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 > 第526章 冀州谋局!

三国:多子多福,开局燕云十八骑 第526章 冀州谋局!

    冀州,邺城。

    初夏夜深,虫鸣不绝于耳。

    袁绍府邸内,烛火摇曳不定。

    火光映照在府邸主人那张轮廓分明的脸上,为他增添了几分阴鸷之色。

    袁绍坐在案几后,右手食指有节奏地轻敲桌面,“笃、笃、笃”的声响在空旷的大厅内格外清晰。

    朝廷的使者站在下方,额头上冷汗涔涔。

    他能感受到袁绍那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正透过烛火的阴影打量着自己。

    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心,让他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不敢与之对视。

    他也没有想到,这袁绍完全不顾规矩。

    明明他刚刚抵达邺城,时辰已经很晚,还是被带到了袁绍府邸内。

    “朝廷革除顾衍并州牧之职?”袁绍的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讥讽,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董卓的把戏罢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处。”

    使者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小心翼翼地抬起头,声音微微颤抖:“将军,诏书上请各路诸侯共讨顾衍,不知将军是否愿意出兵!”

    袁绍没有立即回答。

    他缓缓站起身,长袍在火光映照下投下一片阴影。

    他踱步至窗前,推开窗户,让夜风吹进房间,稍稍抚平了烛火的躁动。

    窗外,月光如水银般倾泻而下,洒在袁绍的侧脸上,勾勒出一道锋利的轮廓。

    他的眼神投向远方,那里是并州的方向,是顾衍的地盘。

    “冀州民生还没有恢复,旱灾之后是蝗灾,民生困苦,实在无力出兵!”袁绍沉声道。

    “另外,我也不认为天下会有哪个诸侯出兵?这不过是董卓的妄想!”袁绍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对董卓愚蠢行径的嘲讽。

    说完之后,袁绍挥了挥衣袖。

    “你下去吧,会有人好生安置你的!”

    使者如释重负,连忙拱手行礼:“是!下官这就回去复命。”

    说罢,小心翼翼地退出了房间,生怕惊扰了袁绍的思绪。

    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从阴影处走出,来到袁绍身旁。

    他的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苍白,眼中却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主公!”许攸压低声音,语调中带着一丝急切:“此时不趁机削弱顾伯长,日后恐成大患。”

    “董卓年事已高,虽然把持朝政,恐怕难以持久,反而顾伯长春秋鼎盛!”

    许攸的话语在房间内回荡,月光照在他略显焦虑的脸上,映出一道道细细的纹路。

    他是袁绍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他的担忧绝非无的放矢。

    袁绍转身,月光从背后照来,将他的脸隐藏在阴影中,只有那双锐利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寒光。

    “顾伯长不除,董卓永无宁日。两虎相争,我等渔翁得利。”袁绍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嘴角挂着一丝冷笑。

    许攸皱眉,显然不赞同袁绍的决定:“主公,顾伯长此人不同寻常,他在并州经营多年,民心所向,兵强马壮!”

    “若让他继续壮大,恐怕......”

    袁绍抬手制止了许攸的话,他走回案几前,重新坐下。

    烛火再次照亮他的脸,那张世家子弟的面容上写满了自信和傲慢。

    “子远,你太小看我们冀州了。”袁绍的声音带着一丝责备,却又不失温和:“顾伯长确实是个劲敌,但现在不是对付他的时机。”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轻抿一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董卓此举,不过是狗急跳墙。他知道顾伯长对他威胁最大,所以想借我等之手除之。若我们真的出兵,不过是为虎作伥。”

    “只有董卓和顾伯长两败俱伤,才对我们最有利。”

    “到时候并州兵力空虚,我们正好可以趁机而入,至于公孙瓒,连幽州都搞不定,他无力插手并州!”

    “冀州和并州连成一块才是王霸基业。”

    袁绍在许攸面前,毫不掩饰他的野心。

    许攸沉思片刻,缓缓点头:“主公远见。看董卓气势汹汹,在他逼迫之下,顾伯长如果不想陷入内乱,必须起兵讨伐董卓!”

    “如此一来,若董卓与顾伯长两败俱伤,对我们非常有利!”

    袁绍放下茶杯,微微一笑:“那是自然。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现在出兵,而是在关键时刻,推波助澜。”

    他站起身,拿起一根蜡烛,,举着走向挂在墙上的地图。

    那是一幅巨大的天下形势图,每个州郡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袁绍的手指划过地图,从冀州到并州,再到洛阳,最后停留在长安。

    “我们只需要坐等董卓与顾伯长发生冲突!”袁绍开口说道。

    “讨董檄文弄得天下皆知,朝廷的诏书,也闹得沸沸扬扬,顾伯长肯定要有大动作,否则他的脸面何存。”

    “我们且待他先行一步,看看他如何应对董卓的挑衅。”

    许攸走到地图前,细细打量:“主公不担心其他的诸侯,响应朝廷的诏书,起兵讨伐顾伯长?”

    袁绍笑而不答,转身走回窗前。

    “子远,你可知道这天下为何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袁绍突然问道。

    这个问题,天下间的有识之士无数次进行过讨论。

    他们讨论来讨论去,把天下崩溃的原因归于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土地兼并、黄巾之乱。

    许攸思索片刻,说出了上面的答案。

    袁绍摇了摇头,他开口说道:“归根结底,乃是党锢之祸,造成了今天一切的根源。”

    “因为党锢之祸,造成了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而皇帝被蒙骗失去了耳目!”

    “因为党锢之祸,断绝了很多人的举孝廉之路,不得已他们沦为豪强,兼并土地,慢慢尾大不掉!”

    “正是这些原因,天下积蓄了非常多对朝廷不满的士人!”

    “在这朝堂之上,包括天下州郡,都有这样的人,所以,天下诸侯都不会响应朝廷诏书!”

    “包括我也一样!”袁绍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轻慢的笑容。

    许攸心中非常清楚,这股轻慢并不是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朝廷而来。

    天下各州郡的诸侯。

    已经慢慢不在乎朝廷的诏书和脸面。

    他们都已经因为权力在握,滋生了更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