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懿文太子成皇之路 第208章 四道旨意
热门推荐:
今天李雨箫又被催婚了吗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闪婚成宠,温总他口是心非
获得系统后,我成了卷王
愚孝半生,替嫁后我断亲全家
大院来了个俏媳妇!大佬顶不住了
登仙失败?重生五百年直接无敌!
诸天从四合院启航
趁高冷校花青涩,忽悠她做老婆
吕昶这个头一开,大臣们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上位,将囚犯流放至三印、安南等地,还有犯官及其妻女。”
“陛下,我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尊崇儒道,那蛮夷之地没有教化,我们要开办学堂。”
“上位,土人、土兵、土司,咱们应该在这些地方建立土司制度。”
都是一个个说,当然也有人一个个记下来。
朱标听到一些可以实施的点点头,但是也有一些不能实施的,比如抢劫一空,再回中原,这与蒙古人有何区别。
“现在咱大明缺什么?缺官!!!”
“这些地方都是需要官员去管理的,可是咱们现在官员是个很大的缺口,谁有办法。”
朱元璋说出了心中想说的,这地方再大,也要人去管啊,总不能自己或着儿子过去啊。
“上位,臣斗胆献计。”
说话竟然是许久不在朝堂上出声的韩国公李善长!!!
“善长,咱说了,今日,畅所欲言。”
“上位,三印之地及安南、滇南,设都护府。”
“一、驻军。”
“二、迁民、通婚。”
“三、入籍。”
“四、免赋税、朝廷拨出银两、种粮,恢复民生、经济。”
“五、挑选才干,入朝为官。”
“六、所在区域男子服兵役,保家国。”
朱元璋心中虽有赞许,可是面上毫无声色,这个李善长还是当年的那个李善长啊。可惜啊,真是可惜啊...
“说说第二、三、五条。”
“上位,这第二条是迁民、通婚,安南等地千百年来深受我神州之影响,只有真正融合,他们才会真正成为大明子民,我们可以将破落户、流民迁至这些地方,朝廷可以贷款给他们银两,让这些人作为下南洋的路费,要是举族搬迁的,朝廷资助粮饷物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有江湖,这些人去定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安南等地矿产、植被、粮食,这些都很丰富,随着这些人的定居,过个一两代人,两族百姓融合到一起,那个时候还有谁会去想曾经呢?”
“这破落户、流民,或者沿海等小家族,在中原过活很是困难,可是拿上朝廷的路费,去那边未必不能搏出一个好的前程啊。”
“第三条,其实和第二条相似,就是新增疆域的所有百姓,全部入大明籍,享受、背负大明子民相同待遇和责任,一视同仁。”
“第五条就是在第三条的前提下,挑选当地才干,入朝为官,这样也可以解决一部份的官员问题。”
这个办法基本上与朱元璋想的不谋而合,这个李善长果然还是最明白自己的心思啊。
“标儿,你也说说。”
“父皇,各位臣工,韩国公所说有理。”
“首先我们看看地图,这些地方是天然的港口,要想盘活经济就要从海商出发,如今大明海禁已开,这海运比起陆运那要快的多,我们需要将南洋的香料、木料、粮食运往北地,而中原的瓷器、丝绸等也要通往南洋。”
“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海上的丝绸之路,通商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只有沐英镇守,这个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都护府,那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朱标想的很简单,三印之地、南洋等地、滇南,这一片区域要是一个都护府那么这个与国中国有什么区别,三个的行政区域虽说大一点,但是可以互相掣肘。
“还有,就是亲王就藩了。”
大家其实说的都差不多,都是一视同仁,百姓迁徙,可是这个无人敢说啊。就藩那就要分封亲王啊,现在就藩的王爷就是秦王、晋王、燕王,而且秦王被废,可是也没说谁替上去。
老朱没想到朱标会提到藩王,虽说藩王是最见效的,只要就藩,那么带过去的就是军事、政令、教化、习俗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可是也知道以后的麻烦事。
“父皇,六弟、七弟、年岁也差不多了,何不就藩南洋等地,藩王戍边这是国策啊。”
其实朱标也不是很愿意叫藩王就藩的,主要是后面的隐患还是比较大的,只不过现在没办法,大明的官要不在朝堂之上,要不在牢狱之中,要是在九幽之下。
六子朱桢是充妃胡氏所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桢被封为了楚王,现在已经是十七岁了。七子朱榑是达定妃所生,也是十七岁了。
“嗯,的确,你那两个弟弟年岁也都不小了。”
“至于就藩,楚王暂定三印之地,齐王暂定南洋安南等地。”
朱元璋看着地图说道。
“好了,这南边的事情大致上是解决了,还有北面呢。”
... ...
朝会一直说到晌午,最后定下沐英镇守滇南等地,总揽军政大权,楚王、齐王就藩与三印、南洋,洪武十五年春就藩。
吕昶主管户部,所以迁民等事就落在了老头身上,老头也聪明,拉上了宋濂,说是叫新闻司宣传宣传新政,下南洋。
宋濂主抓办学、教化等等,这老头更聪明,说是要孔府到三印之地、南洋等地讲学,效仿孔圣先祖,这个法子得到了老朱家的一致好评。
至于北面,现在也是大体的政策,一来山西、甘肃、辽东等地边军北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卫所兵守卫原来的边关。
这样长城就变成了二道防线,其次就是晋王棡,燕王棣的封国扩大,还有就是成立西域都护府、辽东都护府、远东都护府和奴儿干都司,还有就是两京制,不过这个只是朱标提了一嘴。
最后就是土官治土民用土兵,庄浪卫连城土司、永登卫红城土司等土官也是治理边疆的手段,还有就是迁民了,各地流放囚犯至北地。
至于到了北地,那就各凭本事了,有能耐吃肉,没能耐小命玩完。
随后老朱宣旨。
“西平候沐英,年少从军,振威天下,扬威西南,封黔国公,总揽滇南军政。”
“枪炮局周正,恪尽职守,为国效忠,革新军备,特封枪炮侯。”
“秦王樉,保留藩国,任大明海军总兵官。”
“洪武十四年,腊月初三,大明门前举行牵羊礼。”
四道圣旨,每一道圣旨都是出乎大臣意料的,沐英在洪武十年才进封西平侯的,现在洪武十四年就是黔国公了。
还有周正,在场的大臣有些文官都不知道此人,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枪炮局的周老汉,草民一个,如今已是登堂入室,成了侯爷了。
秦王朱樉,北征前被废,可是进京以后整天都很忙碌,随后随太子北伐,这人还在漠北呢,就成了海军总兵了。
还有最惊喜的一个,牵羊礼。
这三个字在汉人心中,不用过多解释,当梅栾子读完圣旨以后,有些上了岁数的老臣嚎啕大哭,然后所有文武百官山呼万岁!!!
“上位,将囚犯流放至三印、安南等地,还有犯官及其妻女。”
“陛下,我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尊崇儒道,那蛮夷之地没有教化,我们要开办学堂。”
“上位,土人、土兵、土司,咱们应该在这些地方建立土司制度。”
都是一个个说,当然也有人一个个记下来。
朱标听到一些可以实施的点点头,但是也有一些不能实施的,比如抢劫一空,再回中原,这与蒙古人有何区别。
“现在咱大明缺什么?缺官!!!”
“这些地方都是需要官员去管理的,可是咱们现在官员是个很大的缺口,谁有办法。”
朱元璋说出了心中想说的,这地方再大,也要人去管啊,总不能自己或着儿子过去啊。
“上位,臣斗胆献计。”
说话竟然是许久不在朝堂上出声的韩国公李善长!!!
“善长,咱说了,今日,畅所欲言。”
“上位,三印之地及安南、滇南,设都护府。”
“一、驻军。”
“二、迁民、通婚。”
“三、入籍。”
“四、免赋税、朝廷拨出银两、种粮,恢复民生、经济。”
“五、挑选才干,入朝为官。”
“六、所在区域男子服兵役,保家国。”
朱元璋心中虽有赞许,可是面上毫无声色,这个李善长还是当年的那个李善长啊。可惜啊,真是可惜啊...
“说说第二、三、五条。”
“上位,这第二条是迁民、通婚,安南等地千百年来深受我神州之影响,只有真正融合,他们才会真正成为大明子民,我们可以将破落户、流民迁至这些地方,朝廷可以贷款给他们银两,让这些人作为下南洋的路费,要是举族搬迁的,朝廷资助粮饷物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有江湖,这些人去定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安南等地矿产、植被、粮食,这些都很丰富,随着这些人的定居,过个一两代人,两族百姓融合到一起,那个时候还有谁会去想曾经呢?”
“这破落户、流民,或者沿海等小家族,在中原过活很是困难,可是拿上朝廷的路费,去那边未必不能搏出一个好的前程啊。”
“第三条,其实和第二条相似,就是新增疆域的所有百姓,全部入大明籍,享受、背负大明子民相同待遇和责任,一视同仁。”
“第五条就是在第三条的前提下,挑选当地才干,入朝为官,这样也可以解决一部份的官员问题。”
这个办法基本上与朱元璋想的不谋而合,这个李善长果然还是最明白自己的心思啊。
“标儿,你也说说。”
“父皇,各位臣工,韩国公所说有理。”
“首先我们看看地图,这些地方是天然的港口,要想盘活经济就要从海商出发,如今大明海禁已开,这海运比起陆运那要快的多,我们需要将南洋的香料、木料、粮食运往北地,而中原的瓷器、丝绸等也要通往南洋。”
“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海上的丝绸之路,通商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只有沐英镇守,这个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都护府,那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朱标想的很简单,三印之地、南洋等地、滇南,这一片区域要是一个都护府那么这个与国中国有什么区别,三个的行政区域虽说大一点,但是可以互相掣肘。
“还有,就是亲王就藩了。”
大家其实说的都差不多,都是一视同仁,百姓迁徙,可是这个无人敢说啊。就藩那就要分封亲王啊,现在就藩的王爷就是秦王、晋王、燕王,而且秦王被废,可是也没说谁替上去。
老朱没想到朱标会提到藩王,虽说藩王是最见效的,只要就藩,那么带过去的就是军事、政令、教化、习俗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可是也知道以后的麻烦事。
“父皇,六弟、七弟、年岁也差不多了,何不就藩南洋等地,藩王戍边这是国策啊。”
其实朱标也不是很愿意叫藩王就藩的,主要是后面的隐患还是比较大的,只不过现在没办法,大明的官要不在朝堂之上,要不在牢狱之中,要是在九幽之下。
六子朱桢是充妃胡氏所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桢被封为了楚王,现在已经是十七岁了。七子朱榑是达定妃所生,也是十七岁了。
“嗯,的确,你那两个弟弟年岁也都不小了。”
“至于就藩,楚王暂定三印之地,齐王暂定南洋安南等地。”
朱元璋看着地图说道。
“好了,这南边的事情大致上是解决了,还有北面呢。”
... ...
朝会一直说到晌午,最后定下沐英镇守滇南等地,总揽军政大权,楚王、齐王就藩与三印、南洋,洪武十五年春就藩。
吕昶主管户部,所以迁民等事就落在了老头身上,老头也聪明,拉上了宋濂,说是叫新闻司宣传宣传新政,下南洋。
宋濂主抓办学、教化等等,这老头更聪明,说是要孔府到三印之地、南洋等地讲学,效仿孔圣先祖,这个法子得到了老朱家的一致好评。
至于北面,现在也是大体的政策,一来山西、甘肃、辽东等地边军北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卫所兵守卫原来的边关。
这样长城就变成了二道防线,其次就是晋王棡,燕王棣的封国扩大,还有就是成立西域都护府、辽东都护府、远东都护府和奴儿干都司,还有就是两京制,不过这个只是朱标提了一嘴。
最后就是土官治土民用土兵,庄浪卫连城土司、永登卫红城土司等土官也是治理边疆的手段,还有就是迁民了,各地流放囚犯至北地。
至于到了北地,那就各凭本事了,有能耐吃肉,没能耐小命玩完。
随后老朱宣旨。
“西平候沐英,年少从军,振威天下,扬威西南,封黔国公,总揽滇南军政。”
“枪炮局周正,恪尽职守,为国效忠,革新军备,特封枪炮侯。”
“秦王樉,保留藩国,任大明海军总兵官。”
“洪武十四年,腊月初三,大明门前举行牵羊礼。”
四道圣旨,每一道圣旨都是出乎大臣意料的,沐英在洪武十年才进封西平侯的,现在洪武十四年就是黔国公了。
还有周正,在场的大臣有些文官都不知道此人,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枪炮局的周老汉,草民一个,如今已是登堂入室,成了侯爷了。
秦王朱樉,北征前被废,可是进京以后整天都很忙碌,随后随太子北伐,这人还在漠北呢,就成了海军总兵了。
还有最惊喜的一个,牵羊礼。
这三个字在汉人心中,不用过多解释,当梅栾子读完圣旨以后,有些上了岁数的老臣嚎啕大哭,然后所有文武百官山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