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第139章 回京师
热门推荐:
回忆三十年,我只喜欢平淡生活
灵石是什么?我对零食不感兴趣
奥奇传说之龙族的宝藏
老太太带着金手指穿回来了
天逆邪皇
这仙修的,跟想象中的不一样
误会大发了
火葬场预定:失忆后他忘了很爱我
怼遍七零
接下来,整个南伐大军陆陆续续的往回撤了,朱雄英和徐达等人又在这吕宋待了有个十日上下,才告别沐英返回京师。
一路向北,直到南昌府的时候,徐达才悠悠开口:“雄英,你想好说辞了吗?”
“什么说辞?”朱雄英一愣,不解的看着徐达。
“咱们打阿瓦,安南和吕宋的说辞。”徐达扶了扶额,忘了早点提醒这孩子了。
“无论是下战书,攻打,哪怕是咱们最后将这些地方给收复了,本质上,咱们这也是擅自行动,没有陛下的文书,咱们直接就开打了,而且是打着你的名号。”
朱雄英听完,瞬间冷汗就流了下来:“坏了,这事我给忘了。”
“岳丈大人,您放心,我会扛下这一切,若是有责罚,罚我一人也行了。”朱雄英坚定地说道,“我会说明我们南征的必要性,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我相信,只要是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爷爷会理解我们的。”
“理解什么理解,满朝文武要的只是个借口,一个出兵的借口。”徐达叹了口气,这孩子还是年轻,连忙拉着朱雄英坐了下来,缓缓开口。
“雄英,你要知道,咱们这打赢了,不是打输了,想说辞也只是给满朝文武一个说的过的去的理由,他们可不听你什么理解这套说辞的。”
“你看,我想了一个,最开始,阿瓦骚扰我边疆,像是木邦等部族无奈之下只好向我等求援,于是,咱们就出兵阿瓦,然后安南和阿瓦狼狈为奸,竟敢挑衅我大明,后面以此类推。”
徐达的建议让朱雄英豁然开朗,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岳丈大人所言极是,我明白了。”
又一日脚程,众人可算是回了京师,只不过消息不胫而走,商会的人竟早就开始造势宣扬,百姓们纷纷到城门口迎接。
“殿下回来啦!殿下威武!”
“这你们不知道了吧,殿下经常出宫,就是吃了我那东城糖葫芦才这么猛的!”
“嗐,糖葫芦咱一个大老粗也不知道,不过我倒是经常看到殿下去白食居,我们裕民坊的兄弟都知道,是不是啊,兄弟们。”
“对!我们裕民坊就是小殿下的后花园……”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朱雄英等人进了宫,此时一众大臣都在奉天殿内等着呢。
“儿臣\/微臣,见过陛下。”
朱元璋挥了挥手:“都起来吧。”
众人这才站了起来,看着朱元璋有些凝重的脸色,心都漏跳了一拍。
“你们可知这次南伐,一共死伤了多少将士吗?”朱元璋冷脸道。
“禀陛下,共计伤四万一千人,其中重伤者为四千三百九十六人,亡者九千一百三十三人。”徐达连忙站出来汇报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看向朱雄英,冷声道:“雄英,咱这次叫你出征是干啥的?你可还记得?”
朱雄英前一日被徐达提醒了,心里多少有点底,看着朱标坐在朱元璋旁不停的给自己眨眼,瞬间安心了不少,站了出来。
“皇爷爷,孙儿此番本应是到贵州捉拿马烨,交由彝族部落处理,巡视云南,然后就该回京师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解释解释此番攻打阿瓦,安南和吕宋,甚至如今和天竺隐隐的也有冲突是什么情况?!”
朱雄英酝酿了一番,才缓缓开口。
“本来,我们捉拿了马烨,交由彝族处置之后,就传信给沐英,可是作为朝廷重臣,沐英不但没来迎接,反而叫了俩副手到云贵边界来接我们。”
“一合计之下,我们就觉得这沐英定是没安好心,儿臣擅自做主,五万大军一路压到大理,准备捉拿沐英。”
“可是一到大理,才发现一切和孙儿想的不一样。”
“云南作为我大明边陲重地,还有些部族虽地处我大明版图,可却不听我大明号令,这次那些部族竟意外的向沐英求救,沐英这才因为战事吃紧,才没来迎接孙儿和魏国公信国公等人。”
“恰在我等到了大理的第三日的时间,那阿瓦又派遣一支数十人小队侵扰我大明边疆。”
“这能惯着他嘛?孙儿斗胆问一声皇爷爷,若是遇到这情况,皇爷爷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笑了,赞许的看了一眼朱雄英,一拍桌子,大喝:“那能惯着他吗?要是咱,一定会打回去!”
朱雄英拱了拱手,才继续说道:“对,孙儿也是这般想的,所以,孙儿擅自调动兵力,联合沐英及当地部族,攻打阿瓦。”
“后来孙儿越想越不对,既然都打起来了,那不妨打个大的,给周围那些宵小一点来自我大明的震撼,叫尔等不敢轻举妄动。”
说着,朱雄英在奉天殿内缓步走了起来,一会朝着文臣班子走了过去,一会朝着武将众人溜达了回来,边走边说:“所以我一怒之下,吩咐国公等人直接拿下阿瓦。”
“可是问题又来了,打阿瓦简单,那阿瓦的百姓对我大明将士也还不算太抵触,我呢,想着打完了,那稳定下来了,我们就该回京师了,毕竟耽误了那么多时日。”
“不过那安南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派斥候来打探我大明情况,诸位大臣,我朱雄英不才,若是放在那个情况下,你们该怎么做?”
文官这边还没说啥,武将那边开始起哄:“那还用说,打他丫的!”
朱雄英点了点头:“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当时我们手中的将士,不仅要维护云南的安稳,还要治理阿瓦那些不听话的部族,于是我只能向朝廷求援。”
“你们是不知道,那安南多嚣张,两个人拉着三个投石车,就敢进攻我大明驻地,换这情况你们该怎么办?”
文官那边也热络了起来,在场诸位大多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谁还没点血性,高喝到:“那能惯着他嘛?打啊!”
朱雄英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发现他正一脸笑意的看着自己,这颗心才放进了肚子里,搬了个凳子,坐在大殿正中间,站了上去。
“对,打他丫的,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朱雄英一挥手,高喝道。
“我等在边疆足足防守了四日时间,朝廷援军可算是来了,人手不够我还怵他一分,我人马兵粮,全部充足,是不是该反击了!”
“是,换我我也反击了,咱能受那窝囊气?”一名官员喊了出声,朱雄英扫了一眼,点了点头,只听文武众臣齐声喝到:“打他丫的!”
朱雄英压了压手,众臣这才逐渐安静了下来,只听他道:“所以啊,有些情况,根本来不及汇报朝廷,那等战事,一来一回最快也要七八天,七八天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我一合计,那咋办,打呗,我就叫那唐赛儿,就白莲教那个,她安排了众多教徒渗入了那南方之地给我们提供情报。”
“有情报,有兵马,那这一仗,打不赢岂不是我朱雄英窝囊,不过我也不负众望,安排兵马,三日时间就拿下了安南。”
人群中又传来一道声音:“那小殿下,吕宋又是个什么情况?怎么顺手连着吕宋也打没了?”
“嗐,你先别急,听我说啊。”朱雄英摆了摆手,继续解释道:“那吕宋,原本与我大明关系尚可,虽偶有冲突,不过不伤大雅。”
“但自从安南战事一起,他们便开始蠢蠢欲动,暗中支持安南,甚至派遣了部分兵力协助。我岂能坐视不理?”
“你们能想吗?我等俘获了安南一万六千降兵中,竟然有吕宋五千人,你们说这吕宋算什么?算不算不宣而战?!”
众人连忙答道:“算,妈的,这吕宋狼子野心,要不是当时建国之时咱大明兵力不足,我早就想向陛下请兵,灭了那狼心狗肺之辈!”
“就是就是,这等卑鄙行径,也就那等还未开育的猴子能做出来了!”
“你们别急啊,听听殿下怎么说的,我好奇啊……”
朱雄英一笑,缓缓开口:“所以,在拿下安南之后,我便立即调兵遣将,准备对吕宋采取行动。”
“但考虑到吕宋与我大明的商贸往来,我并未直接发起攻击,而是先派遣使者前去交涉,希望他们能够认清形势,停止对安南的支持。”
“然而,吕宋的国王却傲慢无礼,不仅拒绝了我大明的善意,还扬言要联合其他南洋小国,共同对抗我大明。你们说说,我都准备放过他了,可是这等挑衅,岂能容忍?”
“不能,打他丫的!”
“打他丫的!”
朱雄英见众臣情绪高涨,,继续说道:“既然吕宋国王如此不识好歹,我便不再犹豫,下令大军直捣黄龙,一举攻破了吕宋的都城。”
“在攻城之前,我已命人朝着吕宋城内射出箭矢,箭矢上绑着告示,晓谕吕宋百姓,我大明并非针对他们,而是要惩治那些挑起战端的罪魁祸首。”因
“此,攻城之时,我军尽量减少对平民的伤害,只针对那些负隅顽抗的敌军。”
“十日时间,那吕宋节节败退,外有我大明将士步步紧逼,内有百姓造反,不停的加入我大明军队,这一仗,能打不赢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见吕宋百姓可怜,打完之后,大手一挥,干脆将吕宋也纳入我大明版图。”
“战事结束后,我并未对吕宋百姓进行报复,反而下令修复城池,恢复秩序,同时派遣官员协助吕宋重建,以彰显我大明的仁义之师。”
“此战之后,南洋诸国无不震慑,纷纷遣使前来朝贡,表示愿意归顺我大明。自此,南洋一带再无战事,海疆得以安宁。”
“唯一遗憾的是打完吕宋之后,征南大将军常升提醒我,说是目前为止,我大明最大的敌人还是北元,兵马能用,但是不宜在那西南之地过于久留,我这才作罢。”
“否则,那天竺蠢蠢欲动,我能放过他?必不可能的。”
“如今,待那西南之地,彻底融入我大明之后,修养一两年,屯些粮草,便可从南伐变为北伐,那北元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朱雄英话音刚落,大殿内一片欢呼声。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欣慰,自己这个儿子不仅英勇善战,更懂得审时度势,深谙治国之道。
“诸位,”朱雄英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今日之胜,非我一人之功,乃大明将士之勇,文武百官之谋。但战事虽平,国事未了。我大明虽强,却仍需时刻警惕,不可有丝毫懈怠。”
文官们纷纷点头称是,武将们也收起了方才的豪迈,认真聆听朱雄英的训示。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巩固边疆,发展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强盛。”朱雄英目光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望。
“殿下英明!”文武百官齐声回应,心中对朱雄英的敬仰更甚。
朱雄英继续说道:“此外,我大明需加强海防,以防外敌侵扰。南洋虽已平定,但海外诸国虎视眈眈,不可不防。”
朱元璋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赞许道:“雄英,你做得很好。我大明的疆土,非但要靠武力征服,更要以德服人。你既懂得用兵,又懂得安抚,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海防之事,待之后再说。”
朱雄英闻言,躬身行礼道:“皇爷爷教诲,孙儿铭记在心。孙儿只是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元璋站起身来,走到朱雄英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做得很好,朕心甚慰。今后,你还要继续努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让四海臣服。”
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答道:“孙儿定不负皇爷爷厚望,誓将大明江山,永固千秋。”
在场的文武百官见此情景,无不肃然起敬,齐声高呼:“大明万岁……”
一路向北,直到南昌府的时候,徐达才悠悠开口:“雄英,你想好说辞了吗?”
“什么说辞?”朱雄英一愣,不解的看着徐达。
“咱们打阿瓦,安南和吕宋的说辞。”徐达扶了扶额,忘了早点提醒这孩子了。
“无论是下战书,攻打,哪怕是咱们最后将这些地方给收复了,本质上,咱们这也是擅自行动,没有陛下的文书,咱们直接就开打了,而且是打着你的名号。”
朱雄英听完,瞬间冷汗就流了下来:“坏了,这事我给忘了。”
“岳丈大人,您放心,我会扛下这一切,若是有责罚,罚我一人也行了。”朱雄英坚定地说道,“我会说明我们南征的必要性,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我相信,只要是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爷爷会理解我们的。”
“理解什么理解,满朝文武要的只是个借口,一个出兵的借口。”徐达叹了口气,这孩子还是年轻,连忙拉着朱雄英坐了下来,缓缓开口。
“雄英,你要知道,咱们这打赢了,不是打输了,想说辞也只是给满朝文武一个说的过的去的理由,他们可不听你什么理解这套说辞的。”
“你看,我想了一个,最开始,阿瓦骚扰我边疆,像是木邦等部族无奈之下只好向我等求援,于是,咱们就出兵阿瓦,然后安南和阿瓦狼狈为奸,竟敢挑衅我大明,后面以此类推。”
徐达的建议让朱雄英豁然开朗,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岳丈大人所言极是,我明白了。”
又一日脚程,众人可算是回了京师,只不过消息不胫而走,商会的人竟早就开始造势宣扬,百姓们纷纷到城门口迎接。
“殿下回来啦!殿下威武!”
“这你们不知道了吧,殿下经常出宫,就是吃了我那东城糖葫芦才这么猛的!”
“嗐,糖葫芦咱一个大老粗也不知道,不过我倒是经常看到殿下去白食居,我们裕民坊的兄弟都知道,是不是啊,兄弟们。”
“对!我们裕民坊就是小殿下的后花园……”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朱雄英等人进了宫,此时一众大臣都在奉天殿内等着呢。
“儿臣\/微臣,见过陛下。”
朱元璋挥了挥手:“都起来吧。”
众人这才站了起来,看着朱元璋有些凝重的脸色,心都漏跳了一拍。
“你们可知这次南伐,一共死伤了多少将士吗?”朱元璋冷脸道。
“禀陛下,共计伤四万一千人,其中重伤者为四千三百九十六人,亡者九千一百三十三人。”徐达连忙站出来汇报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看向朱雄英,冷声道:“雄英,咱这次叫你出征是干啥的?你可还记得?”
朱雄英前一日被徐达提醒了,心里多少有点底,看着朱标坐在朱元璋旁不停的给自己眨眼,瞬间安心了不少,站了出来。
“皇爷爷,孙儿此番本应是到贵州捉拿马烨,交由彝族部落处理,巡视云南,然后就该回京师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解释解释此番攻打阿瓦,安南和吕宋,甚至如今和天竺隐隐的也有冲突是什么情况?!”
朱雄英酝酿了一番,才缓缓开口。
“本来,我们捉拿了马烨,交由彝族处置之后,就传信给沐英,可是作为朝廷重臣,沐英不但没来迎接,反而叫了俩副手到云贵边界来接我们。”
“一合计之下,我们就觉得这沐英定是没安好心,儿臣擅自做主,五万大军一路压到大理,准备捉拿沐英。”
“可是一到大理,才发现一切和孙儿想的不一样。”
“云南作为我大明边陲重地,还有些部族虽地处我大明版图,可却不听我大明号令,这次那些部族竟意外的向沐英求救,沐英这才因为战事吃紧,才没来迎接孙儿和魏国公信国公等人。”
“恰在我等到了大理的第三日的时间,那阿瓦又派遣一支数十人小队侵扰我大明边疆。”
“这能惯着他嘛?孙儿斗胆问一声皇爷爷,若是遇到这情况,皇爷爷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笑了,赞许的看了一眼朱雄英,一拍桌子,大喝:“那能惯着他吗?要是咱,一定会打回去!”
朱雄英拱了拱手,才继续说道:“对,孙儿也是这般想的,所以,孙儿擅自调动兵力,联合沐英及当地部族,攻打阿瓦。”
“后来孙儿越想越不对,既然都打起来了,那不妨打个大的,给周围那些宵小一点来自我大明的震撼,叫尔等不敢轻举妄动。”
说着,朱雄英在奉天殿内缓步走了起来,一会朝着文臣班子走了过去,一会朝着武将众人溜达了回来,边走边说:“所以我一怒之下,吩咐国公等人直接拿下阿瓦。”
“可是问题又来了,打阿瓦简单,那阿瓦的百姓对我大明将士也还不算太抵触,我呢,想着打完了,那稳定下来了,我们就该回京师了,毕竟耽误了那么多时日。”
“不过那安南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派斥候来打探我大明情况,诸位大臣,我朱雄英不才,若是放在那个情况下,你们该怎么做?”
文官这边还没说啥,武将那边开始起哄:“那还用说,打他丫的!”
朱雄英点了点头:“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当时我们手中的将士,不仅要维护云南的安稳,还要治理阿瓦那些不听话的部族,于是我只能向朝廷求援。”
“你们是不知道,那安南多嚣张,两个人拉着三个投石车,就敢进攻我大明驻地,换这情况你们该怎么办?”
文官那边也热络了起来,在场诸位大多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谁还没点血性,高喝到:“那能惯着他嘛?打啊!”
朱雄英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发现他正一脸笑意的看着自己,这颗心才放进了肚子里,搬了个凳子,坐在大殿正中间,站了上去。
“对,打他丫的,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朱雄英一挥手,高喝道。
“我等在边疆足足防守了四日时间,朝廷援军可算是来了,人手不够我还怵他一分,我人马兵粮,全部充足,是不是该反击了!”
“是,换我我也反击了,咱能受那窝囊气?”一名官员喊了出声,朱雄英扫了一眼,点了点头,只听文武众臣齐声喝到:“打他丫的!”
朱雄英压了压手,众臣这才逐渐安静了下来,只听他道:“所以啊,有些情况,根本来不及汇报朝廷,那等战事,一来一回最快也要七八天,七八天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我一合计,那咋办,打呗,我就叫那唐赛儿,就白莲教那个,她安排了众多教徒渗入了那南方之地给我们提供情报。”
“有情报,有兵马,那这一仗,打不赢岂不是我朱雄英窝囊,不过我也不负众望,安排兵马,三日时间就拿下了安南。”
人群中又传来一道声音:“那小殿下,吕宋又是个什么情况?怎么顺手连着吕宋也打没了?”
“嗐,你先别急,听我说啊。”朱雄英摆了摆手,继续解释道:“那吕宋,原本与我大明关系尚可,虽偶有冲突,不过不伤大雅。”
“但自从安南战事一起,他们便开始蠢蠢欲动,暗中支持安南,甚至派遣了部分兵力协助。我岂能坐视不理?”
“你们能想吗?我等俘获了安南一万六千降兵中,竟然有吕宋五千人,你们说这吕宋算什么?算不算不宣而战?!”
众人连忙答道:“算,妈的,这吕宋狼子野心,要不是当时建国之时咱大明兵力不足,我早就想向陛下请兵,灭了那狼心狗肺之辈!”
“就是就是,这等卑鄙行径,也就那等还未开育的猴子能做出来了!”
“你们别急啊,听听殿下怎么说的,我好奇啊……”
朱雄英一笑,缓缓开口:“所以,在拿下安南之后,我便立即调兵遣将,准备对吕宋采取行动。”
“但考虑到吕宋与我大明的商贸往来,我并未直接发起攻击,而是先派遣使者前去交涉,希望他们能够认清形势,停止对安南的支持。”
“然而,吕宋的国王却傲慢无礼,不仅拒绝了我大明的善意,还扬言要联合其他南洋小国,共同对抗我大明。你们说说,我都准备放过他了,可是这等挑衅,岂能容忍?”
“不能,打他丫的!”
“打他丫的!”
朱雄英见众臣情绪高涨,,继续说道:“既然吕宋国王如此不识好歹,我便不再犹豫,下令大军直捣黄龙,一举攻破了吕宋的都城。”
“在攻城之前,我已命人朝着吕宋城内射出箭矢,箭矢上绑着告示,晓谕吕宋百姓,我大明并非针对他们,而是要惩治那些挑起战端的罪魁祸首。”因
“此,攻城之时,我军尽量减少对平民的伤害,只针对那些负隅顽抗的敌军。”
“十日时间,那吕宋节节败退,外有我大明将士步步紧逼,内有百姓造反,不停的加入我大明军队,这一仗,能打不赢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见吕宋百姓可怜,打完之后,大手一挥,干脆将吕宋也纳入我大明版图。”
“战事结束后,我并未对吕宋百姓进行报复,反而下令修复城池,恢复秩序,同时派遣官员协助吕宋重建,以彰显我大明的仁义之师。”
“此战之后,南洋诸国无不震慑,纷纷遣使前来朝贡,表示愿意归顺我大明。自此,南洋一带再无战事,海疆得以安宁。”
“唯一遗憾的是打完吕宋之后,征南大将军常升提醒我,说是目前为止,我大明最大的敌人还是北元,兵马能用,但是不宜在那西南之地过于久留,我这才作罢。”
“否则,那天竺蠢蠢欲动,我能放过他?必不可能的。”
“如今,待那西南之地,彻底融入我大明之后,修养一两年,屯些粮草,便可从南伐变为北伐,那北元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朱雄英话音刚落,大殿内一片欢呼声。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欣慰,自己这个儿子不仅英勇善战,更懂得审时度势,深谙治国之道。
“诸位,”朱雄英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今日之胜,非我一人之功,乃大明将士之勇,文武百官之谋。但战事虽平,国事未了。我大明虽强,却仍需时刻警惕,不可有丝毫懈怠。”
文官们纷纷点头称是,武将们也收起了方才的豪迈,认真聆听朱雄英的训示。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巩固边疆,发展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强盛。”朱雄英目光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望。
“殿下英明!”文武百官齐声回应,心中对朱雄英的敬仰更甚。
朱雄英继续说道:“此外,我大明需加强海防,以防外敌侵扰。南洋虽已平定,但海外诸国虎视眈眈,不可不防。”
朱元璋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赞许道:“雄英,你做得很好。我大明的疆土,非但要靠武力征服,更要以德服人。你既懂得用兵,又懂得安抚,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海防之事,待之后再说。”
朱雄英闻言,躬身行礼道:“皇爷爷教诲,孙儿铭记在心。孙儿只是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元璋站起身来,走到朱雄英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做得很好,朕心甚慰。今后,你还要继续努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让四海臣服。”
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答道:“孙儿定不负皇爷爷厚望,誓将大明江山,永固千秋。”
在场的文武百官见此情景,无不肃然起敬,齐声高呼:“大明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