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发家致富考科举 > 第110章 河堤

发家致富考科举 第110章 河堤

    城外灾民聚集,开封府却紧闭城门,严防死守,不让灾民越雷池一步。

    福顺见状忍不住抱怨,为何开封府不让难民入开封城避难,只让灾民在城外等候。

    谢凡默默无言,但心中知道,开封府如此作为,只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

    灾民太多,开封城根本无法收容。

    官府为了稳住局势,只好每日派出军士,赶出十几辆驴车,装着大锅,向城外送粥或者糊糊,赈济灾民。

    可是理解归理解,谢凡前世今生都从未见过如此悲凉场景。

    季公公一路上已经将河南布政司与开封府情形细细告知了谢凡,谢凡越听眉头越紧。

    好在出发前早和工部中精通水利一众下属提前推演数次,又一路勘察商议,总有应对之法。

    可是亲眼所见灾民惨状,谢凡心中百感交集,又是怜悯,又是恐惧。

    心神震动之下,不禁微微颤抖。

    一旁顾三郎伸手搀扶,谢凡勉强屏住呼吸,才维持住身型不倒,心中担忧起来:

    这趟差事不好干。

    季五福倒是淡定许多。

    他自小家境贫困,过过苦日子,大大小小也遭过灾。所以季公公面上并未动容。

    只是在宫中虽然勾心斗角,但生活优渥久了,有些耐不住肮脏味道。所以从怀中拿出一方素白帕子,掩住了口鼻。

    现在见谢凡面上担忧神色掩饰不住,他暗自心中打鼓:

    情形棘手不知谢大人能否应对?且看大人如何着手,若是不成,我还须出手相助。

    看在往日恩情份上,也不能眼见着他被陛下责难。哪怕那情分他早已忘了。

    季公公这番思量微不可察,还是面色如常。

    钦差谢大人愁眉苦脸,天使季公公笑容可掬,一前一后,迈步进入河南承宣布政司衙门。

    衙门外,河南布政使、参政、参议、按察使、开封府知府、同知,以及一众当地属官早已等候多时。

    这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和开封府知府都是谢凡老相识:

    布政使正是曾经的南直隶应天府溧水县令,汪大人;

    开封府知府则是谢凡的同科进士与庶吉士,王问之;

    只见汪大人和王问之,都面上带笑,恭敬行礼。可抬起头来,相比谢凡记忆中样貌都衰老憔悴了不少。

    虽然是熟人相见,却也无法驱散谢凡心中阴霾。

    谢凡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几人简单应酬几句,便入衙门内坐定。

    季公公进入衙门之后,只喝了一盏茶水,便笑眯眯请出圣旨宣读。

    衙门差人请上香案,一众官员恭敬跪下接旨。

    圣旨言辞和蔼,着重强调爱护百姓,对着河南大小官员一番勉励。

    最要紧是末尾讲明朝廷已经拔下赈灾粮食和银子,随着钦差一行运到河南。

    只是可惜,近来朝廷缺钱,粮食只有万石,银子只有万两。

    这数目一从季公公口中说出,河南大小官员面色,都肉眼可见黯淡下来。

    谢凡出发前早已知道朝廷拮据,支持有限,这趟差事十分棘手。

    所以才落到自己这个没根基的工部左侍郎头上。

    可听闻具体数目,谢凡也忍不住失望:

    “粮食少些倒是不打紧,毕竟河南是产粮大省,纵然今年必然欠收,但府库中还有往年存粮,足够应付一阵。

    但是银子万两,如何够用。修复河堤,安置灾民,后续防治疫病,哪样不要银两?”

    磕头谢恩之后,谢凡心中便止不住盘算起来,和工部众人商定种种治河方法里面,只能用最省钱的一种。

    谢凡心中有事,之后接风宴也有些心不在焉。

    虽然宴席上佳肴美酒丰盛,但也潦草应付了几口。

    万幸季五福颇善社交应对,一直推杯换盏,和大小官员言笑晏晏。

    晚间谢凡一行就宿在布政司衙署官舍。谢凡招呼随行工部下属今晚好生休息,明日一起去黄河决堤口之处勘察,敲定治河方法。

    工部众人在宴席上吃饱喝足,此刻顶头上司吩咐,自然一致答应。

    谢凡回到房中,福顺正在收拾行李。见谢凡进来,福顺便洋洋得意说道:

    “真是没想到在河南也遇见了熟人。现下河南布政使居然是当年汪县令。汪大人升官还是挺快啊,现在是从二品了。

    而开封府知府,居然是老爷当年同科的王大人。不过知府才正四品,我们老爷已经是正三品,只比汪大人低半级,老爷真是厉害!”

    刚刚顾三郎在外间打水,此刻端了热水进屋,预备给谢凡洗漱。听了福顺这一番吹捧,也顺嘴笑着说:

    “咱老爷是京官,历来京官前途可比外官大多了。一路上辛苦,明日还要早起,早些休息吧。”

    这最后一句却是对着谢凡说的,谢凡此刻正在烛光下,观瞧黄河决口处地图。

    次日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谢凡早早起床,召集工部属官出发。

    万万没想到,季公公领着锦衣卫,早在衙署门口等候。

    片刻后汪大人领着河南官员也都到了衙署门口。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大坝决口处。

    决堤处距离开封府城颇有一段距离。官员众多也无法快行,直到天光大亮方才到达。

    黄河波涛滚滚,自黄土高原奔流而下,携泥带沙。

    当黄河流至华北平原之时,由于地势平缓,失去了地势落差,曾经湍急的黄河,水流也逐渐平缓。

    地理位置影响水流湍急,平缓水流无法再携带大量泥沙前进,导致泥沙堆积在平原地区,河床不断升高。

    河床升高意味着河面高度抬升,甚至成为地上河。

    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黄河大坝越筑越高, 一旦遭遇大雨暴雨,河岸决堤便是常有之事。

    工部众人研究方案之中,成本最低方法便是:

    首先当黄河决堤处挖掘人工湖,再于人工湖和黄河间建立堤坝拦截河水。

    之后再将黄河河道缩窄,将人工湖和附近河流引入黄河之中。增加黄河河水流速,借机带走河床泥沙,降低河床。

    长此以往,还能减少黄河决堤风险,造福两岸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