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第135章 威震逍遥津(番外)
“东吴孙仲谋为何被如此看轻?”此时蜀汉众人有些不解。
“大舅哥本事被人看低了,哈哈哈哈!依大舅哥那性子,准得记仇!”
张飞看似大咧咧的一道话,把众人惊醒,恍然明白原因似乎就在眼前。
【众所周知,三国看似天下三分,其实有希望一统河山的只有两家,那就是曹魏和季汉。
一个占据了天下九成五的地方,还是诸夏当时最菁华膏腴之地,实力雄厚,人才林立,户口众多。
一个则是汉室正统,四百年大汉耀照诸夏,文武齐心,百姓心向,致力光复。
东吴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被看轻的,不管是孙吴的军事、政治、制度、人口、经济等等各方面都被人瞧不起。
《三国演义》是一本通俗演义小说,里面就有写道孙权大败于合肥差点被斩,虽然是很夸张的写法,但是却表达了人们心中最朴实无华的对东吴的看法:江东鼠辈。
曾几何时,项羽领兵反秦,江东号称江东才俊、吴楚俊杰。不过四百年过去,在东吴的一系列骚操作下,沦为了江东鼠辈,是个人过来看过东吴干的事,都会啐骂一句。
从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斩首关羽开始,这个割据政权就已经在向着不可挽救的悬崖直直的坠落。】
“吴侯明明为时代翘楚,怎么得后世天幕如此屑视?”鲁肃不理解,吴侯孙权明明看着就是有为之主啊,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不知道的?
难道那时他被下野没有规劝吴侯吗?
“吴侯莫非此后如曹豹一般?”刘备惊讶道。
“周公瑾如此气量恢弘的大才尚且不能容,恐怕鲁子敬将来也难安好。”庞士元冷笑道。
“接连两员才德名扬天下的大都督下场凄惨,这东吴必然会步入天幕所说的下场。”对于庞士元的恶意揣测,众人心中有些难以相信。
庞统也不怪他们,南方的这群士族什么嘴脸,他最是清楚不过了。
曹操倒是不如季汉这般讨论盟友成事与否,他的心情很不错,因为东吴越是拉垮,大耳贼的铁盟就越被拖后腿。
刚才他可是看见自己的好孙儿御驾亲征,心底是担心的不要要的。
好孙儿,这都不是你爷爷打天下的时候了,你怎么不顾危险去前线干什么?宗室干什么吃的,满朝文武干什么吃的?
一定是司马懿这老贼窜说的!
所以,看到天幕对东吴的不屑,阿瞒悬着的心才安定了下来。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合肥这座空城,收容流民,广泛屯田,修筑城防。合肥从此成为一座重要、坚固、繁荣的城市。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正月,曹魏又筑合肥新城。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进攻合肥,得到魏将蒋济的信函。蒋济在信中谎称大批援军将至,孙权信以为真,便撤兵。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魏将张辽等守合肥。孙权攻之,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俗称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除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蒋钦、贺齐等东吴将领明确参战之外,由于在建安二十年,曹魏因西征汉中的张鲁而在江淮地区的兵力非常空虚。
孙权在出征合肥之前,与刘备完成了湘水划界,所以,孙权不但调集了荆州地区的军队奔赴江淮,甚至还把多年以来在江东内部负责平叛的蒋钦、贺齐都调往了江淮前线,由此可见,孙权此时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当时驻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当参与此役。
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太史慈、董袭等人也参与此役。此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汉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为此,张辽还在战前开凿了藏舟浦,从而用来隐藏曹军的舟船。】
“张文远为主帅?”关羽抚须道:“文远此人有大能耐,他击败的吴侯吗?真是期待文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当年,关羽暂时投于曹操营下,张辽与关羽为好友,曹操便派张辽以关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寻问关羽的去留之心。
关羽表明只会跟随刘备。因为是曹操要问,所以,张辽不得不回复,并因此感到为难:若说实话,怕曹操杀关羽;若说假话,不是事君之道。
张辽沉思良久,叹息道:“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最终,张辽在担忧关羽安危的同时,依然坚持履行臣子的责任,而且,张辽还为关羽担保“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张辽此举,不但使得他与关羽之间的私人情谊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千古传颂,而且还被后世认为是臣子们恪守责任、能识大体的榜样,如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指刘裕)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这便是当时的时局情况,还保留了大量的春秋礼仪,纵然关张二人身处两方,却不会因为私交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私交而被故意恪待。
【次日清晨,太阳才冒了个头,张辽就身披铠甲,手持长戟,一马当先,直接冲入敌阵。
还没等冲进东吴的营垒呢,张辽就已经亲手干掉了几十个东吴士兵和两个东吴将领。他一边扯着嗓子喊着自己的大名,一边横冲直撞,冲进了东吴的营垒。
接着,张辽带着敢死队,朝着孙权主阵的方向猛冲猛杀,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麾旗底下。孙权吓得不轻,周围的东吴将领们也都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只好一窝蜂地逃向一座比较高的山包,孙权的卫队拿着长戟,严防曹军冲上来。张辽在山脚下扯着嗓子喊:“孙权,出来!咱俩单挑!”孙权吓得动都不敢动。东吴的将士们也都懵了圈。
东吴诸将没有做好准备,张辽突然进攻,使得东吴猛将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两人麾下后退的士兵。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张辽军总共只有八百人,规模庞大的东吴军队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重。贺齐在中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的军队分别向左向右驱逐围兵,然后径直向前实施“急击”,将东吴的包围圈打开。
在战斗中期,张辽曾经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突出了重围。而“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说明此时张辽军还有余众几百人在东吴军队的包围圈中。在张辽与先出的数十人杀出重围之后,余众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
由于余众的人数很多,余众的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于是,张辽带领着中期破围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援余众数百人。终于,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张辽了,也被称为“权众破走”。
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合肥守军因为初战告捷。
这次战斗分为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这次战斗也正是在东吴统治区域出现了“张辽止啼”现象的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在魏武帝本纪写道:“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
总的来说就是孙权趁着曹刘二人在汉中激战,想着偷屁股拿下坐落在眼前的合肥,毕竟合肥虎视东吴,战略位置过于险要,让东吴不安。
然后东吴就集结了十万大军,而合肥守将只有七千人。
张辽亲率八百人破东吴十万,自此威震逍遥津。
本来张辽就是在合肥养老,自从投靠了曹操后,除了几次出征北方异族,也没在中原立过什么大功,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谁知道人生晚年,居然有人来给自己送了泼天大功,张辽因此被硬生生的让孙吴抬进了武庙。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而当时,曹操大军正在远征汉中,江淮正值兵力空虚之际,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这并不是说张辽打的很轻松,相反,战前张辽就已经谋划完毕,并且战中完全的完美的实施出来,这才有了合肥大捷。原本张辽作为合肥守将,还是后来投靠的,不怎么受到曹魏待见,合肥的守将乐进可是五子良将,李典也是曹魏根正苗红的存在。此战之后,史称“众将心服甚敬辽。”
自此,天下谁人不知张文远威震逍遥津,八百虎贲破东吴。而孙权也因此得了一个新称号:孙十万。】
“哈哈哈,文远壮我声威!真乃孤之神将啊!”曹操满面红光,神情亢奋。
张辽盘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此时也是一脸绯色,眼眸中满是激动,他强压下自己的心情,站起来拱手拜道:“文远不过承丞相不弃加以信重,又有如乐将军等名将配合,如此才能取得合肥之战战果。”
“文远啊!你就别谦虚了,孤要大大的赏赐你,恩封你!”
“辽如今未立寸功,天幕所述乃是辽未来之事,明公不可啊!”
“什么话?我见文远欣喜,当初便不忍你无辜死去,故尔劝降。岂是贪文远之身乎?文远,切莫自谦了!”
在座的各位同僚也是纷纷就此开始恭祝张辽立的大功。
试问谁不羡慕这种名垂青史的功劳呢?早知道这东吴这么拉跨,水分这么大,说什么也要去驻守淮南啊!
不对,现在一切还没发生,如果将来是我找主公主动申请驻守淮南,岂不是此等泼天大功也能落我头上?
那可是被抬进武庙享受历代祭祀的荣耀啊!
“孙十万?十万大军被八百虎贲击败打退?”
关羽此时也是目瞪口呆,但同时也为老友感到骄傲,文远算是熬出头了啊。
“孙权带兵可是带了十万啊!十万啊!就算是十万张面饼子,张辽带的那八百兵士也得啃上个十天半个月吧?”赵云可谓是沙场宿将,不禁怀疑人生。这是张文远太能打了,还是真的东吴这么拉胯?
诸葛亮也是知兵之人,此时也难免有些质疑:“后人会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记载出现了偏差?十万大军应该只是号十万吧?”
赵云强行进行解释,句句拆解,也无法劝说自己相信。“就算是号十万,实际人数也就六万七万的,可战之兵大概也能有个两三万左右,就按照两万战兵来讲。八百对两万,这也离谱啊!”
“关某来看,当年那曹某人不也是号称八十万大军被周公瑾赤壁大破?兵力并不是决胜的唯一因素。”
“文远乃是关某旧识,是知兵之人,如果他带的是跟随他多年的并州精骑,而对方皆是如曹豹一样的货色,张文远一马当先的奋勇拼杀,未尝不能大胜之。”
关羽说的很谨慎,众人也微微颔首,表示强行表达了认可。
这并不是关羽在说笑,别以为古代十几万大军什么的很多,很能打之类的。其实真正的战兵只有精锐的甲士,铠甲在古代的重要性是很高的,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王朝都是私藏铠甲死罪。
一副全身的明铠,双方真正的对砍半天都不一定都破招,到最后精疲力竭还没干掉对面呢。
而且,古代战场往往都是乌压压的人数压上去,前军被破后,中后军基本就废了,大多都是被强征过来的平民,给个武器就能装备成兵,铠甲?能穿上个自己织的藤甲的那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属于自耕农,有部曲的存在,这就是真实的三国两晋情况。
而骑兵的威慑性更高。
张辽如果率领八百并州精锐甲士骑兵掠阵,直接杀破了前军的胆魄,从而造成军营哗变,大量向后溃逃,而中军后军的普通人看见前面的士兵向后溃败,又有厮杀声不断,能不在大环境下被裹挟着恐惧而奔?
所以,张辽看似离谱的战绩是真实可查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做到的。
这场逍遥津之战,正是证明了张辽的本事,敢于制定战略,敢于执行,执行没有畏惧,故尔能成。
相比于季汉的讨论,曹魏的大喜,这个时候的建康宫室内,就是一顿噼里啪啦了。
【话归正题,我们来继续讲一代权臣名相的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
“大舅哥本事被人看低了,哈哈哈哈!依大舅哥那性子,准得记仇!”
张飞看似大咧咧的一道话,把众人惊醒,恍然明白原因似乎就在眼前。
【众所周知,三国看似天下三分,其实有希望一统河山的只有两家,那就是曹魏和季汉。
一个占据了天下九成五的地方,还是诸夏当时最菁华膏腴之地,实力雄厚,人才林立,户口众多。
一个则是汉室正统,四百年大汉耀照诸夏,文武齐心,百姓心向,致力光复。
东吴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被看轻的,不管是孙吴的军事、政治、制度、人口、经济等等各方面都被人瞧不起。
《三国演义》是一本通俗演义小说,里面就有写道孙权大败于合肥差点被斩,虽然是很夸张的写法,但是却表达了人们心中最朴实无华的对东吴的看法:江东鼠辈。
曾几何时,项羽领兵反秦,江东号称江东才俊、吴楚俊杰。不过四百年过去,在东吴的一系列骚操作下,沦为了江东鼠辈,是个人过来看过东吴干的事,都会啐骂一句。
从东吴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斩首关羽开始,这个割据政权就已经在向着不可挽救的悬崖直直的坠落。】
“吴侯明明为时代翘楚,怎么得后世天幕如此屑视?”鲁肃不理解,吴侯孙权明明看着就是有为之主啊,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不知道的?
难道那时他被下野没有规劝吴侯吗?
“吴侯莫非此后如曹豹一般?”刘备惊讶道。
“周公瑾如此气量恢弘的大才尚且不能容,恐怕鲁子敬将来也难安好。”庞士元冷笑道。
“接连两员才德名扬天下的大都督下场凄惨,这东吴必然会步入天幕所说的下场。”对于庞士元的恶意揣测,众人心中有些难以相信。
庞统也不怪他们,南方的这群士族什么嘴脸,他最是清楚不过了。
曹操倒是不如季汉这般讨论盟友成事与否,他的心情很不错,因为东吴越是拉垮,大耳贼的铁盟就越被拖后腿。
刚才他可是看见自己的好孙儿御驾亲征,心底是担心的不要要的。
好孙儿,这都不是你爷爷打天下的时候了,你怎么不顾危险去前线干什么?宗室干什么吃的,满朝文武干什么吃的?
一定是司马懿这老贼窜说的!
所以,看到天幕对东吴的不屑,阿瞒悬着的心才安定了下来。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导致江淮地区残破不堪。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合肥这座空城,收容流民,广泛屯田,修筑城防。合肥从此成为一座重要、坚固、繁荣的城市。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正月,曹魏又筑合肥新城。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魏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进攻合肥,得到魏将蒋济的信函。蒋济在信中谎称大批援军将至,孙权信以为真,便撤兵。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魏将张辽等守合肥。孙权攻之,被张辽突击,孙权人马皆披靡。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突击,再次兵败。俗称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除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蒋钦、贺齐等东吴将领明确参战之外,由于在建安二十年,曹魏因西征汉中的张鲁而在江淮地区的兵力非常空虚。
孙权在出征合肥之前,与刘备完成了湘水划界,所以,孙权不但调集了荆州地区的军队奔赴江淮,甚至还把多年以来在江东内部负责平叛的蒋钦、贺齐都调往了江淮前线,由此可见,孙权此时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当时驻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当参与此役。
在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太史慈、董袭等人也参与此役。此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汉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为此,张辽还在战前开凿了藏舟浦,从而用来隐藏曹军的舟船。】
“张文远为主帅?”关羽抚须道:“文远此人有大能耐,他击败的吴侯吗?真是期待文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当年,关羽暂时投于曹操营下,张辽与关羽为好友,曹操便派张辽以关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寻问关羽的去留之心。
关羽表明只会跟随刘备。因为是曹操要问,所以,张辽不得不回复,并因此感到为难:若说实话,怕曹操杀关羽;若说假话,不是事君之道。
张辽沉思良久,叹息道:“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最终,张辽在担忧关羽安危的同时,依然坚持履行臣子的责任,而且,张辽还为关羽担保“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张辽此举,不但使得他与关羽之间的私人情谊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千古传颂,而且还被后世认为是臣子们恪守责任、能识大体的榜样,如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指刘裕)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这便是当时的时局情况,还保留了大量的春秋礼仪,纵然关张二人身处两方,却不会因为私交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私交而被故意恪待。
【次日清晨,太阳才冒了个头,张辽就身披铠甲,手持长戟,一马当先,直接冲入敌阵。
还没等冲进东吴的营垒呢,张辽就已经亲手干掉了几十个东吴士兵和两个东吴将领。他一边扯着嗓子喊着自己的大名,一边横冲直撞,冲进了东吴的营垒。
接着,张辽带着敢死队,朝着孙权主阵的方向猛冲猛杀,一路杀到了孙权的主帅麾旗底下。孙权吓得不轻,周围的东吴将领们也都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只好一窝蜂地逃向一座比较高的山包,孙权的卫队拿着长戟,严防曹军冲上来。张辽在山脚下扯着嗓子喊:“孙权,出来!咱俩单挑!”孙权吓得动都不敢动。东吴的将士们也都懵了圈。
东吴诸将没有做好准备,张辽突然进攻,使得东吴猛将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两人麾下后退的士兵。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张辽军总共只有八百人,规模庞大的东吴军队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重。贺齐在中军杀进战局,拾到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长矛。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的军队分别向左向右驱逐围兵,然后径直向前实施“急击”,将东吴的包围圈打开。
在战斗中期,张辽曾经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突出了重围。而“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说明此时张辽军还有余众几百人在东吴军队的包围圈中。在张辽与先出的数十人杀出重围之后,余众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
由于余众的人数很多,余众的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于是,张辽带领着中期破围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援余众数百人。终于,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张辽了,也被称为“权众破走”。
这次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合肥守军因为初战告捷。
这次战斗分为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这次战斗也正是在东吴统治区域出现了“张辽止啼”现象的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在魏武帝本纪写道:“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
总的来说就是孙权趁着曹刘二人在汉中激战,想着偷屁股拿下坐落在眼前的合肥,毕竟合肥虎视东吴,战略位置过于险要,让东吴不安。
然后东吴就集结了十万大军,而合肥守将只有七千人。
张辽亲率八百人破东吴十万,自此威震逍遥津。
本来张辽就是在合肥养老,自从投靠了曹操后,除了几次出征北方异族,也没在中原立过什么大功,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谁知道人生晚年,居然有人来给自己送了泼天大功,张辽因此被硬生生的让孙吴抬进了武庙。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而当时,曹操大军正在远征汉中,江淮正值兵力空虚之际,也因此,曹操对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的张辽倍加看重,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
这并不是说张辽打的很轻松,相反,战前张辽就已经谋划完毕,并且战中完全的完美的实施出来,这才有了合肥大捷。原本张辽作为合肥守将,还是后来投靠的,不怎么受到曹魏待见,合肥的守将乐进可是五子良将,李典也是曹魏根正苗红的存在。此战之后,史称“众将心服甚敬辽。”
自此,天下谁人不知张文远威震逍遥津,八百虎贲破东吴。而孙权也因此得了一个新称号:孙十万。】
“哈哈哈,文远壮我声威!真乃孤之神将啊!”曹操满面红光,神情亢奋。
张辽盘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此时也是一脸绯色,眼眸中满是激动,他强压下自己的心情,站起来拱手拜道:“文远不过承丞相不弃加以信重,又有如乐将军等名将配合,如此才能取得合肥之战战果。”
“文远啊!你就别谦虚了,孤要大大的赏赐你,恩封你!”
“辽如今未立寸功,天幕所述乃是辽未来之事,明公不可啊!”
“什么话?我见文远欣喜,当初便不忍你无辜死去,故尔劝降。岂是贪文远之身乎?文远,切莫自谦了!”
在座的各位同僚也是纷纷就此开始恭祝张辽立的大功。
试问谁不羡慕这种名垂青史的功劳呢?早知道这东吴这么拉跨,水分这么大,说什么也要去驻守淮南啊!
不对,现在一切还没发生,如果将来是我找主公主动申请驻守淮南,岂不是此等泼天大功也能落我头上?
那可是被抬进武庙享受历代祭祀的荣耀啊!
“孙十万?十万大军被八百虎贲击败打退?”
关羽此时也是目瞪口呆,但同时也为老友感到骄傲,文远算是熬出头了啊。
“孙权带兵可是带了十万啊!十万啊!就算是十万张面饼子,张辽带的那八百兵士也得啃上个十天半个月吧?”赵云可谓是沙场宿将,不禁怀疑人生。这是张文远太能打了,还是真的东吴这么拉胯?
诸葛亮也是知兵之人,此时也难免有些质疑:“后人会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记载出现了偏差?十万大军应该只是号十万吧?”
赵云强行进行解释,句句拆解,也无法劝说自己相信。“就算是号十万,实际人数也就六万七万的,可战之兵大概也能有个两三万左右,就按照两万战兵来讲。八百对两万,这也离谱啊!”
“关某来看,当年那曹某人不也是号称八十万大军被周公瑾赤壁大破?兵力并不是决胜的唯一因素。”
“文远乃是关某旧识,是知兵之人,如果他带的是跟随他多年的并州精骑,而对方皆是如曹豹一样的货色,张文远一马当先的奋勇拼杀,未尝不能大胜之。”
关羽说的很谨慎,众人也微微颔首,表示强行表达了认可。
这并不是关羽在说笑,别以为古代十几万大军什么的很多,很能打之类的。其实真正的战兵只有精锐的甲士,铠甲在古代的重要性是很高的,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王朝都是私藏铠甲死罪。
一副全身的明铠,双方真正的对砍半天都不一定都破招,到最后精疲力竭还没干掉对面呢。
而且,古代战场往往都是乌压压的人数压上去,前军被破后,中后军基本就废了,大多都是被强征过来的平民,给个武器就能装备成兵,铠甲?能穿上个自己织的藤甲的那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属于自耕农,有部曲的存在,这就是真实的三国两晋情况。
而骑兵的威慑性更高。
张辽如果率领八百并州精锐甲士骑兵掠阵,直接杀破了前军的胆魄,从而造成军营哗变,大量向后溃逃,而中军后军的普通人看见前面的士兵向后溃败,又有厮杀声不断,能不在大环境下被裹挟着恐惧而奔?
所以,张辽看似离谱的战绩是真实可查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做到的。
这场逍遥津之战,正是证明了张辽的本事,敢于制定战略,敢于执行,执行没有畏惧,故尔能成。
相比于季汉的讨论,曹魏的大喜,这个时候的建康宫室内,就是一顿噼里啪啦了。
【话归正题,我们来继续讲一代权臣名相的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