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174章 十大教授的考验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174章 十大教授的考验

    开学典礼结束以后,张启在谢郁文的陪同下,回到了自己的单人宿舍。一会儿,曾薇也过来了。

    “小薇,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玩?”张启笑道。

    曾薇告诉他,今天是基地放假日,所以有空。

    谢郁文则迫不及待的将今天的事情告知曾薇。当得知张启已经是燕京大学数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生命科学院副教授的时候,曾薇惊讶的以手捂着小嘴,“哎呀,张启,你真是太厉害了!这已经不是学霸了!”

    张启摇了摇头,谦虚的说,“没啥了。”

    张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9月6日今天是开学典礼,9月10日是正式上课。可是,现在自己具有了研究员和副教授的身份,那自己是不是也要给学生授课呢?可是,学校并没有详细解释啊。学校也没有说,自己就不用继续去上课了。

    想到这个问题,张启掏出手机,给饶毅教授打去了电话。电话接通,张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饶毅教授哈哈一笑,道:“张启同学,我以后就喊你张教授了,关于你的情况,我们学院已经讨论过了,就是下午要对你进行一些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张启也丝毫没有意外。毕竟,目前的他仅仅是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在《自然》上面,综合水平还没有来得及展示。

    “对!”饶毅教授接着说,“届时,我们学院的30位资深教授,将对你展开面对面的评估,考察你的学术能力。如果你通过测试,我们将决定你不需要继续接受本科教育,直接向教育部申请毕业证书!”

    饶毅教授接着说,“同时,你将在接下来,直接给大一新生授课。”

    “嗯,没问题。”张启很有信心的点了点头。

    “张启啊”,饶毅教授继续道:“即使你没有通过下午的能力测试,也不打紧,我们继续保留你副教授的头衔,但是你需要和大一新生一样,正常的接受本科教育。”

    “都没有问题!”张启语气坚定,“这场测试,什么时候开始?”

    “今天下午两点整,地点就在生命科学院的大礼堂!”饶毅教授道。

    挂断电话,张启和曾薇谢郁文简单的吃了午饭,便一起开始向生命科学院的大礼堂走去。

    午后的阳光倾洒在校园的道路上,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叶闪烁着金黄的光芒,像是为张启铺就的金色之路。草坪上的草儿依旧翠绿,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地散落其间,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

    “张启学长,您好!”一位大一新生兴奋地跑过来,眼睛里满是敬仰,“您解决了黎曼猜想,还成了生物学副教授,简直太厉害了!”

    “学长,您就是我的偶像,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另一位新生也围了过来,满脸崇拜地说道。

    一位大学教师看到张启,主动过来打招呼:“张启先生,你在学术上的成就真是令人钦佩,年纪轻轻就有如此作为,未来不可限量啊。”

    张启微笑着回应:“老师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曾薇在一旁打趣道:“张启,你现在在燕京大学可是个大名人了。”

    张启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平静:“我还是更喜欢专注于科研,这些虚名并非我所追求的。”说着,他的目光更加坚定,脚下的步伐也越发沉稳,向着生命科学院的大礼堂走去。

    张启、曾薇和谢郁文一路打听,顺利找到了生命科学院的大礼堂。一些参加过开学典礼对张启印象深刻的新生,好奇地跟在他们身后也一同进入了礼堂。

    大礼堂内,气氛庄重而严肃。饶毅教授作为院长,正襟危坐于前方,见张启到来,抬手示意他坐在对面的桌前。张启目光扫过全场,发现除了饶毅教授,还有30位教授整齐地一字排开,其中便有谢振邦教授。

    场地的中间和四周,则安置着摄像机。

    张启微笑着向谢振邦点头示意:“谢教授,您好。”谢郁文则清脆地喊了一声:“二爷爷。”谢振邦微微点头回应。

    饶毅教授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有力地宣布:“今天这场测评,将由现场的教授们直接向张启提出10个学术问题,涵盖多学科领域的关键要点与前沿探讨。张启需现场解答,之后教授们会根据其回答的准确性、深度、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此判定张启是否有足够的学术能力跳过本科教育阶段,直接获取毕业证书并任教大一新生。现在,测评正式开始。”

    饶毅教授的话音刚落,整个大礼堂内犹如平静的湖面被投入巨石,瞬间掀起轩然大波。那二百余名围观的大一新生们,先是片刻的寂静,似乎是在消化这一重磅消息所带来的冲击,紧接着便爆发出一阵此起彼伏的哗然声。

    有的新生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嘴巴不自觉地微微张开,似乎不敢相信竟会有如此严苛且高规格的测评;有的新生则与身旁的同学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期待;还有的新生伸长了脖子,目光在张启与教授们之间来回游移,仿佛想要提前窥探到这场学术较量的精彩与激烈。惊叹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让原本安静肃穆的大礼堂充满了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那热烈的氛围如即将燃烧的火焰,一触即发。

    在一片议论声中,北京大学的魏文胜教授率先站了起来,他推了推眼镜,沉稳地说道:“我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魏文胜教授,下面我将提出一个本科毕业程度的生物学问题。在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当表皮生长因子(EGF)与受体结合后,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分子事件激活 mApK 信号通路,进而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请详细阐述其主要的分子机制。”

    张启微微思索片刻,便从容作答:“当 EGF 与受体结合后,受体发生二聚化与自磷酸化,这使得受体胞内段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被激活。接着,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招募并激活 Grb2 - SoS 复合物,SoS 蛋白可以激活 Ras 蛋白,使其从 Gdp 结合形式转变为 Gtp 结合形式而被激活。激活的 Ras 进一步激活 Raf 激酶,Raf 磷酸化并激活 mEK,mEK 再磷酸化激活 ERK(属于 mApK 家族)。激活后的 ERK 可以转位到细胞核内,磷酸化多种转录因子,如 Elk - 1 等,从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实现对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多个负反馈调节机制,例如 ERK 可以磷酸化 SoS,使其活性降低,从而对整个信号通路起到反馈调节作用,确保信号传递的精准性与适度性。”

    魏文胜教授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点头示意张启回答正确。

    这时,另一位知名的生物学教授饶子和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说道:“我是饶子和教授。张启,接下来这个问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难度。在蛋白质结构解析中,对于膜蛋白这种特殊结构类型,其结晶困难重重,试阐述目前常用的提高膜蛋白结晶成功率的策略有哪些?并且详细说明其中一种策略的作用原理。”

    张启眼神专注,不假思索地回应道:“目前常用的提高膜蛋白结晶成功率的策略有多种。比如,使用去垢剂来增溶膜蛋白,使膜蛋白从细胞膜中分离并稳定存在于水溶液环境中以便后续操作。还有脂质立方相法,将膜蛋白重组到人工构建的脂质立方相中,模拟膜蛋白的天然膜环境,利于其形成有序的晶体排列。以脂质立方相法为例,其原理是脂质立方相具有特殊的三维结构,能够为膜蛋白提供一个类似生物膜的疏水环境,同时其有序的脂质结构可以引导膜蛋白在其中以特定的取向和间距分布,减少蛋白分子间的无序聚集,从而增加膜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有序晶体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精确控制脂质的种类、比例以及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可以进一步优化结晶效果。”

    饶子和教授听完,不禁对张启的敏捷才思和深厚学识竖起了大拇指,现场的其他教授也纷纷点头认可。

    紧接着,蒋争凡教授也开口提问:“我是蒋争凡教授,那我出一个同样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问题。在细胞自噬过程中,ULK1 复合物是如何被激活从而启动自噬的?请详细说明其上下游的调控机制。”

    张启几乎是在蒋争凡教授话音刚落的瞬间便开始作答:“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mtoRc1 与 ULK1 复合物结合并使其磷酸化,抑制 ULK1 的激酶活性,从而阻止自噬的启动。当细胞处于营养匮乏或应激状态时,mtoRc1 的活性受到抑制,对 ULK1 复合物的抑制作用解除。同时,AmpK 被激活,AmpK 可以直接磷酸化 ULK1,也可以磷酸化与 ULK1 相互作用的蛋白,如 ULK1 结合蛋白 AtG13 和 AtG101,增强它们与 ULK1 的相互作用并促进 ULK1 的活化。活化后的 ULK1 进一步磷酸化下游的 AtG 蛋白,如 AtG14L、VpS34 等,这些磷酸化事件共同作用,启动了细胞自噬过程中的膜泡成核、延伸等关键步骤,最终形成自噬体,包裹并降解细胞内的底物。”

    蒋争凡教授面露惊色,对张启如此快速且精准的回答深感钦佩,台下的新生们也被张启的表现深深折服,原本的喧哗声变成了一片赞叹的低语。

    此时,汤富酬教授站了起来,清了清嗓子说道:“我是汤富酬教授,下面这个问题可是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难度了。你可有信心?”

    话音一落,现场围观的学生们一片哗然,纷纷交头接耳,都觉得这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连博士研究生的问题都拿出来考,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嘛。

    张启却只是微微一笑,坦然说道:“请您出题便是。”

    汤富酬教授点了点头,正式出题,“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中,如何克服因单细胞起始量少而导致的基因覆盖度低以及技术噪音大的问题?请阐述目前最前沿的解决方案及其技术原理和优势。”

    张启镇定自若地回答:“针对基因覆盖度低和技术噪音大的问题,目前有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与独特分子标记(UmI)相结合的前沿方案。微流控技术能够精确地操控单细胞,将其与反应试剂高效混合,减少样本损失并提高反应效率。而独特分子标记则是在反转录过程中为每个原始的 mRNA 分子添加特定的标签。这样一来,在后续的扩增和测序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别这些标签来区分真实的转录本信号和由扩增产生的噪音信号,从而有效地降低技术噪音。通过这种方案,不仅能够显着提高基因的覆盖度,还能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更能反映细胞的真实转录状态,为深入研究细胞异质性等生物学现象提供有力的支持。”

    汤富酬教授听后,不禁鼓起掌来,其他教授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原本喧哗的学生们也被张启的精彩解答惊得安静下来,对他的钦佩之情更甚。

    谢振邦教授缓缓起身,目光中带着期许与考验,说道:“我也出一个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问题。在基因编辑技术中,cRISpR - cas13 系统与 cRISpR - cas9 系统相比,其在 RNA 编辑应用中的独特优势与潜在风险分别是什么?并且详细阐述如何在实验设计中优化 cas13 系统的编辑特异性以避免脱靶效应。”

    张启微微仰头,稍作思考后便流畅作答:“cRISpR - cas13 系统专注于 RNA 编辑,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对 RNA 进行可逆性的编辑操作,不改变基因组 dNA,这为一些临时性基因功能调控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时,它可以靶向特定的 RNA 转录本,在处理一些由 RNA 异常导致的疾病模型研究中有很大潜力。然而,其潜在风险是可能存在非特异性的 RNA 切割,引发细胞内 RNA 稳态的紊乱。在优化 cas13 系统编辑特异性方面,可以通过设计更精准的 A 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并排除可能与非靶标 RNA 结合的序列;还可以对 cas13 蛋白进行改造,比如突变一些与非特异性结合相关的氨基酸位点,或者与一些辅助蛋白结合,增强其在靶标识别过程中的精准度,从而有效降低脱靶效应。”

    谢振邦教授眼中满是赞赏,忍不住赞叹道:“太完美了!”

    台下围观的学生们却炸开了锅,有的学生皱着眉头,一脸困惑地说:“太难了,这说的都是啥啊,我完全听不懂。”

    而另一些学生则附和道:“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不明觉厉啊!”

    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教授缓缓站起身来,现场顿时一片惊呼:“竟然是林忠平教授!”这位在生物学界赫赫有名的学术大咖,其多年的研究成果与深刻见解一直备受敬仰。

    林忠平教授目光深邃地看着张启,声音沉稳有力:“现在我要提问你一个超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问题,这也是当今学术前沿的焦点之一。在微小RNA机制研究中,我们知道微小RNA对基因表达有着复杂的调控作用,那么从分子层面阐述,微小RNA是如何精准识别靶mRNA并抑制其翻译过程的?并且,微小RNA与转基因安全性是不是有关联?”

    张启神色镇定,有条不紊地回答:“微小RNA主要通过其种子序列与靶mRNA的 3''UtR区域互补配对结合。在细胞内,微小 RNA会与AGo蛋白等形成沉默复合体(RISc)。当微小RNA的种子序列与靶mRNA互补程度较高时,RISc会抑制mRNA的翻译起始过程,或者促使其脱腺苷酸化从而降解mRNA,以此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而关于微小RNA与转基因安全性的关联,实际上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主要是蛋白质,微小RNA主要在转录后调控内源性基因表达。虽然在一些研究中有发现植物微小 RNA 可能进入动物体内,但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微小 RNA 会因转基因操作而产生特异性的、足以影响转基因安全性的变化。在已有的大量转基因安全性评估实验中,从分子、细胞到个体水平的多项检测指标均未显示微小RNA与转基因安全性存在必然联系,其作用机制与转基因过程中的基因插入、表达调控等环节相互独立,在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和层面上发挥作用。”

    林忠平教授专注地听完,微微点头,对张启的回答表示认可与赞赏。

    张启之所以回答的这样精准,是因为他在上一世与2024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直接交流过。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发现微小RNA(mi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在林忠平教授之后,又有三个教授也相继抛出了高难度的问题,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而且都超过了博士研究生阶段。

    张启始终全神贯注,思维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他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梳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随后便镇定自若地给出精准且详细的解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启已经顺利地解答完了9个问题,他的表现令在场的教授们愈发惊叹,而那些围观的学生们也早已被他强大的学术实力所震撼,整个大礼堂弥漫着一种对知识与智慧崇敬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