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266章 觉醒年代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第266章 觉醒年代

    【公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瓜分胜利果实的巴黎和会召开。

    北洋政府与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同为协约国的胜利者一方参加和会。

    但列强们完全无视中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不仅没有让中国坐上瓜分胜利果实的餐桌,甚至还将中国当成了瓜分的对象。

    一战后,英、法等国实力受损,在远东地区需要日本的支持以维护其利益。

    因此列强们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同为列强的日本。

    在这个由西方文明主导的弱肉强食的时代,实力不济的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

    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身份的顾维钧,在会议上据理力争,并愤怒公示华工在一战牺牲的墓地照片,有力地回击了日本代表关于中国未对一战作出贡献的指责。

    可没有一个强大国家作为后盾的顾维钧,根本无法改变这个屈辱的结果。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顾维钧始终坚持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最终违抗北洋政府的命令,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山东问题由此成为“悬案”。

    1919年,因为北洋政府准备接受巴黎和会的决定割让山东,加之北洋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出卖国家利益以获取日本支持的“二十一条”密约被曝光。

    这一年的5月4号,由爱国人士们发动的五四运动爆发。

    北京的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随后北京学生纷纷罢课,并组织演讲、宣传等活动激发人民自强与爱国精神。

    随着运动规模不断扩大,上海的工人们也自发举行罢工,支援学生们的反帝爱国斗争。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抗议之举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

    北洋政府迫于运动的压力,最终释放被捕学生,并于6月12日下令免除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这三个奉命与日本签订密约的人的职务。

    并且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成功阻止了无耻的北洋政府政权,维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将来如燎原之势的革命征程奠定人民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正值这个思潮汹涌,国家受辱动乱不休的时代,1910年中国湖南湘潭人士,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毛泽东,为家父留下了一首立志诗后,便独自一人踏上了求学救国的道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同时期的1911年,年仅十四岁的周恩来,也在学校校长提出的人生志向问题中,说出了:“为中华人民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的未来,将在无数诸如上述一心为国的少年人奋斗终生的努力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再不受屈辱的新中国。】

    天幕播放出这个时期中,众多影响中国命运的历史片段。

    从军阀内斗的动乱不休,到百姓的悲惨现状。

    再从五四运动中怀揣炽热之心的少年们呐喊,到一句句一段段直指国家现状和激励人心的革命名言。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新中国人民们,享受在这片安宁富足国家的他们,在理解了这段历史背后的艰难,再看着这些天幕片段的人多有泪眼通红……

    古代的帝王们对此也多有启示。

    每个朝代都不缺为百姓发声呐喊的人,而他们这些左右国家命运的帝王们,更有着无法也绝不能推卸的重任。

    国家的富强可以由帝王推动,百姓的苦难亦是如此……

    【公元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参会人员包括:上海李达、李汉俊,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张国焘、刘仁静,广州陈公博。

    他们代表着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在此正式确定中国共产党成立。

    但在会议过程中,上海法租界巡捕密探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上海已不再安全。

    会议紧急转移至嘉兴南湖的游舫上继续进行。

    第一次全大会议明确了党的名称,强调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广大工人阶级与劳苦大众的利益。

    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并初步规划党的中心工作放在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上,为实现目标积蓄力量。

    1924年1月2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参加与帮助下,孙文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并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

    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政策。

    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历程。

    并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校内既传播三民主义,也讲授马克思主义,学员深受爱国、革命思潮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仰与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化作投身军旅的精神支撑。

    同时黄埔军校采取军事理论、政治思想,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意志坚定与能力优秀的军事人才。

    如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徐向前、王尔琢、周士第、杜聿明、黄维、范汉杰、宋希濂等人,他们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重要将领,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诸多战役或军政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5年,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使孙文积劳成疾,但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他仍毅然北上,希望与各方共商国事,途中病情逐渐加重。

    最终于同年3月12日病逝。

    孙文去世后带来了多方面极其重大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迅速分裂为以汪精卫、廖仲恺为首的左派,以邹鲁、林森、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

    当时国民党虽然有孙文提出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族、民权、民生。

    其中民族主义即追求民族独立,挣脱殖民枷锁;民权即赋予民众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期望人民能够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治理;民生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管控私人资本无序扩张,促使资本服务国计民生,保障大众生存权益。

    可没了孙文压制的国民党,其势力结构组成导致了国民党代表的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而共产党代表的则是无产阶级。

    没了孙文监督执行三民主义,平衡两党。

    两党最终将在不久后因意识形态和阶级冲突发生极为严重的决裂。

    孙文的出现和逝世,都极大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