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揣好了,几时流放? 第279章 失望
文崇华见明文帝终于意识到了这件事情,无声地叹了口气。
“圣上终于意识到了,谢家在西南盘踞多年,在西南驻军之中好比定海神针,没有了谢家,有几人能够随意调动的了他们?
这一次圣上急召他们进京护卫,他们却来的如此之慢,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们心中,对于圣上前些时日发落谢家的行为,十分不满。
二便是谢家从中作梗,给他们递去了消息,拖延行程,任由安王攻入京城。
不管是哪种可能,对于现下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明文帝面上难掩惶恐,“外公,那朕现在该如何是好?
眼下已近寒冬,北疆天气严寒,眼见着蛮族又要因为天气严寒没有粮草来侵扰北疆边境,北疆驻军无法调动。
东南一向是安王的势力范围,眼下安王起事,东南驻军几乎都投靠了他的麾下。
紧靠着皇城数万禁军和金吾卫,若是不依靠西南驻军的驰援,如何与安王的大军抗衡?”
纵然眼下局势已经十分糟糕,连明文帝都不由得慌乱起来,文崇华的脸上,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丝毫的波动,依然是如同往日一般的平静。
他这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看的明文帝十分不满,忍不住加重了语气又唤了一声外公。
听到这声明显多了几分怒气的呼唤,文崇华面色陡然变得僵冷起来。
“圣上为何每次只有遇到无法解决的大事,才想着来询问我的意见呢?
如今的局面,不是由圣上一手缔造出来的吗?”
听到这话,明文帝的脸上飞快的闪过了一道狼狈,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文崇华冷冷的看着明文帝,心中的失望溢于言表。
“我这一生,外人看着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却早已心死。
我虽出身世家,但家族势力平平,除了家族众人世世代代极爱读书,藏书多过寻常世家以外,几乎没有可以与其他家族相比的地方。
就算如此,年少之时的我,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同家族中的所有子弟一般,热爱读书,将典籍经史视为可以为人带来明悟和启迪的圣物。
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在典籍经史中有所明悟,我不惜带着家族最为珍贵的藏书巡游天下,四处讲学。
迅游之中我才发现,先贤果然是有着大智慧之人,读万卷书,确实不如行万里路。
这天下有许多同我一般爱读书之人,他们追捧我,敬重我,想要同我一起在史书之中学到一切。
可与之相比的是,这天下有更多比起读书来说,生存更为重要的人。
这些百姓从一出生开始,便一头扎进了那些贫瘠的土地之中,每日里所思所想,不过是今日多除几株草,明日多浇一些水,庄稼长得便能再好一些,家中也能多一口余粮。
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读书是他们完全没有精力去考虑的一件事情。
就连多想一下,都是一种奢望。
看到这样的世情,我心中突然变得失望且茫然。
尤其是看到,各地世家豪族,抬手投足之间,便能让这些连读书都不敢奢望,为了生存每日里兢兢业业的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时,我更找不到了方向。
我开始疑惑,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年少之时曾妄言,‘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匡扶正义,抚天下民生为己任,以行鉴心,百死不悔’。
带着兼济天下的决心,我才会带着家族藏书游历天下,可现实却是,我做不到。
莫说是兼济天下匡扶正义,在一些百姓受世家压迫悲痛哭诉之时,我甚至没有办法施以援手,因为仅凭我一人,根本无法撼动这些林立纠缠的世家。
这些世家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目中无尘,莫说是哪些平头百姓,就连我这样同样世家出身,家族势力却不显赫的人,同样没有被他们放在眼里。
所以,他们才会肆意调笑于我,甚至,因为我为一户被世家家奴占去了宅田出头之时,将我此生挚爱,当众凌辱致死。
她死的那天,我就发誓,终有一天,我要改变这一切,我要铲除所有的世家豪族,还天下清明。
只有这些世家消失,百姓才能真正有自由生活的权利,有读书问道的可能。
所以我抛下了一切,甚至将我和她唯一的女儿都托付给了外家,孤注一掷的来到了京城。
我在京城盘踞多年,殚精竭虑,终于计划好了一切。
我算计先帝,让他与女儿生情,将女儿顺利送进了宫,生下了皇子。
我谋划好了一切,就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秉承我的心愿,做一个盛世明君,还天下清明,青史留名。
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计划好了一切,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没有教好自己的女儿,连带着,连我寄予厚望的外孙,都没有成为我想象之中的明君。”
明文帝从未听文崇华讲过他年少之时的事情,哪怕是他小时候好奇询问,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回答。
今日突然听他主动提起,原有些疑惑的,听到他最后一句话,陡然变得勃然大怒起来。
“外公这是在指责朕德不配位吗?!”
文崇华静静地看着他,平静的吐出了一个字。
“不是指责,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圣上,确实不是一个明君。
圣上不如自问反思一下,您继位这些年,可曾为百姓做过一件实事,可曾发落过一家不仁的世家?
唯一被您发落的,不过是世家之中最为光明磊落的谢家罢了!”
“圣上终于意识到了,谢家在西南盘踞多年,在西南驻军之中好比定海神针,没有了谢家,有几人能够随意调动的了他们?
这一次圣上急召他们进京护卫,他们却来的如此之慢,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们心中,对于圣上前些时日发落谢家的行为,十分不满。
二便是谢家从中作梗,给他们递去了消息,拖延行程,任由安王攻入京城。
不管是哪种可能,对于现下来说,都不是件好事。”
明文帝面上难掩惶恐,“外公,那朕现在该如何是好?
眼下已近寒冬,北疆天气严寒,眼见着蛮族又要因为天气严寒没有粮草来侵扰北疆边境,北疆驻军无法调动。
东南一向是安王的势力范围,眼下安王起事,东南驻军几乎都投靠了他的麾下。
紧靠着皇城数万禁军和金吾卫,若是不依靠西南驻军的驰援,如何与安王的大军抗衡?”
纵然眼下局势已经十分糟糕,连明文帝都不由得慌乱起来,文崇华的脸上,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丝毫的波动,依然是如同往日一般的平静。
他这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看的明文帝十分不满,忍不住加重了语气又唤了一声外公。
听到这声明显多了几分怒气的呼唤,文崇华面色陡然变得僵冷起来。
“圣上为何每次只有遇到无法解决的大事,才想着来询问我的意见呢?
如今的局面,不是由圣上一手缔造出来的吗?”
听到这话,明文帝的脸上飞快的闪过了一道狼狈,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文崇华冷冷的看着明文帝,心中的失望溢于言表。
“我这一生,外人看着轰轰烈烈,可实际上,却早已心死。
我虽出身世家,但家族势力平平,除了家族众人世世代代极爱读书,藏书多过寻常世家以外,几乎没有可以与其他家族相比的地方。
就算如此,年少之时的我,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同家族中的所有子弟一般,热爱读书,将典籍经史视为可以为人带来明悟和启迪的圣物。
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在典籍经史中有所明悟,我不惜带着家族最为珍贵的藏书巡游天下,四处讲学。
迅游之中我才发现,先贤果然是有着大智慧之人,读万卷书,确实不如行万里路。
这天下有许多同我一般爱读书之人,他们追捧我,敬重我,想要同我一起在史书之中学到一切。
可与之相比的是,这天下有更多比起读书来说,生存更为重要的人。
这些百姓从一出生开始,便一头扎进了那些贫瘠的土地之中,每日里所思所想,不过是今日多除几株草,明日多浇一些水,庄稼长得便能再好一些,家中也能多一口余粮。
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读书是他们完全没有精力去考虑的一件事情。
就连多想一下,都是一种奢望。
看到这样的世情,我心中突然变得失望且茫然。
尤其是看到,各地世家豪族,抬手投足之间,便能让这些连读书都不敢奢望,为了生存每日里兢兢业业的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时,我更找不到了方向。
我开始疑惑,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年少之时曾妄言,‘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匡扶正义,抚天下民生为己任,以行鉴心,百死不悔’。
带着兼济天下的决心,我才会带着家族藏书游历天下,可现实却是,我做不到。
莫说是兼济天下匡扶正义,在一些百姓受世家压迫悲痛哭诉之时,我甚至没有办法施以援手,因为仅凭我一人,根本无法撼动这些林立纠缠的世家。
这些世家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目中无尘,莫说是哪些平头百姓,就连我这样同样世家出身,家族势力却不显赫的人,同样没有被他们放在眼里。
所以,他们才会肆意调笑于我,甚至,因为我为一户被世家家奴占去了宅田出头之时,将我此生挚爱,当众凌辱致死。
她死的那天,我就发誓,终有一天,我要改变这一切,我要铲除所有的世家豪族,还天下清明。
只有这些世家消失,百姓才能真正有自由生活的权利,有读书问道的可能。
所以我抛下了一切,甚至将我和她唯一的女儿都托付给了外家,孤注一掷的来到了京城。
我在京城盘踞多年,殚精竭虑,终于计划好了一切。
我算计先帝,让他与女儿生情,将女儿顺利送进了宫,生下了皇子。
我谋划好了一切,就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秉承我的心愿,做一个盛世明君,还天下清明,青史留名。
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计划好了一切,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没有教好自己的女儿,连带着,连我寄予厚望的外孙,都没有成为我想象之中的明君。”
明文帝从未听文崇华讲过他年少之时的事情,哪怕是他小时候好奇询问,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回答。
今日突然听他主动提起,原有些疑惑的,听到他最后一句话,陡然变得勃然大怒起来。
“外公这是在指责朕德不配位吗?!”
文崇华静静地看着他,平静的吐出了一个字。
“不是指责,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圣上,确实不是一个明君。
圣上不如自问反思一下,您继位这些年,可曾为百姓做过一件实事,可曾发落过一家不仁的世家?
唯一被您发落的,不过是世家之中最为光明磊落的谢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