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 > 第477章 蝗虫之兆!

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 第477章 蝗虫之兆!

    马钧手握炭笔,在纸上不断的划过,线条在纸上舞动,逐渐勾勒出各种各样的水车轮廓。

    他首先绘制了,他曾经见过的传统水车。

    紧接着他开始考虑,这些传统水车有什么弊端?

    “传统水车效率太低!”他自言自语道:“我需要增加水斗的数量,改变叶片的角度,还要解决动力问题!”

    他的思维如同电光一般跳跃,一个个创新的想法在脑海中闪现。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就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深思片刻,然后突然睁开眼,仿佛找到了答案。

    “对,就是这样!”马钧突然拍案而起,吓得一旁打瞌睡的吏员一个激灵。

    “给事中大人,出什么事了?”吏员揉着眼睛问道。

    马钧兴奋地指着图纸:“我想到了一种新型的水车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水的提升效率。快,帮我准备木材和工具,我们今晚就开始制作模型!”

    吏员虽然困倦,但看到马钧如此兴奋,也不敢怠慢,立刻去准备材料。

    马钧平时虽然吃住在工坊,他可不是普通的工匠。

    他有着正式的朝廷官职,给事中,官秩中二千石。

    这些吏员根本就不敢耽误马钧。

    整整一夜,马钧的工坊内烛火通明。

    他和工匠吏员一起,按照图纸制作着水车的模型。

    工具敲打声、木材切割声、马钧和工匠、吏员讨论的声音,不断的响起。

    到了天亮,十几个小型的水车模型已经基本成型。

    马钧把这些水车模型,放在一个个水槽中。

    这些水槽模拟了江河湖泊的地形地势。

    水车缓缓转动,水斗从水中提起水来,然后倾倒入另一侧的槽中。

    整个过程流畅而高效,比传统水车提水量增加了近一倍。

    “成功了!”马钧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很快又皱起了眉头:“但还不够,还可以更好,有些地形水车还无法适用。”

    接下来的两天,马钧几乎没有休息。

    他不断地改进设计,测试各种材料和结构,寻找最佳的效率和耐用性的平衡点。

    他知道,在实际使用中,水车必须足够坚固,能够承受长时间的运转和各种恶劣环境。

    第三天黄昏,马钧终于完成了多个版本的水车。

    这些水车不仅提水效率高,结构也更加坚固耐用,甚至可以由水力、风力、牲畜或者人力驱动,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快,派人去通知君侯,就说我们的水车已经准备好了。”马钧疲惫但自豪地说道。

    他的眼睛布满血丝,但却闪烁着成功的喜悦。

    顾衍在收到消息后,立即来到了工坊。

    当他看到马钧展示的数新型水车时,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顾衍发现这些水车形状都有些不一样。

    他不禁好奇的问道:“德衡,这些水车有何不同?”

    马钧一个一个介绍起来。

    “君侯,这是翻斗水车,可以通过人力或者畜力,转动起来,适用于河边或者湖边!”

    “这是立式水车,可以用来深井打水,或者把水从低洼处运输到高处!”

    “这是转筒水车,可以建造在水流湍急之处,利用流水带动水车转动!”

    “这是龙骨水车,不管是水力、人力、还是畜力,都可以利用,这种水车适用面最广!”

    “德衡,做的好,辛苦你了!”顾衍看着这些水车模型轻松地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不由得赞叹道。

    马钧略显疲惫但骄傲地解释道:“君侯,这几种改良型水车的提水效率比传统水车高出很多倍。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结构,无论是河流、湖泊还是井水,都能高效利用。”

    顾衍绕着这些水车观察,心中已经在盘算如何大规模推广这项技术。

    “那制作难度如何?能否快速在并州各地推广使用?”顾衍看向马钧开口问道。

    “制作并不复杂!”马钧指着水车的各个部分:“主要的部件都是常见材料,任何有经验的木匠都能制作。我已经准备了详细的图纸!”

    “另外,我们也可以安排一些木匠铁匠,实时操练几次就能够掌握!”

    顾衍当即做出决定:“太好了!德衡,你立刻组织工坊里的所有工匠,开始学习制造这些水车!”

    “他们学会之后,带着图纸和工具前往并州各地,教导当地工匠制作。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这种水车遍布并州每一个受旱地区!”

    马钧虽然疲惫,但听到自己的发明将被如此重视,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

    “君侯放心,我会尽快安排,不负你的期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并州掀起了一场与干旱的全面战争。

    引水渠的挖掘工作日夜不停,越来越多的水道蜿蜒延伸,如同血管般输送着生命的水源。

    同时,马钧的新型水车也开始在各地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各个郡县的主官和各级官吏,每天都在各个工地之间奔波,监督工程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初步成效开始显现。

    原本干涸的田地重新焕发了生机,虽然作物的长势仍不如往年,但至少保住了基本的收成。

    更重要的是,百姓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绝望和恐惧。

    顾衍只要有时间就四处视察,检查新修的水利工程,和各地的抗旱成果。

    这一天,他站在新挖的水渠边,心中涌起一丝成就感。

    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映照着他疲惫却满足的面容。

    几个妇女和儿童正在不远处操作着马钧改良的水车,木轮转动的咔哒声像是大地苏醒的心跳。

    由于被改良的原因,哪怕是妇女儿童操作水车,也并不会吃力。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在顾衍背后出现。

    “君侯!”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顾衍转身,看见本地的一个官吏站立在那里。

    这位年过五旬的官吏,须发皆白,但身形还算壮硕。

    顾衍记得他,在本地新修水利的过程中,兢兢业业。

    此人姓温名允。

    此时他的脸上没有丝毫喜悦,反而布满了忧虑的阴云。

    “温公,有何事?”顾衍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温允拱手行礼,开口说道:“君侯,并州抗击旱情,虽然初见成效,但有一事不得不防!”

    “何事?”顾衍疑惑的问道。

    “君侯,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温允神色严肃,沉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