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第七十二章外戚能有多大权?
热门推荐:
我在地府卖盒饭
重生后成了权臣掌中娇
嬴政偷听心声:我的大秦有亿点强
废土拾荒,肥妹带飞病弱残全家
斗罗2:唐舞桐她姐靠凶名成神
救赎女主后她们赖上我了
不是主角,身陷修罗场有什么关系
我,修仙从凡人开始
傅先生,偷偷领个证
【宣帝执政后期,如大多数前明后昏的皇帝一样,难免由于心力的原因,开始贪图享乐起来。】
刘彻:“这孩子不会像我一样吧?”
刘询:......好了,天幕,你可以别说了。
刘备:我的老祖宗当了一辈子帕鲁了,就不能享受享受了?
【宣帝逐渐改变了即位初年鼓励直言谏议的做法,堵塞言路的结果直接扼杀正义的呼声。
他不再像原先那样节俭,贪图起奢侈逸乐,史载其“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刘彻:喂喂喂?!什么叫做武帝故事啊?朕打了一辈子仗了,晚年就不能好好享受一下吗?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宣帝是一位十分念情和宽恕自己身边人的上司。
对于自己的亲戚都是无比的信重和委以重位及赐富贵。
许家、史家,在宣帝一朝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荣华富贵,而被武帝清算沦为寒门的卫家也在宣帝一朝得到了荣华富贵。
王吉劝谏宣帝“去角抵,减乐府,省尚方,明视(示)天下以俭。”
并奏言外戚不宜居位,“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又请明选求贤,免除不利于吏治清明的任子之令。
宣帝认为其言迂阔,不予采纳。】
卫子夫:“询儿好孩子有心就行了,卫氏已荣华了一朝,后世子孙若没有才能,赐一场富贵便行,何必家家予官?”
“外戚若是为非作歹,做了违法犯纪的事情,下面的吏员谁敢管啊?!”
刘彻不以为意道:“汉室家大业大,如果只是兴修土木耽于享乐些倒是还行,只要不做误国之事就好。”
在刘彻看来,这算什么事情啊?
只要不是犯那种误国大错,享乐奢靡一些无可厚非。
【刘询在位期间,虽然后期享乐一些,但好在没有对汉朝造成实际的影响。
但是,这不代表着刘询时期,汉朝就没有隐患了。
一,刘询重用宦官。宦官弘恭、石显二人从刘询在位时期开始长久掌管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以至于汉元帝即位后,政事无论大小都委任宦官石显决断,以至于权倾朝野,百官都恭敬奉事石显。
当时,盖宽饶上书反对刘询任用中书官(宦官),指出了朝廷弊端所在。而刘询不但不听,反而下令逮捕盖宽饶 。
史书记载:“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的盖宽饶挥刀自杀,众人莫不哀怜他的慷慨悲壮之举。
现代我们的史学家是这样评价的: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刘询信任宦官,弘恭、石显乱政的现象虽然是在汉元帝时出现的,但任用他们的实则是从自刘询在位时开始,西汉的衰乱,不得不归咎于其贻谋不成。
二,重用外戚。我们都知道,西汉亡于外戚之手......】
刘邦:?
刘恒:??
刘启:???
刘彻:????
刘弗陵:?????
刘病己:??????
【刘询在位期间,外戚许、史、王氏相继得到贵宠, 以至于汉成帝、汉哀帝时出现外戚贵盛状况,其源头皆由汉宣帝开启。
一些重要官职尽量选派许、史、王等外戚担任。
例如,霍光去世后,宣帝封许广汉为 “平恩 侯,位特进”,并参与军国重事。
此后,又任命许延寿为 “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 “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在清除霍氏集团过程中,“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以所亲信许、史子弟代之。”
因此在西汉极盛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国家覆亡的苗头。
《中国古代史》的作者夏曾佑就曾指出:汉自宣帝起微贱,履至尊,即位之初,即蒙霍氏之难,于外家许、史之外,不敢轻任,于是外戚执政之习再盛。
可以说, 宣帝借昭雪一事极力扶植亲己势力、拔擢外戚集团的做法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从此,外戚势力扶摇直上, 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宣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他的曾祖父没有为他留下一个血脉至亲。
但任用宦官和外戚都是给西汉留下极大隐患的事情。
以至于后来王家篡汉这样的事情发生。】
“王家篡汉?”叽里呱啦的一大堆,在说什么,思密达!
刘彻只听见这一句,触发到了关键词了。
“哪个王氏?居然如此胆大包天!”武帝的眼眸中充斥着怒火,一双愤怒的眼睛在盯着下面的臣子们。
姓王的大臣们心里咯噔一下,可别是我那不孝子孙啊......
卫子夫轻抚武帝的后背,道:“陛下,西汉后面还有东汉。
或许王家篡汉才导致的我汉家国史一分为二,不过好在汉室仍在存续......”
刘彻冷哼一声,汉家虽在,但汉室的社稷却受到了冲击,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的。
“王氏?”现在的宣帝并不知这个外戚王氏是哪个王氏,若说自己的外戚王氏,那可真是太开玩笑了。
许平君拉住刘询的手,柔声道:“陛下且莫以臣妾而荣幸许家,许氏子弟若是有才有德、可堪为官者自然以供汉室所驱,若是尽拔许氏,岂不是辱没陛下恩名吗?”
刘询安抚道:“许氏是必须要起来的,这是为我们皇儿保驾护航的啊!”
“梓潼莫要担心,朕心里有数的。”
【由于许平君早逝,而刘询与许平君有且只有一个儿子汉元帝刘奭。
而汉元帝究竟是怎样的皇帝?到底好不好呢?后世对汉元帝是怎样的评价呢?
我们来节选一些史学家的评价即可以此观之。
班固: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宾礼故老,优繇亮直。外割禁囿,内损御服,离宫不卫,山陵不邑。阉尹之疵,秽我明德。
蔡东藩:若元帝之优柔寡断,徒受制于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于汉宣元亦云。
伟人: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拒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刘奭自幼体弱多病,登基后便委政于太监,听起来是不是很震惊?
不同于昭宣委政于霍光,元帝直接让太监总揽朝政!
由此正式开启了两汉宦官专权的首例。
且元帝性子优柔寡断、过于怯弱与柔嫩。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的四大美人里,落雁便指的是王昭君。
相传,汉朝和匈奴和亲时,王昭君从一众宫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和亲代表。
而元帝直到王昭君要外嫁送别之时,才知道自己的后宫居然有这样一位绝世美人,奈何诏令已出,无法更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美人离去。
最后元帝回去后越想越憋屈、越想越后悔,不久后就一命呜呼。
是不是真的这个有待考据,但这个故事最能反映元帝的性子了。
由于自己仁慈懦弱、体弱多病,军政大事全部交给了太监和皇后的亲族,以至于最后王氏篡汉。
也许,王政君只是想和吕雉、窦漪房、王娡这些大汉的摄政太后一样独揽大权,也许是想如薄姬、上官氏、王太后(刘询第三任皇后)这样做个大权在握的贤后。
但很可惜,她什么也没做成。
她的独揽大权、任意提拔亲族,最后导致了王家的野心滋生,篡汉建新。
历史记载,王政君看着自己家族那些平日对自己恭敬和子孙,看着仁义博学的子弟,站在她的面前篡汉的时候,她是满眼的震惊,大哭大闹自己对不起汉室,对不起孝元皇帝。
任凭她再怎么辱骂王家背弃汉室信重,任凭她再怎么以命长安宫人全着汉服守节,历史也会记着,她会是亡汉的推手之一。】
刘彻:“这孩子不会像我一样吧?”
刘询:......好了,天幕,你可以别说了。
刘备:我的老祖宗当了一辈子帕鲁了,就不能享受享受了?
【宣帝逐渐改变了即位初年鼓励直言谏议的做法,堵塞言路的结果直接扼杀正义的呼声。
他不再像原先那样节俭,贪图起奢侈逸乐,史载其“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刘彻:喂喂喂?!什么叫做武帝故事啊?朕打了一辈子仗了,晚年就不能好好享受一下吗?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宣帝是一位十分念情和宽恕自己身边人的上司。
对于自己的亲戚都是无比的信重和委以重位及赐富贵。
许家、史家,在宣帝一朝得到了史无前例的荣华富贵,而被武帝清算沦为寒门的卫家也在宣帝一朝得到了荣华富贵。
王吉劝谏宣帝“去角抵,减乐府,省尚方,明视(示)天下以俭。”
并奏言外戚不宜居位,“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又请明选求贤,免除不利于吏治清明的任子之令。
宣帝认为其言迂阔,不予采纳。】
卫子夫:“询儿好孩子有心就行了,卫氏已荣华了一朝,后世子孙若没有才能,赐一场富贵便行,何必家家予官?”
“外戚若是为非作歹,做了违法犯纪的事情,下面的吏员谁敢管啊?!”
刘彻不以为意道:“汉室家大业大,如果只是兴修土木耽于享乐些倒是还行,只要不做误国之事就好。”
在刘彻看来,这算什么事情啊?
只要不是犯那种误国大错,享乐奢靡一些无可厚非。
【刘询在位期间,虽然后期享乐一些,但好在没有对汉朝造成实际的影响。
但是,这不代表着刘询时期,汉朝就没有隐患了。
一,刘询重用宦官。宦官弘恭、石显二人从刘询在位时期开始长久掌管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以至于汉元帝即位后,政事无论大小都委任宦官石显决断,以至于权倾朝野,百官都恭敬奉事石显。
当时,盖宽饶上书反对刘询任用中书官(宦官),指出了朝廷弊端所在。而刘询不但不听,反而下令逮捕盖宽饶 。
史书记载:“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的盖宽饶挥刀自杀,众人莫不哀怜他的慷慨悲壮之举。
现代我们的史学家是这样评价的: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刘询信任宦官,弘恭、石显乱政的现象虽然是在汉元帝时出现的,但任用他们的实则是从自刘询在位时开始,西汉的衰乱,不得不归咎于其贻谋不成。
二,重用外戚。我们都知道,西汉亡于外戚之手......】
刘邦:?
刘恒:??
刘启:???
刘彻:????
刘弗陵:?????
刘病己:??????
【刘询在位期间,外戚许、史、王氏相继得到贵宠, 以至于汉成帝、汉哀帝时出现外戚贵盛状况,其源头皆由汉宣帝开启。
一些重要官职尽量选派许、史、王等外戚担任。
例如,霍光去世后,宣帝封许广汉为 “平恩 侯,位特进”,并参与军国重事。
此后,又任命许延寿为 “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 “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在清除霍氏集团过程中,“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以所亲信许、史子弟代之。”
因此在西汉极盛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国家覆亡的苗头。
《中国古代史》的作者夏曾佑就曾指出:汉自宣帝起微贱,履至尊,即位之初,即蒙霍氏之难,于外家许、史之外,不敢轻任,于是外戚执政之习再盛。
可以说, 宣帝借昭雪一事极力扶植亲己势力、拔擢外戚集团的做法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从此,外戚势力扶摇直上, 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宣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他的曾祖父没有为他留下一个血脉至亲。
但任用宦官和外戚都是给西汉留下极大隐患的事情。
以至于后来王家篡汉这样的事情发生。】
“王家篡汉?”叽里呱啦的一大堆,在说什么,思密达!
刘彻只听见这一句,触发到了关键词了。
“哪个王氏?居然如此胆大包天!”武帝的眼眸中充斥着怒火,一双愤怒的眼睛在盯着下面的臣子们。
姓王的大臣们心里咯噔一下,可别是我那不孝子孙啊......
卫子夫轻抚武帝的后背,道:“陛下,西汉后面还有东汉。
或许王家篡汉才导致的我汉家国史一分为二,不过好在汉室仍在存续......”
刘彻冷哼一声,汉家虽在,但汉室的社稷却受到了冲击,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的。
“王氏?”现在的宣帝并不知这个外戚王氏是哪个王氏,若说自己的外戚王氏,那可真是太开玩笑了。
许平君拉住刘询的手,柔声道:“陛下且莫以臣妾而荣幸许家,许氏子弟若是有才有德、可堪为官者自然以供汉室所驱,若是尽拔许氏,岂不是辱没陛下恩名吗?”
刘询安抚道:“许氏是必须要起来的,这是为我们皇儿保驾护航的啊!”
“梓潼莫要担心,朕心里有数的。”
【由于许平君早逝,而刘询与许平君有且只有一个儿子汉元帝刘奭。
而汉元帝究竟是怎样的皇帝?到底好不好呢?后世对汉元帝是怎样的评价呢?
我们来节选一些史学家的评价即可以此观之。
班固: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宾礼故老,优繇亮直。外割禁囿,内损御服,离宫不卫,山陵不邑。阉尹之疵,秽我明德。
蔡东藩:若元帝之优柔寡断,徒受制于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于汉宣元亦云。
伟人: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拒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
刘奭自幼体弱多病,登基后便委政于太监,听起来是不是很震惊?
不同于昭宣委政于霍光,元帝直接让太监总揽朝政!
由此正式开启了两汉宦官专权的首例。
且元帝性子优柔寡断、过于怯弱与柔嫩。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的四大美人里,落雁便指的是王昭君。
相传,汉朝和匈奴和亲时,王昭君从一众宫人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和亲代表。
而元帝直到王昭君要外嫁送别之时,才知道自己的后宫居然有这样一位绝世美人,奈何诏令已出,无法更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美人离去。
最后元帝回去后越想越憋屈、越想越后悔,不久后就一命呜呼。
是不是真的这个有待考据,但这个故事最能反映元帝的性子了。
由于自己仁慈懦弱、体弱多病,军政大事全部交给了太监和皇后的亲族,以至于最后王氏篡汉。
也许,王政君只是想和吕雉、窦漪房、王娡这些大汉的摄政太后一样独揽大权,也许是想如薄姬、上官氏、王太后(刘询第三任皇后)这样做个大权在握的贤后。
但很可惜,她什么也没做成。
她的独揽大权、任意提拔亲族,最后导致了王家的野心滋生,篡汉建新。
历史记载,王政君看着自己家族那些平日对自己恭敬和子孙,看着仁义博学的子弟,站在她的面前篡汉的时候,她是满眼的震惊,大哭大闹自己对不起汉室,对不起孝元皇帝。
任凭她再怎么辱骂王家背弃汉室信重,任凭她再怎么以命长安宫人全着汉服守节,历史也会记着,她会是亡汉的推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