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267章 用戏曲占领舆论高地~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第267章 用戏曲占领舆论高地~

    可木炭不禁烧,而且很贵,每百斤要三百多文钱。

    石炭就是煤炭,要便宜些,每百斤大概一百多文钱。

    但炭饼子是一整个的,烧起来不太方便,里头常常烧不透。

    听掌柜这么一说明,大家也明白了——

    这煤球打了不少孔,有助于燃烧,更容易烧透,大大的减少浪费。

    而且形状更规整,齐齐整整的,多好。

    再者,这可是驸马兼侯爷的产业。

    百货楼经营这半年,口碑、质量、信誉如何,那都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一时间,不少人纷纷叫好,很是心动。

    甚至有人张口就要预订。

    掌柜冲大家拱手道谢,又大声说道:

    “诸位莫急,咱们这儿,买煤球送炉子!

    炉子共有五种规格,分别叫一生平安,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季安康,五福齐备!

    顾名思义,这些炉子分别有一到五个孔芯,一层可以放一到五个蜂窝煤球……”

    陆知白和他的三个兄弟,坐在二楼的一个包间里,笑嘻嘻地瞧着下面喧嚣的场景。

    三人瞧着这热闹,都心生感慨。

    朱棣佩服地说:

    “论起做生意,还是得服驸马啊。”

    朱橚笑道:

    “正因着他,如今暗中做生意的公侯也多了,朝廷倒是管得宽松了些……”

    朱桢羡慕得不行,遗憾地说道:

    “我倒是也想掺和,可本钱不多,哎……算了,我就安贫乐道吧。”

    陆知白眼睛微微一转,笑道:

    “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啊……”

    虽然他很有钱,但他不希望这些家伙知道他有多少钱。

    最起码,不能让他们胡乱想象,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随便做个生意都能盆满钵满了。

    朱橚是甩手掌柜,朱棣对此一窍不通。

    但朱桢倒是来了兴趣,问道:

    “愿闻其详……来来来,院长授课,给我开个小灶~”

    陆知白笑道:“这蜂窝煤的原料,是从三哥那边运过来的,光运输、仓储就有成本了。

    另外,需得用一种特殊的沙质黄壤土来配料。至于价格,官府早定了煤炭价格,也不能太贵。”

    他道:“现在天气寒冷,民生多艰,我怎么忍心高价售卖呢?所以利润微薄,还得和三哥分成……”

    兄弟三个听了,便纷纷点头。

    朱棣感慨道:“果然,没什么事是容易的,都各有各的难处。”

    朱橚笑道:“是啊,怪不得说隔行如隔山呢,倒是驸马,当真渊博,做了这许多事情。”

    而下方,掌柜的又是介绍了很多——

    这蜂窝煤的重量,按照明朝的标准,一块大约有一斤半重。

    至于价格,两块煤,三文钱。

    算下来,每百斤是一百五十文,比市面的煤价稍高一些,但质量也高,而且比北宋的煤价便宜多了。

    而那煤炉子,更是妙极。

    普通家庭一芯的就够用了,酒楼饭馆可以用多芯的。

    下方还有塞子,想要火小一些,塞上就行了,方便得很。

    对古代的普通家庭来说,柴火、木炭、煤炭,价格都比较昂贵,能省则省。

    甚至于,北宋时候,冬天的早上,街边还有商铺卖洗脸水呢……

    这蜂窝煤,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闷在屋里烧。

    掌柜的花了许多口舌,来论述烧火的安全性。

    倒是成了一场安全教育。

    陆知白对此次之事极为重视,所以那掌柜的滔滔不绝,不停地说着用煤安全。

    直说得台下之人纷纷喝起倒彩,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有些人扯着嗓子,气呼呼的叫嚷:

    “这戏到底还唱不唱了?”

    “眼瞅着就中午了,我还得回家吃饭呢!”

    于是掌柜的只得作揖,而后退场。

    紧接着,有人将两根柱子抬上高台,柱子之间横着两片红色幕布。

    不多时,幕布一掀,一位老者粉墨登场。

    那老者身段动作扎实无比,娴熟自然,甫一张口,便唱将起来。

    丝竹管弦之声亦随之响起,倒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氛围感很快就有了。

    众人苦等许久,总算盼来好戏开场,于是赶忙喝彩,先耐着性子听着。

    他们也不太清楚,今日唱的究竟是什么戏文。

    却原来,这老者乃是天庭的一位仙君,正因一个仙童而恼怒,欲要降罪下去。

    不久,又有一位老者和一个小生现身。

    那小生,扮相俊朗非凡。

    众人一看便知,这便是饰演小仙童的,也就等于是饰演当今这位驸马。

    于是,大伙瞬间起哄,笑着叫嚷起来。

    那喝彩之声,险些把屋顶都给掀翻了。

    接下来的剧情,不少人心中有数,皆在话本子里瞧过。

    果然,如他们所料那般演绎下去。

    但众人依旧听得津津有味,就想看看唱成戏剧是什么样。

    楼上的雅间里。

    兄弟几人原本不常听戏,可这会儿倒也听得认真,觉着别有一番趣味。

    朱橚笑道:

    “吴侬软语,这苏州昆山的唱腔,倒真是婉转悦耳,我以往竟未留意过。”

    陆知白说道:

    “这可是我专门寻来的班子,又请了当地的名家,培训了他们好一阵子。往后这地方戏渐渐成型,就要叫昆山腔啦……”

    朱棣不禁失笑,端详着陆知白,见他竟无多少尴尬之色,心下也是服气,遂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

    “果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驸马竟是我辈中人。”

    陆知白但笑不语。

    把自己编进话本乃至戏剧,确是有些难为情。

    可好处亦是不可估量。

    莫要小瞧娱乐作品对舆论的宣传效用。

    尤其在大明,识字率本就不高,又没有什么大众传媒。即便有了报纸,也难以流行开来。

    反倒是这类戏曲、评书之类,以故事的形式传播道理,倒能够口耳相传。

    而今日这出戏,讲的是小仙童斗倒大奸臣。

    往后还会有诸多同主角、不同主题的故事。

    也算作一个系列。

    主要是用来宣扬一些政策或道理。

    诸如那满是财富的海外,又或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有何益处。

    如此这般,慢慢改变民众的思想,于潜移默化之中移风易俗,尽量引导社会风气……

    听着听着,时光飞逝,转瞬便到了中午饭点。

    (冷知识:昆山腔后来被称为昆曲,世界级非遗)