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糟糕,我被东林党包围了 第135章 同富贵,也该共患难
热门推荐:
表白被拒,你真当我在乎吗?
重生成熊,我超级进化成哥斯拉
典狱长大人深不可测!
吞天道祖
小花仙之星之奇旅
鬼差斗天道
一觉醒来,宗门就剩三瓜两枣
夺回身体后,开局催眠京圈太子爷
重生2001,我是渣男我怕谁
身死国灭而不悔,崇祯皇帝言辞间的决绝已经溢于言表。
但群臣又岂能善罢甘休。
祖制若能轻易违反,那就不叫祖制了。
大明自立国起,便没有出现过兵权为一人掌握的情况,这不仅是对江山社稷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们每个人身家性命的不负责。
“陛下若执意如此,吾等只能死谏了!”吏部尚书郑三俊面色凝重。
“请陛下收回成命!”
内阁首辅刘宇亮继而拜倒,同时也高呼道。
吏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打头,六部中除却刑部的范复粹、户部的蔡国用外,几乎全部跪地请求崇祯皇帝收回成命。
场面蔚为壮观,即使是张世康也是头一回见到。
自古便有文死谏武死战的道理,意思是文人当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则为了打赢战争而不惜战死。
虽然历朝历代皆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有明一朝出现的频率却最多。
只要皇帝的诏令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朝臣便会来这么一出,具体是不是出于正义,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披着正义的皮,难道就不是正义了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展现他们心中忠义的时候到了。
一见朝臣如此,崇祯皇帝顿时心中火起。
“诸卿莫要逼朕!”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凝视着刘宇亮等人道。
然而群臣压根不惧,所谓法不责众,如今满朝的文官皆是一条心,这条诏令绝不可以妥协。
沉默了片刻,见群臣仍旧不肯同意,崇祯皇帝陡然一笑,继而表情变得冷厉起来。
“朕刚登基之时,每遇大事,朕皆听尔等之言。
然国事不仅未有好转,反倒每况愈下。
建奴入寇,社稷危难之时,朕问策于尔等,皆顾左右而言他。
今流寇又起,尔等不思如何应对,朕有心任用良才,尔等却又只知阻拦。
尔等眼里,还有朕这个天子吗?”
崇祯皇帝的言辞不可谓不严厉,张世康突然觉得老哥发起火来,还真有点王霸之气。
虽然现在崇祯十一年还没过,不过这老哥的话却一点都不假,史料可都是有记载的。
几年之后,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老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群臣都跟哑巴一样,没有一个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到了城破的前一天,老哥再次召集群臣议事,朝臣竟连一个都没来。
他们早就等着新主人进城了。
但刘宇亮等人这次十分坚持,面对崇祯皇帝少有的盛怒,仍旧请求他收回成命。
崇祯皇帝大怒道: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
说罢,崇祯皇帝拂袖离开了皇极殿。
崇祯皇帝的话说的已经很重了,几乎充满了对文官的愤怒和失望。
张世康砸吧一下嘴,老哥最后那句话,本来是出自六年后大明亡国前的感慨。
没想到这才崇祯十一年,老哥心里就已经隐隐有这个心思了。
崇祯皇帝走后,在场的文官仍旧义愤填膺,看向张世康的眼神也十分不善,不少文官甚至对他指指点点。
意思是你小子何德何能,即便天子执拗,你也当出言拒绝才是,大明非要亡于尔等之手。
这些人还不敢当着张世康的面说,一来张世康是个无赖,二来张世康的老爹,英国公张之极也不好惹。
是个老无赖。
三来,大殿内可不止都是文官,可还杵着二三十个勋戚呢!
这群勋戚虽然在朝堂上鲜少参与议事,大多时候都是摆设,但若论官职品级,个个都是一品上。
崇祯皇帝刚宣布这道诏令时,在场的勋戚大多脑子都有点懵,
不过没多久就反应了过来, 勋戚在朝堂上本来话语权就少,张世康若能掌握兵权,对勋戚来说绝对算不上坏事。
虽然这小子坑了他们不少钱,但此一时彼一时也,更何况那些银子又不是张世康昧下的,都是为了朝廷。
值此危难之际,大家都是勋戚,本就该抱团取暖。
再加上在场的勋戚有不少子嗣皆在京营当差,于是都有护着张世康的意思。
此时张世康站在勋戚堆里,感觉格外的有安全感,甚至还挑衅似的回瞪那些文官,把几个老头气的直跳脚。
“严大人,怎么?在这儿练练?
还是说诸位大人一块来?”泰宁侯陈延祚冲着文臣们道。
陈延祚说罢,西宁侯宋裕德也掰了掰手指头,搞得嘎巴一阵乱响。
文武大臣在朝堂上打群架,是大明一朝的传统项目,光是史料有记载的就一双手数不过来。
勋戚们祖上大抵都是武夫,吵架或许吵不过,但若论打架自诩不惧这群老学究。
“哼,跟尔等动手简直有辱斯文。
元辅,天子既不纳谏,吾等不若在乾清宫外长跪,不信天子不从吾等。”
这位姓严的官员刚一提议,立即就得到不少官员的赞同。
内阁首辅刘宇亮与郑三俊对视一眼,当即率领群臣奔着乾清宫的方向,浩浩汤汤的杀了过去。
文官们走后,在场的勋戚对张世康都热络了起来。
“陛下如此厚爱,贤侄日后身上的担子可就重了。
不过自古以来能者多劳,贤侄日后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找老叔我。”
“就是,我等勋戚同气连枝,朝廷危难,我等义不容辞啊,不瞒贤侄,咱家的老三跟你年岁差不多,正是报国的时候啊。
不知贤侄可否安排一二,哈,当然,跟贤侄肯定是不能比的。”
“拉倒吧老杨,你家老三胖的都快走不动了,上了战场就算跑都跑不掉。
听闻贤侄还未曾婚娶,如此年纪也差不多该成家了,不瞒贤侄,家有一女……”
“贤侄别听他的,他那女儿长得像牛。”被嘲讽的老杨反讽道。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就差点干起来。
人风光的时候,身边都是好人,张世康突然心有所感。
不过他的这群勋戚老叔、老伯们,虽然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贪生怕死、贪婪吝啬,但还是有点用的。
念及此张世康便只是一一拱手致谢,嘴上却道:
“此事八字还没一撇呢,那群人倘若不同意,陛下也没奈何。
恐怕到时还需世叔、世伯们帮衬,今之局势,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说着,张世康抬头环视一圈,发现文官都走了之后,压低了声音接着道:
“不瞒诸位世叔、世伯,大明若真被流寇、亦或建奴颠覆。
那些文臣,换个主子仍旧是官儿,毕竟李自成和皇太极,仍旧需要文官帮他们治理天下。
可是,诸位世叔、世伯呢?”
这话说的在场的勋戚都紧皱眉头,这道理所有人都懂,只是平日里没想那么多罢了。
诺大的大明,怎会说亡就亡了呢?
可张世康一说出来,再加上如今的局势一对比,所有人都傻了眼。
他们赫然发现,朝廷如今的状况,已经四处皆是亡国之相了。
见众人都面色难看,张世康又道:
“不过诸位长辈也不必太过担忧,一切都还有转机。
但不论如何,我等勋戚都该跟陛下站在一起。
同富贵,也该共患难。”
……
但群臣又岂能善罢甘休。
祖制若能轻易违反,那就不叫祖制了。
大明自立国起,便没有出现过兵权为一人掌握的情况,这不仅是对江山社稷的不负责,也是对他们每个人身家性命的不负责。
“陛下若执意如此,吾等只能死谏了!”吏部尚书郑三俊面色凝重。
“请陛下收回成命!”
内阁首辅刘宇亮继而拜倒,同时也高呼道。
吏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打头,六部中除却刑部的范复粹、户部的蔡国用外,几乎全部跪地请求崇祯皇帝收回成命。
场面蔚为壮观,即使是张世康也是头一回见到。
自古便有文死谏武死战的道理,意思是文人当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则为了打赢战争而不惜战死。
虽然历朝历代皆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有明一朝出现的频率却最多。
只要皇帝的诏令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朝臣便会来这么一出,具体是不是出于正义,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披着正义的皮,难道就不是正义了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展现他们心中忠义的时候到了。
一见朝臣如此,崇祯皇帝顿时心中火起。
“诸卿莫要逼朕!”崇祯皇帝皱着眉头凝视着刘宇亮等人道。
然而群臣压根不惧,所谓法不责众,如今满朝的文官皆是一条心,这条诏令绝不可以妥协。
沉默了片刻,见群臣仍旧不肯同意,崇祯皇帝陡然一笑,继而表情变得冷厉起来。
“朕刚登基之时,每遇大事,朕皆听尔等之言。
然国事不仅未有好转,反倒每况愈下。
建奴入寇,社稷危难之时,朕问策于尔等,皆顾左右而言他。
今流寇又起,尔等不思如何应对,朕有心任用良才,尔等却又只知阻拦。
尔等眼里,还有朕这个天子吗?”
崇祯皇帝的言辞不可谓不严厉,张世康突然觉得老哥发起火来,还真有点王霸之气。
虽然现在崇祯十一年还没过,不过这老哥的话却一点都不假,史料可都是有记载的。
几年之后,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老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群臣都跟哑巴一样,没有一个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到了城破的前一天,老哥再次召集群臣议事,朝臣竟连一个都没来。
他们早就等着新主人进城了。
但刘宇亮等人这次十分坚持,面对崇祯皇帝少有的盛怒,仍旧请求他收回成命。
崇祯皇帝大怒道: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
说罢,崇祯皇帝拂袖离开了皇极殿。
崇祯皇帝的话说的已经很重了,几乎充满了对文官的愤怒和失望。
张世康砸吧一下嘴,老哥最后那句话,本来是出自六年后大明亡国前的感慨。
没想到这才崇祯十一年,老哥心里就已经隐隐有这个心思了。
崇祯皇帝走后,在场的文官仍旧义愤填膺,看向张世康的眼神也十分不善,不少文官甚至对他指指点点。
意思是你小子何德何能,即便天子执拗,你也当出言拒绝才是,大明非要亡于尔等之手。
这些人还不敢当着张世康的面说,一来张世康是个无赖,二来张世康的老爹,英国公张之极也不好惹。
是个老无赖。
三来,大殿内可不止都是文官,可还杵着二三十个勋戚呢!
这群勋戚虽然在朝堂上鲜少参与议事,大多时候都是摆设,但若论官职品级,个个都是一品上。
崇祯皇帝刚宣布这道诏令时,在场的勋戚大多脑子都有点懵,
不过没多久就反应了过来, 勋戚在朝堂上本来话语权就少,张世康若能掌握兵权,对勋戚来说绝对算不上坏事。
虽然这小子坑了他们不少钱,但此一时彼一时也,更何况那些银子又不是张世康昧下的,都是为了朝廷。
值此危难之际,大家都是勋戚,本就该抱团取暖。
再加上在场的勋戚有不少子嗣皆在京营当差,于是都有护着张世康的意思。
此时张世康站在勋戚堆里,感觉格外的有安全感,甚至还挑衅似的回瞪那些文官,把几个老头气的直跳脚。
“严大人,怎么?在这儿练练?
还是说诸位大人一块来?”泰宁侯陈延祚冲着文臣们道。
陈延祚说罢,西宁侯宋裕德也掰了掰手指头,搞得嘎巴一阵乱响。
文武大臣在朝堂上打群架,是大明一朝的传统项目,光是史料有记载的就一双手数不过来。
勋戚们祖上大抵都是武夫,吵架或许吵不过,但若论打架自诩不惧这群老学究。
“哼,跟尔等动手简直有辱斯文。
元辅,天子既不纳谏,吾等不若在乾清宫外长跪,不信天子不从吾等。”
这位姓严的官员刚一提议,立即就得到不少官员的赞同。
内阁首辅刘宇亮与郑三俊对视一眼,当即率领群臣奔着乾清宫的方向,浩浩汤汤的杀了过去。
文官们走后,在场的勋戚对张世康都热络了起来。
“陛下如此厚爱,贤侄日后身上的担子可就重了。
不过自古以来能者多劳,贤侄日后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找老叔我。”
“就是,我等勋戚同气连枝,朝廷危难,我等义不容辞啊,不瞒贤侄,咱家的老三跟你年岁差不多,正是报国的时候啊。
不知贤侄可否安排一二,哈,当然,跟贤侄肯定是不能比的。”
“拉倒吧老杨,你家老三胖的都快走不动了,上了战场就算跑都跑不掉。
听闻贤侄还未曾婚娶,如此年纪也差不多该成家了,不瞒贤侄,家有一女……”
“贤侄别听他的,他那女儿长得像牛。”被嘲讽的老杨反讽道。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就差点干起来。
人风光的时候,身边都是好人,张世康突然心有所感。
不过他的这群勋戚老叔、老伯们,虽然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贪生怕死、贪婪吝啬,但还是有点用的。
念及此张世康便只是一一拱手致谢,嘴上却道:
“此事八字还没一撇呢,那群人倘若不同意,陛下也没奈何。
恐怕到时还需世叔、世伯们帮衬,今之局势,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说着,张世康抬头环视一圈,发现文官都走了之后,压低了声音接着道:
“不瞒诸位世叔、世伯,大明若真被流寇、亦或建奴颠覆。
那些文臣,换个主子仍旧是官儿,毕竟李自成和皇太极,仍旧需要文官帮他们治理天下。
可是,诸位世叔、世伯呢?”
这话说的在场的勋戚都紧皱眉头,这道理所有人都懂,只是平日里没想那么多罢了。
诺大的大明,怎会说亡就亡了呢?
可张世康一说出来,再加上如今的局势一对比,所有人都傻了眼。
他们赫然发现,朝廷如今的状况,已经四处皆是亡国之相了。
见众人都面色难看,张世康又道:
“不过诸位长辈也不必太过担忧,一切都还有转机。
但不论如何,我等勋戚都该跟陛下站在一起。
同富贵,也该共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