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国战:吕布拜我义父 > 第394章 秦良玉与白杆兵

国战:吕布拜我义父 第394章 秦良玉与白杆兵

    南昌城上旌旗蔽日,新铸的“汉”字大纛在城头猎猎作响。

    这座历经烽烟的古城,此刻正见证着一个庞大帝国的胎动。

    来自不同时空的英杰们汇聚于此,他们的命运被交织在龙国复苏的洪流之中。

    胡宗宪、于谦与秦良玉这三位人才,早已前来报到以共襄盛举。

    胡宗宪与于谦,作为朝中不可或缺的文臣栋梁,恰逢新国即将建立之际,政务繁重,亟待处理。

    他们二人以其深厚的政务才能和卓越的治国理念,无疑将成为新立之龙国稳定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而巾帼英雄秦良玉,则被调配至曹操麾下。

    关于立国后的角色定位,伍兴曾与曹操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

    曹孟德曾吐肺腑之言。

    “宁为阁中定鼎臣,不作沙场万人敌。”

    鉴于曹操的特殊属性,伍兴亦深感认同,曹丞相终究只有在朝堂之上才能发挥出他最大的作用。

    因此,为了平稳过渡并发挥曹操的最大能力,伍兴派遣秦良玉前往曹操军中,以便顺利接手并整合曹操麾下的军队。

    在城西演武场上,铁器相击之声不绝于耳。

    秦良玉高踞战马,银甲在烈日下泛着冷光。

    这位正史中唯一记载,以军功封侯的石砫女帅,正操练着新整编的白杆军,但见三千将士钩爪翻飞,竟在人工搭建的峭壁间如履平地。

    忽然阵型骤变,前排力士藤盾结墙,后方射手以柘木弓仰射标靶,箭雨划过完美的抛物线,将三十丈外的草人尽数钉穿。

    观礼台上的曹操抚掌大笑,腰间玉剑与甲胄相碰发出清响。

    太阳神女像一名贤惠的小妻子一般,站在曹操身后,满眼崇拜的盯着曹操背影,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任谁也难以想象,这个女人也有疯狂至恐怖的一面。

    “白杆兵果然不愧为伍大人所说的山地战之王称号!当日与猴子国在山林中征战的时候,如果有此劲旅,那些山野‘猴子’哪能轻易逃脱?”

    接着曹操对秦良玉深深一礼。

    “吾手下儿郎能够交到将军手中,也是幸事。”

    秦良玉麾下的白杆兵,以其独特的战术风格和强大的战斗力闻名遐迩,是一个独立的兵种系统。

    然而,令伍兴略感遗憾的是,这一兵种系统目前仅包含一至四阶的兵种。

    在兵种系统中,并非每个系列都能达到五阶的终极形态,能够达到四阶的兵种,已是精锐中的翘楚,足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很多比较弱的兵种系统,甚至只有前三阶。

    在最近一次的反围剿大战中,汉军凭借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歼灭了大量敌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一二阶兵种,亦有一部分三阶兵种。

    这一战果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也使得汉军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大部分士兵的兵种等级逐渐攀升至三阶。

    面对这一局势,伍兴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决策:命令秦良玉将曹操军全面转换为白杆兵。

    这一举措旨在打造一支山地战中的王牌部队,以弥补汉军在复杂地形作战中的短板。

    此举不仅能够增强汉军的整体战斗力,更能在未来的战役中,为汉军赢得更多的战略优势。

    秦良玉转换的白杆兵主力为三阶兵种。

    【三阶兵种:白杆钩爪力士】

    【装备要求:精致钩爪,精致藤盾】

    【特殊加成:增加山地环境的行动能力,伤害减免20%】

    【说明:可以利用钩爪在山地快速行动的近战兵种】

    【三阶兵种:白杆钩爪射手】

    【装备要求:精致钩爪,精致山地弓】

    【特殊加成:增加山地环境的行动能力,弓箭伤害增加20%】

    【说明:可以利用钩爪在山地快速行动的远程兵种】

    不过白杆兵的钩爪与山地弓、藤盾等装备都需要重新打造,所以建立还需要一些时间。

    山地弓与藤盾并不能用普通的弓箭盾牌代替,这些装备在选材上选择了适宜山地作战的材料,不容易受潮影响战斗性能。

    墨家匠作坊内,水排鼓风炉昼夜不息。

    打造钩爪需取滇南精铁,经九锻九淬方成;藤盾必用湘西老藤,三蒸三晒乃具韧劲。

    所幸秦良玉携来《白杆兵械图鉴》,其中记载“阴干柘木三年可为良弓”等要诀。

    当然,一些材料由于准备时间较长,经验丰富的墨家工匠,根据材料性质使用了一些替代材料。

    曹操观后也感叹。

    “昔有青州兵,今见白杆阵,得此劲旅,何愁山岳不宁!”

    不仅仅是曹操营,经过连场大战淬炼的汉军部队,已经在全军范围内逐渐普及三阶兵种的建制。

    此刻回望,汉军推行的精兵战略已然显露锋芒,在龙国大地上掀起了冷兵器时代军事体系的重要变革。

    在当前的国战格局中,列国普遍采用‘阶梯式’兵力配置:以大量一阶兵种作为前阵消耗敌军,二阶兵种作为支撑和协助,真正决定战局走向的三阶精锐往往不足全军十分之一。

    这种兵力结构源于古代战争残酷的消耗特性——正如兵家所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便是装备精良的精锐,在攻坚战中亦会折损超过一成。

    正因如此,培养成本高达普通士兵五倍甚至十倍的三四阶兵种,始终是选手们难以承受的战略资产。

    汉军却通过战术革新打破了这种桎梏。

    戚继光《练兵实纪》,首创\"鸳鸯阵\"治军体系。

    这种将十一人编为独立作战单元的新式阵法,通过各兵种的立体配合,在战斗中造成了极为夸张的战损比。

    这种颠覆性的战术突破,使得汉军三阶兵种的实战损耗率比之其他国家骤降九成。

    支撑这种战术优势的是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

    墨家冶铁坊采用“灌钢法”锻造的鱼鳞甲,重量较传统札甲减轻三成却增强两成防护;制造的刀枪兵器也更为锋利,并且可以批量制造。

    这些装备与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卒相结合,使得汉军重步兵在对抗敌兵时,能够更从容的互相配合,大大减少伤亡。

    这场军事变革或许在未来会深刻改变国战中的战争形态。

    当敌人还在依靠个人勇武冲锋时,汉军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兵种协同机制。

    通过汉军多场实战记录显示,由鸳鸯阵变形改编组成的混编部队,其作战效能是传统方阵的三倍有余。

    这种质变使得汉军能够在保持总兵力不变的情况下,将战斗力提升三倍,成为国战中真正的精锐之师。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精兵运动并非简单追求数量增长。

    通过募兵环节的属性加持,汉军士卒几乎都具备“力开五石弓、日行八十里。”的个人能力。

    正是这种精兵思想,使得汉军最终锻造出令四方胆寒的钢铁雄师。

    不过最令伍兴惊喜的还是象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