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蜀秘,三造大汉工作纪要 > 第165章 称帝的手续 石亭之战胜利

蜀秘,三造大汉工作纪要 第165章 称帝的手续 石亭之战胜利

    自从刘备东征失败以来,东吴扛起了面对魏国的军事压力,因为魏国想打蜀汉,要么穿过漫长的秦岭去送,要么从东三郡朔水而上也是送。而魏国与东吴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大体上是沿着长江,呈现划江而治的格局。所以,魏、吴爆发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十分大。

    曹丕时期,魏国曾多次对东吴用兵,但东吴打起防守战来,也是有极高的天赋的。每次都让魏国铩羽而归。

    诸葛亮挥师北伐,魏蜀两国开战,天下局势发生了新变化。老三竟然穿过秦岭去抽老大了,这让孙权十分吃惊,蜀汉的国本明明被刘备在夷陵一把火败光了,怎么才几年时间,诸葛亮又攒起来一批人,差点还把魏国的西北给吞下来了。

    不过,好在是蜀汉没能吞下雍凉二州,不然孙权吴老二的位置可能要滑档到吴老三了。更何况,魏蜀双方的主公都是称帝了,而自己的头衔还只是个吴王。

    魏蜀一旦进入到了拉锯战,双方国力军力都是消耗状态的话,那孙权就成了最大的获利者。

    东吴不但可以坐观魏蜀双方消耗实力,还可以通过贩卖军需或者做倒爷,比如将蜀汉的蜀锦高价倒卖给魏国,把魏国的战马高价再卖给蜀国。

    而孙权自然不甘心一直猥琐发育,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像魏蜀两家一样,获得自己的合法权——称帝。

    自古以来,想要称帝登极,无外乎几种方式。

    第一,禅让制。为代表的就是尧、舜、禹。不过,《史记》记载了舜帝“巡狩”南方,征讨三苗的事情。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舜帝的离奇“巡狩”,可能是被大禹流放了。(《史记》记载: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不过,禅让制,是中华大地对最朴素的先贤的美好设想,王位是有德者居之。后世也有人模仿此方案,王莽篡汉,以及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

    第二,世袭制,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从夏朝大禹的王位由儿子启继承。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王朝“家天下”的序幕,父终子及、兄终弟及,或者从同宗的子弟之中寻找一个继承人。

    第三,就是打天下。汉和明,史学界一直都比较认可的两个得国最正的两个朝代。秦朝基层公务员——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贫农僧人——明太祖开局一个碗,都是起于毫末,一点点打拼创造了两个传承百年的朝代。

    魏国,曹丕,表面上看是走了禅让制的方式,但其实他是继承了曹操的事业。

    曹操从兖州陈留郡起兵,靠着铁打的曹氏夏侯氏兄弟们,和有着王佐之才的荀彧和他背后的颍州门阀,挟天子以令诸侯,扫袁术、剿吕布、收张绣、抚关中,最终在官渡拿下了自己前半生的大山——袁绍,而后征乌桓,最后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天下九州得其六。如此功业,放眼三国之前的历史,也只有几个人才干成过。

    所以,曹丕三辞之后,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改元称帝,建立了魏国。得国的方式,非常走完了一整套的流程,由刘家将天命,禅让给了曹魏,属于走了全套的法律程序把房本过户的。

    而刘备,是汉献帝亲自承认的大汉皇叔,其当年东奔西走,每到一处,无不礼遇有加。投公孙瓒,公孙瓒把常山赵子龙给了刘备;投陶谦,陶谦将徐州城相赠;投曹操,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投袁绍,袁绍出城相迎。

    刘皇叔一生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得知曹丕称帝后,宣传曹丕害死了汉献帝,大汉总公司倒闭了,自己作为大汉益州分公司,现在要将这个天命给续上。

    曹丕和刘备的称帝都是合乎礼法,有着合法依据。但是孙权手里既不姓刘,而且又没有汉献帝,可以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禅让制和世袭制都走不通,那还有个办法,把蜀汉和曹魏灭了,到时候孙权再称帝,自然就是民心所向了。

    不过,孙权想了想,这辈子连合肥都没能打下来,还是算了。既然想合情合理地称帝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不要脸一点。

    只要另外两家不反对自己称帝,那厚着脸皮也能当上皇帝。

    蜀汉是自己的盟友,而且现在诸葛亮的核心战略是北伐,无暇顾及自己。即便是蜀汉和自己反目,蜀汉的实力不如自己,东吴善于防守战,就有刘备东征失败的例子在前。最关键的是,蜀汉的当家人诸葛亮是个明事理的人,现在要是蜀吴再开战,那干脆别打了,直接投降曹魏吧。

    但是,魏国可不愿意轻易放过东吴。魏国实力最为强大,天下九州占了六州。即便是需要分一部分精力去应付蜀汉,那也能腾出手来,对付你孙权。

    曹魏的各大军区中,雍、凉军区是对付蜀汉的主战场;

    荆、豫军区既要防范蜀汉偷袭东三郡,又要应对东吴方向的压力,东吴只需要派军对峙,守住江陵即可。而江陵城防十分完备,当年在关羽的监制下,修了内外两城。善于防守的东吴,凭借此城,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最具有威胁的,便是魏国大司马曹休所统辖的扬州军区。即便是蜀汉北伐以来,扬州军区的军力仍然是只涨不跌。所以,孙权只能想办法,削弱曹魏在扬州方向的实力。以免威胁到东吴的根基——建业。

    公元228年,在孙权的授意下,吴国鄱阳太守周鲂采用诈降之计,也即他写信给魏国大司马曹休,表示自己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曹休得知鄱阳太守周鲂有归降自己的意思后,曹休没有感到怀疑。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进攻东吴的大好机会。

    于是,曹休亲自率领10万大军,朝着东吴的皖城前进。

    同时,魏明帝曹叡想要一洗蜀汉带来的阴霾,还命令司马懿进攻江陵,贾逵进攻东关,从而策应曹休的行动。由此,在石亭之战中,曹魏总共投入的兵力超过了10万,这可谓是声势浩大了。

    得知曹休上当的消息后,孙权亲自率军进驻皖口,并让陆逊、朱桓、全琮这三位将领分别率领3万大军,从而在石亭一带埋伏曹休。

    等到曹休大军进入到石亭后,东吴大将陆逊亲自统率中路大军,并命令朱桓、全琮分别冲击曹魏大军的左右两侧。

    在曹休进军后,尚书蒋济向魏明帝表示驻守于上游的吴将朱然可能会从曹休后方袭击,而吴军亦可能随时会东进切断曹休退路,建议派兵救援曹休。

    对于东吴的埋伏,曹魏一方也是有所防备的。不过,曹休立功心切,没有听从这些劝谏。最终,导致了石亭大败。东吴乘胜追击,斩杀、生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以及魏军几乎全部的军资器械。

    石亭之战后,曹休上书谢罪,魏明帝遣屯骑校尉杨暨宣旨抚慰,礼节赏赐更加隆重。曹休惭恨不已,因此痈发于背。最终,大司马曹休因为这场战役的失利,所以在同年就发病去世了。

    孙权凭借着石亭之战的大胜,让自己的威望在东吴各派系家族中,再一次地拔高。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国号为吴,改元黄龙。

    就此,三国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