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九十四章 唐公破局立新君
消息是杨粉堆派去晋阳一带的斥候送来的。
闻知李渊造反之后,李善道即令负责情报的杨粉堆,挑遣了些精明能干的斥候,潜去了晋阳。
同时,又令康三藏挑些可靠的商人,也往晋阳行商。
——却黎阳仓得下后,这么多的储粮,就有许多商贾闻风而来。这些商贾有的只是偷偷地从取过粮的饥民手上低贱收购,转卖别郡;有那实力较为雄厚,胆子大的,索性就直接求与李善道做买卖。李善道把与商人打交道的事,都交给了康三藏负责。於今康三藏也是众星拱月,身边总围绕着一帮子大小商贾。商人重利,只要价钱合适,选几个行商晋阳,不成问题。
是乃斥候为暗,行商为明,明暗两路,以探李渊造反后的动静。
付出的心思,得到了回报。
自斥候派到晋阳、康三藏挑出的商人行商晋阳以来,晋阳的大小消息,真真假假,就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李善道处。——之前,其实已经就有不少晋阳方面的情报送来了。
比如听说,李渊本在河东的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和他本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前时分别间道兼行,都已聚来了晋阳。又比如听说,李建成、李元吉在密赴晋阳时,没管异母庶出的幼弟,李渊的小儿子李智云,丢下了他,导致李智云被长安朝廷杀了,时年才十四岁。
又比如听说,近时,风闻有李渊帐下的重臣,建议李渊与突厥相结,以求突厥资以士、马相助,李渊似乎是听从了这个建议,备下了厚礼,真的遣人去拜见始毕可汗了。
又听说,与晋阳所在之太原郡接壤,位在太原郡西南边的西河郡,在李渊造反后,不听李渊之令,并其郡丞高德儒责骂李渊是叛贼逆臣,李渊很生气,据说准备遣兵往攻。
等等。
但这些情报,有的是李善道前世时已知,有的不算很重要,却都还不足以引起李善道的震动。
而今日新得的这道情报,与此前所得的那些,皆不一样。
看完了此道密报,李善道嘿然稍顷,与堂中在座的李善仁、于志宁、杜正伦、李良、王湛德等人说道:“唐国公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才举兵几日,居然就敢做下这等大事!”
李善仁问道:“二郎,什么大事。”
李善道朝着诸人,晃了晃手中的密报,说道:“裴寂等请尊昏君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上唐公号为大将军。唐公一概从之,今已是立了代王为新皇帝,他建牙开府,做了大将军了。”
堂中众人,面面相看。
“还真是做下了好大一件事啊!”李善仁目瞪口呆,喃喃自语地说道。
放眼於今海内,造反的人很多,自称王、称公者也不乏。
可像李渊这样,干脆利索,从根本上“搞掉”杨广的,还真是一个亦无!李渊是头一个。
于志宁眼泛异彩,神色微动。
李善道注意到了他的变化,问他说道:“于君,似有所感?”
似乎是犹豫了下,要不要实话实说,于志宁终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感触道出,淡淡答道:“回将军的话,仆并无所感。”
“唐公此举,于君有何评价?”
于志宁说道:“既已谋反,又立代王,掩耳盗铃耳。”
李善道摇了摇头,说道:“于君,我可不这么看。以我看,唐公此举,高明得很。”
于志宁“哦”了声,说道:“敢问将军,高明何处?”
“概言之,两个字,‘大义’。”
于志宁淡淡地笑了起来。
“于君,笑什么?”
于志宁说道:“隋固暴虐,其鼎已将易,然唐公本隋臣,今行反乱事,复何有‘大义’可言?”
“于君,这个‘大义’,对的不是隋室,不是昏君,对的是魏公、是海内举义的群雄啊!”
于志宁收起了笑容,拈着胡须,看了李善道一看,问道:“将军此话何意?”
“较之魏公、翟公和海内南北今已林立之群雄,唐公举义稍晚,诚如于君所说,他又本系隋臣,那么他该以何,来除其‘本为隋臣,今却谋逆’的负面影响;又该以何来做号召,与魏公、翟公、今已林立海内的南北群雄相争呢?于君,所谓‘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不就是他最好的选择了么?既除去了他‘本为隋臣’的尴尬,又可仍暂得以‘隋’名为号召,诚然两得之利!于君……”李善道顾盼堂上诸人,说道,“诸君,唐公此举,焉不高明!”
一番分析说完,李善仁、杜正伦等皆是思索过后,纷纷称是,俱以为然。
于志宁讶然之余,对李善道不觉刮目相看。
一点也不错,李善道对这件事的分析,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于志宁,他也是这么认为,这么想的!
李渊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任谁都能看出,他这是在“掩耳盗铃”。
可他的这一举措,是多此一举么?
却又断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他在他的造反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短期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愿跟着他造反的,有了“立代王”这一环,他就能堵住一些反对他的人的嘴,能够更好地控制太原的舆论形势。
中期来说,他又能以此招降各地的隋官隋吏;而且此外,代王现并不是在太原,是在长安,遥尊立了代王为帝后,那接下来,李渊如果向长安进兵,他便也有借口了。
长期来说,时机成熟后,他肯定是要自己**的,有了代王这个“新的隋帝”在手,为使改朝换代更名正言顺,禅让此类历代变革之际惯常会被使用的手段,他且亦也能用之了。
李善道说李渊搞这么一出,是“两得之利”,长远视之,又岂止两得!
不得不承认,李渊在政治上,确实老练。
一个“立代王为帝”的举措下来,身为隋臣、反叛隋室的尴尬消除了,与李密等南北先起之群雄逐鹿天下的政治号召,他也有了。
——甚至不单单是有了,只靠这一举为,在政治能力这方面,他还隐隐地已是把李密等其他举义起事的群雄都给比下去了!李密用兵上是个奇才,政治上也有能力,但与李渊一比,李渊“立代王,取代杨广为帝”的这招一出来,说实话,李密还真是在政治上,哪怕李善道,也得心中承认,确是有些不如李渊!李密到底年轻,政治上,难如李渊这等老辣成熟。
于志宁自认为自己是个有见识的人,他能看出李渊“立代王”背后所含的深意,他自觉是理所当然,可他没有料到的是,年纪轻轻的李善道,竟然也能看出这些?
却这于志宁神情上的变化,逃不走李善道的眼睛。
李善道摸着短髭,笑吟吟地说道:“于君,你说,我说得对不对?”
“回将军的话,仆愚钝,未有想到这些。将军所议极是。闻将军言后,仆如醍醐灌顶。将军之英明,非仆辈可及!”几句话,有假话,也有于志宁因对李善道刮目相看而起的真心话。
李善道哈哈一笑,将密报放去了一边,说道:“于君说唐公立代王为帝,是‘掩耳盗铃’,此话一点不错。代王身不在太原,唐国莫说是立他为帝了,便是把代王也尊为太上皇,亦唐公一纸、数言而已。这事儿,咱们用不着讨论太多。……阿兄,诸位,接着说咱的事儿吧。”
心里边一个念头闪过,“记得李密后来好像是接受了洛阳城里越王的招安,他莫不是招安的一个原因,即是欲学李渊今遥立代王为隋帝的此措?若真如此,东施效颦。李渊先立代王为帝,与打不下洛阳,不得不暂接受招安,重为隋臣,怎么能会是一回事!空得反复之恶名!”
李善仁就接着刚才的话头,说道:“二郎,这段时日,迁饥民置於武阳郡的风声,早已放出,在饥民中也已是传遍。根据明察暗访,饥民对此风声的反应,多数是愿意迁去武阳。凡迁去者,给一年的口粮,并及粮种、农具,这些也不难措办。唯一的就是,到底武阳郡现有之荒地,能够接纳多少的饥民?二郎,这个数据一日不统计出来,迁饥民至武阳的事就不好开办。”
却是,李渊立代王这个消息到时,李善道正就是在与李善仁、于志宁、杜正伦等商议迁饥民到武阳郡此事。
“武阳郡荒地的总数,玄成已经在快马加鞭、日夜督促各县统计了。昨日玄成来书,十四个县,有四个县,其本县荒地之数,已经统计出来。剩下诸县的统计数字,现在还没出来,但是虽然还没出来,阿兄,君等,我的意思是,咱们亦不必再等这剩下诸县的数字也都统计出来,然后才再开始迁置饥民,现就可着手了。第一批,先把编伍为新兵的这三万新兵的家眷,迁到武阳郡去。已经统计出来的这四个县的荒地数目,已是足能安置他们了。”
李善仁沉吟了下,说道:“若是第一批先安置新兵家眷的话,这倒确是可以开始迁置了。”问李善道,说道,“二郎,具体的迁置办法上,你怎么想的?”
“大体上两个部分吧。”
「10.2
累啊,脑子转不动了,今天两更吧。」
闻知李渊造反之后,李善道即令负责情报的杨粉堆,挑遣了些精明能干的斥候,潜去了晋阳。
同时,又令康三藏挑些可靠的商人,也往晋阳行商。
——却黎阳仓得下后,这么多的储粮,就有许多商贾闻风而来。这些商贾有的只是偷偷地从取过粮的饥民手上低贱收购,转卖别郡;有那实力较为雄厚,胆子大的,索性就直接求与李善道做买卖。李善道把与商人打交道的事,都交给了康三藏负责。於今康三藏也是众星拱月,身边总围绕着一帮子大小商贾。商人重利,只要价钱合适,选几个行商晋阳,不成问题。
是乃斥候为暗,行商为明,明暗两路,以探李渊造反后的动静。
付出的心思,得到了回报。
自斥候派到晋阳、康三藏挑出的商人行商晋阳以来,晋阳的大小消息,真真假假,就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李善道处。——之前,其实已经就有不少晋阳方面的情报送来了。
比如听说,李渊本在河东的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和他本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前时分别间道兼行,都已聚来了晋阳。又比如听说,李建成、李元吉在密赴晋阳时,没管异母庶出的幼弟,李渊的小儿子李智云,丢下了他,导致李智云被长安朝廷杀了,时年才十四岁。
又比如听说,近时,风闻有李渊帐下的重臣,建议李渊与突厥相结,以求突厥资以士、马相助,李渊似乎是听从了这个建议,备下了厚礼,真的遣人去拜见始毕可汗了。
又听说,与晋阳所在之太原郡接壤,位在太原郡西南边的西河郡,在李渊造反后,不听李渊之令,并其郡丞高德儒责骂李渊是叛贼逆臣,李渊很生气,据说准备遣兵往攻。
等等。
但这些情报,有的是李善道前世时已知,有的不算很重要,却都还不足以引起李善道的震动。
而今日新得的这道情报,与此前所得的那些,皆不一样。
看完了此道密报,李善道嘿然稍顷,与堂中在座的李善仁、于志宁、杜正伦、李良、王湛德等人说道:“唐国公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才举兵几日,居然就敢做下这等大事!”
李善仁问道:“二郎,什么大事。”
李善道朝着诸人,晃了晃手中的密报,说道:“裴寂等请尊昏君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上唐公号为大将军。唐公一概从之,今已是立了代王为新皇帝,他建牙开府,做了大将军了。”
堂中众人,面面相看。
“还真是做下了好大一件事啊!”李善仁目瞪口呆,喃喃自语地说道。
放眼於今海内,造反的人很多,自称王、称公者也不乏。
可像李渊这样,干脆利索,从根本上“搞掉”杨广的,还真是一个亦无!李渊是头一个。
于志宁眼泛异彩,神色微动。
李善道注意到了他的变化,问他说道:“于君,似有所感?”
似乎是犹豫了下,要不要实话实说,于志宁终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感触道出,淡淡答道:“回将军的话,仆并无所感。”
“唐公此举,于君有何评价?”
于志宁说道:“既已谋反,又立代王,掩耳盗铃耳。”
李善道摇了摇头,说道:“于君,我可不这么看。以我看,唐公此举,高明得很。”
于志宁“哦”了声,说道:“敢问将军,高明何处?”
“概言之,两个字,‘大义’。”
于志宁淡淡地笑了起来。
“于君,笑什么?”
于志宁说道:“隋固暴虐,其鼎已将易,然唐公本隋臣,今行反乱事,复何有‘大义’可言?”
“于君,这个‘大义’,对的不是隋室,不是昏君,对的是魏公、是海内举义的群雄啊!”
于志宁收起了笑容,拈着胡须,看了李善道一看,问道:“将军此话何意?”
“较之魏公、翟公和海内南北今已林立之群雄,唐公举义稍晚,诚如于君所说,他又本系隋臣,那么他该以何,来除其‘本为隋臣,今却谋逆’的负面影响;又该以何来做号召,与魏公、翟公、今已林立海内的南北群雄相争呢?于君,所谓‘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不就是他最好的选择了么?既除去了他‘本为隋臣’的尴尬,又可仍暂得以‘隋’名为号召,诚然两得之利!于君……”李善道顾盼堂上诸人,说道,“诸君,唐公此举,焉不高明!”
一番分析说完,李善仁、杜正伦等皆是思索过后,纷纷称是,俱以为然。
于志宁讶然之余,对李善道不觉刮目相看。
一点也不错,李善道对这件事的分析,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于志宁,他也是这么认为,这么想的!
李渊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任谁都能看出,他这是在“掩耳盗铃”。
可他的这一举措,是多此一举么?
却又断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他在他的造反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短期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愿跟着他造反的,有了“立代王”这一环,他就能堵住一些反对他的人的嘴,能够更好地控制太原的舆论形势。
中期来说,他又能以此招降各地的隋官隋吏;而且此外,代王现并不是在太原,是在长安,遥尊立了代王为帝后,那接下来,李渊如果向长安进兵,他便也有借口了。
长期来说,时机成熟后,他肯定是要自己**的,有了代王这个“新的隋帝”在手,为使改朝换代更名正言顺,禅让此类历代变革之际惯常会被使用的手段,他且亦也能用之了。
李善道说李渊搞这么一出,是“两得之利”,长远视之,又岂止两得!
不得不承认,李渊在政治上,确实老练。
一个“立代王为帝”的举措下来,身为隋臣、反叛隋室的尴尬消除了,与李密等南北先起之群雄逐鹿天下的政治号召,他也有了。
——甚至不单单是有了,只靠这一举为,在政治能力这方面,他还隐隐地已是把李密等其他举义起事的群雄都给比下去了!李密用兵上是个奇才,政治上也有能力,但与李渊一比,李渊“立代王,取代杨广为帝”的这招一出来,说实话,李密还真是在政治上,哪怕李善道,也得心中承认,确是有些不如李渊!李密到底年轻,政治上,难如李渊这等老辣成熟。
于志宁自认为自己是个有见识的人,他能看出李渊“立代王”背后所含的深意,他自觉是理所当然,可他没有料到的是,年纪轻轻的李善道,竟然也能看出这些?
却这于志宁神情上的变化,逃不走李善道的眼睛。
李善道摸着短髭,笑吟吟地说道:“于君,你说,我说得对不对?”
“回将军的话,仆愚钝,未有想到这些。将军所议极是。闻将军言后,仆如醍醐灌顶。将军之英明,非仆辈可及!”几句话,有假话,也有于志宁因对李善道刮目相看而起的真心话。
李善道哈哈一笑,将密报放去了一边,说道:“于君说唐公立代王为帝,是‘掩耳盗铃’,此话一点不错。代王身不在太原,唐国莫说是立他为帝了,便是把代王也尊为太上皇,亦唐公一纸、数言而已。这事儿,咱们用不着讨论太多。……阿兄,诸位,接着说咱的事儿吧。”
心里边一个念头闪过,“记得李密后来好像是接受了洛阳城里越王的招安,他莫不是招安的一个原因,即是欲学李渊今遥立代王为隋帝的此措?若真如此,东施效颦。李渊先立代王为帝,与打不下洛阳,不得不暂接受招安,重为隋臣,怎么能会是一回事!空得反复之恶名!”
李善仁就接着刚才的话头,说道:“二郎,这段时日,迁饥民置於武阳郡的风声,早已放出,在饥民中也已是传遍。根据明察暗访,饥民对此风声的反应,多数是愿意迁去武阳。凡迁去者,给一年的口粮,并及粮种、农具,这些也不难措办。唯一的就是,到底武阳郡现有之荒地,能够接纳多少的饥民?二郎,这个数据一日不统计出来,迁饥民至武阳的事就不好开办。”
却是,李渊立代王这个消息到时,李善道正就是在与李善仁、于志宁、杜正伦等商议迁饥民到武阳郡此事。
“武阳郡荒地的总数,玄成已经在快马加鞭、日夜督促各县统计了。昨日玄成来书,十四个县,有四个县,其本县荒地之数,已经统计出来。剩下诸县的统计数字,现在还没出来,但是虽然还没出来,阿兄,君等,我的意思是,咱们亦不必再等这剩下诸县的数字也都统计出来,然后才再开始迁置饥民,现就可着手了。第一批,先把编伍为新兵的这三万新兵的家眷,迁到武阳郡去。已经统计出来的这四个县的荒地数目,已是足能安置他们了。”
李善仁沉吟了下,说道:“若是第一批先安置新兵家眷的话,这倒确是可以开始迁置了。”问李善道,说道,“二郎,具体的迁置办法上,你怎么想的?”
“大体上两个部分吧。”
「10.2
累啊,脑子转不动了,今天两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