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 第198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天幕出现:皇帝怒喊欺天啦! 第198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关于宇文泰,大家了解最多的关于他的标签可能是关陇集团肇基者、北周宇文氏王朝奠基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优秀的鲜卑族名人、高欢的一生之敌、和刘彻、李世民一样昵称是动物、长得没高欢帅、腹黑男、抠门等标签。】

    “朕!”刘彻无言以对,自从天幕说了后世对他起的昵称后,他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后人没有忘记他,他的名字和功绩哪怕朝代更迭、历史变换,过了千百年依然被人所铭记、崇敬。

    恨的是:喂!你们这群后人能不能尊重一下祖宗啊!不提朕是一个皇帝,朕还是你们的老祖宗啊!哪有叫自己祖宗是猪猪的?!

    “此人被贴上的标签如此之多,看来要比天幕刚才盘点的上个人水平要高很多啊!”

    热衷于军事的专业人士卫青两眼放光,他可是知道天幕刚才说了此人改革的制度影响了后世几百年,间接成就了隋唐的辉煌。

    大唐的武功不可谓不是历朝之最,卫青很是期待,这对大汉而言,能带来什么改变。

    ——————

    “?”

    黑人问号脸的宇文黑獭不解,夸人就使劲夸得了,高欢的一生之敌这个名称他也很喜欢,可为什么要提他的小字呢?

    虽然咱的字里面这个动物也是传说中的神兽吧,山海经里说是白虎后代。

    但有点不尊重人啊!

    “长得帅有用吗?高欢长得再帅他能打得过我?”

    知道自己后来愈败愈战,愈战愈胜的宇文泰心态极好,高欢你还能活几年?你的天赋还能用几年?

    再过几年,这个天下还是我宇文氏的天下!

    【三国时期,至少有三个人提出了三个版本的“隆中对”,除了诸葛亮之外,沮授、鲁肃都向各自的主公提出过隆中对,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采纳。

    最后,诸葛亮的隆中对定天下,使得天下三分,诸葛亮的成名也是从隆中对开始的。

    想当初,诸葛丞相在东吴舌战群儒可没少被那些江东名士拿“隆中对”来取笑山野村夫。

    事实证明,后人对三国最大的印象就是虎踞北方名将如云、谋士如雨,捍卫后汉尊严,征伐异族,富庶却世家林立内斗不休的曹魏。是为曹魏有曹魏的风骨。

    匡扶汉室、救济生民,理想主义者的最后归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炎汉三兴而终生不止的努力,以一州之地北伐七州的曹魏虽败而其理想品质让厚赞数千年的季汉。是为蜀汉有蜀汉的浪漫。

    孙吴?呵呵,一群江东鼠辈罢了。

    是为东吴有东吴的鼠辈。】

    “好啊,曹魏有自己的风骨!”

    曹操抚掌而笑,近些年来,他也听到了些风声,外面有人在说什么建安风骨,还评了几个才子。

    哈哈,后人居然将风骨一词用在了我曹魏的身上。

    “捍卫后汉尊严?”曹操有些唏嘘道:

    “想当年,孤在洛阳求学时,与那袁本初等友人于太学读书,便曾立志为大汉一征西将军、效仿班定远旧事啊!”

    ————

    “便是因为如此,诸君,我们岂可懈怠,让后人徒增失望和惋惜?”刘备眼眶发红,纵然是过了这么多年,无论是看多久,只要还是见到后人对他季汉的惋惜,他还是忍不住眼眶发酸,为之感动。

    “司马氏一家太不会治国了,徒让我汉民又多悲伤!”诸葛亮也是不喜,就算你司马氏最后赢取了天下,难道就不能让百姓过上一天好日子吗?

    这很难吗?

    大汉的先祖们已经摸着石头过河了,案例就放在书籍里,休养生息很难吗?

    “为了大汉,也是为了天下苍生!”

    张飞笑道:“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浪漫,那曹贼虽然可憎,但也是一代枭雄,也让后人敬佩!”

    “这大舅哥倒是难受了!哈哈哈哈,不但是后人给他们的评词少且可怜,还一直骂鼠辈!”

    “江东鼠辈,哈哈哈哈!”

    堂内众人也是跟着笑了起来,还得是翼德将军,总能粗中有细的抓住重点!

    【时间往后走两百年,经过三家归晋,司马氏篡位而一统天下,九品中正制到达顶峰,世家林立,寒门庶民无立锥之地,宗王夺权、军阀割据、霸府丛生,五胡乱华,汉民几乎亡族,晋室南渡,五胡内斗,鲜卑拓跋氏起于云中,而后来到了统一北方的北魏。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面对不可调和的民族和集团矛盾,孝文帝实行了著名的“孝文帝变法”,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带有民族融合制度的改革,一个为后世无数王朝提供模版的改革。

    孝文帝成功了,也失败了。

    成功在他的改革让北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北方实力逐渐恢复。

    北魏政权逐渐封建化、系统化,走上正轨,鲜卑贵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也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这三点是最大的成功,但也有不少的隐患。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孝文帝改革的负面影响有四点:

    忽视了鲜卑旧贵族的诉求。

    理想化的移植了汉制的门阀制度于鲜卑族,导致北魏也陷入了和南朝一样的门阀不休的情况,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好事变成了坏事。

    改革的思想内容和指导思想是恢复礼乐,这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要知道,孔夫子提了一生的恢复礼乐,列国也没有采取。

    后来的大汉等王朝也没有采取。

    并不是说孔夫子的礼乐不好,而是不合时代了,时代在进步,礼乐也该进步。

    还是那句话,恢复古制的举动永远都是在逆历史潮流。

    最重要的自然还是,洛阳贵族和大同贵族的心里落差、实际落差埋了雷。

    大家都是打天下同出一族的鲜卑人,凭什么你们跟着皇帝去了中原享受生活去了,我们只能在大同吃风沙、镇守边疆?

    你们换上了崭新美丽的中原服饰,有着礼乐助兴的酒宴、有着美丽的中原女子在身旁,住着豪华的、新建的房子。

    而我们只能在边镇过着吃一顿饿一顿,军饷迟发甚至被克扣的日子,凭什么?

    进了洛阳城就不认穷亲戚了?

    于是鲜卑旧贵族在孝文帝去世后三十多年后,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反,席卷北魏长达数十年之久,直接让蒸蒸日上的北魏王朝一朝落到谷底,最后亡国被取代。

    其实,这个点还是我们说的,孝文帝带着人去了洛阳后,大修宫室、强占良田,新贵族们享受着以前汉人大地主、世家们的生活,奢靡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斗志,而学来的门阀制度又让他们陷入了和南朝一样的局面,谁还顾得上苦守边疆的穷亲戚?

    由于迁都洛阳按照改革中的学习礼乐,结果造成了财政上的巨大亏空,这个亏空一直到北魏灭亡都未能解决。

    可能当时冯太后只教会了孝文帝礼乐的好处,没有跟他讲汉文化里那些落后的糟粕吧!

    最后,北魏的皇帝们也因此失去了对朝政的把控,从六镇起义开始,北魏就进入了权臣时期,北方地区也有诸侯割据的迹象,到后来的河阴之变,拓跋皇族彻底成了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