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考科举 第84章 置换大屋
热门推荐:
夜影逸途:玄幻救世传奇
神女生!万物降!逆天废材杀遍天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纳萨力克的灾厄龙王
开局兽医:肝词条,创怪物序列
月明秋水
苍蓝赤白之冥渊鼎
狐生女,蛇王妻
朝中大小官员,对于皇帝如此这般,大操大办张皇后身后之事,颇有微词。
一来,皇后之丧礼将两京朝官、在外州官,县官,甚至封疆大吏布政使,都给折腾得够呛。心生怨怼也是人之常情。
二来,张皇后生前虽然德行端方,宫内人人敬爱,有口皆碑。可是对于官员们来说,张皇后到底未能成功诞育皇子,无功于社稷国祚。
于是也有科道言官*,直言进谏。在奏章中稍微表达哀悼之情后,便直言丧礼过于奢靡,不为逝者积福。
果不其然,天子盛怒。据说皇上本想“赏赐”这进谏言官一顿廷杖**。
高大人等亲近大臣极力劝阻。也许皇帝对着自己老师终究心怀几分愧疚,方才作罢。
其后又有太保宁阳侯府被言官弹劾,太保宁阳侯之子居然在国丧期间偷偷纳妾。
天子果然从重从严处罚。下旨赐太保宁阳侯之子自尽,又褫夺太保宁阳侯爵位,将太保宁阳侯府抄家。
张皇后去世一月之后,天子阅览翰林院所制皇后册文。居然发现其中“第”字,竟然误写作了“苐”。
其实“第”与“苐”二字,古代也曾通用。
隋代碑刻《董美人墓志》中便有:“苐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於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於山士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伤兹桂蘂。”
可是这一小小过失,竟然也使得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翰林院学士杨伟大人,交予刑部治罪。
刑部见圣上震怒,便建议从重处罚,罚没杨大人一年俸禄。不料皇帝盛怒之下,居然觉得罚俸一年还远远不够,甚至申斥刑部官员包庇杨大人。
于是亲自勒令杨大人致仕,更将刑部尚书与左、右侍郎罚俸一年。
此后百官勋贵皆知,天子正在盛怒之下,不敢再次触怒天颜。一时间人人自危,日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朝廷方才风平浪静下来。
在京众多朝官之中,谢凡本也微不足道。万幸向来与杨大人不甚亲近,又因文采不出众,未参与皇后册文编写。
皇后崩逝,掀起阵阵余波,倒也并未波及到谢凡。但他越发谨言慎行起来。
谢凡每日主业便是修撰先帝实录。本来实录已经大成,不日便将上呈天子。
因为翰林院学士杨大人由于错字惨遭致仕,刘远和大人亦是谨小慎微,只怕重蹈覆辙。
所以要求一众翰林编修与检讨,对着先皇实录,字字检查,句句复核。只把众人累得精疲力竭。
谢凡学问本就稀松平常,先前得孙大人相助,能应对个七七八八。此时孙大人也是自顾不暇,更记挂着怀孕妻子,挤不出多少时间辅导谢凡。
所以谢凡每日皆是疲惫不堪。甚至回家还须挑灯夜战,将白日里落下进度补上。再无力气“流水线作业”写作志怪故事。
倒是福顺三人,似乎得了写作之趣。闲来无事,三人便自发买来册子纸和笔墨,编写故事,倒是攒下了许多稿子。
虽然小说已经攒下不少稿子,但是谢凡实在无暇整理。更要紧皇后丧期未过,谢凡也不敢拿去书肆投稿赚钱。
既然手中银两有限,谢凡便打定主意:等祖父祖母到达北京,便将现在所住小四合院租出,再租间大些宅院,方便一家人同住。
他想着祖父祖母已经离家,踏上旅途,更是心中喜忧参半。
喜的是终于能一家团聚,忧的是,路途遥远,二老身体可能承受得住。
因着路途遥远,途中写信通讯也不甚方便。谢凡除去知道祖父母何时出发之外,并不知二老行至何处。
随着日期渐渐临近,他心中焦急万分,休沐之日便常去到北京城东南方大通桥。时不时打发顾三郎与福顺去,询问可有船只到达。
在谢凡日思夜想之下,谢老秀才夫妇终于顺利抵达北京。
谢凡本以为二老会与张家人或陆家人同行,顺着运河北上。可是因着谢老秀才向来自恃清高,与亲戚们处不来。原先为了谢凡学业须亲戚相助,倒还耐着性子处亲戚。
现下宝贝孙子已经在京做了翰林,光宗耀祖!
谢老秀才便不愿再“有求于人”。向溧水县中告假之后,谢老秀才只带上妻子陆氏与家人,踏上旅途。
谢老秀才虽然做了多年资深秀才,不能说是孤陋寡闻。但是最远却也只是去南京城。因此二老一路颇花费了不少时日,终于到达。
谢凡迎到祖父祖母,便先将二老暂且安置在金陵会馆中。然后马不停蹄去寻那张姓牙人,求租一间大些宅子。
只是谢老秀才夫妇却有些委屈,老人想着,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城,孙子也早买了房。怎么还给我们两个老的租房子住?
谢凡十分能理解二老有如此心情。于是待祖父祖母休息了一日,便雇了一顶小轿子陆氏坐着,将谢家众人带至孝顺胡同四合院中。
这四合院又老、又破、又小,连谢家在溧水乡下老宅子都万万不如。更何况,在谢凡中进士之后,谢家早已将老宅子整修一新。
谢凡写信回家,历来与多数人一样,报喜不报忧。只说选馆做了庶吉士,留馆授了翰林馆,得了座师高大人青睐,亲赐表字等等。
二老心中便自然而然想着,宝贝孙子十分出息,在北京城里过得安逸体面。
谁知谢凡就住在这样“老破小”里面。直把谢老秀才夫妇看得唉声叹气。陆氏更是心疼宝贝孙子,以至于红了眼圈。
陆氏抹着眼泪,望着谢凡,连声说:“真是苦了乖孙,没想到乖孙在北京城里日子过得如此艰难。”
谢老秀才叹气之余,更是感叹:“北京城里,价值三百多两银子的宅子,便是这样?”
北京城内城房价,比之金陵城中,秦淮河畔,天下最为繁华富庶之地也不逞多让了。
二老心疼孙子之余,倒也忽然理解,谢凡为何对于娶妻成亲一直推三阻四。这样寒酸逼仄房舍,怎么用来娶妻成亲?不光对不起新娘子,更是落了谢家面子。
谢凡在这小四合院中已经住了三四年,起初也觉寒酸逼仄。此时住惯了,倒也不觉得十分难受。而且尤厨子事先收拾过院子,谢凡觉得已比平日整齐体面了许多。
见祖父祖母如此伤感,连忙请二老请进屋内坐下。
这屋里,福顺与顾三郎也提前整理过。将杂物、书稿等等都妥善收了起来。可谢老秀才与陆氏见房间窄小不说,屋里一件像样家具摆设也无。面上忧伤之色更浓。
谢凡心中暗自忧愁:“只是看了我住的宅子,祖父祖母就已经如此难受了。等下要说高大人妻子李淑人没了。婚事要么等三年,要么告吹。二老不知有多难过。”
但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总是要说的。谢凡还是鼓起勇气说出实情,又说高大人知道谢凡为家中独子,不愿耽误谢凡并不强求。
果然二老又是一阵沉默,谢凡心想:“难道祖父祖母还是想同高家结亲?那我倒是可以等三年。”
谁知二老先温言安慰谢凡。又说高大人通情达理,所言有理。谢凡婚事万万不能再耽误了。
谢凡心中感叹:“果然在这个时代,文人都是同一套思路。
除去忠君体国与江山社稷,传宗接代和开枝散叶便是头等大事。等国丧结束了,我恐怕就不得不结婚了。”
当下也不再多言,只垂首说:“听凭祖父祖母安排。”
谁知谢老秀才却未曾先说婚事。而是招呼来兴,从随身行李中,拿出了一包银子。交予谢凡,嘱咐他早早买个宽敞些宅院。
谢凡见那银两莫约有一百多两,十分诧异。忙问谢老秀才与陆氏,是从何而来?又想起三年前,家中曾送来三百两银子。又是从何而来?
只见谢老秀才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茶水,方才说出其中原委:
三年前谢凡中式消息传回溧水,谢家老宅连日里皆是宾客盈门。又有送礼道贺,又有投献土地,还有官府嘉奖。那三百两银子便是如此得来。
只是天下没有白得的好处。过了两年,找谢家连宗的人家里,便有一个子弟犯了人命官司。
想到本族还有进士,又做了京官。便寻到谢老秀才家。想通过谢凡这一招牌,请托疏通关节。
谢老秀才一向清高正经,有时候甚至显得迂腐。人品德行向来端正,也十分坚持原则。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自然一口拒绝,甚至都没有告诉谢凡。
只是此后,谢家送礼走动宾客便少了许多,年节时候,也无什么人再送礼了。
所以二老此时只拿得出这一百多两银子了,其中还有部分是陆氏卖掉陪嫁田地凑来的。本是为着谢凡婚事,筹备彩礼等等,所以带上。
此时见谢凡住房条件艰难,谢老秀才便嘱咐谢凡先置换宅院。毕竟须待丧期结束后,再考虑婚事。
谢凡接过这百余两银子,心中又感欣慰又感辛酸。不过既然有了银两,买下房屋,也不必让祖父祖母租房居住。
更何况,哪怕婚事定下,谢凡也希望留二老从此留在北京城中颐养天年。
于是又托付了那位张牙人,一面卖掉现下所住宅院,一面寻购一处大些宅院。
预算提高果然买房轻松,很快便在苏州胡同寻到一处合意宅院。孝顺胡同小四合院也顺利卖出。
一买一卖,谢凡又添补了不到二百两银子。置办了些体面点儿家什陈设。因为国丧未过,也不可以张扬,所以只是一家人看了黄历,选了个日子,默默乔迁新居。
搬家之后,终于一家人整整齐齐,欢欢喜喜住在一处。只是谢凡手头银子又少了,而祖父祖母搬来,日用又有增加。
谢凡便又想着,一旦国丧结束,便要去书肆出卖书稿,补贴家用。
刚好先帝实录已经修改完成,交由上峰刘大人最后审阅,之后再呈送天子。于是谢凡见缝插针,又将福顺等人初稿整理了些。选了二十来个故事,悄悄送去金家书肆。
金掌柜自《西游记》一书上赚得盆满钵满,见到谢凡自然亲切无比。听说谢凡又有稿件,更是笑得脸上全是褶子。
于是略略翻了一下,便开价一个故事一两二钱银子,照旧出月刊售卖。若是销路好,稿费还可以再涨。
谢凡自觉这次稿子质量,无论文笔还是立意,都远远比不上呕心沥血所作《西游记》。
因此一个故事一两二钱银子,谢凡已经十分满意。
不过他面上也不显露,只是做出勉强答应的样子。
谈妥价格,金掌柜又问,监生相公此次又用什么笔名?还是继续延用“吴承恩”吗?
金掌柜倒是想继续用《西游记》作者之名,定能一下打开销路。
可是谢凡觉着《西游记》乃是高大人都认证的一部奇书,将来必将流芳百世。“吴承恩”这名字也少不得成为“明代着名文学家”。
若是“吴承恩”着作列表里加上些低俗志怪故事,实在是大大拉低咖位。
所以思前想后,谢凡决定改用新马甲。故事为四人合作,谢凡与福顺是金陵人,尤厨子是北方人,顾三郎是海边人。合起来便是“金北海”。
可与金掌柜重姓氏了,不如用个谐音,改成“张北海”。于是告诉金掌柜,此番笔名用“张北海”。
金掌柜便随口问道:“可是张皇后那个张?”
谢凡想起皇后丧仪那一番折腾,便改口说:“不是弓长张,是立早章。”
于是志怪故事集作者署名便是“章北海”了。
注释:
*科道言官一词中,“科”指的是六科给事中,“道”指的是十三道监察御史。
**廷杖:朝廷上行杖打人。明代实施得最着名,往往由厂卫行之。明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一来,皇后之丧礼将两京朝官、在外州官,县官,甚至封疆大吏布政使,都给折腾得够呛。心生怨怼也是人之常情。
二来,张皇后生前虽然德行端方,宫内人人敬爱,有口皆碑。可是对于官员们来说,张皇后到底未能成功诞育皇子,无功于社稷国祚。
于是也有科道言官*,直言进谏。在奏章中稍微表达哀悼之情后,便直言丧礼过于奢靡,不为逝者积福。
果不其然,天子盛怒。据说皇上本想“赏赐”这进谏言官一顿廷杖**。
高大人等亲近大臣极力劝阻。也许皇帝对着自己老师终究心怀几分愧疚,方才作罢。
其后又有太保宁阳侯府被言官弹劾,太保宁阳侯之子居然在国丧期间偷偷纳妾。
天子果然从重从严处罚。下旨赐太保宁阳侯之子自尽,又褫夺太保宁阳侯爵位,将太保宁阳侯府抄家。
张皇后去世一月之后,天子阅览翰林院所制皇后册文。居然发现其中“第”字,竟然误写作了“苐”。
其实“第”与“苐”二字,古代也曾通用。
隋代碑刻《董美人墓志》中便有:“苐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於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於山士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伤兹桂蘂。”
可是这一小小过失,竟然也使得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翰林院学士杨伟大人,交予刑部治罪。
刑部见圣上震怒,便建议从重处罚,罚没杨大人一年俸禄。不料皇帝盛怒之下,居然觉得罚俸一年还远远不够,甚至申斥刑部官员包庇杨大人。
于是亲自勒令杨大人致仕,更将刑部尚书与左、右侍郎罚俸一年。
此后百官勋贵皆知,天子正在盛怒之下,不敢再次触怒天颜。一时间人人自危,日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朝廷方才风平浪静下来。
在京众多朝官之中,谢凡本也微不足道。万幸向来与杨大人不甚亲近,又因文采不出众,未参与皇后册文编写。
皇后崩逝,掀起阵阵余波,倒也并未波及到谢凡。但他越发谨言慎行起来。
谢凡每日主业便是修撰先帝实录。本来实录已经大成,不日便将上呈天子。
因为翰林院学士杨大人由于错字惨遭致仕,刘远和大人亦是谨小慎微,只怕重蹈覆辙。
所以要求一众翰林编修与检讨,对着先皇实录,字字检查,句句复核。只把众人累得精疲力竭。
谢凡学问本就稀松平常,先前得孙大人相助,能应对个七七八八。此时孙大人也是自顾不暇,更记挂着怀孕妻子,挤不出多少时间辅导谢凡。
所以谢凡每日皆是疲惫不堪。甚至回家还须挑灯夜战,将白日里落下进度补上。再无力气“流水线作业”写作志怪故事。
倒是福顺三人,似乎得了写作之趣。闲来无事,三人便自发买来册子纸和笔墨,编写故事,倒是攒下了许多稿子。
虽然小说已经攒下不少稿子,但是谢凡实在无暇整理。更要紧皇后丧期未过,谢凡也不敢拿去书肆投稿赚钱。
既然手中银两有限,谢凡便打定主意:等祖父祖母到达北京,便将现在所住小四合院租出,再租间大些宅院,方便一家人同住。
他想着祖父祖母已经离家,踏上旅途,更是心中喜忧参半。
喜的是终于能一家团聚,忧的是,路途遥远,二老身体可能承受得住。
因着路途遥远,途中写信通讯也不甚方便。谢凡除去知道祖父母何时出发之外,并不知二老行至何处。
随着日期渐渐临近,他心中焦急万分,休沐之日便常去到北京城东南方大通桥。时不时打发顾三郎与福顺去,询问可有船只到达。
在谢凡日思夜想之下,谢老秀才夫妇终于顺利抵达北京。
谢凡本以为二老会与张家人或陆家人同行,顺着运河北上。可是因着谢老秀才向来自恃清高,与亲戚们处不来。原先为了谢凡学业须亲戚相助,倒还耐着性子处亲戚。
现下宝贝孙子已经在京做了翰林,光宗耀祖!
谢老秀才便不愿再“有求于人”。向溧水县中告假之后,谢老秀才只带上妻子陆氏与家人,踏上旅途。
谢老秀才虽然做了多年资深秀才,不能说是孤陋寡闻。但是最远却也只是去南京城。因此二老一路颇花费了不少时日,终于到达。
谢凡迎到祖父祖母,便先将二老暂且安置在金陵会馆中。然后马不停蹄去寻那张姓牙人,求租一间大些宅子。
只是谢老秀才夫妇却有些委屈,老人想着,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城,孙子也早买了房。怎么还给我们两个老的租房子住?
谢凡十分能理解二老有如此心情。于是待祖父祖母休息了一日,便雇了一顶小轿子陆氏坐着,将谢家众人带至孝顺胡同四合院中。
这四合院又老、又破、又小,连谢家在溧水乡下老宅子都万万不如。更何况,在谢凡中进士之后,谢家早已将老宅子整修一新。
谢凡写信回家,历来与多数人一样,报喜不报忧。只说选馆做了庶吉士,留馆授了翰林馆,得了座师高大人青睐,亲赐表字等等。
二老心中便自然而然想着,宝贝孙子十分出息,在北京城里过得安逸体面。
谁知谢凡就住在这样“老破小”里面。直把谢老秀才夫妇看得唉声叹气。陆氏更是心疼宝贝孙子,以至于红了眼圈。
陆氏抹着眼泪,望着谢凡,连声说:“真是苦了乖孙,没想到乖孙在北京城里日子过得如此艰难。”
谢老秀才叹气之余,更是感叹:“北京城里,价值三百多两银子的宅子,便是这样?”
北京城内城房价,比之金陵城中,秦淮河畔,天下最为繁华富庶之地也不逞多让了。
二老心疼孙子之余,倒也忽然理解,谢凡为何对于娶妻成亲一直推三阻四。这样寒酸逼仄房舍,怎么用来娶妻成亲?不光对不起新娘子,更是落了谢家面子。
谢凡在这小四合院中已经住了三四年,起初也觉寒酸逼仄。此时住惯了,倒也不觉得十分难受。而且尤厨子事先收拾过院子,谢凡觉得已比平日整齐体面了许多。
见祖父祖母如此伤感,连忙请二老请进屋内坐下。
这屋里,福顺与顾三郎也提前整理过。将杂物、书稿等等都妥善收了起来。可谢老秀才与陆氏见房间窄小不说,屋里一件像样家具摆设也无。面上忧伤之色更浓。
谢凡心中暗自忧愁:“只是看了我住的宅子,祖父祖母就已经如此难受了。等下要说高大人妻子李淑人没了。婚事要么等三年,要么告吹。二老不知有多难过。”
但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总是要说的。谢凡还是鼓起勇气说出实情,又说高大人知道谢凡为家中独子,不愿耽误谢凡并不强求。
果然二老又是一阵沉默,谢凡心想:“难道祖父祖母还是想同高家结亲?那我倒是可以等三年。”
谁知二老先温言安慰谢凡。又说高大人通情达理,所言有理。谢凡婚事万万不能再耽误了。
谢凡心中感叹:“果然在这个时代,文人都是同一套思路。
除去忠君体国与江山社稷,传宗接代和开枝散叶便是头等大事。等国丧结束了,我恐怕就不得不结婚了。”
当下也不再多言,只垂首说:“听凭祖父祖母安排。”
谁知谢老秀才却未曾先说婚事。而是招呼来兴,从随身行李中,拿出了一包银子。交予谢凡,嘱咐他早早买个宽敞些宅院。
谢凡见那银两莫约有一百多两,十分诧异。忙问谢老秀才与陆氏,是从何而来?又想起三年前,家中曾送来三百两银子。又是从何而来?
只见谢老秀才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茶水,方才说出其中原委:
三年前谢凡中式消息传回溧水,谢家老宅连日里皆是宾客盈门。又有送礼道贺,又有投献土地,还有官府嘉奖。那三百两银子便是如此得来。
只是天下没有白得的好处。过了两年,找谢家连宗的人家里,便有一个子弟犯了人命官司。
想到本族还有进士,又做了京官。便寻到谢老秀才家。想通过谢凡这一招牌,请托疏通关节。
谢老秀才一向清高正经,有时候甚至显得迂腐。人品德行向来端正,也十分坚持原则。这等伤天害理之事,自然一口拒绝,甚至都没有告诉谢凡。
只是此后,谢家送礼走动宾客便少了许多,年节时候,也无什么人再送礼了。
所以二老此时只拿得出这一百多两银子了,其中还有部分是陆氏卖掉陪嫁田地凑来的。本是为着谢凡婚事,筹备彩礼等等,所以带上。
此时见谢凡住房条件艰难,谢老秀才便嘱咐谢凡先置换宅院。毕竟须待丧期结束后,再考虑婚事。
谢凡接过这百余两银子,心中又感欣慰又感辛酸。不过既然有了银两,买下房屋,也不必让祖父祖母租房居住。
更何况,哪怕婚事定下,谢凡也希望留二老从此留在北京城中颐养天年。
于是又托付了那位张牙人,一面卖掉现下所住宅院,一面寻购一处大些宅院。
预算提高果然买房轻松,很快便在苏州胡同寻到一处合意宅院。孝顺胡同小四合院也顺利卖出。
一买一卖,谢凡又添补了不到二百两银子。置办了些体面点儿家什陈设。因为国丧未过,也不可以张扬,所以只是一家人看了黄历,选了个日子,默默乔迁新居。
搬家之后,终于一家人整整齐齐,欢欢喜喜住在一处。只是谢凡手头银子又少了,而祖父祖母搬来,日用又有增加。
谢凡便又想着,一旦国丧结束,便要去书肆出卖书稿,补贴家用。
刚好先帝实录已经修改完成,交由上峰刘大人最后审阅,之后再呈送天子。于是谢凡见缝插针,又将福顺等人初稿整理了些。选了二十来个故事,悄悄送去金家书肆。
金掌柜自《西游记》一书上赚得盆满钵满,见到谢凡自然亲切无比。听说谢凡又有稿件,更是笑得脸上全是褶子。
于是略略翻了一下,便开价一个故事一两二钱银子,照旧出月刊售卖。若是销路好,稿费还可以再涨。
谢凡自觉这次稿子质量,无论文笔还是立意,都远远比不上呕心沥血所作《西游记》。
因此一个故事一两二钱银子,谢凡已经十分满意。
不过他面上也不显露,只是做出勉强答应的样子。
谈妥价格,金掌柜又问,监生相公此次又用什么笔名?还是继续延用“吴承恩”吗?
金掌柜倒是想继续用《西游记》作者之名,定能一下打开销路。
可是谢凡觉着《西游记》乃是高大人都认证的一部奇书,将来必将流芳百世。“吴承恩”这名字也少不得成为“明代着名文学家”。
若是“吴承恩”着作列表里加上些低俗志怪故事,实在是大大拉低咖位。
所以思前想后,谢凡决定改用新马甲。故事为四人合作,谢凡与福顺是金陵人,尤厨子是北方人,顾三郎是海边人。合起来便是“金北海”。
可与金掌柜重姓氏了,不如用个谐音,改成“张北海”。于是告诉金掌柜,此番笔名用“张北海”。
金掌柜便随口问道:“可是张皇后那个张?”
谢凡想起皇后丧仪那一番折腾,便改口说:“不是弓长张,是立早章。”
于是志怪故事集作者署名便是“章北海”了。
注释:
*科道言官一词中,“科”指的是六科给事中,“道”指的是十三道监察御史。
**廷杖:朝廷上行杖打人。明代实施得最着名,往往由厂卫行之。明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