们细聊。”

    说罢,王小北走出了铺子。

    潘嘉平见王小北走了过来,微笑着问道:“是再去买点别的东西,还是直接回村?”

    “直接回村吧。”

    他现在手头上的那点儿钱,能买的东西有限,还是先留着。

    听到这话,潘嘉平颔首道:“好,那回去吧。”

    说完,他率先往前面走去。

    “潘老师,咱们不走桥了,直接蹚水过去吧,省得绕路了。”

    潘嘉平闻言,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鞋,犹豫了片刻,还是答应了下来。

    绕道走确实远。

    “好。”

    ……

    望着二人离去的背影,崔学海砸吧砸吧嘴,若有所思。

    这王小北不仅机灵,而且做事老成,看来家里是有能人啊。

    这年头,并不是没有天才少年,不过,那也要看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没有人指点,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意思。”

    笑了笑,崔学海就去忙事情了。

    潘嘉平跟王小北一同往前走着。

    途中,忽然开口说道:“哦,小北,最近的广播有没有听啊,咱们最后一批战士也从南韩回来了。”

    “知道,前两天听到广播里说了,我听人说,电视上还播放了迎接仪式。”

    王小北当然知道这件事。

    渡过鸭绿江得队伍,在几年前就开始陆续回来了。

    他家大伯当时也去了,但没能回来。

    如果大伯回家,他们家的生活质量也能提高不少。

    潘嘉平推了推自己鼻梁上的眼镜,将手中的奖状抓的更紧了一些。

    “是啊,电视上报道了,城里那些有电视的人家可以看到。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你还记不记得,你去年的时候说过的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王小北讪讪一笑。

    这是他刚穿越来的时候,跟同学们聊天无意中说出来的。

    王小北好奇地询问:“有印象,潘老师,怎么忽然说起这事?”

    潘嘉平一副很激动的样子,“难道你不觉得,他们便是那些默默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吗?我听说国庆会有个颁奖典礼,就把你的原话写成一篇文章,寄去《仁民日报》了。”

    王小北一听,不喜反惊,“潘老师,你那篇文章的署名不会是我吧?”

    穿越到这里之后,王小北也曾考虑过写作挣钱。

    这年头,作家的工资可是很高的。

    少则几块,多则数十块,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群体。

    只要是有点知名度的作家,一份稿费就能在北平城买下一套三进院子。

    以他后世的学识,写出好文章,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再过几年,作家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潘嘉平见他一脸震惊的样子,摆了摆手说道:“没有,稿子毕竟我写的,署名不可能写你。”

    王小北悬着的心刚刚放下,就被潘嘉平提了起来,一脸严肃地说道:“但我最后有表明,那句话是你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