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 第212章 朝会

漂泊两世,我朱雄英回来啦 第212章 朝会

    次日朝会,除了日常的事情汇报之外,也没什么事。

    “禀摄政王殿下,我们钦天监结合最近几年的天气,发现了一丝异常。”

    朱标点了点头:“继续。”

    “自咱们大明创建以来,开国时期气候还算好,最近几年,北方还没入冬就已经开始下雪,还有就是冬天越来越冷,开春的时间越来越晚。”钦天监的官员说着,朱标时不时的点头。

    “摄政王,按照如今这个情况,极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出现六月飞雪,粮食减产,至于入了冬之后,恐怕会越来越冷,虽然现在刚入夏,还请殿下早做准备,不然入冬之后,怕百姓越来越难熬。”

    朱标看了一眼朱雄英,见他点头之后,才说道:“此事这几日我会慎重考虑,下次朝会之时,咱们再做商议。”

    另一边的户部官员也站了出来:“禀殿下,还有一事需要汇报。”

    朱标转过头,伸了伸手。

    “殿下上次提出的科举改革事宜,此事重大,且如今学子殿试马上开始,如果是从下一届开始,那其中花费无数,恐怕会耽误人才选举。”

    礼部闻言,也站了出来:“殿下,臣附议,科举考试乃是流传了无数年,自古以来便是这套选拔制度,贸然改革,怕是会影响无数学子,此事还需慎重对待啊。”

    朱标听后,眉头紧锁,他深知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也明白改革的必要性。

    “我知道,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但也不能操之过急。我们需要一个周全的计划,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减少对学子们的影响。”

    朱标沉思片刻后,继续说道:“这样吧,户部和礼部先各自准备一份详细的改革方案,包括预算和实施步骤。待方案成熟后,我们再行讨论。”

    户部和礼部的官员们纷纷点头,表示会尽快完成任务。朱标又转向钦天监的官员:“至于天气异常之事,我会让工部着手准备应对措施,确保百姓能够度过难关。”

    钦天监的官员们也表示会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上报。

    “孩儿不赞同他们所说。”朱雄英突然站了出来。

    “科举乃是选拔人才制度没错,但是科举也是在不同时间经过无数次的改革。”

    “最开始,科举只在世家当中选拔人才。”

    “后来,科举考试变成了举荐制,结党营派情况愈发严重。”

    “经过无数朝代的发展,科举开始面向世人,只要你去学,那就有机会能考上。”

    “可是对于咱们来说,科举这一套还能使用吗?”

    “就像千年前打仗,大家都是近身肉搏,一刀一刀砍下来的,现在呢,咱们有红衣大炮,有火铳,这不也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吗?”

    “咱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咱们大明,不是一昧的沿用历史制度,各位明白吗?”

    看着众人都陷入了沉思,朱雄英点了点头:“叫人把黄珀给叫来。”

    黄珀进来之时,衣衫不整,浑身脏兮兮的,诸位大臣皆是面露嫌弃之色。

    “黄珀,你最近不是说在宫里铺设电线嘛,把这东西拿出来说说。”

    黄珀点了点头,走到奉天殿的一角,随意的扯了扯,一根白色纱布的长条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这是电线……”黄珀说完,好像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连忙手舞足蹈道:“诸位都知道闪电吗,闪电就是电,最近我们发现这个东西能用。”

    “之前通过慈石和线圈,我们发现了能制造出电流,电流你们能理解吗?算了,这玩意我有点说不大明白。”

    “这个电流有大用,我给你们演示一下。”

    说着,黄珀从兜里掏出来一个碳棒,又掏出来一个通透的玻璃瓶,官员们见状,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这质地的琉璃瓶,怕是要值万金啊。”

    “我为官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么通透的琉璃。”

    朱雄英憋着笑,这群官员还没去过凤阳,此时的凤阳新建筑的窗子基本都是玻璃制作而成的了,不过由于运输问题,现在还没办法大规模的供应到全国。

    “诸位安静一下。”黄珀此时已经将装置给组装好了,两根电线已经插入了玻璃瓶中,紧接着墙上的一个闸刀被按了下去。

    随着闸刀的落下,玻璃瓶内突然亮起了一道耀眼的光芒,整个奉天殿被这突如其来的光亮所照亮。官员们惊呼出声,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对这神奇的现象感到震惊和好奇。

    朱雄英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他知道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他示意黄珀继续操作,黄珀便开始解释:“这便是电流的力量,我们称之为电灯。它能发出光亮,而且比蜡烛和油灯更加明亮持久,且不会产生烟雾和异味。”

    朱标也被这景象所吸引,他走上前去,仔细观察着玻璃瓶内的光芒,然后转向朱雄英:“这东西,真的能用于百姓家中?”

    朱雄英点头道:“是的,父王。这电灯一旦普及,将彻底改变夜晚的生活方式。百姓们不再需要依赖蜡烛和油灯,而且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朱标沉吟片刻,然后对黄珀说:“你能否为朝廷提供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如何在京城推广使用这种电灯?”

    黄珀自信地回答:“当然可以,殿下。我与工匠们一起早就制定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不过如今还不成熟,等着我们弄哈奥之后,会上报的。”

    朱标满意地点了点头,朱雄英借机对在场的官员们说:“今日之事,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大明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科举改革还是科技革新,都需要我们去勇敢尝试。”

    “不是说科举不好,仁义礼孝这一套我很认同,不过就说如今的电,这个东西你不学,那就没人继续弄下去了,这玩意要是弄好了,明显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科举改革,也不是一昧的否定之前的东西,咱们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这些新东西,原来的君子六艺,咱们再加一个学说,也添不了多少东西。”

    “我们大明的未来,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人才,而不是死守旧制的书呆子。”朱雄英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环视四周,目光坚定。“科举考试可以保留,但内容必须更新,要加入实用的学问,比如算学、地理、物理等,这些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知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学子们学习新技术,比如电灯的原理和应用,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朱标听着儿子的讲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知道,朱雄英的提议不仅关乎科举,更关乎大明的未来。朱标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在场的官员们说:“诸位,朱雄英所言甚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勇于接受新事物,改革科举,推广科技,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官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朱标最后总结道:“那么,就按照太孙朱雄英的建议,科举改革和科技推广,两件事同时进行。户部和礼部负责科举改革方案,黄珀你那边继续负责这灯的制造。我们大明,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户部侍郎又站了出来:“摄政王殿下,这都是钱啊,咱们现在没多少钱。”

    “刚才臣好奇看了一下,那电线都是上好的黄铜制作而成,这东西,战时都能当金子用的,若是在咱们大明全境铺设,这要耗费多少银子啊,国库扛不住,真的扛不住。”

    朱标微微一笑,示意户部侍郎坐下,然后缓缓说道:“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电灯一旦普及,将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便利?”

    “夜间照明不再依赖于蜡烛和油灯,这不仅能节省开支,还能减少火灾的发生。”

    “而且,随着电灯的普及,新的产业将会兴起,新的职业也会随之出现,这将为我们的大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朱标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至于资金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先在京城和几个主要城市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减轻国库的压力,如今各个商会运营的都不错,我看过他们的税,日后可以以半收编的方式,让他们能也参与进来,这一下,就能大大的缓解咱们国库的压力。”

    “孩儿有一言。”朱雄英又站了出来,“各个商会和孩儿都联系紧密,孩儿的想法是,什么电线的铺设这些工作其实都可以暂时缓一缓。”

    众位大臣又疑惑的看向朱雄英,说干的是你,说缓一缓的也是你,这到底是要干啥。

    “孩儿觉得,如今对于电的应用还不完全,孩儿会让黄珀继续开发电的作用,如果只用来照明,那光是铜的消耗,就是一笔天文数字,都是用来照明,那还不如继续用油灯。”

    “我们应当寻找更多电的用途,如今我们已经发现电经过电线的时候会发热,比如以后,可以用电来造炉子等,这样铜的消耗就会相对减少,而且电的其他用途也能为国家带来新的收益。”

    “一旦电的其他应用成熟,我们再大规模铺设电线,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能让百姓享受到电带来的便利。”朱雄英继续阐述他的想法,他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电能,同时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朱标听后,对朱雄英的深谋远虑表示赞赏,并指示户部侍郎考虑朱雄英的建议,同时要求黄珀在开发电灯的同时,也要探索电的其他潜在用途。朱标强调,科技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追求技术而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性。

    下朝后,姚广孝到了奉天殿,一脸忧愁的看着朱雄英:“殿下,您之前也没跟我说电这玩意这么厉害啊,我在凤阳那么久,都不知道。”

    姚广孝的眉头紧锁,他深知自己作为朱雄英的追随者,有责任了解这些新事物。

    “殿下,我必须承认,我对电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您能否详细解释一下,这电除了照明之外,还能有哪些用途?我总感觉这东西没那么简单。”

    朱雄英见姚广孝如此认真,朱标也好奇的竖着耳朵,便耐心地解释道:“道衍,电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照明,它还可以用于驱动机器,比如纺织机、水泵等。在农业上,电可以用于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不过这都是我的设想,现在还都没弄出来,我在凤阳弄得那个大机车头你见过了吧。”

    姚广孝点了点头,朱标好奇道:“什么大机车头?”

    朱雄英笑了笑:“一个用石炭驱动的东西,现在还在实验阶段,一旦成功,将会彻底改变运输方式,让货物和人员的移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比如,咱们从京师去西安府,只用半天不到的时间就能到。”

    朱标闻言,眼睛突然一亮:“这岂不是说,要是打仗,咱们从北方运兵到南方,或者从南方到北方,只用一天!!”

    朱雄英点头道:“正是如此,父亲。而且,这机车头一旦普及,对于商业贸易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货物的流通速度加快,成本降低,市场将更加繁荣。”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技术成熟和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时间去研究和改进,确保这些新技术能够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福祉。”

    “当前,那机车头还是用石炭制动,而且技术还不成熟,等着慢慢换代之后,那石炭也可以用电取代。”

    朱标眯着眼:“所以,到时候我得弄更严格的历法,我听说这电都是那些罪人弄出来的,到时候历法更严格了,抓人也方便了。”

    朱雄英一头冷汗:“那倒是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