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章 现代化农业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第4章 现代化农业

    但是天幕暂未显示杂交稻的更多信息。

    而是转变向其它作物的机械化耕作情况。

    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作物,因为种植环境相比水田地块更为坚实,适合使用大型机械和效率更高的联合收割机。

    一排宽十米的割台一路吞噬大豆,豆荚在机械内部完成破壳、脱粒、风洗除杂,如流水般的大豆从出料口被送入与收割机并行的转载车中。

    高效的运作模式,可实现两小时收割超百亩大豆。

    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收割也是如此。

    技术人员操作,加上现代化机械加持,一个人的农业生产效率可以相当于古代上千人。

    这样恐怖的生产能力让古人惊讶又羡慕。

    唐太宗李世民道:

    “后世人靠这些器械,只用区区几个人就能侍弄如此之多的土地,粮食亩产还能数倍于我大唐。

    那节省出来的大量人口就能从事各行各业,畜牧、织布、冶铁、打造器械、从军……朕倒是可以理解后世为何能如此繁华了。

    我大唐需要依靠九成还多的人口种地才能养活全国,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仍会出现大片的饥荒流民。

    哪怕能让一半的人从种地中脱离出来,我大唐也定能繁荣富强。

    突厥、吐蕃、吐谷浑,天下诸国谁还敢在我大唐面前称兵?”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正顶着烈日在农田里耕作的唐朝农民,看着天幕里驾驶农用机械轻轻松松就完成收割的后世人,不知不觉眼中就蕴起泪来。

    而同样为此无比振奋激动的,还有唐朝的李绅。

    他也正是那个为农民生计之艰难,而写下千古流传名诗——《悯农》的诗人。

    (据《云溪友议》和《唐语林》记载,李绅为官后期穷奢极欲,为人跋扈,与早期写就悯农时的自己截然相反。

    但是从这两部资料算不得史料,其中很多内容都是风闻记事,并未严谨考证。

    正史《唐书》中也并未记载李绅贪污,在牛李党争中被构陷这些罪名的可能更大。)

    后续天幕画面变成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和施肥。

    用自动化管道定时定量喷水实行灌溉。

    在现代温室大棚中。

    番茄、黄瓜、生菜、茄子等等蔬果,依靠培养液充足的营养实现无土栽培,每一株都生长地健壮,挂果数量也超过常态种植好几倍。

    因为脱离了土地的限制,作物可以实现立体化种植。

    输送营养液的管道或横向延伸,或垂直于地面布置,每一根管道上开有间隔固定的孔洞供蔬菜汲取营养生长。

    密密麻麻的管道和孔洞,便组成了一面面蔬果高墙。

    极大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同样一平方米的土地,蔬果产量是传统种植的数倍乃至十数倍,且产量上限基于大棚的建设规模仍可不断提升。

    即便是需要土壤栽培的作物,也可通过多层架构提高空间利用率。

    比如蘑菇、辣椒、草莓,植株高度合适的药材等等。

    温室大棚的控温、控光系统,实现了即便是不适合种植的冬天,也仍可以实现全年生产。

    看着天幕中这些极其高效高产的生产方式,各朝代帝王都在强调官员们事无巨细全部记录下来。

    嬴政说道:

    “这大棚外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但大棚内的作物仍然可以生长。

    这可是全年产出,而且层层叠叠产出如此之高,若是学会了这等办法,我大秦百姓再也不会有青黄不接,再也不会怕天旱蝗灾了!”

    治粟内史(秦朝农官官职)说道:

    “启奏陛下,按这天幕所示,貌似温度才是作物能在冬天存活的关键。

    微臣可带人造一封闭的温房,用柴炭和空心的火墙来提高房内温度。

    还可借用牛羊粪便沤肥时会发热来加温。

    至于如何采光。

    微臣不知晓后世那剔透明净所谓玻璃之物是如何制成的,但臣知晓一些蘑菇和韭可在阴暗中生长,可学着后世一层层叠架种植,先行试一试。”

    嬴政:“准奏,若成,你便为我大秦立下一大功。”

    ……

    宋朝本就有类似后世温室大棚的技术,可在冬天种植出蔬果,甚至连各种供皇室观赏的花卉都能种出来。

    所以宋徽宗更想知道的,是后世如何以较低的成本给大棚升温的。

    “我大宋倒是可以冬天种出蔬果,但日夜不停的柴炭耗费颇多,产出和花销根本不能比,难以推行天下。

    不知后世所说的太阳能发电制暖是个什么制暖法?冬日的太阳并不晒人啊?如何使产出大过耗费的?”

    天幕画面又转向了养殖和畜牧。

    科技感十足的养鸡工厂里,一排排堆叠绵延的鸡舍规模庞大。

    每一只鸡单独一个鸡舍,工厂里定时定量的饲料喂食机、恒温空调、鸡粪传送带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齐全。

    产下的鸡蛋落入传送链集中送往鸡蛋分拣中心,经过消毒、筛选、分箱包装后,直接可出货送入市场。

    肉鸡养殖也是如此。

    从孵化到长成出栏,全程只需要六十天。

    产肉效率极高。

    鸭子、肉猪、肉牛、奶牛也都是类似规模化在室内养殖。

    明朝朱元璋:

    “难怪后世吃肉如此丰富,平民日常也都可轻易吃得起。

    后世人个个看着壮实白嫩,还是吃得好生活得好的原因。

    可真是羡煞了咱大明的百姓啊。”

    马皇后和朱元璋身边的朱标也说道:

    “父皇,要想如此大规模地养殖牲畜,肯定还是基于后世粮食产量跟得上才行,如何提高咱大明的粮食产量才是根本。”

    随后天幕转到后世的海洋渔业。

    庞大的捕捞船拖曳着比自身还要大的拖网,通过声呐寻找鱼群,一次成功的捕捞动辄就是几十吨的大量鱼获。

    尤其是捕捞磷虾,巨型远洋捕捞船甚至可以达到恐怖的十万吨排水量。

    一次捕捞就是数百吨,堪称海上移动粮仓。

    永乐大帝,朱棣捋着胡子思索道:

    “老爷子颁布的禁海令已经实施几十年了。

    早期禁海是为了防范逃亡海上的方国珍、张士诚余部潜入大明侵扰。

    后来是为了掌控海洋贸易只为国所控,以朝贡方式与诸国贸易,减少地方大族和世家借助海上贸易发展自身力量。

    再有,我大明物产丰富,丝绸、茶叶、瓷器、粮食、铁器等等实际物产流出去,往往只能换来他国的白银和珠宝,银子多了花不出去那就是虚的,还会抬高我大明的物价。

    诸上原因才不得不禁海。

    可是海上的鱼获、香料物产又确实丰富,太祖的‘片板不得下海’也多少有些严苛过头了。

    为了确保禁海效果,防止沿海渔民借着捕鱼为由私自流出大明的实物,不得已将渔民赖以为生的出海捕鱼都给禁了。

    但这也是国策,轻易改不得,只好委屈沿海百姓只能去种地了。

    国家有国家的难处,难以两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