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174章 雍正:最怕人亡政息也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第174章 雍正:最怕人亡政息也

    雍正:“朕从没想到朕的弘历孩儿居然如此昏庸!”

    也许,这是我儿专门给下一代皇帝留下来的肥猪?

    【故而,张居正和当时的社会形势所比起来,还真算不上贪官。

    就比如清朝时期,还有一句顺口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是揭露了当时官员贪污成性的不正之风。

    就连被现代人誉为清朝最好的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胤禛,当初推行改革的时候,也不得不妥协。

    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大清国库的银两只有八百万两,这使得刚刚登基的雍正不得不面临这棘手的财政问题。

    康熙皇帝留下如此巨大的财政空缺,与他生前的穷兵黩武有很大的关系,平三藩、大小金川、灭准噶尔、攻打沙俄等一系列的战争,几乎掏空了顺治爷留下的家底。

    到了雍正的手里,清朝几乎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顺治皇帝再不济,也给康熙留下了3000万两左右的白银呢。

    雍正皇帝不可能再去抱怨他的父亲康熙,他只能从清朝财政体系的漏洞下手,找来找去,雍正找到了一项重要的财政漏洞:耗羡银。耗羡银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与当时的白银冶炼技术有关,清朝规定,地方上收缴的地丁银两,必须按规矩铸造成符合重量和成色的银锭之后,才能统一交到国库。

    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白银在融化、铸造以及运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有损耗,那么这些损耗到底谁来负责呢?

    因此,清朝的地方官员在征收地丁税银的时候,往往会以“火耗”为由,额外地增加征收税银的数量。

    此外,粮食谷物这类的税收在征收的时候,也会产生例如鸟雀虫鼠啃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因此谷物同样有额外的征收数量。

    也就是说,“火耗”以及“雀鼠耗”这样的财政陋习,不仅增加了百姓实际上的财政负担,也给了地方官员很大的漏洞钻营,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官员,动辄以“火耗”来推卸征税不力的责任,而后从中获取私利。

    康熙后期尤其是康熙晚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但爱面子的康熙为了表示自己对百姓的爱护,还是宣布了“永不加税”这样的政策,这就使得康熙朝的税收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爹不孝顺,给儿子居然留下来这么大的坑!”雍正腹诽道。

    “哟,咱怎么记得这个康熙还是那个劳什子的清朝好皇帝呢?居然也如此昏庸蠢笨?”朱元璋一副看笑话的模样。

    “咱就知道异人不能治中华!”

    “父皇,这不是接来还有这个雍正皇帝治国嘛!刚才天幕可是讲人家和我大明的张先生并列做大改革家呢!”

    【此外,康熙晚年的清朝政治风气远不如康熙元年到康熙四十年之间,康熙四十年之后的清政府贪官污吏横行,这一点是历史学界公认的问题。

    正是这样的财政措施和政治环境,造成了康熙晚年国库的空虚,山东和山西州县税收的亏空都超过了60万两,而南方诸省的治下各县,也大都亏空4000到10000两不等的税收,可以说火耗问题是清朝一直以来的官场陋习。

    雍正皇帝上位之后,马上就推行了“耗羡归公”的措施,并且提出了“养廉银”的政策。所谓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实际上就是将各个省份私自摊派的“火耗”改为法定正税,这部分税收的数量由清政府根据各州县的情况统一规定。

    就好比原先的“火耗”是地方官员根据当地惯例征收的,这部分的收入与国家财政没有关系,但雍正皇帝规定从此以后这部分的银两归国库所有,也就是所谓的“归公”了。

    那么,在银锭铸造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由谁来承担呢?原先是州县官员通过额外征税自我承担的,现在变成了清政府统一从“归公”的

    银两中拨款,这部分的钱减掉实际损耗的银两就是结余,这部分的结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养廉银”了。

    “耗羡归公”通过官方统一调控的手段,有效地制止了地方官员以摊派为名私自征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地方官员征税不力的借口。

    而“养廉银”与“公费银”以合法的方式增加了官员的薪俸,同时也解决了地方工程款的问题。

    雍正皇帝提出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是清朝初期一次伟大的财政改革,它实现了民生、吏治与国家税收三者之间的共赢。

    但非常可惜的是,雍正皇帝的苦心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耗羡归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明显捉襟见肘,比如黄河某一段决堤需要地方上自我修复,地方官员很难拿出这笔钱的,再比如西北地区因战争所需的军费,也很难用一刀切的“公费银”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官员们的升迁以及地方上的政绩,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关节”来打通。比如县官想要得到上级的提拔,那么他必定要孝敬一番,那么这笔钱从哪里出呢?

    按照以往的惯例,他可以从下级身上搜刮,名义的话可以从“火耗”上面做文章。但是“火耗”的自主权被中央拿走了,地方上的官员无法层层剥削,这自然就引起了官员们的反感以及反弹。

    本来雍正只是妥协于官僚阶级出台的“养廉银”制度,实际上这是在变相的增加官员收入,减少贪污率,谁曾想,当时大清的风气已经烂到骨子里了,纵然是雍正这样用心良苦的政策,还是被上下骂声一片。

    明朝时期官员俸禄极低,朱元璋这个种地的根本不会考虑经济学上的东西,故而明朝官员贪污和朱元璋的制度脱不了关系。

    而清朝不一样,官员的贪污是风气使然,除非雍正能彻底的下狠心去层层解决。】

    “爷爷,咱们现在就可以解决大明官员的俸禄问题,我看这女真皇帝的养廉银制度就很好。”朱瞻基道。

    “确实啊,洪武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放在永乐年间就不成了。这应该就是天幕说的经济学。”

    朱棣道:“这事我交给老大,老大和内阁的人商量着来,瞻基,你跟着你爹在一旁好好学学。”

    朱瞻基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好的,爷爷!”

    “及时汇报给我你爹他们的进展。”

    “好的爷爷!”

    “最后写一份报告给我!”

    “好的......?”

    【事实上,在“养廉银”暴露出了自身的短板之后,“炭敬”、“冰敬”这样繁琐而又细致的礼节又在官场上流行开来了,层层剥削的现象又逐渐复苏,最终损害的其实还是底层的百姓。

    不仅官员们受不了过于死板和刚性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就连雍正的儿子乾隆都受不了,乾隆曾经数次提出这种做法“有损圣德”,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乾隆皇帝的生活极度奢靡,地方上的官员没有油水的话,那么又拿什么去孝敬他呢?

    乾隆下江南去哪里找钱呢?动用国库的钱?那岂不是更加“有损圣德”?

    再说了,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小金库了,那乾隆下江南啥的吃什么用什么?那还玩个什么劲呢?

    仔细一想其实就明白了,因为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做人情,公家的钱花起来最舒服。

    雍正的性格在清朝诸多的皇帝中算是比较奇特的,首先他这个人就相当勤政,其次他极度崇尚节俭,所以雍正当皇帝实际上过得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但问题就是,雍正能够受到了清苦的生活,他的子孙们可受不了,他的贝子贝勒王子王孙们还等着提笼架鸟呢。

    故而雍正的“耗羡归公”只能成为一项没有什么用的政策,手底下的人还是会另起名目发明新的东西出来,只有这样,人情才能够随着白花花的银两游走在大大小小的官员之中,这些人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又何乐而不为呢?

    主政者最怕的莫过于人亡政息。

    汉武帝很幸运,有霍光帮他兜底,他的休养政策持续了昭帝一朝和宣帝前期。

    李世民也算很幸运,虽然李治中后期常年打仗扩大大唐版图,为自己添功加绩,想着和老爹齐平。但在长孙无忌没被李治弄死还当大唐宰相之前,整个永徽时间,贞观之政都在延续。

    例如宋哲总赵煦,被誉为北宋最有能力的皇帝,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二十三岁去世,仅仅执政了七年,却在这七年时间里,做到了北宋一百多年历史中最高的成就。

    不但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对内大力推行新政和改革,国力与日增强。

    很可惜,赵煦死后,他的著名的千古昏君弟弟赵佶继位,然后就是北宋亡国了。

    明朝相对而言,朱棣爷孙三人都算是比较幸运的,三代政策接连,直到三杨全部去世,失去了先帝朝的代言人,才逐渐人亡政息。

    哦,倒霉的还有明孝宗父子,直接被人家,咳咳,断子绝孙了还怎么延续?

    乾隆虽然前期做的也算不错,但是他的执政思想和他老爹雍正很不像,相反,他很像康熙中期的玄烨,这也难怪乾隆一上位就废除了老爹的新政,这也难怪清朝人喜欢将康熙和乾隆并列。

    这也难怪,为何康熙晚年独宠弘历这个孙子了,没办法,爷孙二人还挺像的。】

    “为政者,最怕莫过于人亡政息啊!”

    嬴政心中苦涩,暗道:国亡了的,像朕这样叹息都叹不了了。

    刘彻此时再次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得意,朕这个千古一帝称号绝对得来不虚假!

    你看看,朕驾崩前带走了储君生母,又给储君留下了一个千古名臣。

    朕虽然晚年喜欢花点小钱,但总体也没给大汉弄什么大的幺蛾子吧?

    “卫霍族人于我大汉精忠至极啊!”

    卫青连忙谢辞道:“臣为汉臣,自当为汉室尽劳!”

    “哈哈哈,朕的皇后是千古贤后,朕的舅子也是千古名将!”

    朕也是千古一帝。刘彻在心中十分的臭屁。

    甘露殿。

    这时的甘露殿有点沉默,皇子治,你怎么敢!

    长孙无忌最先接受到了这个晴天霹雳。

    他在未来好不容易熬到了妹妹去世,房杜去世,多年养生让他终于当上了宰相。

    结果,亲外甥把他给弄死了?

    “大家,臣委屈啊!”长孙无忌涕泪横流,上前就是抱着李世民的大腿,不顾旁人的哭嚎起来。

    二凤看着自己这个发小兼大舅子,心里也是不是滋味。

    长孙无忌的能力他是知道的,比不过房杜是肯定的,但也绝不是庸碌之人,将来自己选择他作为辅政大臣,绝对是靠谱的。

    这是伴自己长大的兄弟,也是自己心爱的妻子的兄长,更是自己嫡子们的亲舅舅,也是鲜卑勋贵在朝中唯一的代表,更是陇西集团的利益代表。

    “兄长!”长孙皇后面露不悦。

    长孙无忌有点悻悻然,好不容易逮到了委屈的机会,不对,我是真委屈。

    “辅机将来还能为我等延续贞观之政,辛苦了啊!”李世民先安抚道:

    “皇子治现在还小,心性未成,辅机莫要忧虑,万事有朕在,有皇后在。”

    “大家!”长孙无忌一个深深的拜服。

    “把弘历给朕叫过来,气死朕了!”

    你爹我辛辛苦苦的积累这么久,就是让你登基之后败家的吗?

    雍正心中十分恼怒,我整天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没想到不但全国各级没有知足,就连太子也不知足?

    换太子,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弘历的地位还是很稳的,雍正自己都没有换太子的想法,他的其他儿子还没弘历好呢!

    但这口气,不顺不行啊!

    看来,今天小乾隆爷是逃不了一顿皮肉之苦了。

    “珅珅,这天幕怎么都在骂朕和你啊!”乾隆委屈了,朕不就想旅游一下吗,怎么不可以?

    那周穆王不也去旅游了嘛!而且周穆王还旅游到了昆仑,朕只不过是旅游到了江南而已。

    再说了,朕的康乾盛世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朕的贤明吗?

    “万岁爷,这天幕一定是出错了,接下来,肯定就该夸您了!您可是十全老人,千古一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