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长白山我靠神眼挖参打猎 第264章 大学教授来访
热门推荐:
仙人归来:带领全球修仙
我的兄弟要修仙
崩铁,开局获得天火圣裁
天启:日月重照大明天
禁止觊觎娇气美人
韩非的两千年不死人生
奇幻之女尊逆袭
穿成中年主母,每天都想躺平
被养子害死后,她重生在临盆当日
姥爷问:“夏莲,这是从哪带来个孩子?”
“人贩子拐卖的,找不到家了,我带回来暂养几天。”
“你是个姑娘哪里会带孩子,送回家里让你妈帮带吧,实在不行让你姐带几天。”
“这可不行,这可是拐卖来的孩子,人家家长是要过来要人的,弄丢了咋整。”
不过这孩子挺难伺候,泡菜厂食堂的饭吃不下去,没办法,刘夏莲带着孩子来到了铁锅炖饭店后厨,让孩子点菜。
这孩子真不客气,看见大鹅,指着就要吃。
刘夏莲说:“你小子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啥贵你吃啥。”
铁锅炖大鹅,猫猫刘吃了好几块,吃饱了的时候挺乖,不哭也不闹的。但是带着这也耽误事情啊,刘夏莲忽然想到了人参商行的老陈,这小孩子姓陈,南方比较讲究同姓,过去问问吧。
刘夏莲牵着孩子来到了老陈店里,老陈正在那喝茶呢。
“陈老板,你老乡来了。”
陈老板一看长相:“这是个广东孩子,你从哪里搞来的。”
“省城火车站,截获了两人贩子,已经发函过去询问了,还没消息,你看看能找到点线索不,孩子姓陈,父亲是村长,家里有吉普车。”
陈老板问了孩子几句话,心里有底了。外人听广东话一个样,但是广东话口音也分地区。
“孩子是鹏城经济特区的,姓陈的村长就那么几个,我立刻联系一下。”
“行,赶紧联系,事情说清楚,这是我从人贩子手里救下来的孩子,别做好事不落好。”
陈老板敲自己脑壳:“我还没糊涂,稍等啊。”
陈老板说罢打起了电话,陈姓在那边是大姓,而且家族非常的团结,一个电话打过去给了族长,族长二话不说,立刻查找,无条件配合。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电话打过来了,里面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
“您好,听说我家儿子在你那边?”
陈老板说:“是的,我是广州人。这边警方从车站抓获了两个人贩子,解救了一个小男孩。”
“能让他跟我说话吗?”
小男孩正啃鹅肉呢,陈老板把电话递给小男孩,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
小孩子哇的一下就哭出来了,紧跟着是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声。
陈老板说:“找着了鹏城龙岗区,陈家村村长的孩子,一会就坐火车过来,你再给带几天,我给你拿二百块钱生活费。”
“算了,哪能计较那么多,再说了这也不是你家儿子。”
回到泡菜厂,徐雄送过来一拖拉机的黄瓜,赵华赶着马车,送来了一车长豆角,他家用日光棚种的,本来走市场更赚钱,偏偏卖便宜的,送来泡菜厂,纯属舔狗行为。
徐雄神秘兮兮的给刘夏莲说:“姐,那个赵华让我问你啥时候回村里,说要让媒人过来说亲。”
“让他自己来问,大老爷们,说个话还让人传,无聊不。”
赵华过来一看,刘夏莲正抱着个小娃娃玩,就问:“这是谁啊?”
“从人贩子手里救的,鹏城的,不过已经找到家人了,等家里来接人。”
“那啥,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我娘找了个媒人要来你家说亲。”
这年月自由恋爱虽然也流行起来了,但是正规了走流程还得媒人说亲。
“明天吧,明天省农业大学的教授学生,十几个人来村里调研村里的蔬菜种植。还有啊,你把你家长豆角拉到市场卖吧,泡菜厂收购价低,犯不上高了不卖,卖低的。”
猫猫刘这会也不哭了,看赵华挺顺眼,非要抱抱。
赵华无奈,只得抱着四处转转。
翌日,中午,李家屯。
刘夏莲抱着猫猫刘接待来了来自省城的大巴车,这年头可稀罕,许多人围观。谢记者一马当先从车里下来,紧跟着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老农模样,身穿中山装,口袋上挂着钢笔,身上背着个小包,紧跟着下来二十多个大学生,一个个穿的干净利索。
谢记者过来介绍说:“夏莲姐,这是咱农业大学黄教授,精研蔬菜、水果种植,是业内的老行家了。”
刘夏莲左手抱着孩子,伸出右手握了握黄教授的手:“欢迎欢迎,欢迎黄教授来到基地考察指导。”
“指导谈不上,我们这是纸上谈兵,说起来汗颜,我研究温室大棚多年,因为经费问题一直没有进行冬季种植实验,没想到你们这都已经产业化了。能麻烦刘厂长给详细介绍一下吗?”
“黄教授客气了,我就是个农民,无非就是带着乡亲们混口饭吃,远道而来,先休息会吧。”
大棚地头上,一张桌子,上面两个大西瓜,谢记者招呼同学们吃西瓜。
黄教授问:“刘厂长如此年轻,这娃娃有两岁了吧。”
“这是昨天解救人贩子抓的一个孩子,我暂时照顾几天,已经联系上家长了,过几天就接走了,黄教授尝尝咱们这瓜如何?”
“脆,甜,但是口感比起夏季的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是的,大棚里日照不足,口感有影响很正常。”
黄教授炫了一块西瓜,迫不及待的沿着大棚转了一圈,不住的点头:“红砖加上夯土做的墙壁保温效果还是挺好的,隔热好,上面搭建了草帘子和苫布,冬季保温用的吧。”
“对,咱们里面看看吧,这个季节大棚塑料布基本没啥作用了,已经撤的差不多了。”
里面采用的是木材、钢铁结构做的架子,因为东北盛产木材,所以支柱挺多,预防大雪没问题。
两层塑料布,保温效果也更好了。
“我听说,外面零下十几度的气温的时候,你这里的西瓜就已经上市卖了,你是怎么做到的的?这一个大棚可不小啊,得用多少煤炭?”
刘夏莲指着棚里的三个炉子:“三个炉子,外加一个地火龙,成本的确挺高,一天差不多二百斤炭。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各种柴火植物秸秆都行。东北冬天不适合发展大棚,关内相比之下还是很合适的,煤炭用量少。”
第一个棚里的青辣椒还在收获,只是已经接近尾声了,至于最早的西瓜、甜瓜都拔掉架子了。
“人贩子拐卖的,找不到家了,我带回来暂养几天。”
“你是个姑娘哪里会带孩子,送回家里让你妈帮带吧,实在不行让你姐带几天。”
“这可不行,这可是拐卖来的孩子,人家家长是要过来要人的,弄丢了咋整。”
不过这孩子挺难伺候,泡菜厂食堂的饭吃不下去,没办法,刘夏莲带着孩子来到了铁锅炖饭店后厨,让孩子点菜。
这孩子真不客气,看见大鹅,指着就要吃。
刘夏莲说:“你小子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啥贵你吃啥。”
铁锅炖大鹅,猫猫刘吃了好几块,吃饱了的时候挺乖,不哭也不闹的。但是带着这也耽误事情啊,刘夏莲忽然想到了人参商行的老陈,这小孩子姓陈,南方比较讲究同姓,过去问问吧。
刘夏莲牵着孩子来到了老陈店里,老陈正在那喝茶呢。
“陈老板,你老乡来了。”
陈老板一看长相:“这是个广东孩子,你从哪里搞来的。”
“省城火车站,截获了两人贩子,已经发函过去询问了,还没消息,你看看能找到点线索不,孩子姓陈,父亲是村长,家里有吉普车。”
陈老板问了孩子几句话,心里有底了。外人听广东话一个样,但是广东话口音也分地区。
“孩子是鹏城经济特区的,姓陈的村长就那么几个,我立刻联系一下。”
“行,赶紧联系,事情说清楚,这是我从人贩子手里救下来的孩子,别做好事不落好。”
陈老板敲自己脑壳:“我还没糊涂,稍等啊。”
陈老板说罢打起了电话,陈姓在那边是大姓,而且家族非常的团结,一个电话打过去给了族长,族长二话不说,立刻查找,无条件配合。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电话打过来了,里面传来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
“您好,听说我家儿子在你那边?”
陈老板说:“是的,我是广州人。这边警方从车站抓获了两个人贩子,解救了一个小男孩。”
“能让他跟我说话吗?”
小男孩正啃鹅肉呢,陈老板把电话递给小男孩,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
小孩子哇的一下就哭出来了,紧跟着是一个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声。
陈老板说:“找着了鹏城龙岗区,陈家村村长的孩子,一会就坐火车过来,你再给带几天,我给你拿二百块钱生活费。”
“算了,哪能计较那么多,再说了这也不是你家儿子。”
回到泡菜厂,徐雄送过来一拖拉机的黄瓜,赵华赶着马车,送来了一车长豆角,他家用日光棚种的,本来走市场更赚钱,偏偏卖便宜的,送来泡菜厂,纯属舔狗行为。
徐雄神秘兮兮的给刘夏莲说:“姐,那个赵华让我问你啥时候回村里,说要让媒人过来说亲。”
“让他自己来问,大老爷们,说个话还让人传,无聊不。”
赵华过来一看,刘夏莲正抱着个小娃娃玩,就问:“这是谁啊?”
“从人贩子手里救的,鹏城的,不过已经找到家人了,等家里来接人。”
“那啥,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我娘找了个媒人要来你家说亲。”
这年月自由恋爱虽然也流行起来了,但是正规了走流程还得媒人说亲。
“明天吧,明天省农业大学的教授学生,十几个人来村里调研村里的蔬菜种植。还有啊,你把你家长豆角拉到市场卖吧,泡菜厂收购价低,犯不上高了不卖,卖低的。”
猫猫刘这会也不哭了,看赵华挺顺眼,非要抱抱。
赵华无奈,只得抱着四处转转。
翌日,中午,李家屯。
刘夏莲抱着猫猫刘接待来了来自省城的大巴车,这年头可稀罕,许多人围观。谢记者一马当先从车里下来,紧跟着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老农模样,身穿中山装,口袋上挂着钢笔,身上背着个小包,紧跟着下来二十多个大学生,一个个穿的干净利索。
谢记者过来介绍说:“夏莲姐,这是咱农业大学黄教授,精研蔬菜、水果种植,是业内的老行家了。”
刘夏莲左手抱着孩子,伸出右手握了握黄教授的手:“欢迎欢迎,欢迎黄教授来到基地考察指导。”
“指导谈不上,我们这是纸上谈兵,说起来汗颜,我研究温室大棚多年,因为经费问题一直没有进行冬季种植实验,没想到你们这都已经产业化了。能麻烦刘厂长给详细介绍一下吗?”
“黄教授客气了,我就是个农民,无非就是带着乡亲们混口饭吃,远道而来,先休息会吧。”
大棚地头上,一张桌子,上面两个大西瓜,谢记者招呼同学们吃西瓜。
黄教授问:“刘厂长如此年轻,这娃娃有两岁了吧。”
“这是昨天解救人贩子抓的一个孩子,我暂时照顾几天,已经联系上家长了,过几天就接走了,黄教授尝尝咱们这瓜如何?”
“脆,甜,但是口感比起夏季的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是的,大棚里日照不足,口感有影响很正常。”
黄教授炫了一块西瓜,迫不及待的沿着大棚转了一圈,不住的点头:“红砖加上夯土做的墙壁保温效果还是挺好的,隔热好,上面搭建了草帘子和苫布,冬季保温用的吧。”
“对,咱们里面看看吧,这个季节大棚塑料布基本没啥作用了,已经撤的差不多了。”
里面采用的是木材、钢铁结构做的架子,因为东北盛产木材,所以支柱挺多,预防大雪没问题。
两层塑料布,保温效果也更好了。
“我听说,外面零下十几度的气温的时候,你这里的西瓜就已经上市卖了,你是怎么做到的的?这一个大棚可不小啊,得用多少煤炭?”
刘夏莲指着棚里的三个炉子:“三个炉子,外加一个地火龙,成本的确挺高,一天差不多二百斤炭。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各种柴火植物秸秆都行。东北冬天不适合发展大棚,关内相比之下还是很合适的,煤炭用量少。”
第一个棚里的青辣椒还在收获,只是已经接近尾声了,至于最早的西瓜、甜瓜都拔掉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